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4年6月作者等在武隆县的岩洞内捕获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5只江苏白蛉(P.kiangsuensis)4只、歌乐山司蛉(Sergentomyia koloshanensis)8只和鲍氏司蛉(S.barraudi)42只。其中中华白蛉和江苏白蛉是川东地区首次发现,余2蛉种在该地区仅见于重庆(Yao&Wu,1946)。鉴于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传播媒介,所以本发现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川东地区首次发现中华白蛉和江苏白蛉@王光第$武隆县卫生防疫站 @尹治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山西省西部有黑热病散发。1981年7月5日至31日,在该点区的石楼、大宁二县及其北邻柳林和离石二县进行了白蛉种类调查。在四个县不同生境的20个点中,共捕获白蛉845只,经鉴定有四种: 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 Newstead, 1916 蒙古白蛉Phlebotomus mongolensis Sinton, 1928 许氏司蛉Sergentomyia khawi Raynai, 1936 孙氏司蛉Sergentomyia suni Wu, 1954 四种白蛉中,后两种仅于二点各发现3只,其余均为中华白蛉和蒙古白蛉,具体分布如下: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仅在毕节和贵阳有过中华白蛉的记载(王菊生,1959),其他种类尚无报道。1963年7月2日至8月8日,我们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贯洞区新安公社的四个石灰岩山洞中捕得白蛉。同年8月10日,在贯洞区龙图的一个山洞和人房内找到白蛉,并在毗邻的黎平县下皮林一个类似的山洞中也采得标本。采集的白蛉标本部分经过鉴定,计有4种,其中有一种为新种。兹将这几种白蛉的名称、采集纪录报告于后,并对新种的形态予以描述。 1.江苏白蛉 Phlebotomus(Euphlebotomus)kiangsuensis Yao ef Wu 该蛉为贵州省首次纪录,曾在叮咬人时捕获。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黑热病是河北省常见的流行病之一。其预防措施主要在于扑灭其传染媒介——白蛉。故如欲作出切合实际的防治计划,必需对白蛉的生态习性有所了解;以便掌握其生活规律,而用最经济而有效的办法扑灭之。据吴征鉴氏(1950)综合性报告,白蛉在我国分布极广,已发现者17种,其中以中华白蛉为黑热病主要传染媒介。在长江以北各流行省份皆曾发现。据 1949年中央卫生部召开的黑热病防治会议报告所载,在河北省北京、通县、天津、定县、北戴河等地均曾发现中华白蛉;在北京、天津、通县等地曾发现有  相似文献   

5.
白蛉在我国的分布,据以往的调查,迄至1955年9月止,已定种者有19种。黑热病由白蛉传播已被公认。东北地区的黑热病分布于南部的广大地区,辽宁省的辽西和辽南有黑热病的散发存在。而东北地区白蛉的种类,直至1955年5月止,见于报告的只有竖立毛类的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及平卧毛类的鳞喙白蛉Phlebotomus squimirostris两种。  相似文献   

6.
甘肃南部山区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中华白蛉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3—1974年我们对甘肃文县和陕北宜川等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生态进行了调查,发现它与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平原地区家栖习性的中华白蛉不同。在山区居民点内和野外的各种洞穴均有中华白蛉栖息。中华白蛉的季节,在野外比村内为早。野外雄蛉多于雌蛉,而村内则雌蛉远比雄蛉为多,它在村内的主要栖息场所是畜舍。根据生理龄期的分析,中华白蛉在村内吸血后停留约2—3天,大多数即飞往野外产卵,故村内的白蛉以吸饱鲜血、卵巢发育处于早期阶段的居多,而在野外则以胃血消化大半、卵巢发育即将成熟及产卵后又将再次吸血的白蛉为多。由此可见,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具有半家栖的习性。 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南坪山区的垂直分布调查中,发现野外山洞内的中华白蛉的个体和某些部位的结构比一般所见的中华白蛉(暂称为“甲型”)较大,雄蛉的触角列式亦与甲型有某些差异。我们把这种中华白蛉暂称为“乙型”。这一型中华白蛉的比例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大。 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夜间在村内主要侵袭牛、驴等大家畜,吸血后多数栖息于畜圈内。如每年用杀虫剂喷洒畜圈一次,连续数年后,预计对半家栖中华白蛉的防制,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菊生 《昆虫学报》1959,(5):490-490
白蛉在我国的分布,多在长江以北诸省,长江以南并不常见。就贵州省而言,仅毕节曾记载有中华白蛉(王、吴,1956,黑热病学536页),其余各地均从未有发现。1957年8月12日下午7时半和同年10月16日下午8时半,金大雄教授,前后在其室内发现白蛉2只,经鉴定结果都为中华白  相似文献   

8.
<正> 1978年6—11月间,我们在自贡市的14个公社共捕获白蛉1,745只。在解剖鉴定的486只日蛉中,发现有贝氏白蛉Sergentomyia bailyiSinton、鲍氏白蛉和歌乐山白蛉三个蛉种。其中贝氏白蛉占总数的40.7%,数量仅次于鲍氏白蛉。在21个采集地点中,有20个点捕到了贝氏白蛉;这些地点包括竹木茂密植被较多的山谷、城市公路沿线的荒坡。活动场所以向阳干燥且多缝隙的大块石壁为主,居民住宅墙外壁亦可见到,室内和山坡的洞穴内未捕到过此种白蛉。  相似文献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白蛉种类分布,过去尚少记录。1957年和1958年在该自治区的19个县市共捕获白蛉2,590只,经蛉种鉴定,发现有属于白蛉属(Genus Phlebotomus)的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 Newstead,1916)、蒙古白蛉(Phlebotomus mongolensisSinton,1928)、硕大白蛉(Phlebotomus major Annandale,1910)及属于司蛉属(GenusSergentomyia)微小白蛉种团(Minutus group)的一个新变种。这一新变种白蛉经定名为微小白蛉新疆变种(Phlebotomus minutus var.sinkiangensis)。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黑热病调查组曾于1957年5—9月在茂汶县进行白蛉的调查研究,发现有一部分白蛉,与江苏白蛉相似,但雌蛉的受精囊很特殊,因为不能断定属何蛉种,故将标本寄给我们,经检查该种白蛉在形态上确有特异之处,尚未见诸文献记载。后来曾送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作进一步的鉴定,也认为这是一个新种白蛉。此种白蛉因系从茂汶县的土门乡捕得,拟就首次发现地点命名为土门白蛉(Phlebotomustumenensis sp.nov.)。兹将其形态描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