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乌头碱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是为了提高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方法:36例乌头碱中毒患者入院,立即洗胃,心电监护.根据心电图情况及时纠正心律紊乱,选用利多卡因、硫酸镁、氯化钾静滴及电除颤抢救.结果:36例患者有效30例,显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4%,乌头碱中毒时间与治疗早搏消失时间的疗效比较P值<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关键:及早药物及电复律,可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表现特点,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79例,进行床旁心电图多次动态检测,观察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的基本特点,分析心电图对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意义。结果:在79例患者中,发生心电图改变者72例(91.14%),其中窦性心动过速者63例(79.74%),为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Ⅰ导联S波较深者51例(64.56%);Tv1-v3倒置者45例(56.96%);Tv1-v2倒置者31例(39.24%);右束支传导阻滞改变者27例(34.17%);Tv1-v4倒置者18例(22.78%)。典型的肺栓塞SⅠQⅢTⅢ心电图表现少见,仅14例(17.72%),而心电图表现为QⅢTⅢ者49例(62.02%)。结论: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改变具有非特异性和复杂多变性,临床医生应将心电图检查结果作为诊断依据之一,仍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再给予合理诊断及时治疗,以改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常见临床表现有心悸、头晕、晕厥、气急胸闷,心电图可见延迟除极epsiton波。结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临床罕见,心脏超声及冠脉CT,心电图为主要确诊手段,治疗以限制运动与药物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的观察,把握其特征和临床表现,提供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依据。方法调查6年间我院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T波倒置(占60.00%),8例窦性心动过速(占26.67%),8例ST段下移或抬高(26.67%),8例Ⅲ导联Q波,I导联的S波加深(占26.67%),6例完全性右束阻滞(20.00%)2例心房震颤(占6.66%),3例顺时针向转位(10.00%),2例肺型P波(6.66%)。结论:对于急性肺栓塞,在心电图上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一过性,应在传统心电图检查的同时,结合临床症状,来诊断急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5.
神经源性心脏损伤是指各种急性脑损伤患者出现的类似急性心肌损伤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包括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升高、室壁运动功能障碍等。主要机制为颅脑病损伤影响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丘脑下部时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体液障碍。神经源性心脏损伤的发病率较高,且与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增高相关。本文详细阐释了神经源性心脏损伤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期望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以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间期延长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Q-Tc值延长的临床意义,本文分析了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结果显示:心律失常组Q-Tc间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大面积梗死组的Q-Tc间期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大于小面积梗死组。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的Q-Tc间期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患者114例,其中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胸片、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冠状动脉CTA等临床资料,并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血压、临床症状等。结果:114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27例患者存在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嗜铬细胞瘤无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可伴有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表现。114例患者中,26例患者出现心肌酶谱升高,36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24例患者冠状动脉CTA异常,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在心肌酶谱、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CTA异常例数与嗜铬细胞瘤无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例患者中心肌酶谱或心电图或冠状动脉CTA异常的患者总共56例,其中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23例,嗜铬细胞瘤无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有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中,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结论: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心肌酶谱、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CTA均可存在异常表现,但特异性、敏感性不高,三者同时综合分析可以提高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心律失常(Arrhythmia)患者诊断中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两种诊断方式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CHD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ECG和DCG两种方式进行诊断,判断2种方法冠心病检测阳性率、心律失常检出率的情况。结果:动态组检测的阳性率为63.10%(53例),常规组为58.33%(49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项心律失常指标中房性/室上性早搏早发、方式传导阻滞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5项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时采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阳性率和心律失常检出率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梁慧芬 《蛇志》1999,11(4):83-84
对我院住院部在1993~1998年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电图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特别是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大部分患者可并发心电图的改变。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60例,女20例。其中脑出血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脑血栓30例,脑栓塞12例。患病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62岁,均在发病后2h至3天内入院,经CT检查确诊,24h内作心电图检查。  8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心电图检查,发病后急性期有改变的为55例,占69%,其中脑出血20例,占62%(20/32),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均有改变,脑血栓19例,占6…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6年1月于医院接受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常规12导联及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①24 h动态心电图对心室过感知、心房感知不良、心室感知不良检出率均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②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总检出率明显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③24 h动态心电图HRV时域指标24 h内所有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均方根值(RMSDD)、全程每5 min时间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均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且对心率变异性诊断相对敏感,对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12导联心电图更高。  相似文献   

11.
李淑旻 《蛇志》2004,16(4):34-35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是临床上早期溶栓治疗的关键。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因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不呈现心肌梗死典型表现,常易被漏诊,错过了最佳溶栓时机。因此,当胸痛时V1—3导联ST段压低则可作为其早期的心电图特征。从1995~2003年,我院收治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14例,现对其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调强放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收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之间于我院就诊并进行调强放疗的肺癌患者161例,在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动态心电图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及物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前后窦性心律失常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偶发房(室性)心律失常、频发房(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以及ST-T段改变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后6个月时较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心脏V20、心脏V30、心脏V40以及心脏V50是动态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及心脏V40为动态心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调强放疗后偶发房(室性)心律失常、频发房(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以及ST-T段改变明显升高,性别及心脏V40为动态心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12-Holter)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对阵发性房颤的诊断价值。方法:①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选择500例65岁以上老年人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心律失常情况的统计分析,并同时选择500例小于65岁的心电图作为对照;②另选择500例65岁以上老年人的十二导联普通心电图(ECG)作为对照,对比分析12-Holter与ECG两种方法对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结果:①65岁以上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各种心律失常、ST-T改变的发生率高。而在各类心律失常中房性早搏、室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发生率较高。②动态心电图对于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十二导联心电图。结论:①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率高;②与普通心电图比较,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人阵发性房颤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作者观察迷宫手术同期换瓣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的房颤20例,发现手术后心电图变化的大致情况是,心脏复跳扣不久19例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1例为结性心律,术后72小时内心律变化较多,上述19例以窦性心律为主,但几乎都有短暂的心律失常;术后两周内47%病例偶有房性或室性民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24 h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监测价值。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确诊的315例冠心病患者先后实施常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对对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结果,并调查患者对不同检测方式的评价情况。结果:24 h动态心电图的冠心病阳性检出率为81.90%,与常规心电图的76.5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以及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较常规心电图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对24 h动态心电图的准确性认可度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监测价值较好,能够更加准确地呈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接受诊治的冠心病(CAD)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心电图仪检测记录24h心电图信息,将动态心电图检测为心肌缺血的患者分为A组(无症状心肌缺血)、B组(有症状心肌缺血),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心肌缺血发作阵次、ST段下降幅度、ST段下降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及心率失常发生率。结果:120例CAD患者中有95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其中A组66例(占69.47%),B组29例(占30.53%),差异显著(P0.05)。A组ST段阵次改变明显高于B组,A组ST段下降幅度、ST段下降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明显低于B组(P0.05)。A、B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表现出昼夜节律,在时间段6:00-12:00最高,在时间段0:00-6:00最低(P0.05)。A组患者平均心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准确的诊断出无临床症状心肌缺血,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儿童过敏性紫癜30 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预后进行分析。结果:①诱因:感染进食特殊食物、接种疫苗。②有消化道症状者中以腹痛为最常见。其中4例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套叠、上消化道出血、急性细菌性痢疾。⑤有肾脏受累者挖例。其中12例同时存在消化道症状③预后:28例治愈好转,占93.33%,1例于2年后再次发病。结论:①HSP患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发病诱因以感染为第一位。患者中可表现较多的肾外症状,较易发生肾功能损害,及时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个体化快速心律失常虚拟介入手术体系定位手术靶点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室性早搏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共120例,(其中室性早搏4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80例),平均年龄40.6±9.7岁,获取数字新电机记录18导体表心电图(ECG)、数字食道调搏图、心脏CT成像原始数据,并记录手术靶点。所有采集心电图和CT数据进行多模式序列识别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处理,然后再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两名心内科医生人工对心电图进行分析定位,并不告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射频消融手术最终靶点定位结果,按照室性早搏和房室旁路的诊断定位标准进行诊断,随后两名医师对处理后的心电图进行诊断,再次得出诊断结果,以术中成功消融靶点定位诊断为金标准,分析,个体化快速心律失常虚拟介入手术体系定位手术靶点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结果:ECG+CAD组诊断准确度高于单独ECG组,ECG组ROC曲线下面积(Az)=0.742,95%可信区间[0.652-0.832];ECG+CAD组:Az=0.934,95%可信区间[0.882-0.985];ECG+CAD组:精确度0.908;敏感性:0.905;特异性:0.923;阳性预测值:0.818;阴性预测值:0.934,较单独ECG组明显提高。结论:与单独体表心电图定位诊断相比,虚拟介入手术体系显著提高快速心律失常诊靶点定位的准确度,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不同导联方法分析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trocrrdiograhy;AECG),评价导联方法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检测上的诊断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分组的方法对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要求检测动态心电图进行分组:12导联组,3导联组;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1)12导联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的病例比例高于3导联(P<0.05),缺血部位明确.(2)12导联和3导联在不同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诊断方面无统计学差异;(3)12导联对室性期前收缩定位存在可行性.结论:12导联(AECG)相对3导联更能及时检出缺血性ST-T改变,并准确定位;对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判定准确;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定位存在可行性,对提高心电图临床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韩力  高岩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9):1338-1338,1335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意义,及对临床诊断积极的补充作用。方法:选择2002年-2006年间187例(男性86例,女性101例)病人,这些病人有心悸症状,既做过24hDCG又进行过平板运动试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7例患者中44例(23.5%)在24hDCG监测中未发现或偶然发现心律失常,而在进行平板运动试验中,却表现为频发心律失常。其中10例检出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结论:对有心律失常病史的病人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可增加心律失常的诊断率和敏感性。这对临床诊断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