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蛋白源(鱼粉,FM;大豆分离蛋白,SPI)基础饲料中添加大豆低聚糖(SBOS)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消化道(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后肠)和肝脏消化酶活性、饲料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胃、小肠)组织结构的影响。分别以FM、SPI作为主要蛋白源,配制了4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饲料FM、SP1分别以FM、SPI作为主要蛋白源;饲料FMO、SPIO分别在饲料FM、SPI基础上添加10%SBOS(水苏糖:2.61%;棉籽糖:0.61%)。试验表明:①饲料中添加SBOS普遍降低了牙鲆消化道和肝脏蛋白酶活性,但差异均不显著(P〉O.05)。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降低了肝脏脂肪酶活性(P〈0.05),而对消化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提高了前肠脂肪酶活性,降低了胃和中肠脂肪酶的活性,而对幽门盲囊、后肠和肝脏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降低了中肠淀粉酶活性,提高了胃淀粉酶活性(P〈0.05),而对幽门盲囊、前肠、后肠和肝脏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提高了胃和前肠淀粉酶活性,降低了中肠脂肪酶活性(P〈0.05),而对幽门盲囊、后肠和肝脏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②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降低了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P〈0.05),而对粗蛋白、粗脂肪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对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③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胃和小肠组织结构均无明显负面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消化道和肝脏消化酶活性、饲料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组织结构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效应;大豆蛋白源中含有的SBOS不是影响牙鲆对其利用率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蛋白源(鱼粉,FM;大豆分离蛋白,SPI)基础饲料中添加大豆低聚糖(SBOS)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摄食率、生长性能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分别以FM、SPI作为主要蛋白源,配制了4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饲料FM、SPI分别以FM、SPI作为主要蛋白源;饲料FMO、SPIO分别在饲料FM、SPI基础上添加10%SBOS(水苏糖:2.61%;棉籽糖:0.61%)。试验表明:①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前两周摄食率无显著影响(p > 0.05);而显著降低了整个养殖周期FMO组牙鲆总摄食率,提高了SPIO组牙鲆总摄食率(p < 0.05);②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无显著影响(p > 0.05),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对FER和PER无显著影响,却显著提高了SGR(p < 0.05);③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提高了牙鲆血浆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和γ-L-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活性,但仅AST差异显著(p < 0.05),而对肝脏AST、ALT、AKP、LDH和γ-GT活性无显著影响(p > 0.05);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提高了血浆ALT和LDH活性,而对AST、AKP和γ-GT活性无显著影响;同时,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提高了肝脏AST和ALT活性,而对AKP、LDH和γ-GT活性无显著影响;④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血浆中尿素氮和游离氨基酸浓度均无显著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蛋白源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效应;其中,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表现出一定的抑制生长效应,而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却表现出促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蛋白源(鱼粉,FM;大豆分离蛋白,SPI)基础饲料中添加大豆低聚糖(SBOS)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摄食率、生长性能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分别以FM、SPI作为主要蛋白源,配制了4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饲料FM、SP1分别以FM、SPI作为主要蛋白源;饲料FMO、SPIO分别在饲料FM、SPI基础上添加10%SBOS(水苏糖:2.61%;棉籽糖:0.61%)。试验表明:①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前两周摄食丰无显著影响(P〉0.05);而显著降低了整个养殖周期FMO组牙鲆总摄食率,提高了SPIO组牙鲆总摄食牢(P〈0.05);②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对FER和PER无显著影响,却显著提高了SGR(P〈0.05);③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提高了牙鲆血浆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和γ-L-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活性,但仅AST差异显著(P〈0.05),而对肝脏AST、ALT、AKP、LDH和1.G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提高了血浆ALT和LDH活性,而对AST、AKP和γ-GT活性无显著影响;同时,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提高了肝脏AST和ALT活性,而对AKP、LDH和γ-GT活性无显著影响;④饲料巾添加SBOS对牙鲆血浆中尿素氮和游离氨基酸浓度均无显著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蛋白源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效应;其中,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表现出一定的抑制生长效应,而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却表现出促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4.
实验研究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对分别含有豆粕、发酵豆粕、菜粕和发酵菜粕的4种饲料以及这4种原料的干物质、蛋白、能量及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为黄颡鱼饲料的配制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测定不同原料对消化道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以及血液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及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结果显示: 黄颡鱼对4种原料的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差异, 其利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豆粕、发酵豆粕、菜粕及发酵菜粕(P<0.05)。黄颡鱼对发酵菜粕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3种原料(P<0.05), 而4种原料能量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黄颡鱼对各原料蛋氨酸和组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且低于83%(P>0.05), 而对各原料中其他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在85%—98%之间, 发酵菜粕各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3种原料(P<0.05)。胰蛋白酶活力在菜粕组显著高于其他原料组(P<0.05), 活力呈现出前肠>中后肠>胃的趋势, 糜蛋白酶活力在不同原料间无显著差异, 糜蛋白酶活力呈现胃>前肠>中后肠的趋势, 淀粉酶活性呈现前肠>胃>中后肠。血液指标谷草转氨酶在豆粕组显著高于其他原料组(P<0.05), 菜粕与发酵菜粕组最低, 而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碱性磷酸酶在各原料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 豆粕、发酵豆粕、菜粕和发酵菜粕均可以作为黄颡鱼饲料中优质的蛋白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POX)、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及非特异性酯酶(NSE)等6种酶在泥鳅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分布和组织定位。方法在泥鳅食道、胃贲门、胃体、胃幽门、前肠、中肠和后肠等7个部位取样,采用冷冻切片、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光密度定量分析等技术。结果POX在食道黏膜上皮细胞中酶活性最高,在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酶活性均较低;SDH、ALP和ATPase在食道中酶活性最低,在消化道其他部位酶活性均较高,主要分布于胃黏膜上皮细胞顶部和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ACP在食道、胃贲门、胃体、前肠、中肠和后肠上皮细胞中酶活性均较高,胃幽门中酶活性显著较低;NSE在食道、胃贲门、胃幽门、前肠和中肠上皮细胞中酶活性均较高,在胃体和后肠中酶活性显著较低。结论泥鳅消化道黏膜6种酶的分布表明,泥鳅的胃分化程度低,胃和肠道都具有吸收功能;胃贲门、胃体和前肠是蛋白质的主要消化部位;胃贲门、胃幽门、前肠和中肠是脂质的主要消化部位。  相似文献   

6.
亚东鲑幼鱼饲料蛋白和脂肪适宜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对亚东鲑(Salmo trutta)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肝脏生化指标和肠道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采用3×2双因子设计, 蛋白水平为42%、46%和50%(P42、P46、P50), 脂肪水平为12%和16%(L12、L16), 共6组饲料, 饲养平均体重(2.80±0.10) g的亚东鲑幼鱼56d。结果表明, P46L12组增重率最高(110.34%), 饲料系数最低(1.3), 而P50L16组的增重率最低; 各组在脏体比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肝体比随着蛋白和脂肪水平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 蛋白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随着饲料蛋白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饲料脂肪水平对肠蛋白酶, 胃蛋白酶和胃淀粉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 饲料蛋白水平仅对胃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 P46L12组的肠道蛋白酶, 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胃、肠淀粉酶活性在各组中也最高。在同一脂肪水平下, 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和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随着饲料粗蛋白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 亚东鲑幼鱼饲料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适宜水平分别为46%和12%。  相似文献   

7.
六种鲟鱼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测定了两个生长阶段 6种鲟鱼幼鱼胃、肠道和肝脏中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幼鲟消化酶活性在两个生长阶段变化不明显。 6种鲟鱼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以肠道为最高 ,肝脏为最低 ,肝脏中的蛋白酶活性明显低于胃、肠道 (P <0 0 1)。不同消化器官脂肪酶活性 ,以肠道为最高 ,且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胃、肝脏 (P <0 0 1) ,胃中的脂肪酶活性与肝脏中的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明显 (P >0 0 5 )。不同消化器官淀粉酶活性 ,以肠道为最高 ,且明显高于胃、肝脏 (P <0 0 1)。幼鲟在第一阶段 ,肝脏中没有淀粉酶活性 ,其活性出现在第二阶段 ,且在此生长阶段 ,肝脏中的淀粉酶活性达到胃中的水平 (P >0 0 5 )。对 6种鲟鱼而言 ,除个别存在较大差异外 ,3种消化酶活性大体上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吉富罗非鱼对脂肪的适宜需求量,将630尾(2.63±0.16)g吉富罗非鱼随机分成6个脂肪组的饲料组(1.73%、3.71%、5.69%、7.67%、9.64%和16.55%),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第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含脂肪1.73%),另外5组为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4%、6%、8%、15%的鱼油,饲养90d后测定生长、饵料系数、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液常规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现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蛋白质效率极显著地提高(P<0.01),饵料系数极显著地下降(P<0.01)。增重率与饲料脂肪水平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显示,吉富罗非鱼获得最高增长所需饲料的最佳脂肪水平为9.34%。饲料脂肪水平对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和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增加显著提高了粗脂肪和磷的表观消化率(P<0.05)。未添加鱼油的1.73%组血液中白蛋白和白球比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胆固醇的浓度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极显著地上升(P<0.01)。饲料脂肪水平对血糖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甘油三酯浓度、谷丙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的脂肪水平可以促进吉富罗非鱼对脂肪和磷的表观消化率,但是脂肪水平过高会对鱼体增重及血液生化参数产生负作用,从生产上来说吉富罗非鱼鱼种对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7.67%-9.34%。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制剂对奥尼罗非鱼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192尾初始体重(34.500.25) g的健康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 aureu), 研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相同剂量(活菌含量为3.01011 cfu/kg饲料)的汉逊德巴利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对奥尼罗非鱼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试验期56d。试验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 奥尼罗非鱼的增重率分别提高12.27%和8.56%(P0.05), 饵料系数分别降低10.92%和8.18%(P0.05)。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10.54%和10.07%(P0.05), 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4.18%和3.63%(P0.05)。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组, 奥尼罗非鱼肠道、肝胰脏和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汉逊德巴利酵母组(P 0.05), 而添加三种微生物制剂对奥尼罗非鱼肠道、肝胰脏和胃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显示, 三种微生物制剂相互比较, 饲料中添加剂量为3.01011 cfu/kg饲料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肠道、肝胰脏和胃的蛋白酶活性, 满足最佳生长。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和主要消化酶的影响规律。在(20±0.5)℃水温下,将叶尔羌高原鳅饥饿30 d,并测定饥饿第0、1、3、5、10、15、20和30天时其胃、前肠、中肠、后肠、肝脏和幽门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并计算消化道指数。结果表明:叶尔羌高原鳅在饥饿状态下消化道组织有所萎缩,肝指数、肠指数、胃指数和幽门指数均极显著下降(P<0.01),其中肝指数下降幅度最大;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器官和消化道中消化酶活性均有影响,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淀粉酶活力前期变化不明显,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消化酶均呈下降趋势,在饥饿的第15~第20天下降幅度最大,此后饥饿虽继续加深,但活性下降不明显。说明,饥饿可显著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和酶组织化学方法对鳜鱼消化道各部位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分布与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黏液细胞可为分为4种类型,食道黏液细胞多数为Ⅲ型和Ⅳ型,未见Ⅰ型和Ⅱ型;胃贲门和胃幽门黏膜上皮仅有Ⅰ型黏液细胞;胃体黏膜上皮则以Ⅲ型细胞为主;幽门盲囊中主要为Ⅱ型细胞;前肠和中肠中Ⅳ型黏液细胞最多,Ⅰ型最少;后肠黏液细胞则以Ⅳ型和Ⅱ型为主。酸性磷酸酶(ACP)主要分布于幽门盲囊和前肠的黏膜上皮;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分布于食道、幽门盲囊和整个肠道黏膜上皮;非特异性酯酶(NSE)主要分布于胃幽门、中肠和后肠黏膜上皮;过氧化物酶(POX)在胃幽门黏膜上皮中活性较高;琥珀酸脱氢酶(SDH)主要分布于胃腺中;腺苷三磷酸酶(ATPase)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较多分布。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酶的分布型与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消化吸收机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运用形态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宽体沙鳅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宽体沙鳅的胃呈U形;消化道较短,为体长的1.02±0.05倍.咽部粘膜层味蕾发达;未见食道纵肌层;胃分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贲门部具胃腺,盲囊部环肌层发达,幽门部肌肉层3层,呈纵-环-纵排列,幽门括约肌发达;肠各段组织结构无明显差异;肝脏2叶,左叶发达;胰腺组织弥散在肝、脾、胃、肠等的系膜上或随血管的分支进入肝脏组织内.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幼鱼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将养殖欧洲鳗鲡幼鱼的9口水泥池[初始规格(141.5±1.9) g/尾;初始鱼重(682±23) kg/池]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3口池,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基础饲料添加500 mg/kg胆汁酸(BA1组)、基础饲料添加1000 mg/kg胆汁酸(BA2组)的饲料。实验期为15周。实验结果表明, BA组比对照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组织中脂肪空泡数量明显减少,肝脏粗脂肪水平显著降低(P<0.05)。BA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脂肪酸合成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仅BA1组乙酰辅酶A羧化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 BA组肝脂酶、脂蛋白酯酶和总脂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 BA组间上述酶活性或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BA1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水平上调,主要是甘油磷脂代谢和甘油酯代谢增强。由此可见,欧洲鳗鲡幼鱼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通过降低脂肪合成有关酶水平及增加脂肪分解有关酶活性,主要增强甘油磷脂代谢和甘油酯代谢,...  相似文献   

14.
配制4组等氮等脂(45%蛋白, 15%脂肪)的配合饲料,对照组含有30%的鱼粉(FM30),其他3组分别用黑水虻(Hermitia illucens)幼虫粉替代16.67%(FM25)、33.33%(FM20)、50%(FM15)鱼粉,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投喂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8周,探究用黑水虻幼虫粉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加州鲈生长性能、机体健康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加州鲈在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 FM20组鱼拥有较高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其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FM15和FM25组(P<0.05)。用黑水虻幼虫粉部分替代鱼粉,降低了全鱼和肝脏的脂肪含量、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肝脏的C14﹕0、C16﹕0、C18﹕1n-9和C18﹕3n-3的含量和肌肉的DHA含量,但是,增加了肝脏C18﹕0、DHA、EPA和C22﹕5n-3的含量,对肌肉和肝脏的氨基酸组成影响较小。与对照组相比, FM20组鱼前肠和肝脏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P<0.05),前肠和血清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l...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胡子鲶(Clarias fuscus)消化道黏膜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非特异性酯酶(NSE)、过氧化物酶(POX)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重要酶的分布与组织定位。方法在胡子鲶消化道7个部位取样,采用冰冻切片和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酶活性。结果 ACP在胃贲门和前肠活力最高,食道、中肠和后肠次之,胃体和胃幽门酶活力显著较低。ALP在肠道各部位活力较高,在食道和胃中酶活力显著较低。ATPase除在食道酶活力显著较低外,在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较高的活力。NSE在胃幽门和后肠酶活力显著较高,胃贲门和胃体次之,在食道、前肠和中肠酶活力显著较低。POX主要分布于后肠、胃体和幽门,在胃贲门和前肠酶活力显著较低。SDH在胃和前肠酶活力较高,中肠和后肠次之,食道中酶的活力微弱。结论根据6种酶的主要功能和各自的分布特点可推断,胡子鲶前肠和中肠有较强的吸收蛋白质和细胞内消化功能,胃幽门是脂类的主要消化部位,前肠和中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6.
载铜蒙脱石对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和消化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饲粮中添加0.10%、0.15%、0.20%载铜蒙脱石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肠道菌群和消化机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载铜蒙脱石显著降低了肠道细菌数量,明显改变了肠道菌群的组成,使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不动杆菌属、产碱菌属、肠杆菌科、弧菌属的百分比减少。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10%、0.15%和0.20%载铜蒙脱石分别使干物质消化率显著提高了6.43%、8.47%和8.83% (p<0.05),粗蛋白消化率显著提高了5.63%、6.24%和6.91%(p<0.05),粗脂肪消化率显著提高了4.62%、5.65%和5.98%(p<0.05),添加0.15%和0.20%载铜蒙脱石使粗灰分消化率显著提高了18.77%和15.09% (p<0.05)。添加载铜蒙脱石显著提高了肠组织蛋白酶活性(p<0.05),且0.15%和0.20%载铜蒙脱石显著提高了肠组织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载铜蒙脱石显著提高了前肠、中肠、后肠绒毛和微绒毛高度。结果提示,载铜蒙脱石在鱼体内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能有效抑制肠道病原菌的增殖,保护肠粘膜免受病原菌的侵袭,使肠粘膜始终处于健康状态,以益于消化酶的分泌和饲料养分的消化。  相似文献   

17.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77-685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牛蛙Rana (Lithobates) catesbeiana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基础饲料以鱼粉、豆粕为主要蛋白源, 棕榈油为主要脂肪源,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0、200和300 mg/kg的胆汁酸(含量99.1%)制作4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试验将144只牛蛙初始体重(75.014.23) g随机分为4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12只牛蛙, 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结果显示: 各试验组牛蛙成活率和摄食率差异不显著(P0.05)。2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牛蛙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保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显著降低了牛蛙脏体指数和全体的脂肪含量(P0.05), 但不影响肌肉粗脂肪以及全体和肌肉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含量(P0.05)。各处理组间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 血清尿素氮含量随着饲料中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 添加300 mg/kg胆汁酸组牛蛙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糖水平则随着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先降低后升高, 其中1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牛蛙血糖水平最低(P0.05)。1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牛蛙肠道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P0.05), 与2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蛋白酶活力与脂肪酶活力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而淀粉酶活力未受胆汁酸添加水平影响。各处理组饲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随饲料中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 其中饲料添加200 mg/kg胆汁酸显著增加了牛蛙对饲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胆汁酸能提高牛蛙对饲料的消化率, 提高饲料效率, 从而促进牛蛙的生长, 同时可促进蛙体脂肪代谢, 降低机体脂肪沉积, 提高牛蛙可食部分比例。根据本试验结果, 建议牛蛙饲料中胆汁酸添加水平为200 mg/kg。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饲料中鱼油添加水平对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体成分及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以确定美洲鳗鲡幼鱼饲料中鱼油的适宜添加水平, 选用初始体重(8.34±0.12) g的美洲鳗鲡幼鱼800尾, 随机分成5组, 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40尾; 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3%(FO3组)、6%(FO6组)、9%(FO9组)和12%(FO12组)鱼油的试验饲料, 试验期56d。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鱼油显著影响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 FO6组美洲鳗鲡幼鱼的增重率、投饵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 鱼油添加组美洲鳗鲡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 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FO6组、FO9组和FO12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 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在FO12组显著降低(P<0.05), 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 FO9组和FO12组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FO12组脂蛋白酯酶和肝脂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综上, 饲料中添加适宜鱼油水平可以提高美洲鳗鲡幼鱼的生长性能, 调节肠道脂肪酶活性、全鱼粗脂肪含量和肝脏脂肪代谢酶水平或活性; 美洲鳗鲡幼鱼获得最佳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时, 饲料中鱼油添加水平推荐为6.43%—6.78%。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银鲳(Pampus argenteus)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功能及食性的相关性, 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染色及酶活性检测技术对银鲳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银鲳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侧囊、食道、胃及肠构成, 胃肠交界处有很多幽门盲囊。食道侧囊呈椭球形, 食道粗短, 胃呈U型, 肠有多个盘曲, 肠指数为2.03。舌上皮内有少量味蕾及较多黏液细胞。食道侧囊、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组成。食道侧囊内皱襞较发达, 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内含较多黏液细胞, 且以Ⅳ型为主, 皱襞顶端及侧面有内含角质刺的次级突起; 黏膜下层及肌层中有固定皱襞的骨质脚根; 侧囊内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食道内皱襞较高, 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内含较多黏液细胞, 且以Ⅳ型为主。胃内皱襞发达, 被覆单层柱状上皮, 未见黏液细胞分布; 胃腺发达, 胃内蛋白酶活性较高。肠道内褶襞多, 高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黏液细胞密度前、中肠较高, 后肠较低, 且均以Ⅰ型为主; 肠道内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幽门盲囊组织结构与肠相似。银鲳的消化道结构特点、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与其功能及偏肉食的杂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旨在探讨低蛋白质饲料中添加色氨酸对凡纳滨对虾饲料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以及全虾氨基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00.01) g对虾960尾, 随机分成6组, 每组4个重复。各组分别投喂含40.79%粗蛋白质的高蛋白基础饲料(HT0)、含37.01%粗蛋白质的低蛋白基础饲料并添加0 (LT0)、1.20(LT1)、2.50 (LT2)、5.00 (LT3)和10.00 (LT4)g/kg色氨酸的6种饲料。饲养56d后采样、分析蛋白酶活和全虾氨基酸组成; 在此基础上投喂含0.04%三氧化二钇(Y2O3)的相应饲料进行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低蛋白质饲料中添加色氨酸可提高对虾蛋白质、氨基酸、干物质、能量的表观消化率, 蛋白酶活和影响全虾氨基酸组成(P0.05)。LT3、LT4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LT0(P0.05)。LT3蛋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LT0, LT3酪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HT0 (P0.05)。LT3和LT4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LT0 (P0.05)。LT1、LT2、LT3和LT4总能表观消化率均高于LT0, 但仅LT4达显著水平(P0.05)。LT2肠蛋白酶活最高, 并显著高于HT0和LT1 (P0.05), LT2、LT3、LT4肝胰腺蛋白酶活显著高于LT0 (P0.05), 但与HT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LT4全虾天门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含量均明显高于LT0 (P0.05)。LT1全虾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LT0 (P0.05)。由此可见, 低蛋白质饲料中添加色氨酸可明显提高凡纳滨对虾饲料蛋白质、氨基酸、干物质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蛋白酶活, 并改善全虾氨基酸的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