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10mg/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后史氏鲟血浆中达氟沙星的浓度。该法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相(15∶85),荧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80nm和450nm,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离心取上清液进样。达氟沙星在0.005—1.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本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005μg/mL。健康鱼单剂量静注达氟沙星(10mg/kg),其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的三室开放模型,方程为C=5.830-5.582t 4.162-1.157t 0.852-0.029t,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0.552h;t1/2β22.186h;AUC34.226mg/(L.h);V 10.922L/kg;Vb10.144L/kg;ke 10.317h.Ah感染组的V1减小至0.290L/kg,静注感染组鱼体内达氟沙星的消除没有显著的改变。健康口服组数据结果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血药浓度和时间方程为C=1.278e-0.073t 0.177e-0.089t-1.455e-0.329t。药动学常数分别为:t1/2ka9.491h,t1/2β78.267h,Tmax6.284h,Cmax0.791mg/mL;α0.073h。但Ah感染改变达氟沙星口服给药后在史氏鲟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分布速率常数降低为0.050/h。消除减慢,消除半哀期延长为93.988h,达峰时间延长为至9.060h,峰浓度降低为0.585mg/mL。口服达氟沙星水溶液,健康及感染组史氏鲟对达氟沙星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6.503%和94.435%。本实验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在健康史氏鲟体内分布广泛、吸收较完全。感染Ah对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消除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口服给药的影响更为显著。达氟沙星可用于史氏鲟感染Ah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史氏鲟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血细胞计数、光学显微及电子显微技术对二龄史氏鲟外周血细胞的数目、形态及结构进行了研究。二龄史氏鲟红细胞的数目为47.75×104个/mm3,白细胞数目为2.9万个/mm3,其中淋巴细胞所占比率最高。史氏鲟的外周血中除正常红细胞外,还有处于分裂状态及未成熟的红细胞。史氏鲟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有四种类型,分别为淋巴细胞、粒细胞、血栓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中粒细胞有两种,即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含有多种形状的核,其中分叶的核数目较多,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均类似于哺乳动物。对史氏鲟外周血细胞细微结构的观察显示:红细胞中具有少量的细胞器;淋巴细胞结构典型;单核细胞较粒细胞稍小且具有较多线粒体;血栓细胞具有梭形和圆形两种,胞质较少,其中梭形的血栓细胞胞质几乎透明;对粒细胞的颗粒按照形状和电子密度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3.
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诱导耐药表型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利用四环素类药物体外诱导嗜水气单胞菌耐药后,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其耐药机制。【方法】筛选临床分离嗜水气单胞菌的四环素类敏感株,从含有1/4×MIC的强力霉素的TSA固体培养基开始,等比2倍提高诱导药物质量浓度对受试菌进行连续传代培养,以获得高耐诱导株;测定诱导菌对强力霉素和16种非诱导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添加外排泵抑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后的MIC,分析其敏感性变化与外排作用的关系;提取诱导菌的DNA,PCR扩增其5个tet基因并测序。【结果】诱导后菌株对强力霉素的MIC显著升高,对非诱导四环素类药物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比诱导前增加几十至上千倍;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利福平的MIC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添加NMP后,所有诱导菌株对强力霉素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诱导后7号菌株中同时检测到tet A和tet E;在诱导前后的2号菌株中检测到tet C;在诱导前后的1、3、4、5、6、7号菌株中均检测到tet E。【结论】本研究表明tet E基因可能是介导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的优势基因,为阐明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机制及耐药性与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荻  李绍戊  耿龙武  卢彤岩 《生态学杂志》2015,26(10):3174-3180
伊维菌素作为一种广谱、高效的新型抗寄生虫类药物,在我国农、牧、渔业均有广泛应用.为了评价伊维菌素对雄性鲫的生殖毒性效应,本文研究了口灌不同剂量伊维菌素对雄性鲫生殖腺指数、血清及精巢中性激素(睾酮和雌二醇)、血清及脑组织中的γ 氨基丁酸含量、精子超微结构及性腺组织的影响.分别以0、1、3、5倍治疗剂量,即0、0.3、0.9和1.5 mg·kg-1剂量对鲫进行口灌给药,分别标记为A、B、C、D组,每天1次,连续3 d,停药8 d后对供试鲫各组织进行检测观察.结果表明: 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供试鲫生殖腺指数逐渐降低,且C和D组显著低于A组;血清及精巢中的睾酮及雌二醇、血清和脑中γ-氨基丁酸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趋势,均在B组达到峰值;精子寿命逐渐降低,Ⅱ、Ⅲ和Ⅳ级精子运动时间逐渐减少,C、D组表现尤为明显;精子超微结构和精巢组织未见明显异常.表明正常治疗剂量伊维菌素对生产期雄性鲫未产生明显生殖毒性效应,但高剂量给药可对鲫造成严重的潜在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5.
糖蛋白(Glycoprotein, G)作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rnia of Carp Virus, SVCV)主要的抗原蛋白, 已成为现阶段SVCV病毒检测、抗体制备以及疫苗研制的热点。为了对其进行酵母表面展示, 研究以SVCV-shlj1分离株基因组为模板, 通过RT-PCR技术, 体外扩增获得SVCV表面糖蛋白的基因开放阅读框(1530 bp)片段, 将其克隆至酵母表面展示载体pYD1, 构建重组质粒pYD1-G。利用电转化方法将重组质粒pYD1-G导入酿酒酵母EBY100感受态细胞, 经YNB选择培养基筛选和菌液PCR的鉴定, 挑选出阳性转化子(命名为EBY100-pYD1-G), 对其进行2%半乳糖诱导。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G蛋白的酵母表面展示情况。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 诱导后的酵母细胞EBY100-pYD1-G能产生特异性红色荧光, 且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 红色荧光的酵母细胞所占比例不断增加, 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 酵母细胞的荧光强度与诱导时间呈正比, 其中诱导48h与72h的酵母细胞荧光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基本趋于稳定不变的状态。因此, 选取诱导48h为酵母表面展示的最佳诱导时间。上述研究结果表明SVCV的G蛋白已经成功展示于酿酒酵母细胞表面, 研究为鲤春病毒血症酵母口服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6.
韩冰  王荻  卢彤岩 《动物学杂志》2015,50(1):103-111
结合单纯聚集法和二步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了分别以10、30、60 mg/kg剂量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pecularis)口灌烟酸诺氟沙星后,药物在实验鱼血浆中的药动学特征。3种给药剂量下,诺氟沙星在松浦镜鲤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和时间关系均可用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进行描述,吸收半衰期(t1/2ka)分别为0.165、0.061、0.043 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8.282、29.969、42.051 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333、0.327、0.302 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4.780、6.247、12.689 m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2.698、53.015、174.998 mg·h/L,表观分布容积(Vd)分别为1.044、4.347、4.561 L/kg。说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诺氟沙星的吸收和消除速率均加快,给药剂量对药动学特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糖蛋白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本研究以IHNV-Sn分离株基因组提取物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其表面糖蛋白(glycoprotein,G)的基因序列(1527bp)。将该基因克隆到pET27b(+)表达载体中构建出重组质粒pET27b-G,通过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菌株获得高效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表达蛋白约55kD,大部分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利用尿素变性复性处理后获得高纯度的纯化蛋白,制备兔抗血清。间接ELISA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兔抗血清能够与重组糖蛋白和IHNV-Sn病毒株表面糖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与重组蛋白的反应效价为1∶20 000;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该兔抗血清可与IHNV-Sn分离株和IHNV参考毒株产生特异性的荧光,以上结果说明本研究所表达的IHNV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该研究为IHNV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基础材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西洋鲑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杀鲑气单胞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革兰阴性短杆菌,可导致鲑鳟鱼类发生疖疮病或溃疡病。患病鱼的典型症状表现为体侧或尾部形成特征性脓肿,严重时脓肿部位溃烂形成溃疡,剖检可见肝脏、脂肪组织出现点状出血[1]。已有研究表明,杀鲑气单胞菌包括多个亚种如无色亚种(Achromogenes)、杀鲑亚种(Salmonicida)、杀日本鲑亚种(Masoucida)、史氏亚种(Smith)和溶果胶亚种(Pectinolytica)等[2],自Emmerich和Weibel[3]于1984年首次从患病溪鳟(Salvelinus fontinalis)中分离到该病原菌以  相似文献   
9.
IX型分泌系统(Type IX Secretion System,T9SS)是一种最新发现的存在于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中的分泌系统。T9SS参与细菌的毒力和滑行运动及复杂生物聚合物的降解过程。近年来,与T9SS相关的研究一直都是微生物学领域关注的热点。本文就T9SS的发现、组成与结构、分泌机制及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解析细菌的T9SS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菌蜕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疫苗体系,是通过对噬菌体PhiX174裂解基因E的精确表达调控建立的.细菌菌蜕兼顾了组合抗原免疫原性、佐剂效应、靶向性载体等作用,特别适合于黏膜免疫及口服免疫;由于缺乏内含物而更加安全;生产过程简单,适宜大规模生产.这些特性决定了细菌菌蜕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候选疫苗及递送系统.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鱼类细菌性疾病大规模爆发并造成严重损失.鉴于化学药物和常规疫苗的种种缺陷,新型渔用疫苗的研究日渐受到人们重视.在阐述细菌菌蜕系统形成和调控机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菌蜕疫苗在几种鱼类细菌性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菌蜕系统作为新型渔用疫苗体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讨论,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渔用菌蜕疫苗将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