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葡萄病毒的脱除:(1)热处理脱毒:在38℃条件下,保持相对湿度60—70%,处理29个盆栽葡萄品种2-3个月,使100%的植株脱除了四种主要病毒病。(2)试管内热处理及茎尖剥离培养脱毒:将葡萄试管苗进行热处理并配合茎尖剥离培养或单用茎尖剥离培养,前者成活率30.5%,脱毒率100%;后者成活率73%,脱毒率94.7%。  相似文献   

2.
植物病毒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尤其是植物病毒的传染性及增殖性对一种或者一类植物的危害巨大。为了防范植物病毒随寄主贸易跨境传播危害,本文阐述了茎尖培养脱毒、热处理脱毒、热处理结合茎尖脱毒、离体微型嫁接、化学处理结合茎尖脱毒和低温疗法等脱毒技术,对应用于口岸检疫性病毒的不同脱毒方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同时对今后植物检疫脱毒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病毒唑对大花蕙兰CyMV及ORSV脱毒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花蕙兰茎尖培养中结合病毒唑处理,探讨对建兰花叶病毒(Cy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病毒唑添加到培养基中,处理茎尖2周,脱毒效果低于经病毒唑处理3个月后的幼苗,经病毒唑处理幼苗再结合茎尖培养脱毒效果最好。病毒唑处理对大花蕙兰CyMV的脱除效果优于对ORSV的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4.
运用茎尖微芽嫁接技术脱除柑橘黄龙病病原,并采用PCR技术和直接荧光法对脱毒后的植株进行脱毒效率检测。结果表明,茎尖微芽嫁接成活率最高为75%;茎尖微芽嫁接技术是脱除黄龙病病原的一种有效方法,脱毒率达100%,脱毒后均检测不到病原存在;PCR技术检测病毒的检出率为100%,而直接荧光法的检出率仅为33.3%,说明PCR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5.
以携带病毒的‘夏波蒂’马铃薯无菌苗为材料,38℃/4h热处理4周,剥离带1个叶原基的茎尖,接种至不同浓度激素组合的24种MS固体培养基上,22℃/16h培养30d后统计茎尖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成苗率;RT-PCR检测茎尖再生苗3种病毒(PVX、PVY、PLRV)和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的脱毒率。结果表明:茎尖分化成苗最适培养基为MS+1.0mg/L ZT+0.2mg/L NAA+2.0mg/L GA3,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6.25%,分化成苗率为26.25%;再生苗3种病毒PVX、PVY和PLRV的脱毒率分别为69.4%、91.7%和100%,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脱毒率仅为8.3%,二次茎尖剥离后脱毒率增加到20.8%。  相似文献   

6.
对人参果(Solanum muricatum Ait)茎尖进行离体培养及快速繁殖.结果表明:适于外植体生长分化的培养基是不加任何激素或只加0.2 mg*L-1 NAA的MS培养基;用MS 0.5 mg*L-1 NAA培养基能促进组培苗茎尖快速伸长,有利于茎尖的剥离和脱毒培养;适于茎尖愈伤组织形成和分化的培养基为MS 0.2 mg*L-1 NAA 2.0 mg*L-1 6-BA;适于壮苗快繁的培养基为MS 0.5 mg*L-1 NAA 0.1 mg*L-1 PP333.生物学和电镜检测结果表明,利用0.2~0.3 mm茎尖培养的人参果试管苗已脱除病毒.  相似文献   

7.
黄远新  王晓雯  林呐 《生物学通报》2013,(9):56-57,F0003
针对中学生物学新课标中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甘薯茎尖培养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茎尖培养获得脱毒种苗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技术,达到在农业生产中熟练运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检测大蒜病毒和产生脱毒蒜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述了目测汰毒法、指示植物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ELIS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RT PCR)、直接组织印迹免疫测定法 (DTBIA)等病毒检测技术 ,以及采用茎尖培养、花序轴离体培养、茎盘培养、茎盘圆顶培养等方法产生脱毒蒜的关键技术及其脱毒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高原7 号’马铃薯茎尖为外植体,用0.1%升汞和75%酒精消毒,经组织培养获得脱毒马铃薯茎段,在增殖培养中,研究不同浓度6-BA 及KT 对马铃薯茎段诱导增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1%升汞对茎尖消毒8 min 效果最好,灭菌率达96.67%。细胞分裂素对马铃薯茎段增殖的促进作用为6-BA>KT,以1.5 mg/L 6-BA 诱导不定芽及其生长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杭白菊根芽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们在用茎尖脱毒培养技术培养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无毒苗中获得了杭白菊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得大量草莓无病毒苗。本实验采用四种脱毒技术先后取得了成功。1.茎尖组织培养法:在实验中用三个品种(“明晶”、“群星”、“红手套”)、三种茎尖大小(0.2、0.4、0.6mm)三种培养基(300号、205号、202号),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 L27(3~3),比较27个处理组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及脱毒情况。结果表明,接种0.2、0.4、0.6mm不同大小茎尖,其脱毒率分别可达100%、75%、62%。筛选出的最佳培养基是205号 MS 改  相似文献   

12.
泡桐微茎尖培养脱除泡桐丛枝病原(MLO)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感染丛枝病原(MLO)的泡桐组培苗为试材,大量切取长度在0.3mm~0.5mm范围内的微茎尖,在MS和附加0.1mg/LIBA和1~7mg/L6-BA的培养基上进行脱毒试验。根据外植体培养过程的病状有无.病源MLO的DAPI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证明微茎炎培养能够获得脱除泡桐丛枝病原MLO的试管苗,其脱毒率在14.29~28.57%之间。脱毒的两个无性系试管苗经连续继代培养一年以上,其生长性状正常且稳定。试验还显示了微茎炎培养脱毒率受采用的茎尖大小、切割技术、培养基中的激素比例及无性系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太子参脱病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茎尖分生组织法、热处理结合茎尖法、病毒唑处理结合茎尖法对6个不同产地的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ex Pax et Hoffm.]组培苗进行了脱病毒研究. 经生物检测、 ELISA法和电镜检测表明, 热处理结合茎尖法脱病毒效果最好,脱毒率高达 100%;病毒唑处理结合茎尖法和茎尖分生组织法脱毒率分别为 79.64%和74.29%.不同产地太子参的脱病毒效果不同.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太子参的脱病毒繁育程序,其中复壮培养基中PP333的最适浓度为0.5~1.0 mg·L-1,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 0.3 mg·L-1 NAA.  相似文献   

14.
本地区甘薯有皱缩花叶、内卷叶、黄斑和紫环斑等多种病毒病症。为了排除这些病毒病害,我们开展了甘薯茎尖脱毒培养的应用研究。用本省甘薯品种资源和生产上应用的部分品种为试材,取0.5mm 左右茎尖,以 MS 为基础培养基,在25—28℃,每天光照14小时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蔗糖、NAA 等成份的不同浓度对茎尖培养效果的影响,从中筛选出了一个较  相似文献   

15.
半夏是我国传统中药材,长期无性繁殖导致病毒积累对半夏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半夏茎尖病毒积累少,利用半夏茎尖脱毒快繁技术可有效解决病毒害严重的问题。本研究从半夏主要病毒种类、脱毒方法、组培快繁和病毒检测等方面对半夏脱毒与快繁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半夏脱毒快繁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康乃馨茎尖培养植株再生的形态发生及其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乃馨(Dianthus car yophyllus)又名香石竹,是当前国内外花卉市场销售量较大的著名切花之一。我国在这一切花生产上,由于种苗繁殖问题和病害(病毒病和真菌病)严重,造成种源靠荷兰、日本等进口,市场切花供不应求,更不能投入国际市场。我们认为,要加速大量繁殖种苗,应用组织培养技术是个捷径同时考虑去除病原(尤其病毒病原),则应用茎尖培养是个有效方法。自1979年我们从茎尖  相似文献   

17.
甘薯细胞工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细胞工程主要有体细胞胚发生、原生质培养、细胞悬浮培养、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等.甘薯细胞工程与组织培养在人工种子生产、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和脱毒苗工厂化生产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对甘蔗(ROC 22)茎尖离体培养褐变不同条件因素的影响以及褐变细胞区室结构的变化,探讨了甘蔗茎尖离体培养褐变的机理机制。结果表明:不同芽位茎尖诱导成活率具有明显差异,随着芽位的增加,诱导成活率不断降低;不同季节取芽对外植体茎尖总酚类物质含量无明显影响;但不同芽位及不同催芽天数,外植体芽的总多酚含量明显不同,随着催芽天数的增加,不同芽位的多酚含量呈现由低升高的趋势;蔗芽在培养4周时多酚含量较低,适宜进行采芽接种培养;从褐变甘蔗茎尖的解剖结构变化分析,褐变甘蔗茎尖细胞离体培养初期细胞核结构出现变形,线粒体有肿胀拉长,部分液泡膜开始分解;中后期质壁分离更为严重,胞质中出现大量溶酶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全分解,细胞膜、液泡膜、核膜、线粒体膜的双层膜结构出现破损和缺口;而正常发育的茎尖细胞,能基本保持细胞核的形态结构,只有少量的溶酶体出现。因此,可以推测细胞核和线粒体结构变形以及膜系统的大量破损是甘蔗茎尖培养褐变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感染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MV)的蝴蝶兰(Phalaenopsis aphrodite)品种‘满天红’为试材,通过筛选蔗糖预培养浓度、预培养时间、PVS2(Plant vitrification solution 2,PVS2)处理时间三个关键因素,建立蝴蝶兰茎尖小滴玻璃化超低温脱毒体系,将再生的茎尖诱导类原球茎,再分化成苗,经RT-PCR检测CymMV的脱除情况,阴性结果的再生植株进行增殖和诱导生根。结果显示:最佳预培养为:BM+0.6 mol·L-1蔗糖处理1~2 d,超低温茎尖的成活率为70%~76.7%,再生率为53.3%~56.7%;PVS2最佳处理时间为60~90 min,超低温茎尖的成活率为73.3%~76.7%,再生率为50.0%~56.7%。再生植株经RT-PCR检测,CymMV的脱除率为50%。该研究为兰科植物脱除CymMV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0.
核桃愈伤组织的诱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名称:核桃(Juglans regia) 材料类别:核桃实生苗茎尖、叶片、叶柄、叶脉及子叶。培养条件:茎尖、叶片、叶柄、叶脉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木本植物培养基(WPM),附加(mg/1,下同)NAA4,BA10,赤霉素2。诱导子叶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K培养基,附加 NAA5,BA0.5,赤霉素 2,在WPM和K培养基中都附加20%硫代硫酸钠5ml/1。培养温度为25℃±2℃,每日光照16 小时,光强度为20001u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