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黄连木种子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立英  吕文彦  杜开书  谢金良 《昆虫知识》2006,43(4):567-570,F0004
通过田间及室内饲养观察,黄连木种子小蜂EurytomaplotnikoviNikolskaya在河南省太行山区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果内过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成虫羽化产卵的盛期。幼虫5月中旬开始孵化,在果内取食至8月中、下旬老熟越冬。成虫在果壳内停留4~5d,出壳后成虫寿命:雄虫3~7d,雌虫4~17d,产卵前期3.7d。平均产卵量35.4粒,卵期3~4d。幼虫共5龄,预蛹期4~5d,蛹期8~10d,蛹期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阶段性分为4级。成虫交尾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3~25℃,化蛹、羽化较适宜的湿度为65%~70%。  相似文献   

2.
用马铃薯人工饲养马铃薯块茎蛾的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桂富荣  李正跃 《昆虫知识》2003,40(2):187-189
介绍一种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operculella的室内人工饲养方法。在人工养虫室内用 1 0 %的蜂蜜水喂养成虫 ,用滤纸收集卵块 ,幼虫在薯块上饲养 ,化蛹于牛皮纸卷成的纸筒中 ,饲养结果发现马铃薯块茎蛾完成 1代大约需要 35~ 4 6d ,室内连续饲养块茎蛾 3代 ,卵的孵化率、幼虫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均在 90 %以上。  相似文献   

3.
2004~2005年,在陕西省南部米仓山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研究了秦岭蝎蛉Panorpa qinlingensisChouetRan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通过饲养,成功获得卵、幼虫、蛹等虫态。结果表明,秦岭蝎蛉在米仓山1年发生2代,以预蛹在土室里越冬,5月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末~6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8月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在室内可存活35~60 d。羽化近1周后开始交尾,交尾4~8 d后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35~180粒,卵期5~9 d;幼虫型,共4龄,历期38~50d;蛹为强颚离蛹,蛹期8~18 d。记述了主要生物学习性。  相似文献   

4.
蔡立君  李军  花保祯 《昆虫知识》2006,43(5):681-683,F0004
2004~2005年,在陕西省南部米仓山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研究了秦岭蝎蛉Panorpa qinlingensis Chou et Ran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通过饲养,成功获得卵、幼虫、蛹等虫态。结果表明,秦岭蝎蛉在米仓山1年发生2代,以预蛹在土室里越冬,5月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末~6月上句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8月中句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在室内可存活35~60d。羽化近1周后开始交尾,交尾4~8d后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35~180粒,卵期5~9d;幼虫蝴型,共4龄。历期38~50d;蛹为强颚离蛹,蛹期8—18d。记述了主要生物学习性。  相似文献   

5.
灰胸突鳃金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胸突鳃金龟是沙区的重要地下害虫,以幼虫为害花生等作物的地下部分。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表明:该虫1年多发生1代,以3龄和2龄幼虫越冬。幼虫期326.3天;蛹期24.4天。成虫羽化一般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雄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雌成虫趋光性较弱,成虫寿命20天。每头雌虫产卵8~74粒,散产在5~10cm深的松温沙土中。室内饲养:卵历期平均18.45天,田间观察卵孵化盛期在7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新入侵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葡萄花翅小卷蛾在吐鲁番市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周年发生规律,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性引诱剂定点监测、野外网室笼罩饲养以及室内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葡萄花翅小卷蛾生活习性及其种群发生规律。【结果】该虫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市1 a发生5代,以蛹在葡萄藤皮下越冬。越冬蛹翌年3月底—4月初(葡萄开墩)开始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清明节前后),中旬为羽化末期。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花芽上,4月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第1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羽化结束;第2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3代成虫于7月底开始羽化,8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4代成虫于8月底开始羽化,9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越冬代幼虫10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大部分幼虫更趋向于在老树的藤皮下化蛹。成虫的飞行、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多发生在黄昏。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花序萼片以及花蕾上;第1~3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果实表面,第4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二次开的花絮上,卵单产,单雌产卵量为20~40粒左右。第1代幼虫取食葡萄花絮,第2~4代幼虫危害葡萄果实,并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糖醋液(红糖:醋:酒:水=6:3:1:10)对成虫有一定的诱杀效果。【结论】该虫在吐鲁番1 a发生5代,各世代划分明显,越冬代发生数量最大,无世代重叠现象,随温度升高各世代和虫态的发育历期缩短,幼虫在葡萄整个生长季节均造成危害,第3、4代幼虫危害成熟果实,引起果实大量腐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林区云杉梢斑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杉梢斑螟以幼虫危害青海云杉新生的树梢和嫩叶,以1龄幼虫在当年新梢基部和针叶中越冬。次年5月中旬开始活动并危害新梢,6月中旬化蛹,6月底始见成虫,7月上旬末、中旬初达羽化高峰。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7月下旬幼虫孵化,幼虫轻微危害后于9月中、下旬进入越冬状态。6月中旬,用3%高渗苯氧威喷雾,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用森得保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效果85%以上;羽化期可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相似文献   

8.
在宁夏银川利用室内自然条件比较观察了莱氏脊漠甲Pterocoma reitteri Frivaldszky和洛氏脊漠甲Pterocoma loczyi Frivaldszky的生物学特性。莱氏脊漠甲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化蛹,羽化成虫7月上旬开始出现;洛氏脊漠甲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3月中、下旬出土活动,并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化蛹,羽化成虫6月上旬出现。2种脊漠甲的幼虫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均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松墨天牛 Monochamus alteratus 成虫及越冬幼虫体型大小的差异,探讨该虫越冬后成虫体型大小和越冬幼虫体重大小关系及原因。【方法】于2014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浙江富阳野外诱捕松墨天牛,通过测量野外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体长、体宽,确定林间松墨天牛成虫体型的差异;松墨天牛越冬幼虫的采集和称重测量明确越冬幼虫的组成和体重大小差异;进而通过对越冬幼虫单头跟踪饲养至化蛹、羽化,确定越冬幼虫体重大小与发育所得蛹和成虫大小的关系,阐明林间松墨天牛成虫体型差异的原因。【结果】浙江富阳野外诱捕发现,松墨天牛的活动期间很长,从5月中旬到10月初一直能诱捕到松墨天牛成虫,高峰期在6和7月份。松墨天牛雌雄成虫体型差异很大,雌虫平均体长和体宽分别为20.59±0.19和6.59±0.06 mm;雄虫平均体长和体宽分别为19.90±0.26 和6.44±0.08 mm; 雌虫的平均体长明显高于雄虫,但二者体宽没有显著差异;并且雌雄成虫体长和体宽呈显著正相关。越冬幼虫的头宽测定表明头宽的变化很大,最小为2.20 mm,最大为4.24 mm,经比对越冬幼虫由4龄和5龄幼虫组成;幼虫体重差异大,平均体重为304.2 mg, 介于71.6~858.0 mg之间,其中5龄越冬幼虫显著重于4龄越冬幼虫。进一步将越冬幼虫单管饲养跟踪研究发现,越冬幼虫体重大小决定蛹和羽化后的成虫的大小,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由4龄越冬幼虫发育所得的蛹和成虫显著轻于由5龄幼虫发育所得的蛹和成虫。【结论】松墨天牛成虫体型差异很大,这与越冬幼虫体重差异相关;越冬幼虫的体重大小决定了其化蛹后的蛹重和羽化后成虫的体型和体重的大小;造成越冬幼虫体重差异的可能原因包括松墨天牛成虫扬飞周期长导致的产卵期长而使得天牛发育进度不一致以及寄主不同部位营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严林  杜艳丽  郭蕊  郝金娥  刘长仲 《昆虫知识》2011,48(6):1744-1750
灰钝额斑螟Bazaria turensis Ragonot是柴达木盆地白刺(Nitraria sp.)灌丛的主要害虫,为了有效控制该害虫对白刺的危害,采用室内饲养和田间定点观察,对灰钝额斑螟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灰钝额斑螟在柴达木盆地1年发生1代,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种虫态,通过头壳宽确定了幼虫为5个虫龄,以滞育蛹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为羽化高峰期,6月中旬孵化,6月下旬为孵化盛期,8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8月中旬结茧化蛹高峰期,随后蛹进入滞育越冬。6月下旬初龄幼虫发生盛期是该害虫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落叶松尺蠖Erannis ankeraria Staudinger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方法】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结果】在集宁市落叶松尺蠖1年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在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孵化,6月中下旬开始入土化蛹,成虫于9月初羽化、产卵。在温度为20℃,RH=70%的条件下,落叶松尺蠖幼虫期(19.96±0.86)d,预蛹期(3.93±0.95)d,蛹期(108.4±13.17)d。蛹分布于树干基部30~90cm范围内,深度4~8 cm。雄虫在6:00—8:00及12:00—16:00羽化,早于雌性,雌虫在20:00—24:00羽化,羽化若干小时后可交尾,交配持续时间20~260 min,可多次交尾。20℃下交尾雌虫寿命为(5.56±1.47)d,雄虫为(3.95±0.95)d,产卵量为(162.2±69.9)粒;不交尾雌性为(8.03±2.90)d,雄性为(4.38±1.59)d,产卵量为(164.1±81.3)粒,但卵不能孵化;15℃条件下不交尾雌雄寿命分别为(14.48±6.67)d,(6.64±1.76)d,产卵量为(145.7±76.8)粒。【结论】落叶松尺蠖危害期短,蛹期较长,雌雄成虫羽化时间有差异;温度和交尾对寿命和产卵量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光周期对国槐尺蠖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度(25±1)℃,RH65%~75%条件下,对国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各龄幼虫分别采用0:24、10:14、12:12、14:10、1:85种光周期处理。结果表明,以14:10处理的国槐尺蠖1~5龄幼虫历期最短;以16:8处理的幼虫发育历期最短,且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幼虫发育历期逐渐缩短;不同光周期对于6~7龄幼虫存在显著的影响,但是对于1~5龄影响不大。成虫53%~56%在夜间羽化,越冬蛹在8~14h光照范围内,随光照长度增加发育历期延长,在14~16h光照范围内,历期随光照延长而缩短。以0:24处理的蛹羽化率最高,发育历期最短。  相似文献   

13.
枸杞瘿螨姬小蜂Cirrospilus eniophyesiYang(新种)是枸杞瘿螨Aceria pallidaKeifer的重要天敌,以幼虫在虫瘿内取食枸杞瘿螨的成虫和若虫。在(25±1)℃下,该蜂完成1个世代需16~21d。成虫寿命及产卵量与补充营养有关,取食10%蜂蜜水的雌虫寿命为(6.94±0.67)d,雄虫为(5.14±0.49)d。不进行补充营养的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96±0.27)d和(1.06±0.29)d;补充10%蜂蜜水和水可显著提高产卵量,每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29.13±6.12)粒和(23.14±3.16)粒,产卵高峰期在羽化后的第2天。成虫羽化时间多集中在6:00~8:00am和4:00~6:00pm,羽化当天即可交尾。枸杞瘿螨姬小蜂自然种群消长与寄主虫口密度相关,在6月底7月初寄生率达到83.3%。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左旋多沙唑嗪(-)DOX、右旋多沙唑嗪(+)DOX和消旋多沙唑嗪(±)DOX对高血脂家兔血脂水平及动物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取普通级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血清TC小于10mmol/L的8只家兔为普通饮食组,饲以标准饲料。血清TC大于10mmol/L的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n=10):高脂模型组、高脂模型+(-)DOX组、高脂模型+(+)DOX组以及高脂模型+(±)DOX组。普通饮食组和高脂模型组家兔腹腔注射无菌双蒸水;其他3组家兔分别腹腔注射(-)DOX、(+)DOX和(±)DOX,连续9周。分析药物对兔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影响。结果:饲以高脂饮食13周时模型组家兔死亡率达40%,远远高于普通饮食组家兔(10%),亦明显高于(±)DOX和(-)DOX处理组。模型组家兔随高脂饲养的时间延长,血清LDL-C水平进一步显著升高(P0.05和P0.01);而各药物处理组动物的血清LDL-C水平未显著升高(P0.05)。结论:(-)DOX和(±)DOX可提高高脂饮食家兔的生存率,并对高血脂家兔的血清LDL-C紊乱具有轻度的改善作用;该作用可能不是其提高高脂饮食家兔生存率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张岚  董勇  杨世璋  林万光  曾艳 《昆虫知识》2011,48(6):1759-1764
在重庆进行了斐豹蛱蝶Argyreus hyperbius(L.)室内饲养和繁殖生物学研究。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室内温度22~25℃,相对湿度50%~80%,成虫喂10%的蜂蜜溶液,幼虫食堇菜科的植物,在此条件下,可进行自然交配、产卵;幼虫在盒内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化蛹、羽化;同时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对斐豹蛱蝶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育起点温度为(14.10±0.19)℃,有效积温为68.33日·度。  相似文献   

16.
在光周期L∶D=16∶8,温度(25±1)℃条件下对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羽化规律及交配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全天均可羽化,雌虫羽化高峰出现在亮灯后7:00—9:00am,雄虫的羽化高峰出现在亮灯后5:00—7:00am;羽化过程历时较短,仅5~7 min。成虫自4日龄开始达到性成熟;室内短距离条件下雌虫通过足摩擦腹部(有时会伴随着振翅)吸引雄虫,同时雄虫用足摩擦腹部并振动翅膀回应雌虫,定位雌虫后发生交配,交配时间约30 s。  相似文献   

17.
2013年4—7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研究了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在繁殖初期和育雏期的日活动模式和集群行为。结果表明,血雉具有明显的昼行性活动规律,繁殖初期的活动高峰为6:00—14:00(n=42,P=84.00%),育雏期的活动高峰为6:00—12:00(n=111,P=60.33%),次高峰为12:00—18:00(n=63,P=34.24%)。繁殖初期记录了50群76只血雉,雌雄性比为1∶2.41,集群大小为(1.52±0.68)只/群,以孤雄(n=23,P=46.00%)和混合群(n=29,P=30.00%)为主。育雏期记录了184群321只血雉,雌雄性比为1∶1.81,集群大小为(1.74±1.21)只/群,以孤雄(n=75,P=40.76%)和家庭群(n=51,P=27.72%)为主。在繁殖初期和育雏期,不同集群类型出现的频率差异均极显著(繁殖初期:χ2=17.680,df=3,P〈0.01;育雏期:χ2=79.478,df=4,P〈0.01)。血雉的集群性较强,即使在以家庭生活为主的育雏期也常集群活动。  相似文献   

18.
微流水培养条件下斑鳜仔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孵化环道连续微流水培养、水温(24±2)℃条件下,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初孵仔鱼全长为(4.87±0.10)mm(n=50),卵黄囊体积为(1.461±0.172)mm3(n=50),油球直径为(0.47±0.04)mm(n=50).仔鱼孵出12h,胸鳍增大,具有一定阵发性水平游动能力,1日龄巡游模式建立;2日龄口膜消失,开始主动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3 日龄外源性摄食关系完全建立.5日龄仔鱼的卵黄和油球全部消失.进入外源营养期;15日龄全长达到(13.72±0.76)mm(n=12).仔鱼发育过程中,其全长生长存在内源性营养阶段的较快速生长,混合营养阶段的慢速生长以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的快速生长三个生长期相,平均增长率为0.59 mm/d,对仔鱼全长TL(mm)与日龄D(d)进行同归,其生长模型为:TL=-0.0004D3+0.0283D2+0.2159D + 4.9335(R2=0.985,n=261).2-15 日龄,口宽与全长呈正比关系.仔鱼从初孵到PNR仅为5-6d,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4d,仔鱼依赖外源性营养开始时间较早,对饥饿的耐受力较差.  相似文献   

19.
孙勇  池一凡  侯文明  牛兆倬  孙忠东  孙龙 《生物磁学》2011,(13):2502-2503,2524
目的:评价外科治疗马凡综合征合并急性StandfordA型夹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外科治疗12例马凡综合征合并急性StandfordA型夹层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Mini—root手术方式代替Bentall手术。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69~103min,平均(78.7±28.6)min,体外循环时间79~122min,平均(98.3±23.8)min。术后早期存活11例,死亡1例,死亡率8.3%。术后随访时间2~37个月,平均(18.2±8.6)个月,其中1例术后24月发生急性腹主动脉夹层,予以实施腔内支架隔绝术成功以治愈出院。术后与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径分别为45~58mm,平均(50.2±5.6)mnq和53~69mm,平均(61.3±4.6)mm(P〈0.01)。结论:马凡综合征合并急性Standford A型夹层一经确诊则需急诊手术,及时的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而且应用改良Mini—root手术方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不同寄主植物对三条橙灯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超  景军  王猛猛  方燕  李恺 《昆虫知识》2013,(6):1614-1621
在室内条件(温度(26±1)℃,相对湿度80%,光周期12L∶12D)下研究了天仙果(Ficus erecta Thunb.var.beecheyana(Hook.et Arn.)King)、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华东油柿(Diospyros oleiera Cheng)、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e Decne)和杨梅(Myrica rubra(Lour.)Sieb.et Zucc)5种不同科的寄主植物对三条橙灯蛾Lemyra alikangensis(Strand)取食偏好、生长发育、繁殖及营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条橙灯蛾对不同寄主植物表现出明显的取食选择差异;不同寄主植物对三条橙灯蛾的幼虫发育历期、累计存活率、产卵量及营养效应等指标均有显著影响。三条橙灯蛾4龄幼虫偏好取食大青,对杨梅和喜树的选择率很低。幼虫历期以大青饲喂组最短为(39.20±1.79)d,杨梅饲喂组最长为(48.25±2.22)d;累计存活率以大青饲喂组最高(45.71%),杨梅饲喂组最低(28.57%);大青饲喂组产卵量最多为(553.75±61.69)粒/雌,杨梅饲喂组最少为(386.25±51.05)粒/雌。大青饲喂组三条橙灯蛾的相对生长率(0.30±0.03)mg·mg-1·d-1、食物利用率(13.46±1.84)%、近似消化率(62.04±6.29)%在各组中均最高,但食物转化率(21.65±0.95)%很低;杨梅饲喂组三条橙灯蛾的相对生长率(0.12±0.03)mg·mg-1·d-1、近似消化率(14.75±1.48)%很低,但是食物利用率(5.41±0.61)%较高,食物转化率(36.79±4.07)%最高。综合各指标认为:在5种供试植物中大青是三条橙灯蛾的最适寄主植物,杨梅则最不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种群繁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