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南海海岸的红树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树培  梁志贤  邓义   《广西植物》1988,(3):215-224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潮滩上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和生物资源。我国南海海岸为我国红树林的重要分布区,包括桂、粤、台、闽南部海岸,但主要是广东省的海岸,尤为海南岛。群落的组成种类丰富,有21科、27属和38种,其中红树林的有9种,占世界红树科种数的54%。我国红树林根据其群落的各种特征,可以划分人海滩红树林和海岸半红树林两类,共包括15个群落类型,其组成种类、外貌结构与马来半岛及其邻近岛屿相似。因此,我国的红树林应属于世界红树林的东方群系。 木文还介绍我国南海海岸红树林的分布和演替,并根据红树林的特点提出保护和经营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龟的保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一骏 《四川动物》1998,17(2):74-75
在中国,共有5种海龟会在东侧的大陆棚沿岸海域及南中国海出现,它们分别是绿海龟(Cheloniamyds),龟(Carettacaretta),玳瑁(Eretmochelysimbricata),丽龟(Lepidochelysolivacea),及棱皮龟(Dermochelyscoriacea)。在这5种海龟中,以绿海龟的数量为最多。此外在5种海龟中,仅有绿海龟、龟及玳瑁会在我国领土沿海的沙滩上产卵。和其他的沿海民族一样,数千年来,沿海省份的居民,不但捕食海龟及龟蛋,而且利用其部分的身体做为中药材来治疗高血压等疾病,或将其皮甲制成标本出售,稚龟亦被当成水族宠物加以出售图利。根据估计…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世界已知宽鳃鮟鱇属Sladenia Regan(1908)鱼类仅有3种。1980~1982年期间,东海水产研究所"东方"号和南海水产研究所"南锋"号调查船分别在东海和南海的大陆架渔场调查时,共采集到4尾珍稀的深海鮟鱇鱼类。经研究,认为这4尾标本是1新种,定名为朱氏宽鳃鮟鱇Sladenia zhui sp.nov.。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海栉水母类初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作者此次在广东沿海的采集经验看来,我国南海最常见的栉水母类有三种,即球栉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 Moser]、瓜水母[Beroe cucumis Fabricius]和蝶水母[Ocyropsis crystallina(Rang)],其中以球栉水母产量最多,最为常见。 (二)本文对球栉水母的消化和运动方面作了较详细的报道。食物的消化,主要是在口道内进行的,口道内有一对口道囊(stomodael pouches),这对小囊在平时体积很小,口缘皱缩,因此很不容易识别,当摄食以後,此囊即扩大三四倍以上,其中充满消化液,较小的食物(如蟹的溞状幼体)可储於口道囊内,进行消化,较大的食物(如幼鱼)则在口道内消化。食物经消化後,沿着胃和各种水管分布於全身。不能消化的食物残馀,则仍由口排出。就作者所知,球栉水母的口道囊过去还没有人报道过,一般教科书称之为口道嵴(stomodael ridge)或口道褶(stomodael fold),显系观察的谬误,这里必须予以指出的。球栉水母的运动方法有三种:(1)利用栉毛不断的鼓动,结果口端朝前游动;(2)触手收缩,栉毛停止摆动,利用本身的比重比海水为大...  相似文献   

5.
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南海北部MD05-2904孔上部0-398cm段共152个样品的硅藻鉴定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探讨了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SSS)变化历史,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呈阶段性变化,与季风降水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季风降水强度变化可能是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珠江冲淡水是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变化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其影响程度在全新世中晚期有所减弱.末次冰消期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硅藻记录还明显反映了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这一短期气候事件,事件发生期间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明显上升,主要与当时季风降水明显减少有关.MD05-2904孔硅藻盐度记录基本可以与17940孔有孔虫盐度记录相对比,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在全新世中晚期,主要与两者代表不同盐度含义有关,后者代表由局地淡水收支变化引起的盐度变化,而前者代表所有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盐度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南海北部SCS-N站(116°E,18°30′N,2016年5月)和菲律宾海西部PAC-ST02-34站(129°59.7′E,17°29.7′N,2016年1月)真光层中颗石藻种群结构进行了对比。总体而言,南海北部真光层颗石藻丰度高于西菲律宾海,而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西菲律宾海,这与南海北部真光层中营养盐浓度高于同纬度西菲律宾海有关;两个海域颗石藻丰度极大值都出现在次表层,但在南海北部出现的深度要浅于西菲律宾海,这是由于南海北部真光层营养盐、温、盐跃层较西菲律宾海更浅。Florosphera profunda是两个海域颗石藻种群的主要优势种,南海北部次级优势种为Emiliania huxleyi和Gephyrocapsa oceanica,而西菲律宾海次级优势种则为Umbellosphaera irregularis。颗石藻属种的垂直分布构成在两个海域具有相似的特征,其中F.profunda主要分布在真光层中深层(80m);G.oceanica和Gladiolithus flabellatus也主要出现在真光层中深层;Umbellosphaera irregularis,Syracosphaera pulchra,Helicosphaera carteri和Discosphaera tubifera等则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E.huxleyi和Calcidiscus leptoporus在南海北部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但在西菲律宾海则出现在深层(150m附近)。  相似文献   

7.
南海南部表层海水古温度估算与次表层海水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南部~2 MaBP以来的表层海水古温度估算表明,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在更新世冰期旋回中波动比南海北部为小、保持比较温暖,但在长时间尺度上转换函数古水温仍然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转换函数古温度计算的低温时期并不与冰期相对应,表明南海南部具有独特的表层海洋演化特征,可能与次表层水体性质、上部水体结构等密切相关。过去2 MaBP以来的浮游有孔虫组合演化表明,南海南部海水温跃层呈现由氧同位素MIS79期向~53期相对变浅,自MIS 53期向布容/松山(B/M)古地磁界线附近变深,然后,自布容/松山界线以来又相对变浅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南海岛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广泛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概述了南海岛屿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植被,对南海岛屿种子植物的区系组成、特点、分布区类型、特有现象和替代现象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与邻近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根据区内植物分布的特点和自然条件特征划分为5个植物区系小区,最后对南海岛屿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描述了中国黄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1新种Siphonolaimus boucheri sp.nov.,S.boucheri sp.nov.的主要特征是:口针短(21~23μm),头直径为10~11μm,圆形化感器直径为13μm,与相应体直径的比例为59%;短交接刺(61~65μm,为肛径的1.33倍),无交接辅器;尾巴圆锥形,雄性尾巴为肛径的3.57倍,雌性尾巴为肛径的4.58倍。同时,描述了中国东海管咽线虫科的1新纪录,Siphonolaimus profundus。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  相似文献   

11.
我国某些常见化石硅藻的环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详细研究了中国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常见化石硅藻,结果表明,这些种的分布范围及数量变化随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根据柱状样品中这些种类数量的变化,能够推断古气候变化,恢复古地理环境,再现海平面波动历程,进而划分、对比第四系地层。  相似文献   

12.
东海黑潮区浮游介形类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林景宏  陈瑞祥 《生态学报》1994,14(2):174-179
本文根据1987年7-8月和1989年10-11月在东海黑潮区所获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浮游介形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以及生态类群和群落结构,并探讨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本区共出现浮游介形类38种,种类数的平面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高丰度区出现于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和黑潮主干区,但两区的种类组成明显有别。单一种类后圆真浮萤和长拟浮萤分别为测区西部和东部的主要种,根据分布特点,本区浮介形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海域鲎的种类和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e northern sea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situated between 107.5°~122.5°East longitude and 17°~25° North latitude with high temperature and a large quantity of rainfall which belongs to the oceanic climate of the torrid zone and subtropical zone. From September, 1994 to June, 1998,during the research on the species of Horseshoe crab within the scope between the south from North gulf and the north to Xiamen, choosing Xiamen, Shantou, Wuchuan, Donghaidao and Qishui as fixed positions and irregularly going to Xuwen and Suixi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Fangcheng in Guangxi province, we found that there was only Tachypleus tridentatus in the northern sea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sea area from Wuchuan to Xiamen, and found that there were two species of horseshoe crab which were Tachypleus tridentatus and 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in the southern area to East Sea Island, referring to East Sea Island, Qishui, Xuwen, Suixi and Fangcheng, most of which were Tachypleus tridentatus, and found a great number of larvae of Tachypleus tridentatus including zooids with different sizes from 7cm bodily length to mature. In Minan we found not only big colonies of adult 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 but also a great number of larvae of 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with different body size from 7cm body length to maturity. All these show that the northern sea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area where both Tachypleus tridentatus and 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distribute and reproduce. On January 1st, 1998 at the town of Qishui in Leizhou, we found an adult male Horseshoe crab and majority of its eggs was immature, while the eggs with above 4mm diameters were only 0.87 percent but the eggs with below 1.0mm diameter was 58 percent(1 160 pills). It shows that Qishui is a place where Tachyplers tridentatus survive in the winter.  相似文献   

14.
陈亚瞿 《生态学报》1988,8(2):111-117
本文首次描述了本海区中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其分布。其平均生物量为41毫克/米~3,仅及东海西部沿海生物量的四分之一,从而表示了一般大洋性的特征。 生物量随水深增加而逐渐下降,其所下降的近似值能以对数关系值表示: logY=α-k~z Y是生物量(湿重),Z是深度, α是常数,k是递减系数。 y=α'e~(-kz) 在东海海槽深海区内,在从表层至100米以内浅水层中,平均生物量为75毫克/米~3,但自500米至2170米水层中,其生物量仅及其上层生物量的1/10或1/20。其变化也可以下列公式来表示: y=58.886e~(-2.074×10~(-3)z) r=-0.7558 r是相关系数。 本文还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渔业水文等之间的关系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对南海西南次海盆IODP U1433站上中新统远洋粘土中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与属种组合作了较为详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层位底部年龄在10.40-9.75 Ma之间,属于NN9带,向上共识别出8个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事件。依据生物地层框架、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与属种百分含量,发现西南次海盆在8.3-8 Ma以前处于上层海水分层性好,表层海水生产力较低的阶段;大约在8 Ma以后,生产力大幅增加。结合前人U1433站位物源研究结果,以及南海东亚季风强度变化史,作者认为钙质超微化石显示的生产力变化,与越南中部高地的抬升,以及东亚夏季风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东海黑潮锋面涡旋区浮游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1989年4月航次在东海北部黑潮及其邻近海域采集的浮游生物样品,分析黑潮锋面涡旋区饵料浮游动物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首次报道了在东海黑潮锋面涡的冷中心区发现冷水性桡足类,从而丰富了调查区浮游动物区系的冷水种成分,并为锋面涡涌升水的研究和黑潮潜流的研究提供了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 基因片段为遗传标记, 对黄海南部和东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所分析的6 个采样点116 个个体中, 共检测到40 种单倍型。6 个群体均呈现出高单倍性多样性(0.647-0.895)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08-0.0026)的特点。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的拓扑结构简单,未呈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和Fst 显示银鲳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个体间, 而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Exact 检验表明单倍型在两两群体间分布频率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 黄海南部、东海银鲳群体间具有高度的基因交流, 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体。较强的扩散能力, 黄海、东海的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黄海南部、东海银鲳群体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试图揭示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规律,以便为南海古海洋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Thalassionema nitzshioides为南海地区表层沉积硅藻的优势种,且其百分含量无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南海与周围海洋水体交换相对较弱的特征。除此之外,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主要受到海洋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黑潮暖流、印度洋暖水的入侵以及沿岸流对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影响。其中,Nitzshia marina, Azpeitia neocrenulata , Azpeitia africana , Rhizosolenia bergonii等暖水硅藻可作为黑潮暖流及印度洋暖水入侵南海强度的指标种。而Cyclotella stylorum , Cyclotella striata , Diploneis bombus , Traychneis aspera , Tabularia tabulata等则可看作判断沿岸流对南海水体影响强度的标志种。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南海曲针绣球海绵Iotrochoto sinustyla分离得到了11个有机化合物。经^1HNMR、^13CNMR、EIMS等波谱技术分析,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其结构分别为邻苯二甲酸正丁酯(1),3-酮4-烯豆甾烷(2),3,6-二酮-4-烯豆甾烷(3),胆固醇(4),3-酮-4-烯-6-羟基豆甾烷(5),鲨肝醇(6),3R,3′R-二羟基-β-胡萝卜素(7),胸酰嘧啶(8),胞嘧啶(9),胸苷(10),胞苷(11),本文是对该生物化学成分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