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季和秋季东、黄海陆架区大型网采浮游动物群落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左涛  王荣  陈亚瞿  高尚武  王克 《生态学报》2005,25(7):1531-1640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对黄、东海大面调查中浮游生物大网(孔径500μm)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陆架区内的浮游动物组成、分布、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秋两季陆架区浮游动物均可划分为5个群落:i黄海沿岸群落;ii黄海中部群落;iii黄、东海交汇水混合群落;iv东海近岸混合水群落;v东海外陆架高温高盐群落。各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2.
东海区沙海蜇和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2005年夏、秋季在东、黄海进行的大型水母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沙海蜇及其分布区内浮游动物的数量动态分布特点,研究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类型及其种间变化。结果表明:夏季沙海蜇主要分布于29°00′—34°00′N海域,秋季主要分布于31°00′—34°00′N海域;3年间,沙海蜇生物量逐年递减、分布范围逐年变小,但并不影响东海、黄海沙海蜇从夏季至秋季具有由东海北部向黄海逐渐移动的特点;沙海蜇分布海域浮游动物的高生物量密集区一般位于沙海蜇中心区的边缘区域;沙海蜇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浮游动物优势种夏季为中华哲水蚤与长尾类溞状幼体,秋季为中华哲水蚤、肥胖箭虫和小齿海樽。浮游动物与沙海蜇的生物量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浮游动物生物量大小与主要优势种组成可作为分析年间沙海蛰是否暴发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东海黑潮区浮游介形类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林景宏  陈瑞祥 《生态学报》1994,14(2):174-179
本文根据1987年7-8月和1989年10-11月在东海黑潮区所获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浮游介形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以及生态类群和群落结构,并探讨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本区共出现浮游介形类38种,种类数的平面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高丰度区出现于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和黑潮主干区,但两区的种类组成明显有别。单一种类后圆真浮萤和长拟浮萤分别为测区西部和东部的主要种,根据分布特点,本区浮介形类  相似文献   

4.
东海春季水华期浮游植物生长与微型浮游动物摄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军  宋书群 《生态学报》2009,29(12):6429-6438
2005年4~6月在东海有害水华频发区14个站位采样,通过现场稀释法实验对春季东海水域浮游植物比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比摄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有害水华频发区浮游植物群落以甲藻为优势.浮游植物比生长率在水华爆发前相对较低,平均为1.18 d~(-1);进入水华期后比生长率明显升高,但在水华站位随现存量增加而降低;非水华区比生长率近岸高、远岸低.微型浮游动物主要以急游虫和桡足类幼体为主,而种类上以砂壳纤毛虫居多.微型浮游动物比摄食率在水华爆发前波动较大,介于0.53~1.73 d~(-1),平均为0.90 d~(-1);在水华区比摄食率较为稳定,浮游植物比生长率的降低导致群落净生长率持续下降;在非水华区,比摄食率整体较高,近岸低而远岸高.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生长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在水华爆发后这种控制作用将减弱.  相似文献   

5.
春季赤潮频发期东海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2002年4~5月在东海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8、11、14、23和28号5个典型站位采样。用现场稀释法对春季东海水域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行为在东海赤潮过程起到关键作用.各站位微型浮游动物主要以急游虫、红色中缢虫和夜光藻为主,在种类上砂壳纤毛虫是主要的类群.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范围在0.28~1.13d-1,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范围在35.14%~811.69%。对浮游植物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范围在74.04%~203.25%,对浮游植物碳的摄食率范围在9.58~97.91μg·L-1·d-1,靠近岸边的站位,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和对浮游植物碳的摄食率相对较高。而远离岸边的站位对浮游植物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却较高.与世界其它海区比较此水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处于较高水平.急游虫是控制东海主要赤潮原因生物具齿原甲藻生长的关键种类.  相似文献   

6.
吕宋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理化性质的水团影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为了探讨吕宋海峡的环境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08年8月15日至9月15日对吕宋海峡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57种和浮游幼虫12个类群,吕宋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比中东部海域的高。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6.76±11.36)ind./m3。其中,吕宋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高于吕宋海峡中东部海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吕宋海峡浮游动物可分为两个类群,一类为分布于吕宋海峡的中东部,受黑潮水影响的类群;另一类为分布于吕宋海峡西部,受南海水影响的类群。吕宋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反映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受不同性质水团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东海带鱼聚集特征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鱼类通常以集群的形式分布在特定空间内,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基于1971—2011年中国机轮拖网渔业捕捞统计及底拖网科学调查获取的东海带鱼数据,并结合夏季研究水域内海表温度及黑潮区PN断面表层盐度数据,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对东海带鱼资源的聚集特征进行年代际分析.全局自相关性分析显示,1971—2011年Moran I指数先减小再增大且均为正值,表明东海带鱼聚集性呈先减弱再增强的趋势;PN断面表层盐度均值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局部自相关性分析显示,除1971年带鱼热点分布受作业水域范围限制而集中在中部外,1981—2011年带鱼分布热点区域呈现先向南部外海移动,随后逐步向北部外海移动的格局,且相应的热点分布范围亦呈现先集中后扩散的趋势.带鱼热点分布区域随海表温度第一模态变化做适应性移动,且均靠近黑潮北分支左侧水域.  相似文献   

8.
2010秋季东海今生颗石藻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少非  孙军  刘志亮 《生态学报》2013,33(1):120-131
根据2010年11月东海29站位所采集108个样品偏光镜检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共发现26种今生颗石藻,优势种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卡特螺旋球藻(Helicosphaera carteri)和粗壮环翼球(Algirosphaera robusta)等.水体中今生颗石藻丰度为0-76.562个/mL,平均值为18.641个/mL;颗石粒丰度0-4506.47个/mL,平均值为613.44个/mL,今生颗石藻在表层和底层均呈斑块状分布,海盆区站位丰度较近岸站位下降明显,但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多;颗石球丰度最大值站位发生在硅藻水华站位.将研究区域划分为3个断面进行分析:PN断面、沿岸流断面和黑潮断面.比较显示,PN断面的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赫氏艾密里藻具有最高丰度的颗石粒和颗石球.沿岸流断面颗石粒/颗石球、黑潮断面中颗石粒(除底层外),自表至底随水深增加有轻微增加趋势,黑潮断面颗石球丰度高值区集中于25-80 m之间.结合历史环境资料,分析得出东海调查期水体混合、泥沙再悬浮以及硝酸盐浓度是控制今生颗石藻物种丰富度与物种特异分布的主要因子;今生颗石藻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活策略,其空间分布特征随取样季节和海区不同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孙军  宋书群  王丹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07,27(8):3302-3315
2005年4月27日至5月30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采样,结合稀释法实验和Frost的直接计量法研究了中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现场摄食速率,并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食物组成、中型浮游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摄食压力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调查区: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物种比摄食率介于0.01~8.43d-1,平均值为(2.72±2.14)d-1。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物种摄食速率介于0.05~838.23cells ind.-1d-1,平均值为(52.72±154.21)cells ind.-1d-1,对几种有害藻华原因生物的摄食速率较高。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物种摄食速率具有食物密度依赖性,在低浮游植物丰度下,其摄食速率会随着浮游植物丰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阈值后随着浮游植物丰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中型浮游动物群落对浮游植物群落碳摄食速率介于0.53~4.97ngC L-1d-1,平均值为(2.16±1.63)ngC L-1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物种平均碳摄食速率介于0.04~13.20ngC ind.-1d-1,平均值为(2.91±5.22)ngCind.-1d-1。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对浮游植物群落碳摄食速率介于61.07~8632.85ngC L-1d-1,平均值为(2801.01±4198.46)ngC L-1d-1。分析比较中型浮游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摄食压力表明,海区中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要远高于中型浮游动物,介于95.59%~99.98%,平均值为97.88%±2.33%。调查海区中型浮游动物还通过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东海海樽类优势种的数量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用生态特征指标和聚集强度测度等分析方法,分析了东海海樽类优势种的数量变化和生态适应。结果表明:东海海樽类优势种有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Thaliademocraticaorientalis)、小齿海樽(Doliolumdenticulatum)、Doliolumsp.、软拟海樽(Dolioettagegenbauri)等4种。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和软拟海樽适温适盐范围较小,属于狭温狭盐性暖水种;Doliolumsp.和小齿海樽属于广温广盐性的暖水种。狭温狭盐性的暖水种往往具有较高的丰度、聚集强度和较低的出现频率,广温广盐性的暖水种则与之相反。冬夏季是两类不同优势种交替的季节。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小齿海樽数量与水文环境因子线性关系不显著,Doliolumsp.丰度与底层温度呈正相关(F=4.17,P=0.042),软拟海樽与底层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F=18.3,P<0.0001)。春季海樽类优势种在东海南部的高丰度区与黑潮表层水对陆架的入侵在时间和空间上基本一致。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是冬、春、夏3季黑潮暖流指示种,软拟海樽仅是春、夏季黑潮暖流指示种  相似文献   

11.
12.
庞泉沟保护区核心区植被景观类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琪  张金屯 《植物研究》2003,23(1):112-116
利用植被景观类型图,获得面积、周长、景观斑块的长、宽等信息,对庞泉沟保护区核心区的植被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区景观及斑块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核心区景观多样性较小,均匀度较低。另外,本文尝试用长宽比、伸张度、圆环度和周长与长轴的比这四种指数对景观斑块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四种指数在景观特征分析中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 When myosin is exposed to a typical denaturing agent (acid) it becomes insoluble and its SH groups are activated. 2. The same number of active SH groups is found in the soluble myosin of resting muscle as in the insoluble myosin of muscle in rigor. No activation of SH groups accompanies the formation of insoluble protein in rigor. 3. When the insoluble myosin of muscle in rigor is treated with a denaturing agent its SH groups are activated. 4. Protein coagulation as brought about by denaturing agents (heat, acid, alkali, alcohol, urea, salicylate, surface forces, ultraviolet light) is a distinctly different change from the coagulation of myosin brought about by the unknown agent in muscle.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