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肝源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将66例肝源性腹泻的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适当休息、合理饮食,积极护肝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使用金双歧(2.0g,每日三次)联合思密达(3.0g,每日三次)治疗;对照组口服左氧氟沙星(0.2g,每日两次)治疗。疗程均为7天~14天。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腹泻消失,大便成形,每日一次;②有效: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或大便基本成形;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大便次数增多。以显效和有效计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48.5%。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5,P<0.001)。结论: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肝源性腹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金双歧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42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金双歧(长双歧杆菌制剂)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 syndrome,IBS)的治疗效果。方法:顺序随机取本院门诊按“罗马标准I”的诊断标准确诊为IBS患者142例入组,接受金双歧治疗,所有病人均排除器质性疾病。IBS患者口服双歧2.,0g,2次/d为一疗程。观察期间记录前及治疗后每一天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频率,排便异常和大便性状的病状积分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的总体征候和单项症状积分均有明显改善,总体征候显效率分别达24.6%-40.8%,总有效率分别达65.4%-85.2%,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长双歧杆菌制剂治疗IBS疗效确切,病人依从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11岁,练习头顶足球后面部红斑,疼痛,结痂4d。真菌直接镜检发现菌丝及孢子。镜检标本室温放置3d,见孢子有生长现象。取球场草坪泥土培养发现真菌生长。诊断:面部真菌感染。经口服伊曲康唑联合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1周治愈,随访1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的12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各组对象进一步按不同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分析各组新生儿肠道菌群与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7.53±0.57)lg copies/g、(8.12±0.71)lg copies/g、1.06±0.18]明显少于对照组[(9.58±0.64)lg copies/g、(8.64±0.75)lg copies/g、1.39±0.22],大肠埃希菌数量[(7.28±0.85)lg copies/g]明显多于对照组[(6.81±0.63)lg copies/g]。观察组中,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新生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肠道菌群存在异常,且受到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口服双歧杆菌活菌散剂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急慢性腹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其中急性腹泻136例,慢性腹泻125例;每次口服双歧杆菌活菌散剂1包(1.0 g,含双歧杆菌活菌1.0亿个)或丽珠肠乐胶囊2粒,每日2次;急性腹泻疗程3 d,慢性腹泻疗程14 d,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大便常规的恢复情况,慢性腹泻中39例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 疗程结束时急性腹泻总有效率:口服双歧杆菌活菌散剂组为89.6%,丽珠肠乐胶囊组为91.2%,2组疗效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腹泻总有效率:口服双歧杆菌活菌散剂组为88.1%,丽珠肠乐胶囊组为79.0%,2组疗效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腹泻组中39例治疗前后进行的肠道菌群分析表明,2组双歧杆菌、拟杆菌和真杆菌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显著增加(P=0.00~0.02),但治疗前后增加值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安全性研究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口服双歧杆菌活菌散剂能有效治疗急慢性腹泻,疗效和安全性与丽珠肠乐胶囊相当.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6岁。临床表现以右侧面颊淡红斑为主,未见明显鳞屑或脓疱,在皮肤镜下发现病变毳毛变短,根部有少许鳞屑,拔取病变毳毛进行荧光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病变毳毛毛根部被发出亮蓝色荧光的有隔无色透明菌丝包绕,菌丝沿着毛干方向生长,部分菌丝游离向周围伸展,镜下未见皮屑中有真菌菌丝或者孢子。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菌为太田节皮菌(犬小孢子菌为无性期)。诊断:儿童难辨认毳毛癣。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100 mg,每日一次,局部外用特比萘芬乳膏。4周后随访,患儿面部背景颜色恢复正常,真菌镜检(-),予停药观察。随访3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失衡与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并监测患者的预后。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40例腹膜透析患者为腹膜透析组;另纳入1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体检组。比较两组对象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IL)-6、IL-8、IL-13、IL-18]水平和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分析肠道菌群与血清炎性因子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腹膜透析组患者血清IL-6、IL-8、IL-18水平分别为(30.21±1.22)ng/mL、(69.12±10.22)ng/mL、(138.47±19.28)ng/mL,均高于健康体检组;而IL-13的水平为(16.47±1.24)ng/mL,显著低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膜透析组患者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为(6.67±1.24)lg CFU/g、(6.41±1.04)lg CFU/g,均显著低于健康体检组;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为(9.15±0.32)lg CFU/g、(7.63±1.54)lg CFU/g,均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膜透析患者血清IL-6、IL-8、IL-18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呈负相关,与肠杆菌和肠球菌呈正相关;血清IL-13与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肠球菌和肠杆菌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半年,140例腹膜透析患者中28例复发腹膜炎,复发者血清IL-6、IL-8、IL-18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者,IL-13水平显著低于未复发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膜炎复发者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者(均P<0.05),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无显著区别(均P>0.05)。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较高,肠道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肠道菌群数量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密切相关,二者水平的变化能提示疾病的进展,为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在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5月至2013年2月应用抗生素的住院老年患者55例纳入观察对象,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28例,给予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4片,3次/d,连续服用7~l0d;对照组27例,腹泻患者给予给予思密达3.76 g,3次/d.观察两组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情况,并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 预防组腹泻发生率、腹泻次数、腹泻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泻病例的大便培养及常规检查无异常,大便涂片检查出现细菌计数减少或大便杆球菌比失调;预防组粪检结果杆球比例倒置、细菌计数减少、真菌感染例数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可预防和减少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减轻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内科门诊治疗的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1.0 g/次,4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次,3次/d,口服,两组均连用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中乳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变化和双歧杆菌(B)与大肠埃希菌(E)的比值变化,并评估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乳杆菌、双歧杆菌与大肠埃希菌及B/E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比值明显上升(P0.01),大肠埃希菌数量下降(P0.05),但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且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χ2=4.13,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可治疗UC,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果糖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中期患者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予以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抗病毒及防治并发症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口服液(10mL,2~3次/d,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g/次,3次/d,温水送服)治疗,连用8周;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的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剂量、方法及疗效同观察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及HBV-DNA水平[(97.3±26.2)U/L、(102.3±27.4)U/L、(132.2±26.9)μmol/L、(2.1±0.6)log copies/mL、(62.0±15.2)U/L、(64.2±16.8)U/L、(87.4±15.2)μmol/L、(3.0±0.7)log copies/mL]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DAO和尿L/M比值[(0.24±0.06)EU/mL、(5.42±1.06)μg/L、(0.018±0.004),(0.18±0.04)EU/mL、(7.82±1.47)μg/L、(0.029±0.07)]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果糖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能加速其肝功能恢复的作用,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其肠黏膜通透性,促进肠黏膜的修复,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选取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患儿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n=43例)和对照组(n=43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调整饮食、口服或静脉补液及口服蒙脱石散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 g/次,3次/d,溶解于温水中口服。对照组患儿除不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外余治疗同观察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后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和性状改变时间,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和性状改变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明显优于对照组(95.35%vs.81.40%)(χ^2=4.07,P〈0.05),两组患儿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具有较好效果及安全性,能明显减少患儿腹泻次数及程度,改善患儿大便性状,较快缓解患儿的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谷氨酰胺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予以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对照组加用单纯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其中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1.5g/次,3次/d;谷氨酰胺颗粒口服,1.0g/次,3次/d,两组连用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总胆红素(TB)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血浆二胺氧化酶、降钙素原和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分别失访4例与7例,两组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P0.05)。治疗8周后,两组ALT、AST和TB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血浆二胺氧化酶、降钙素原和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谷氨酰胺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加速肝功能恢复,加速肠黏膜通透性的修复,保护与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辅助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机抽取Ⅰ型、Ⅱ型糖尿病以及透析患者各10例进行CH-1双歧杆菌制剂服用试验.并对前述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的肠内细菌群和肠内腐败物质以及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Ⅰ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0.84±0.75)‰升高到服用14 d后的(7.25±7.49)‰,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卵磷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8.14±0.37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6.09±0.49(差异有十分显著性).Ⅱ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2.40±3.18)‰升高到服用14 d后的(5.56±7.48)‰,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7.99±1.15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93±0.17(差异有十分显著性).透析患者患者服用期间,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0.678±0.92)‰升高到服用14 d后的(7.08±6.95)‰,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8.33±0.50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96±0.44(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粪便中腐败物质含量的变化,Ⅰ型糖尿病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氨由823±76.2(μg/g)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471±73.0,差异有十分显著性;硫化物由50.7±16.0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8.0±9.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14 d后,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特别是吲哚、粪臭素减少最为明显,由57.1±12.1(μg/g)、53.5±11.2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8.6±8.5、31.4±9.0,差异有十分显著性.Ⅱ糖尿病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氨由759.9±62.9(μg/g)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34.8±109.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硫化物由30±8.3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1.1±6.2,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14 d后,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特别是吲哚、粪臭素减少最为明显,由40.1±9.9(μg/g)、36.5±9.1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7.2±5.6、22.2±6.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透析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氨由1 006.6±164.9(μg/g)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30.5±85.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14 d后,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特别是吲哚、粪臭素减少最为明显,由78.7±9.7(μg/g)、77.9±10.1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39.6±5.4、39.56.2,差异有十分显著性.生化指标变化,在服用双歧杆菌后30例病人的肾功检测,Ⅰ、Ⅱ型糖尿病人尿素和肌酐及尿酸结果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而透析病人的尿素及肌酐呈明显的下降,虽然停服后略有上升但仍好于服用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制剂辅助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86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饮食调整和适量运动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制剂630mg/次,2次/d,温水口服,连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血糖达标情况、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及胰岛素抵抗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达标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分别较前明显上升和下降,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制剂辅助治疗新诊断T2DM不仅能增加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而且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对儿童厌食症患者的疗效及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儿科门诊就诊的儿童厌食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调整饮食习惯及健胃消食药治疗。对照组患儿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10 mL/次,1次/d,口服。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2.0 g/次,3次/d,温开水冲服。两组患儿均连用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微量元素(铁和锌)及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的变化,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血清铁和锌含量均不同程度上升(P0.05),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肠杆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对儿童厌食症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增进患儿食欲和食量,其机制可能与其能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改善患儿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肠道对铁和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莫沙必利对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嘉兴市南湖区中心医院内科就诊的DGP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予饮食调整、适当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莫沙必利片5 mg/次,3次/d,饭前30 min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温水送服。两组患者均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及血清脑肠肽[生长抑素(SS)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S及NO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7%)明显高于对照组(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莫沙必利治疗DGP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用莫沙必利治疗,不仅能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还能纠正脑肠肽水平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高血压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正常菌群在盐诱导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8%高盐饮食喂养SD雄性大鼠制备高血压模型。Real-time PCR检测菌群结构的改变,同时检测血浆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水平变化。结果同对照组大鼠血压(96.00mmHg±5.74mmHg)相比盐敏感组(122.79 mmHg±6.37 mmHg)显著升高,而盐抵抗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大鼠体重(172.00g±15.58g,164.25g±16.11g)较对照组(377.63g±32.47g)明显降低;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菌群结构发生比例倒置,即双歧杆菌(6.19±0.47,7.52±0.47 vs 8.59±0.42)、乳杆菌(6.77±0.23,7.09±0.28 vs 7.60±0.26)、拟杆菌(8.98±0.45,8.46±0.47 vs 9.99±0.73)数量降低;肠杆菌(7.93±0.20,7.78±0.29 vs 7.28±0.27)数量升高。同盐抵抗组大鼠相比,盐敏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降低更加显著,但拟杆菌数量高于盐抵抗组。两实验组大鼠血浆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盐诱导高血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盐敏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含量显著降低,提示其可能参与盐诱导高血压病程。  相似文献   

18.
从生姜田土中分离到一株对姜瘟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solanacarumSmith)有强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SR 11,研究拮抗性表明,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及多种病原真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细胞壁组分分析及16SrDNA序列分析。基内菌丝无横隔、不断裂,气生菌丝多分枝;孢子丝波曲至螺旋形,孢子椭圆形,表面光滑。细胞壁化学组分Ⅰ型,糖型C。在培养成熟后,气丝变为灰色,可闻到浓烈的土味。以16S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包括13株相关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其中,与12个模式链霉菌株的16S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6 5 %~98 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益生菌对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的影响及其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间诊断及治疗的SCAD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益生菌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予以稳定型冠心病标准治疗,益生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益生菌制剂,金双歧,2 g/次,3次/d,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液中TMAO、TNF-α、IL-6、IL-8、CRP水平及大便中双歧杆菌载量,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模型探究细菌载量与TMAO、TNF-α、IL-6、IL-8、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TMAO、TNF-α、IL-6、IL-8及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s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Ps0.05),其中益生菌组TMAO、TNF-α及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702,4.301,2.632;P=0.009,0.000,0.010)。治疗前两组患者大便中双歧杆菌载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益生菌组双歧杆菌载量显著提高(t=4.382,P=0.000),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歧杆菌载量与TMAO、TNF-α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r=-0.706,-0.427;P=0.000,0.017)。结论益生菌可有效改善SCAD患者TMAO水平,其与TMAO、TNF-α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莫沙必利对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DG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予饮食控制、体育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至基本达标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莫沙必利片治疗,5 mg/次,3次/d,餐前半小时口服,连用6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肠溶片0.25g/次,1次/d,口服,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的变化,并比较评估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变化不显著,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或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65%vs 82.61%,χ2=5.1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分别出现不良反应3例(6.52%)和5例(10.87%),均为腹泻,症状相对较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莫沙必利治疗DGP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其作用机制与其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抑制肠球菌和肠杆菌繁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