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甜椒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具有强拮抗作用的假单胞属(Pseudomonasspp.)菌株GP72,研究其拮抗性表明,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Biolog GN、(G C)mol%含量测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特征为单细胞,极生单个鞭毛,不能利用聚β-羟基丁酸盐,能够较强地利用Biolog系统95种碳源中的45种作为底物生长,较弱利用其中的6种底物,与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的相似性达到98%,相似指数为0.72。用热解链方法测得基因组DNA的(G C)mol%含量为65.1mol%。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包括13株邻近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其中与模式致金色假单胞菌的同源性最近。 相似文献
2.
对1株高产木聚糖酶的链霉菌进行了鉴定并研究其木聚糖酶的生产过程及水解产物特点。分离得到1株产木聚糖酶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L2001,从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PCR扩增得到16S rDNA序列全长为1429bp,分析结果表明,菌株与Streptomyces rameus NBRC3782同源性达99.16%。结合传统生理生化实验结果鉴定为枝链霉菌。菌株液体发酵6d能产生842.0U/mL木聚糖酶活力。经HPLC分析酶解产物,结果显示木二糖、木三糖及木四糖含量之和高达93.5%,该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低聚木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污水厂的活性污泥中获得一株高效反硝化细菌。【方法】采用低温驯化,进行初筛、复筛选取一株反硝化活性最高的菌株,命名为L2,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其分类地位,系统研究理化因素对该菌株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菌株在低温条件下能够稳定高效地进行反硝化,鉴定该菌株为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其反硝化最适接种量为10%,温度为20°C,p H为7.0,盐浓度为0.5%,碳源为葡萄糖,C/N为5.0,能够耐受较高初始硝态氮浓度。【结论】菌株L2是一株耐低温、耐高浓度初始硝态氮、耐低C/N、兼性厌氧、高效反硝化的荧光假单胞杆菌。 相似文献
4.
5.
从原始热带雨林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蓝色色素菌株18-A-5,对其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形态学特征观察表明,在高氏合成一号培养基上初产蓝绿色色素,日久为深蓝色,基内菌丝蓝色,气生菌丝灰白色,产灰色孢子,孢子丝直或柔曲,形成长孢子链,孢子圆柱形。其DNA的G+C摩尔分数为62.4%,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GenBank登陆号为EU054353),18-A-5与生靛链霉菌Streptomyces indigoferus ATCC23924T 、草绿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herbaricolor ATCC23924T具有极高的同源性,达100%,聚类分析表明,18-A-5与生靛链霉菌Streptomyces indigoferus、草绿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herbaricolor两株菌聚类在一起,分支置信度为74%。结合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化学组成分析、脂肪酸分析等将菌株18-A-5定名为草绿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herbaricolor。并对该蓝绿色可溶性色素性质进行了耐酸碱性、热稳定性、抗菌谱等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7.
【摘 要】 目的 从土壤筛选所得1株芽孢杆菌并对该菌进行鉴定.方法 通过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Gen Bank登录号为: JN609382)。结果 形态学观察:菌落呈圆形,白色微黄,中央凸起,半透明,长时间培养容易形成褶皱;革兰染色为阳性;芽孢中生,周生鞭毛,细长且多。生理生化特征:参照《常见细菌手册》和《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其中接触酶反应、V-P测定、卵磷脂以及革兰染色呈阳性;能够利用D-葡萄糖、D-木糖、D-甘露醇产酸,并能使淀粉水解;不能利用丙酸盐,不能形成吲哚,不能水解酪氨酸,生理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芽孢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的特征一致。分子生物学鉴定:在Gen Bank上经过BLAT分析,其与枯草芽孢杆菌的相似性最高(99%)。结论 鉴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湖南省郴州市姜瘟发病情况,鉴定病原菌,筛选出拮抗生防菌,为姜瘟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系统调查湖南省郴州市生姜主产区姜瘟发生情况,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姜块及其根系土壤,分离其病原菌,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菌的种属,通过回接姜苗确定其致病性;基于内源葡聚糖酶基因egl对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进行序列变种鉴定;以分离鉴定到的病原菌为靶标菌筛选生防芽胞杆菌,并测定其防效。【结果】田间姜瘟平均发病率8.52%;从姜瘟病块分离到2株病原菌(FJAT-15492和FJAT-15494),姜瘟根系土壤分离到3株病原菌(FJAT-15495、FJAT-15496和FJAT-15497);经鉴定FJAT-15492为桑树肠杆菌(Enterobacter mori),而其他4株菌为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的桑树肠杆菌和青枯雷尔氏菌均会引起姜瘟病害。病原菌分布特性分析显示,青枯雷尔氏菌在病姜块及其根系土壤中均有分布,而桑树肠杆菌只在病姜块中分布,且分布数量(1.33×103 CFU/g)显著低于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布数量(5.67×103 CFU/g)。演化型和序列变种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青枯雷尔氏菌属于演化I型,序列变种14;通过抑菌圈试验发现,短短芽胞杆菌(Bacillus brevis) FJAT-JK-2对青枯雷尔氏菌、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FJAT-54560对桑树肠杆菌有较强拮抗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9.41 mm和16.11 mm,对姜瘟的室内防效分别为69.45%和61.11%。然而将2种生防菌发酵液按等体积混合对姜瘟的田间防效达52.57%。【结论】本研究鉴定出姜瘟的致病菌,并筛选出2株生防芽胞杆菌,为姜瘟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9.
荔枝果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4株芽孢杆菌OR-1、OR-2、OR-3、ON-6,都显示出抗荔枝病原菌的活性。采取对该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的方法,结果表明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特征一致;将4菌株的16S rDNA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结果亦显示其与Bacillus subtilis的16S rDNA的序列片段的相似性均达99%以上;以相似性为基础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菌株与Bacillus subtilis同源关系最近。最终得出结论为菌株OR-1、OR-2、OR-3、ON-6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0.
短小芽胞杆菌HLK8-1的分离鉴定及抑菌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翁田镇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养殖场筛选获得1株能抑制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等多种病原菌的芽胞杆菌HLK8-1。经形态特征分析、16S r DNA序列分析及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鉴定为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菌株生长及抑菌性能研究表明该菌株抑菌物质主要产生在生长对数期及平台期;相对于盐度及初始p H等因素,该菌株的抑菌性能受温度影响较大;菌株在p H值范围为7.0~8.5,盐度范围为0~0.2%,温度为30℃等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生长水平及抑菌性能;共培养试验表明该菌能将水体中的副溶血弧菌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培养24 h时实验组105cfu/m L,而对照组108cfu/m L。该菌抑制多种水产病原菌,对水体环境耐受能力强,具有防治水产养殖病原菌的应用潜力,且易于培养,抑菌物质分泌到胞外便于分离提取,亦具有发酵工程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布鲁氏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评价该方法鉴定布鲁氏菌的特异性和实用性.[方法]用PCR扩增布鲁氏菌的16S rDNA片段,将扩增的产物纯化后测序,从GenBank下载与布鲁氏菌易发生血清学交叉反应的细菌的16S rDNA序列.使用DNAMAN软件进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在布鲁氏菌中16S rDNA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到了99.74%,而与其他有血清型交叉反应的菌株相比较,16S rDNA序列间有显著差异.[结论]16S rDNA序列分析是一种快速、简便、特异的鉴定布鲁氏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具有良好益生作用的芽胞杆菌YK-1R菌株的分类地位及其与Bacillus属细菌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为对益生素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和设计专一性探索对此菌进行种群动态监测提供依据。方法:16S rDNA近全序列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再对其序列在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 Ⅱ中进行比较鉴定,然后用此序列与GenBank中Bacillus属其他53种菌的16S rDNA进行系统进化关系比较,最后用特异性引物扩增Bacillus subtilis相关菌的600bp的特征序列。结果:YK-1R的序列在RDP中与Bacillus subtilis的同源性在98%以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得到有5个分支的无根进化树,YK-1R属于Bacilus subtillis为代表的一支。此菌株也带有Bacillus subtilis相关菌的600bp的特征序列。结论:YK-1R应为Bacillus subtilis种内的一个菌株,与普通细菌学的结果能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3.
高浓度丁醇耐受菌株是丁醇异源重组生产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对不同环境中耐受丁醇的微生物进行筛选,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得到两株能够耐受高浓度丁醇的菌株,分别命名为btpz-4-1和btpz-6-3,它们耐受丁醇的浓度达到了25 g/L.通过分子标记物16S rDNA的鉴定以及分子系统进化树的分析,btpz-4-1被鉴定为Lactobacillus mucosae,btpz-6-3被鉴定为Pediococcus pentosaceus.同时,对它们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btpz-4-1和btpz-6-3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45℃和42℃,最适生长pH分别为6.0和6.5. 相似文献
14.
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产广谱、高活性抗真菌物质的链霉菌 2 4 # ,经测定对 2 5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显著拮抗作用 ,其次生代谢产物对病菌菌丝有断裂、扭曲、缢缩等致畸效应。 16SrDNA序列分析显示本菌株与模式菌株链霉菌DSM4 4 2 93T的 16SrDNA同源性为 98 93% ,但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细胞壁化学组分、生理生化特性等均不同于模式菌株 ,且DNA杂交率只有 2 2 5 4 % ,建议为链霉菌属的一个新种 ,命名为山东链霉菌 (Streptomycesshandon gensissp .nov .)。 相似文献
15.
从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卡拉山支脉的土样中分离到40株放线菌,对其中的13株菌进行了多相分类。形态、培养特征和系统发育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属于链霉菌属。从系统发育结果看,840018、850003和Z851023各处于一个独立的分支,分别与Streptomyces rishiriensis、Streptomyces cyanoalbus和Streptomyces albus subsp.albus的相似性达到99%。菌株Z851010、Z851004、850011和850070聚成一个小群,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达到95%,与Streptomyces sp.YIM26的相似性达到98%;Z851013和Z851024聚成小群,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达到100%,它们有可能是同一种菌株;850008和Z851020聚成小群,它们的相似性达到95%;Z850007和850040聚成小群,与已知菌种的相似性只有96%,有可能是新的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16.
太湖梅梁湾冬季浮游细菌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太湖梅梁湾2005年3月冬季水体中的浮游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提取水样中细菌基因组总DNA,以细菌的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分子克隆、酶切归类分析、测序和序列分析,对水样中的细菌群落建立了针对16SrDNA的克隆文库和系统发生树。基于细菌16SrDNA克隆文库和系统发生树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域的优势细菌类群为拟杆菌(Cy-tophaga-Flavobacterium-Bacteroides,44.3%)和β、γ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25.3%和γ-Proteobacteria,27.8%),其中大部分细菌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食酸菌属(Acidovorax)细菌的关系密切。与国外富营养化湖泊的研究报道相比较,γ-Proteobacteria类群为水体中的优势类群,是严重富营养化的太湖在冬季所具有的独特种群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自行筛选的24株海因酶和氨甲酰水解酶产生菌进行了鉴定。海因酶与氨甲酰水解酶产生菌主要分布在Bacillus,Geobacillus,Brevibacillus,Aneurinibacillus,Microbacterium,Pseudomonas,Kurthia和Empedobacter等菌属,特别的是,Kurthia和Empedobacter是新的海因酶和氨甲酰水解酶产生菌属,说明海因酶和氨甲酰水解酶产生菌在细菌中分布较广泛。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D-海因酶产生菌主要分布于Pseudomonas,Agrobacterium等菌属中,而大部分L-海因酶产生菌分布于Bacillus,Geobacillus,Microbacterium等菌属中,说明D-海因酶产生菌与L-海因酶产生菌分布特点具有一定的种属倾向性。这些工作不仅提供了多种海因酶和N-氨甲酰水解酶的生物材料,而且对双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分子进化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深圳运行中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的砂层填料中以5cm~10cm间隔垂直取10个样品,进行16S rDNAV3区的DGGE分析,结果表明,CRI系统中微生物种群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在快渗池砂层填料的30cm深度范围内,微生物群落组成至少有18种,主要是Firmicutes、alpha proteobacterium中的异养菌,它们是COD降解的主要参与者;而在40cm及更深范围,菌群减少为12种甚至更少,优势菌是Acidovorax sp.、Nitrospira sp.、Clostridium sp.等,表明快渗池下部存在较强的硝化作用和厌氧的微环境,快渗池上、下层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多样性。结果揭示出CRI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群空间分布状况,为其处理效果的稳定和提高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