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充分利用营养没有得到充分吸收的栽培过食用菌的废弃菌糠、明确在牡丹江地区再利用食用菌菌糠生产黑木耳的适宜比例,以灵芝和鲍鱼菇的废弃菌糠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配方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木耳培养料中灵芝菌糠体积分数为30%时栽培效果最佳,显著优于参入鲍鱼菇菌糠的各种培养料配方(P〈0.01)。因此,可以利用灵芝菌糠废料作为替代料栽培黑木耳使用。  相似文献   

2.
用鹅观草、芒等野生杂草生料栽培平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又名侧耳,冻菌等;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目前我国主要的栽培种有平菇、鲍鱼菇和风尾菇3种.我国用锯木屑栽培平菇已有40~50年的历史,由于木屑栽培破坏森林资源和夏季栽培料短缺,而这个季节正是野生杂草繁茂的时节,且以前已有人用茅草生料栽培平菇获得成效[1].因此,根据贵州省野生杂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5种野生杂草进行生料栽培的实验,为野生杂草大面积栽培平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交选育秀珍菇新菌株“申秀1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自交子代群体主要栽培和商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并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秀珍菇新菌株。【方法】以秀珍菇商业菌株“3108”为亲本进行自交,综合分析其自交子代群体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菇型、抗杂、抗逆性和栽培周期等性状以选育新菌株,利用ISSR (Inter-sample sequence repeat)鉴定新菌株和亲本菌株之间遗传差异性。【结果】自交子代中,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分别有19.5%和8.9%的菌株优于亲本;子代群体中菌丝生长速度和子实体产量之间无相关性(R=0.102,P>0.05);37%的菌株栽培周期比亲本短;菇盖平展、厚且不易碎分别占53%、11%,菌柄直径和长度变化幅度分别为5?13 mm和21?75 mm;发生黄枯病,出现萎缩、死菇现象以及畸形分别占23%、19%、5%。【结论】通过对子代群体各性状综合分析,从中选育出生长快、产量高、菇盖厚且不易碎、柄粗长、抗杂和抗逆性强、栽培周期短等优良性状的秀珍菇新菌株“申秀1号”,前三潮菇平均单袋产量334 g,生物学效率高达74%,比亲本菌株增产7.1%,且种性稳定。经ISSR鉴定表明,该菌株具有自身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优质食用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大球盖菇的室内与室外栽培的方法和结果,包含液体一级菌种的制备、菌包二级菌种的制备、室内栽培、室外栽培、采收、栽培结果等内容,为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收集了国内外28株大球盖菇菌株,通过SRAP分子标记技术和耐高温递进式循环驯化选择出2株适合的实验材料,采用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再生技术进行耐高温菌株初选,筛选出2株性状优良的耐高温菌株(S20菌丝耐高温、产量高;R10 I级菇比例高、子实体耐高温),收集2菌株出菇后的孢子进行单孢杂交,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多次继代培养和栽培实验,最终确定出J8L4(山农球盖3号)为最优耐高温高产菌株。该菌株能连续7d在最高料温达27-34℃、最高气温达40-47℃条件下生长良好,无杂菌污染,40d出菇,其产量达到14.56kg/m 2,生物转化率为91.03%,优质菇比例为66.21%。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层次的驯化筛选和多项育种技术的综合使用,使得所选菌株的优良性状更显著,遗传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味蘑菇Agaricus sinodeliciosus‘申美1号’品种是野生种人工驯化、选育而来。经过多年的示范栽培表明:‘申美1号’具有中温生长(菌丝生长23℃,出菇16-18℃),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50%),菌龄较短(53d),菇型圆整,菇质紧实,香味浓郁,遗传稳定性高等优良特性,适宜于中国美味蘑菇菌袋栽培模式,能够满足设施化栽培用种需求。  相似文献   

7.
不同培养料和发酵次数栽培巴氏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冯德昌  李玉 《菌物研究》2010,8(2):115-118
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稻草为培养料栽培巴氏菇,对菌丝生长性状进行对比;同时,在我国传统发酵栽培方法的基础上,将三次发酵法与二次发酵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玉米秸秆栽培的巴氏菇在发菌速度及子实体质量和产量上均优于稻草;培养料经过3次发酵更适宜巴氏菇生长。经过3次发酵的玉米秸秆培养料栽培的巴氏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7.7 kg/m2和27.5%,子实体粗蛋白含量44.89%,可溶性糖含量44.01%,18种氨基酸总量31.70%,明显高于2次发酵的玉米秸秆培养料及2次、3次发酵的稻草培养料。  相似文献   

8.
肥脚环柄菇人工栽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毒蘑菇肥脚环柄菇(Lepiotacepaestipes)进行了组织分离,获得了菌丝体纯培养、采用三种栽培培养基作出菇比较试验,获得栽培成功,以麦麸、稻草、干牛粪组成的培养料最好。经组织学等观察,栽培出的子实体确认为该种毒蘑菇。  相似文献   

9.
野生田头菇菌株的驯化及其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自湖南洞庭湖大通湖区芦苇湿地的野生菌株,经鉴定为田头菇Agrocybe praecox。通过驯化实现人工栽培,栽培原料以芦苇屑为主,使用液体菌种和覆土栽培方式,初潮菇平均生物转化率为45.6%。营养成分分析表明:以芦苇屑为栽培培养基,子实体中矿物元素含量分别为K(2 190mg/kg)、Fe(16.2mg/kg)、Mg(59.7mg/kg)、Ca(33.4mg/kg),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比高达44.85%,谷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含量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高钾低钠的食用菌。  相似文献   

10.
香菇单孢杂交子代群体灰色关联度和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栽培菌株秋6和K95-1为亲本,通过单孢菌株配对杂交获得21个杂交子,观察杂交子及亲本菌丝体生长情况,进行栽培出菇试验。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9个正常出菇的杂交子从8个性状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杂交子QK-8和QK-15关联度仅次于亲本秋6,农艺性状和子实体性状表现最好。采用ISSR技术对21个杂交子及亲本进行DNA多态性聚类分析,单孢杂交后代遗传分化十分明显,归于同一类群的杂交子在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态和农艺性状等方面常表现相似,ISSR分析能为优良杂交子初步筛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紫孢侧耳栽培期基质中纤维素类的降解和有关酶活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棉籽壳为基质栽培紫孢侧耳(Pleurotussapidus),分别在菌丝长满期、菇蕾期、一茬菇和二茬菇时测定培养料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变化以及纤维素酶(CMC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接种到一茬菇时期,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活不断升高,此后,迅速降低;基质中两种酶的底物含量降低速度以菇蕾一一茬菇时最大。菇蕾期后,两种底物的减少量多,菇蕾期以前较少。菇蕾期以前半纤维素降解稍多,菇蕾期以后纤维素降解较多。  相似文献   

12.
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申秀1号’品种以‘3108’菌株为亲本采用单孢自交育种技术选育,经ISSR鉴定表明与亲本相比具有自身特异性。经多年的示范栽培表明:‘申秀1号’具有产量高(505g/500g干料)、商品性好(一级商品菇比例90%以上)、栽培周期短(冷刺激后4-5d完成采收)、菌丝培养阶段不出菇、冷刺激后出芽整齐、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能够满足肺形侧耳温控设施化栽培与常规栽培的高温反季节用种需求。  相似文献   

13.
以常规棉籽壳培养料为对照,用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工厂化生产的废料(简称菌渣)代替部分棉籽壳进行格氏侧耳Pleurotus geesterani栽培试验,并测定格氏侧耳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供试培养料中菌丝长势均良好,随着菌渣替代比例的增加,菌丝满袋时间、原基出现时间和转潮期缩短,生长周期变短;菌渣代替比例增加,产量呈降低趋势,其中替代比例33%(1:2)和55%(1.2:1)时培养料的生物学效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替代比例55%和78%(3.5:1)时培养料对第四潮和第五潮菇产量影响明显,显著低于对照;供试菌渣培养料栽培格氏侧耳的粗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略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说明添加适量的菌渣栽培格氏侧耳可提高子实体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4.
2016年秋季,漳州一农户种植的褐色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品种“43012H”发生白色突变,有的菌袋同时长出褐色、白色、褐色与白色交杂的颜色嵌合体耳片,有的菌袋长出白色耳片,而有的菌袋出菇颜色正常。采集白色耳片、褐色耳片和嵌合体耳片进行组织分离,得到的菌种进行栽培试验,从褐色耳片(正常)分离获得的菌种(AC_B),种植得到正常的毛木耳子实体;从白色耳片(突变)分离获得的菌种(AC_W),种植得到纯白色子实体;从颜色嵌合体耳片分离获得的菌种(AC_R),栽培后也只长白色子实体,没有出现嵌合体子实体。AC_B分别与AC_W、AC_R的菌种混合接种栽培,菌袋中同时长出白色、褐色和嵌合体耳片。再次进行组织分离与栽培试验,性状稳定。对AC_B和AC_W进行基因组测序,获得2个与本研究中所用菌株的耳片颜色相关的SNP位点,即SNP1和SNP2。上述组织分离得到的菌株中,褐色菌株的基因型为SNP1 A/G(杂合)、SNP2 A(纯合),白色菌株的基因型为SNP1 G(纯合)、SNP2 A/C(杂合)。  相似文献   

15.
以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为主料设计了10个栽培配方,研究不同配方下7株荷叶离褶伞的菌丝生长和出菇情况。结果表明,各菌株菌丝颜色以雪白色为主,在玉米芯为主料的配方上菌丝体生长优于以棉籽壳、木屑为主料的配方,但均无子实体形成;以棉籽壳为主料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特别是棉子壳添加少量木屑、树叶、腐殖土、发酵料和小麦更利于子实体形成,菌株3001的出菇周期最短(108d),产量最高(214.80g/袋),各菌株出菇的顺序为3001、1035、1004和1013。因此,栽培料组分对荷叶离褶伞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形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宋莹  刘娜  杨瑞恒  刘俊杰  张敏 《菌物学报》2020,39(6):1109-1116
香菇是我国深受欢迎的食药用菌,产量居食用菌产业之首。为拓宽栽培香菇菌株的遗传背景,解决现有主栽香菇菌株种性退化的问题,本研究以香菇‘808’菌株与3个香菇野生资源、3个栽培菌株(辽抚4号、BY1和荷香)开展单-双杂交育种,开发适合当地栽培环境的主栽品种。研究结果显示:在270对单-双杂交组合中,通过锁状联合观察和与亲本的拮抗试验,鉴定出89个杂交子,进一步通过栽培试验筛选出10个性状相对优良的候选菌株;最终通过农艺性状对比试验,筛选出ZJXG 5和ZJXG 8两个优良杂交菌株,这两个菌株均以当地长白山野生资源S1和本地主栽菌株BY1为双核杂交亲本选育而来,表现出超亲显著、菇形圆整、颜色呈浅褐色的特性,前4潮生物学效率在86%-88%之间。本研究结果揭示,在香菇杂交育种中,当亲本菌株来源地域与杂交后代菌株筛选地域相近时,单双杂交亲和率、杂交菌株的出菇率和丰产性指标较高,这提示我们,利用当地野生香菇资源更有利于创制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地方品种。  相似文献   

17.
平菇 (Pleurotusostreatus)又名侧耳 ,冻菌等 ;属担子菌纲 ,伞菌目 ,侧耳科 ,侧耳属。目前我国主要的栽培种有平菇、鲍鱼菇和凤尾菇 3种。我国用锯木屑栽培平菇已有 4 0~ 5 0年的历史 ,由于木屑栽培破坏森林资源和夏季栽培料短缺 ,而这个季节正是野生杂草繁茂的时节 ,且以前已有人用茅草生料栽培平菇获得成效[1 ] 。因此 ,根据贵州省野生杂草资源丰富的优势 ,利用 5种野生杂草进行生料栽培的实验 ,为野生杂草大面积栽培平菇提供了科学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实验选材1 )培养料 :野生杂草 ,主要有鹅观草 (RoegneriaSp)、芒 (Miscanthus…  相似文献   

18.
白环柄菇是四川省菌物的一个新记录物种,分类学地位为: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伞菌科,环柄菇属,此菌无毒,可食,菌丝无锁联联合,形成大量菌核(Sclerotium)在伞菌目中是罕见的,详细报道了该菌的子实体,菌丝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和栽培技术,这是一种典型的高温性草菌,栽培出菇的培养料为草粉,牛粪,麸皮及食用菌栽培废料,袋栽,床栽均可,干菇生物学效率为4%-8%。  相似文献   

19.
选用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为试验材料,分析在镉胁迫处理下(2mg/L)添加不同浓度硒(0、6、15、20mg/L)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了施加硒对镉胁迫下大球盖菇菌丝生长抑制的缓解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镉对大球盖菇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镉造成了大球盖菇渗透调节物质、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添加硒后,镉对大球盖菇菌丝的生长速度、生物量抑制作用均有所改善,且增加了渗透调节物质,促进镉胁迫下大球盖菇渗透调节能力;硒诱导抗氧化酶的活性上调,提高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了菌丝中丙二醛和过氧化氢的含量,缓解细胞膜过氧化程度,增强了大球盖菇对镉的耐受性。本研究重点探讨外源添加硒对镉胁迫下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生理特性及抗氧化胁迫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硒在食用菌抗镉栽培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大球盖菇是我国新兴的食用菌栽培品种,其栽培技术简单、产量高、效益高,在农业废弃物高效转化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究硒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为富硒大球盖菇的实践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平板试验,测定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Na2SeO3对菌丝生长速度和干重的影响。以木屑、稻壳、玉米芯为主要原料,添加0-10mg/kgNa2SeO3,进行大球盖菇生料栽培试验,测定一潮菇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结果】Na2SeO3浓度为0-10mg/L时,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速度与干重无显著影响,分别为3.74-3.76 mm/d和40.67-41.33 mg;当浓度达到15 mg/L及以上时,显著抑制菌丝生长。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添加0-10 mg/kg Na2SeO3对一潮菇生物学效率无显著影响,7.5 mg/kg剂量组表现出最佳的菌盖直径、菌柄直径和单菇鲜重。子实体营养分析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