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于1982~1987年的4~9月,在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的种群数量作了初步观察。本区位于吕梁山中段(东经111°21′~111°33′,北纬37°45′~37°55′。面积10,443.5公顷),其自然概况见刘焕金等(1986),本文不另赘述。一、迁徒季节长尾山椒鸟六年(1982~1987)迁徙情况是:每年迁来本区的时间最早为4月17~23日,其年间差别1~6天,最晚迁离日期为9月22~28日,年间差异为1~6天。种群居留期158~159天;迁离后的间隔期为206~207天。种群此地的居留时间相对稳定。二、种群数量的年变动逐年数量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贵州省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越冬鸳鸯Aix galericulata的种群密度、日行为特征及人为干扰对其的影响,于2017年10月—2018年3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鸳鸯数量、性比及人为干扰下的种群密度进行了22次调查。越冬中期,种群数量稳定在755只±17只,性比为1.14∶1,各条河沟的数量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84.041,df=5,P<0.01),即大河、小河与坝坎为鸳鸯分布及活动的主要区域;种群密度与人为干扰次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799,n=90,P<0.01),在人为干扰次数为1次±1次的区域,种群密度为42只/hm^2±3只/hm^2~53只/hm^2±14只/hm^2,当人为干扰次数达到7次±3次时,几乎没有鸳鸯活动。同时采用瞬时扫描法对鸳鸯的8种越冬行为进行了34 d(442 h)的观察,共记录各行为136 933次。取食、休息和修整为鸳鸯的主要行为;除了修整,鸳鸯在保育区与非保育区的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越冬日行为节律极具规律性,取食高峰在07∶00—08∶00、14∶00—15∶00和17∶00—18∶00;休息高峰在13∶00—14∶00和15∶00—16∶00;飞行高峰在06∶00—07∶00(飞回湖区)和18∶00—19∶00(飞往夜栖地);修整在各时间段发生均较为频繁。  相似文献   

3.
湖南江口苍鹭越冬生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7年对湖南鸟洲自然保护区苍鹭越冬种群进行了观察。苍鹭每年11月上旬迁来鸟洲,次年4月中旬迁离,鸟洲保护区及其附近的芦苇沼泽地苍鹭越冬种群数量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鄱阳湖水鸟的微生境利用及对水位的响应,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5个区域52个样点的水鸟数量和微生境利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鹤鹬(Tringa erythropus)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等8种水鸟以浅水生境为主,豆雁(Anser fabalis)、鸿雁(Anser cygnoides)和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以浅水和草洲生境为主,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和灰鹤(Grus grus)以草洲生境为主,白骨顶(Fulica atra)和凤头??(Podiceps cristatus)以深水生境为主,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和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以深水和浅水生境为主。通过分析水鸟数量与星子站水位的关系表明:鄱阳湖水鸟总数量与水位呈负相关,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片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进贤区域在水位为8 m左右出现水鸟数量高峰,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恒丰片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鄱阳湖湿地公园在水位为10~12m时数量最多;各区域水位与不同科及不同种水鸟的分布数量主要呈负相关,??科水鸟因潜水取食需要一定水深,其分布数量与水位在一些区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广东鹤山丘陵人工林林下鸟群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发生  杨琼芳 《生态学报》2005,25(12):3323-3328
2003年5月到2004年4月,在鹤山人工林中张网6353网小时,捕到林下鸟28种110只,平均网捕率为1.73只/100网h。其中冬候鸟的种类和数量分别占整个网捕鸟种类和数量的42.86%和33.64%。优势种是大山雀(P arusm ajor)、白头鹎(Py cnonotus sinensis)和红胁蓝尾鸲(T arsig er cyanurus)。鹤山20a林龄的人工林林下鸟群落具有:种类和数量贫乏、网捕率低、画眉科的鸟少等特点。林下鸟群落的种类、数量、组成和网捕率与植被有关,相思林种类最丰富、网捕率最高;针叶林种类最少、网捕率最低;4种植被类型中林下鸟种类和网捕率大小排序是:相思林>荷木林>桉树林>针叶林。相思林与荷木林有最大的种的相似性(0.43)、而相思林与针叶林种的相似性最小(0.20)。林下鸟丰度和网捕率均存在季节变化,冬季种类最丰富、春季次之、而夏季和秋季种类最少。在针叶林(F3,44=4.514,p<0.01)和荷木林中(F3,44=4.449,p<0.01),林下鸟的网捕率有极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的网捕率最高、夏季的网捕率最低;而在相思林(F3,44=1.893,p>0.05)和桉树林中(F3,44=1.212,p>0.05),林下鸟的网捕率季节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从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3月 ,用网捕 -环志法和固定样点法研究海南岛尖峰岭几种雀形目鸟的移动和行为。共调查样点 4 89个 ,记录到鸟类 137种。张网 6 4 2 6网小时 ,环志 4 1种 4 2 8只鸟。 8种 2 9只鸟被回收 32次 ,总回收率为 7 5 %。棕颈钩嘴鹛 (Pomatorhinusruficollis)、灰眶雀鹛 (Alcippemorrisonia)等 6种鸟活动高度多在 3m以下 ;白喉冠鹎 (Alophoixuspallidus)在 3 1~ 10 0m活动最频繁 ;银胸丝冠鸟 (Serilophuslu natus)活动高度在 3m以上。灰眶雀鹛的个体移动距离最大 ,为 115 0m ;银胸丝冠鸟平均移动距离最长 ,为6 5 0m。尖峰岭热带森林林下鸟以食虫鸟为主 ,食虫鸟移动的平均距离为 4 4 2 3m (n =2 7) ;而白喉冠鹎等食果鸟大多在环志点附近活动。鸟类移动的平均距离与植被类型有关 :在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中的移动距离最大 ,为 6 86 5m (n =13) ;在热带常绿季雨林中的移动距离最小 ,为 89 6m (n =5 ) ;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3 ,2 8=5 0 5 ,P <0 0 1)。鸟类移动的平均距离与翅长显著相关 (r =0 84 ,P <0 0 5 ) ,但与体重相关不显著(r=0 79,P >0 0 5 )。尖峰岭热带森林林下食虫鸟的活动范围较大 ,要保护好海南岛热带森林林下鸟 ,保存海南岛连片的大面积森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婺源鸟类纪录解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迄今为止在婺源先后共记录到鸟类302种,分属63科,其中非雀形目鸟类32科143种、雀形目鸟类31科159种。同时,婺源保存有某些特殊鸟种的独立群体,如靛冠噪鹛(Garrulax coutoisi),2011~2013年繁殖季节的统计结果其总数量超过250只;白腿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在婺源有近50处的繁殖点,分布遍及婺源全境,其有效种群数量至少在40个繁殖对以上,总数量在120只个体上下;小太平鸟(Bombycilla japonica)在婺源有一个小的居留群,繁殖季节分成2个小群,2013年1月27日曾见到70余只;作为留鸟的鸳鸯(Aix galericulata),在婺源有繁殖点近百个,数量达上千只。婺源还记录有濒危鸟种栗夜(Gorsachius goisagi)和虎斑夜(G.magnificus)。  相似文献   

8.
汪洁  韩祯  刘晓波  黄爱平  王世岩 《生态学报》2023,(21):9024-9037
2003年后江湖关系变化导致鄱阳湖湿地秋季快速退水,滩地提前出露,草洲面积不断扩张。1998—2020年环湖调查数据表明:越冬候鸟种群总量稳中有升,但雁类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为分析候鸟生境及数量变化成因,从“水文-洲滩-植被-雁类”耦合关系入手,针对鄱阳湖雁类分布最为集中的都昌保护区,基于水动力模型分析了2003年前后保护区水域、洲滩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洲滩梯次出露的特征,结合苔草(Carex spp.)、蓼子草(Polygonum criopolitanum)两种优势洲滩植物群落的淹水时长建立了反映高程梯度的生境适宜度评价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结合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nser fabalis)及白额雁(Anser albifrons)的数量变化分析了模型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03年后,同一高程带洲滩在退水期的出露时间比2003年前提前约30 d, 2003年后相同日期的洲滩出露面积较2003年前增加约一倍。1990—2019年雁类生境适宜度指数(HSI)分值总体呈增加态势。9—12 m不同高程带洲滩的出露时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湿地生态旅游在我国各地逐渐兴起,水鸟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其行为是否因游憩活动而改变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黑龙江省安邦河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调查了骨顶鸡(Fulica atra)对湿地游憩活动的行为反应,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分别观察了码头区、游船区和对照区骨顶鸡成鸟及幼鸟的日行为活动。结果表明,码头区成鸟比对照区取食时间显著减少,隐藏的时间明显增加,游走和整理活动显著降低;游船区成鸟比对照区出现更多的攻击和隐藏行为。游憩区幼鸟与对照区的取食、隐藏和躲避时间有显著差异。游憩干扰还表现在码头区成鸟的取食节律片段化,成鸟和幼鸟隐藏频率较高的时段与游人的活动高峰相一致。研究认为,游船区干扰对骨顶鸡的影响较码头区小,幼鸟比成鸟对干扰的适应能力更强。由于高强度的游憩干扰对骨顶鸡等水鸟种群秋迁前的能量蓄积不利,因此建议增加码头路边隔离绿化带,在游船与骨顶鸡领域间设置浮标隔离带,加强对游憩活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物能够调节动物机体的物质与能量代谢,参与免疫和疾病预防,对于维持动物的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对鸳鸯的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对患肠炎病的鸳鸯和健康群体的肠道微生物进行对比,尝试从微生物水平上揭示鸳鸯的致病机理。鸳鸯肠道微生物共鉴定出2020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其序列相似性水平为97%。健康组和肠炎组共同的OTU数量为564个。健康组鸳鸯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肠炎组之间无显著差异(Mann Whitney U test, p>0.05)。在门水平,鸳鸯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73.46%),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1.15%)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72%)。在属水平,丰度最高的类别包括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stricto 1)(14.84%),库特氏菌属(Kurthia)(12.37%)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13.18%)等。健康组和肠炎组鸳鸯的肠道微生物组成间存在显著差异(Adonis,F=3.6087,p=0.009)。在肠炎组中共筛选出25个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的类别,其中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埃希氏志贺菌属和脱硫菌属的丰度最高(LDA>5,p<0.05),在肠道微生物区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向海湿地丹顶鹤迁徙动态及其栖息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1997~2003年间吉林省通榆县向海湿地春季丹顶鹤数量和分布数据,分析了丹顶鹤的迁徙动态及其与栖息地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7~2003年间,每年春季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2、25、64、92、72、59和14只;丹顶鹤迁达向海的最早年份为2002年(3月12日),最晚年份为2001年(3月28日),大多年份于3月中旬到达向海;其产卵时间最早的年份为2000年(4月1日),最晚年份为2003年(5月10日),大多年份于4月上旬开始产卵;在分布上,以2000年丹顶鹤分布点最多(15个),1998年和2003年分布点较少(2个).表明丹顶鹤的迁徙动态随湿地水文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据此提出了利用洪水资源保护和恢复丹顶鹤等珍稀水禽栖息地的技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论文提要     
秃鼻鸟鸦通常棲居在最老的(树龄40~50年)树林或林带的林缘,当缺乏较老的树林时,也可棲居于较幼的(树龄15~20年)树林。不同地点鸦群的秃鼻鸟鸦数量自200~1500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小鸟天堂及其周边鸟类资源调查, 研究了小鸟天堂鸟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 小鸟天堂共有鸟类 96种 , 隶属 14 目、 34 科、 68 属 , 其中以非雀形目鸟为主, 科、属、 种各占总数的 52.94%、 58.82%和 57.29%, 其科属多样性(DG-F=0.7625)大于雀形目鸟类(DG-F=0.7145)。鸟类优势种共 18 种 , 约占 18.75%, 以鹭鸟居多 , 3 种鹭科鸟类群落数量为 6040-6290 只之间 , 夜鹭数量最多 , 池鹭其次 , 白鹭相对较少。按居留型 , 留鸟和冬候鸟数量占优 , 各为51.04%和 40.63%; 区系特征表现为东洋界和古北界鸟类多 , 各占 45.83%和 41.67%。小鸟天堂内鸟类种数、物种多样性、科属多样性均大于东面英洲河沿岸和北面农业区 , 而相邻两处区域均以雀形目数量居多 , 说明小鸟天堂是该区域鸟类集中分布区 , 但相邻区域已不适合鹭鸟等非雀形目鸟类活动。通过鸟类群落特征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 结合周边生境调查, 剖析小鸟天堂面临的环境问题, 并提出环保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黑鹳的繁殖及保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8-200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鹳的数量和繁殖生态作了调查。本区黑鹳最早迁来为2月28日,最晚迁离为11月5日,开始产卵最早是3月8日,窝卵数3-4枚,孵化期31-32天,巢内育雏70-75天,幼鸟成活率为59.4%。该鸟数量稀少,在本区的繁殖个体数量相对稳定,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5.
正"渡渡鸟"(Dodo)或作"嘟嘟鸟",又称毛里求斯渡渡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1681年便因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绝灭,堪称是除恐龙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渡渡鸟是西方进入工业社会后,有史记载中第一种被灭绝的动物。如今渡渡鸟已成为那些完全灭绝的动物代名词,以至在英语中出现了诸如as dead as dodo (逝者如渡  相似文献   

16.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黑鹳的繁殖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鹳的数量和繁殖生态作了调查.本区黑鹳最早迁来为2月28日,最晚迁离为11月5日,开始产卵最早是3月8日,窝卵数3~4枚,孵化期31~32天,巢内育雏70~75天,幼鸟成活率为59.4%.该鸟数量稀少,在本区的繁殖个体数量相对稳定,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7.
杭州湾跨海大桥横跨我国杭州湾海域,位于杭州湾的中心地带。大桥建成以后,鸟撞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来往车辆和鸟类的迁徙造成影响。为此,我们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杭州湾大桥周边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结合30年杭州湾鸟类回收的数据对鸟类迁徙进行了分析,希望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保护方案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地点的选择是围绕杭州湾大桥进行的,分别是北岸湿地海宁东西湖,南岸湿地慈溪庵东湿地和慈溪四灶浦水库。共记录到鸟类163种,71589只。其中列入中国鸟类红皮书有濒危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易危种白琵鹭(P. leucorodia)、鸳鸯(Aix galericulata)、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黑嘴鸥(Larus saundersi)、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稀有种鹗(Pandion haliaetus)、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水鸟在三个地点的数量呈季节性的变化,由多至少依次为春季、秋季、冬季和夏季;多样性的平均值由高至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和秋季,不同的生境类型优势种的分布是有差异的。在杭州湾共记录到55只回收鸟,大多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台湾越冬的鸻鹬类,将杭州湾作为迁徙停歇地,尤其在春季北迁时。最后,对杭州湾大桥的管理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栗斑腹在吉林省为留鸟 ,一年可繁殖两次 ,其雏鸟为典型的晚成鸟。 4月末开始有求偶追逐和争雌行为 ,5月中旬产卵。雌雄鸟筑巢时间分别是 43 min/d和 3 6min/d(筑巢第 4天 )。平均窝卵数为 5 .0 9± 0 .5 8枚 /巢 (n=3 1 ) ,孵卵前、中、后期雌鸟孵卵占白天活动时间的 3 5 %、74.5 %和 67.6% ,孵化期为 1 2 d,孵化率为 3 6.3 % ,2、8日龄喂雏分别为 4.5次 /h和 9.0次 /h。雏鸟的体重及外部器官的发育除嘴峰外 ,生长曲线均符合 Logistic方程 ,而嘴峰长的生长近似直线 ,栗斑腹雏鸟生长发育体重的生长模型为 :W =1 4.95 /1 +(e- 0 .552 ( t- 3.6 3) ) ,雏鸟 1 1日龄后出飞 ,繁殖成活率为 2 7.7%。  相似文献   

19.
太平鸟科(Bombycillidae)为鸟纲(Aves)雀形目(Passeriformes)下的一个小科,仅有一属三种:太平鸟(Bombycillagarrulus)、雪松太平鸟(B.cedrorum)和小太平鸟(B.japonica)。其中,太平鸟见于全北界,雪松太平鸟见于美洲;而小太平鸟的分布范围则仅局限于东亚地区,包括俄罗斯的远东地带、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1,2]。小太平鸟因其分布范围相对狭窄且数量有限,多年来一直被视为是近危物种(Near Threatened,NT)[2,3]。在野外识别上,小太平鸟与太平鸟的区别为体型略显小,翅上无白色翼斑,尾羽端部为红色而非黄色。有关小太平鸟在中国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0.
长耳鸮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耳鸮(Asio otus)是重要的森林益鸟,是鼠类的天敌。1988年和1989年两年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山地阔叶林中对其繁殖习性作了研究,简报如下。 一、数量变化及活动规律 长耳鸮为留鸟。我们在 30公顷和 10公顷的样地中,采用 50×50米的方格法(Holmes and Sturges,1975;Holmes et al.,1979a)对数量的年度变化作了调查。繁殖季节(3—7月),1988年为1.5只/公顷,1989年为2.0只/公顷;非繁殖季节(8—2月)由于样地内繁殖的长耳鸮雏鸟出飞,井活动分散而范围较广,因此数量较低,1988年为0.5只/公顷,1989年为0.75只/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