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槲寄生的生物学特征及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鲁长虎 《生态学报》2003,23(4):834-839
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研究了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的生物学特征及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槲寄生寄主共有9种阔叶树,杨树占比例最大,达73.3%。78.0%的槲寄生个体以杨树为寄主。多数槲寄生着生在杨树主干侧枝(43%)和细侧枝(42%)上,主干上仅l5%。寄主和槲寄生本身都呈聚集分布。槲寄生有两种色型果实,在量度上无明显差异。果实由果皮、果肉和种子构成,种子外面包裹一层胶质层。在帽儿山秋、冬季常见的7种食果实鸟类中,只有太平鸟(Bombycilla garrulus)在野外觅食槲寄生果实,斑鸫(Turdus naumanii)在笼养无其它食物时才食,其余5种鸟类拒食。太平鸟在11月以后觅食槲寄生果实频率增大。除根寄生果实外,太平鸟共可食帽儿山常见l7种肉质果中的12种。太平鸟在吞食果实后,种子外包胶质层随粪便排出,形成“种子线”粘在树枝上,槲寄生种子被传播到适宜的生境,在春天萌根生长。笼养太平鸟时,种子在消化道的滞留时间约11min,这意味着在野外很长的扩散距离。槲寄生和太平鸟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互利互生系统。  相似文献   

2.
3.
槲寄生中多肽B6的分离纯化和一级结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子交换、凝胶过滤、HPLC等提取、分离、纯化方法,从我国东北产槲寄生中得到第二种新成分槲寄生毒素B6。Edman降解结合质谱技术测定其一级结构为KSCCPNTTGRNIYNTCRFAGASRERCAKLSGCKIISASTCPSDYPK。进化分析说明该成分与白果槲寄生中的槲寄生毒素同源性很高,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模建表明B6是一种高α-螺旋的多肽。  相似文献   

4.
槲寄生、杜仲的降血压作用和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槲寄生和杜仲的降血压作用和急性毒性。用肾动脉结扎法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灌胃给予中药水提取液,考察降血压作用。用小鼠灌胃考察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槲寄生水提液、杜仲水提液及其混合液均具有降血压作用,以混合液的效果最为显著。槲寄生、杜仲混合液对小鼠按照最大耐受量灌胃,未见急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桑寄生科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兰芳  丘华兴   《广西植物》1993,13(3):235-245+295
本文报道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中国桑寄生科45个分类群的花粉形态,综合分析其外部特征,参考内部结构及化学成分方面的资料,探讨本科各属的分类和系统发育。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桑寄生科植物花粉明显区分为两种类型,而且各自有其演化规律。我们也支持将我国的桑寄生科区分为两个独立的科,即 Loranthaceae A.Juss.(1808)和Visca-ceae Miers(1851),使其更全面反映自然系统发育。 过去国产桑寄生亚科种类,发表的新分类群往往当作桑寄生属(Loranthus)植物,据花粉形态研究表明,它们在花粉粒的大小,萌发器官的细微结构以及外壁纹饰方面,可以区分成几个类型,支持应将我国原隶于 Loranthus Linn.属的植物分成6个属的观点。而桑寄生属(Lo-ranthus Jacq.)与梨果寄生属(Scurrula Linn.)这二属的花和花粉形态彼此有明显的区别,是不应将 Scurrula Linn.视作 Loranthus Jacq.(保留属名)的异属名的。  相似文献   

6.
槲寄生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槲寄生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利用等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槲寄生蛋白的抗癌活性,鉴定其中的新成分。方法以H22肝癌移植瘤为模型,评价槲寄生蛋白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CMSepharoseF.F.弱阳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出一种低含量的槲寄生蛋白。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其分子量。蛋白电泳后转印PVDF膜,采用Edman降解,测定该成分A,B两链的N端序列。结果槲寄生蛋白对H22的抑制率达80.2%,其中的CMO为未见报道的新成分。结论槲寄生总蛋白主要含有3种成分,且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8.
非寄生凝集素的分离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处理Sepharose 6B亲和层析和SephacrylS-200凝胶过滤,首次从中药北寄生中分得一种有毒凝集素,称为北寄生凝集素(Viscum coloratum lectin,VCL),是一种高毒性的植物毒蛋白,对小鼠静脉给药的LD50为4.4ug/kg,其粗提物也具有很强的毒性,对小鼠腹腔给药的LD50为0.2g/kg,分子量52 000,等电点10.5。  相似文献   

9.
中国槲寄生属植物及其寄主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槲寄生属植物在世界的分布状况和在中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其寄主植物进行统计并分析其分布区类型的特点,结合该属目前的核型分析结果和现存类群的分布特点,论证了槲寄生属植物属古南大陆起源,并对其起源时间和迁移路线作了推测。  相似文献   

10.
北寄生凝集素的分离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酸处理Sepharose 6B亲和层析和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首次从中药北寄生中分得一种有毒凝集素,称为北寄生凝集素(Viscum coloratum lectin,VCL),是一种高毒性的植物毒蛋白,对小鼠静脉给药的LD50为4.4μg/kg,其粗提物也具有很强的毒性,对小鼠腹腔给药的LD50为0.2g/kg,分子量52 000,等电点10.5.  相似文献   

11.
光合细菌转化槲寄生制剂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比较各制剂组的毒性,MTT法考查各制剂组对人体外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体内实验考查各制剂组对移植性肿瘤的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光合细菌(PSB)制剂组、光合细菌转化槲寄生(PSBT)制剂组无毒,PSBT降低了槲寄生的毒性;PSBT制剂组对人体外癌细胞BGC-803、A2780、KB和小鼠体内S180肉瘤、H22肝癌、Lewis肺癌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抗肿瘤活性高于其他制剂组。  相似文献   

12.
槲寄生的生物学特性、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槲寄生是一种有药用价值的半寄生植物,其繁殖方式主要借助鸟类对种子的传播。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开发利用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加上为槲寄生传播种子的鸟类越来越稀少.对槲寄生的生存和繁衍形成了威胁。旨在介绍槲寄生的生物学特性、利用与保护现状,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槲寄生和北桑寄生茎、叶和吸器的结构,结果表明:槲寄生三年生茎稍肉质化,无周皮,有极厚的角质层;皮层有7个纤维束,薄壁组织发达;木质部中亦含有大量薄壁组织;韧皮部发达;簇晶及大量粘稠物质在茎中广泛分布。槲寄生叶肉质化,厚1.44 mm; 角质层发达,厚度为9.06~13.4 μm;叶肉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北桑寄生茎与正常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相似,木质部为典型的环孔材;韧皮部含有石细胞;髓部细胞壁厚,单纹孔明显。北桑寄生叶较薄,叶脉发达,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两种植物的吸器结构相似,由薄壁组织和螺纹导管组成,它们的螺纹导管长度相同,但槲寄生导管的直径是北桑寄生的2.5倍。  相似文献   

14.
报道1种槲寄生属植物一尼泊尔槲寄生Viscum nepalense Spreng.在中国的新分布。  相似文献   

15.
茶槲寄生“螃蟹脚”中黄酮醇及黄烷醇类化合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古树普洱茶的流行,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茶槲寄生"螃蟹脚"也成为一种饮料,但是相关研究甚少。本文应用三氯化铝比色法和酒石酸铁法分别测定了"螃蟹脚"中黄酮类化合物与茶多酚的总含量;应用HPLC法检测了黄酮醇及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4种茶叶中主要的黄烷醇类物质。结果表明:"螃蟹脚"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总含量为7.65 mg/g,检测到了包括杨梅素(0.16 mg/g)、槲皮素(0.03 mg/g)、山柰酚(0.05 mg/g)和6个未知组分在内的9个黄酮醇组分;并检测到EGC、EGCG、ECG三种黄烷醇类物质,但其茶多酚总含量比茶叶低,仅为0.84%。  相似文献   

16.
1株高效降解纤维素的槲寄生内生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刚果红-CMC平板染色法、DNS法从槲寄生内生真菌中筛选获得1株高效纤维素酶产生菌H-3-3,通过分析其菌落形态特征和18S rDNA序列的同源性,将菌株H-3-3鉴定为拟茎点霉属Phom opsissp.;对其酶学性质研究得到:槲寄生内生真菌H-3-3中CMC酶、β-葡糖苷酶、滤纸酶这3种组分酶最适温度均为50℃,β-葡糖苷酶活和滤纸酶活最适pH值均为4.8,CMC酶最适pH值为4.4;3种酶在30~45℃,pH4.0~8.0稳定性较强。金属离子Mn^2+、Co^2+、Mg^2+和Ca^2+对3组分酶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以Co^2+效果最佳;而Ba^2+、Zn^2+、Cu^2+对3组分酶分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于2012年4-11月对老平岗林场6个群落中7种寄主上的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种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寄主为单位,槲寄生的最终分布格局取决于寄主的格局;而在每个寄主上则呈聚集性分布。从数量上看,寄生强度为:山杨"白桦"辽东桤木"黑桦"紫椴=青楷槭"色木槭;各寄主上单株槲寄生平均结果量为:山杨"白桦"辽东桤木"青楷槭"紫椴"色木槭"黑桦;红黄两种果实型植株的比例近于1∶1。从遗传上看,槲寄生表现出过量繁殖特征;其种子传播与太平鸟存在密切联系,经鸟类粪便排出的种子82%落在地面,15%黏附在下层灌木上,3%附着在寄主树干上。本研究认为:寄主的分布格局,寄主所在群落的组成及发育,传播者的生活习性和槲寄生自身的繁殖策略是影响其种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槲寄生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槲寄生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出119个成分,确定了6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7.31%。结论:槲寄生挥发性成分大于2%的化学成分有12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云杉矮槲寄生(Arceuthobium sichuanense)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不同寄主选择压力和地理分布的关系,采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5种寄主上的100份云杉矮槲寄生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10条引物共扩增出130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9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9.23%。(2)物种水平上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313 9和0.476 5,表明云杉矮槲寄生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但群体间的基因流(Nm=0.528 7)较弱,可能会加速群体间的遗传分化(Gst=0.486)。(3)UPGMA聚类结果显示,来自甘肃、青海的样本聚为一组,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而四川的样本独立聚类;不同寄主来源的聚类结果显示,寄生于鳞皮云杉(Picea asperata)与川西云杉(P.likiangensis var.balfouriana)的样本聚为一类,而寄生于青海云杉(P.crassifolia)、青杄(P.wilsonii)和紫果云杉(P.purpurea)的样本聚为一类,表明地理隔离和寄主选择压力对云杉矮槲寄生的遗传分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韩荣兰  张奠湘  郝刚 《广西植物》2003,23(4):318-320,306
首次系统地报道中国槲寄生属10种植物花粉形态。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国产槲寄生属种类可按花粉的外壁纹饰分为两大类群,与形态上划分相一致。类群Ⅰ(8种)具不显著或近光滑的外壁纹饰,这一类型又可分为2个亚型:纹饰在花粉各个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和纹饰在赤道和极、沟两侧不一致的;类群Ⅱ(2种)外壁具显著的杆状纹饰。但花粉性状对形态上相近的种类鉴定意义不大。还讨论了槲寄生属花粉的可能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