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产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和湖南5个地理居群福建大头蛙的核型。结果表明:5居群样本的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22,NF=44,核型模式为7+4。福建居群11对染色体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它4个居群中的NO.3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各居群中NO.3和NO.7的相对长度和臂比值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显示不同地理居群福建大头蛙的核型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两种无尾两栖类的核型与C-带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玻片标本。无指盘臭蛙(Rana grahami Liu)的核型,2n=26,NF=52,是由二大组染色体组成的,大型染色体5对,小型染色体8对,其中除第3、7、9号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同时还将无指盘臭蛙的核型与国内已报道的几种蛙属种类的核型作了比较,有关对应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呈现显著性差异。推测臂间倒位、相互易位等染色体重组是存在的。另外还对无指盘臭蛙和昭觉林蛙(R.taponica chaochiaocnsis)做了染色体C-带的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3.
采用外周血培养和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分析雌雄中国大鲵的核型特征.结果 表明:(1)中国大鲵染色体数目为2n=60;(2)染色体由大染色体和微小染色体组成,属于两型性染色体;(3)大染色体中有8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2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4)微小染色体有20对,大多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在雌性中发现了4对双臂染色体,第11、25号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23、24号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表明中国大鲵是两栖动物中的原始类群.  相似文献   

4.
牛蛙发育时期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根据我们观察,牛蛙的胚胎发育形态特征极为显著,如黑斑蛙不易见到的灰色半月体,在牛蛙受精卵上普遍能见到。产卵期较长(5—8月),作为胚胎研究及教学实验材料比黑斑娃(R.nigromaculafa Hallowell)、金线蛙(R.plancyi Lataste)、蟾蜍(B.bufo gargarizansCantor)更为方便。 据各地资料报导,经常发现在孵化期及早期蝌蚪有大量死亡的现象,至今尚未找出原因。除生态学外  相似文献   

5.
河南花背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 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具有多态现象。C-带核型显示22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正染,No.1染色体近着丝粒处有不恒定插入型C-带,No.4染色体具有恒定近端部插入型C-带,随体部位被正染的仅占所观察细胞的15%。  相似文献   

6.
一、核型的宏观演化了解和比较不同物种的核型特征,是细胞分类学的基本内容。吴政安等(1987)表明,核型演化是造成近缘种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从端部着丝粒向中部着丝粒型染色体,从小到大型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从多到少演化的趋势(Morescalchi,1973)。核型的宏观演化不仅表观在种间,在种内不同居群间表现也很明显。泽蛙(Rana li-minocharis)在东南亚是常见种。谭安鸣等(1986)观察到不同居群的泽蛙在核型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居群间染色体变异及其积累的产物,是由不同居群向亚种、种演化的起始原因之一。除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外,次缢…  相似文献   

7.
染色体标本制备是黑斑蛙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为了简化操作程序,缩短实验周期,建立了黑斑蛙染色体制备的一种新方法——骨髓细胞体外短时培养与秋水仙素同步处理法。该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可在较短时间里制备出分裂相较多且形态良好的蛙染色体标本,适用于核型分析、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显微分离和单染色体文库构建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小弧斑姬蛙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姬蛙属(Microhyla)为小型蛙类,我国姬蛙属现已知有6个种,本文研究了黄山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的染色体组型和Ag-NORs,以期对姬蛙属的遗传、进化、系统分类等的研究提供有关的资料。 材料及方法 小弧斑姬蛙(10♂、13♀)捕自安徽黄山。以四肢骨骨髓细胞为材料。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高加索蜂单倍体雄蜂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高加索蜂单倍体雄蜂染色体数为n=16.根据Levan等提出的染色体划分标准得出高加索蜂: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为12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为4条,无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染色体总臂数(NF)为32,高加索蜂雄蜂的核型公式为n=x=16=12 m+4 sm,属“1A”核型.  相似文献   

10.
鮋形目两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体注射秋水仙素制备鱼类肾细胞染色体的方法,对 形目的许氏平 Sebastesschlegeli(Hilgendorf〕和欧氏六线鱼HexagrammosotakiiJordan&Starks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初步研究。许氏平 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其中一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一对端着丝粒染色体具随体。欧氏六线鱼2n=48,3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0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8对亚部着丝粒染色体和3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中1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具随体。  相似文献   

11.
经核查和鉴定中国云南等地原定名为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Rana kuhlii Tschudi,1838)]的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并与产地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模式标本的有关描述相对比,两者在其形态、染色体及线粒体基因分化等特征上均有明显区别,因此将云南、广西等地标本的种名改订为新种,即版纳大头蛙(Limnonectes bannaensis,sp.nov.)。其主要鉴别特征是:1)背面较光滑,具少数细肤棱,体后部有小圆疣;2)体背面浅褐色或灰褐色,肤褶上有黑纹;3)蝌蚪尾部具深色斑纹,但尾后半段不呈黑色;4)其染色体组型为2n=22(20m 2st)。而爪哇产大头蛙:1)背面粗糙,体背部、胫部和肛部周围满布圆形疣粒;2)体背面为黑大理石色或为黑色;3)蝌蚪尾部后半段为黑色;4)染色体组型为2n=26,5对大染色体,8对小染色体,除第8对为亚端部着丝粒外,其余均为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  相似文献   

12.
李文盛 《四川动物》1991,10(4):18-19
本文作者对我国药用动物东亚钳蝎——Buthusmartensi的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和染色体组型进行初步观察。该虫的减数分裂有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染色体数目24者居多,2n=24,即2n=22A+xy。染色体组型有3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7对亚中部着丝粒和1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y均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13.
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和BSG、Ag-As显带技术。观察到双团棘胸蛙染色体数2n=64,NF=64,全部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银染显示的唯一1对核仁组织者(NOR)在第20号染色体的居间区,恰与该核型中出现的唯一1对次缢痕的位置一致。C带显现于几乎所有染色体的端部着丝点区,一部分核型在染色体的居间区和末端也出现C带。作者推测双团棘胸蛙很可能具有蛙属中至今所发现的最原始核型。  相似文献   

14.
匙吻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的染色体标本.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表明,匙吻鲟染色体组南120条染色体所组成.以测得的核型参数和按Levan,et al.提出的染色体划分标准得出:具有22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16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22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染色体臂数(NF)为196,核型公式为44 m + 32am + 44st,t.再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系统测定匙吻鲟体细胞的DNA含量,与鸡血细胞标准对照相比为2.69±0.19,以鸡红细胞DNA含量2.3 pg/N测算.则匙吻鲟体细胞DNA含量为6.18 pg/N.根据所得到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鲟鱼类DNA含量和染色体资料,判定匙吻鲟为四倍体物种.鲟形目伍类全部为多倍体起源的鱼类,在细胞水平的进化比较特殊,以染色体加倍的方式进行.染色体加倍及分化,可能是造成鲟形目鱼类种类较多及多倍体类型(4n、8n、12n等)丰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赵文阁  刘鹏  夏玉国 《四川动物》2004,23(3):185-187,i003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分析了粗皮蛙的染色体组型 ,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 2 6 ,可配成 13对 ,有5对大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9)和 8对小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6 5 ) ,其中 ,第 1、 5、 6、 7、 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12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2、 3、 4、 9、 10、 11、 13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4对为性染色体 ,属XY型 ,X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 (相对长度为 10 70 ,臂比指数为 1 72 ) ,Y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相对长度为 12 83,臂比指数为 2 0 2 )。  相似文献   

16.
中国淡水三角涡虫(Dugesia sp)的染色体研究(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空气干燥法对不同产地淡水三角涡虫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核型分析表明:河南淇县鱼泉三角涡虫(Dugesia sp)和浙江杭州龙井三角涡虫(Dugesia sp)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6=16m,均为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河南济源不老泉三角涡虫(Dugesia sp)有24条染色体,为三倍体,核型公式为2n=3x=24=24m,亦全部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上述3个产地淡水三角涡虫染色体的形态较为接近。北京樱桃沟三角涡虫(Dugesia sp)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4,为三倍体,核型公式为2n=3x=24=22m 2sm,由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其中第2、4号各有一条染色体属于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4个产地三角涡虫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较大差异,包括二倍体(2n=2x=16)和三倍体(2n=3x=24),染色体基数属于x=8类型。  相似文献   

17.
以Sumner法和界面铺张——硝酸银技术,对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染色体C带、Ag染带及减数分裂前期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进行了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观察。 尼罗罗非鱼的2n=44,核型可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为4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第二组为17对亚端着丝粒染色体;第三组为具1对端着丝粒的特大染色体。 结构异染色质主要分布于着丝粒附近,其中Nos.6、8、15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短臂全部深染。带有银染核仁组织者(Ag-NORs)染色体的数目为2—6条,NORs均位于6、8、15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短臂。 银染色可清楚地显示尼罗罗非鱼的联会复合体(SC)结构和减数分裂行为。SC组型与有丝分裂染色体的组型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葡茎新麦草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根楼  颜济  杨俊良   《广西植物》1993,13(2):146-148
本文对葡茎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stoloniformis)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具有1对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6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较对称,属于Stebbins的“1A”类型。  相似文献   

19.
版纳鱼螈和双带鱼螈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版纳鱼螈的核型作了观察,并与双带鱼螈进行了比较。两者的核型基本一致,均为2n=42,但版纳鱼螈的NF=62,而双带鱼螈的NF=60;版纳鱼螈的染色体有中部着丝粒、亚中部着丝粒和端部着丝粒三种类型,而双带鱼螈则无亚中部着丝粒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You形目两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活体注射秋水仙素制备鱼类肾细胞染色体的方法,对You形目的许氏平YouSebastes schtegeli(Hilgendorf)和欧氏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 Jordan & Starks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初步研究。许氏平You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其中一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一对端着丝粒染色体具随体。欧氏六线鱼2n=48,3对中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