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超文  董永文 《遗传》1987,9(6):12-14
姬蛙属(Microh yla)为小型娃类,我国姬蛙 属现已知有6个种,本文研究了黄山小弧斑姬 L蛙(Micro仰la heymon的的染色体组型和Ag- NORs,以期对姬蛙属的遗传、进化、系统分类 等的研究提供有关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小弧斑姬蛙在河南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采自河南商城的一种姬蛙标本,与河南已知的合征姬蛙(Microhyla mixtura)和饰纹姬蛙(M.ornata)差异明显,鉴定为小弧斑姬蛙(M.heymonsi)。商城应是该物种已知分布区的北界,其分布区已北伸至北亚热带。  相似文献   

3.
对分布于我国的3种姬蛙: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粗皮姬蛙M. butleri和小弧斑姬蛙M. heymonsi的骨骼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这3种蛙的第8椎体皆为双凹型,属参差型椎体;左、右上喙软骨在中线处愈合,属典型的固胸型肩带;3种姬蛙的前喙骨、锁骨以及前胸骨都不同程度地退化甚至缺失;后胸骨保留较为完整,并且3种姬蛙的后胸骨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对姬蛙科中相关的成员进行了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万盛区发现的小弧斑姬蛙及其分布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键  高松  高红英  肖欣  朱砂  文宇  蒋牧野 《四川动物》2008,27(3):425-427
2007年7月,在重庆市万盛区黑山谷风景区采获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 Vogt, 1911 2号,为该物种在重庆直辖市的第二次发现,扩大了该种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徐剑  徐梦阳 《四川动物》2013,32(2):212-216
初步观察记录了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胚后发育的过程。在22.9~27.3℃的温度条件下,观察了其胚后发育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该蛙胚后发育可划分为19期,历时35.7d。小弧斑姬蛙蝌蚪的头长、体长和后肢长度随发育时间的增加而增长。对其胚后发育各个阶段的后肢芽、趾、前肢的发育,以及尾的变化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描述。讨论并比较了该蛙和其他蛙胚后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报告小弧斑姬蛙的生殖频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从5月至9月,6只供试的雌蛙中有2只产卵2次,3只产卵3次,1只产卵4次。事实表明小弧斑姬蛙是一年多次产卵的蛙类。  相似文献   

7.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一直未进行过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为掌握两栖动物本底资源现状,评价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作者于2005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8月中旬、2006年7月下旬,前后3次对该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动物19种,隶属2目7科,占江西省39种两栖动物的48.72%。其中以16种东洋界物种为主,广布种3种,无古北界物种。东洋界物种包括10种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及6种华中区物种。这种动物区系组成特点与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一致。此次考察增加赣北(鄱阳湖)平原省两栖动物新纪录6种,分别是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弹琴蛙(Hylarana adenopleura)、阔褶水蛙(H.latouchii)、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斑腿树蛙(Rhacophorus megacephalus)和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最后,结合调查结果对保护区内两栖动物的分布和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发现合征姬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采自河南商城县的一种姬蛙科标本,与河南已记载的饰纹姬蛙(Microhyla arnata)比较差异显著,经鉴定为合征姬蛙(M.mixtura)。该蛙在河南商城的发现,说明其分布范围不仅仅限于几个地区,可能为连续的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态换水法研究了杀虫剂敌敌畏、除草剂丁草胺对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蝌蚪的急性毒性影响。结果表明,杀虫剂敌敌畏对饰纹姬蛙蝌蚪的24-h、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91μl/l和1.97μ/l;除草剂丁草胺对饰纹姬蛙蝌蚪的24-h LC50和48-h LC50分别为3.37μl/1和1.88μl/1,饰纹姬蛙蝌蚪对丁草胺的敏感性稍大于敌敌畏。  相似文献   

10.
2015年7月—2017年5月,对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的人工驯养体系(饲养环境和饵料选择等)和繁殖(繁殖行为和人工催产等)开展了相关研究。观察发现,饰纹姬蛙繁殖期为3—10月,其中,5—8月为繁殖高峰期;同一对亲本每年可繁殖5次,2次繁殖间隔时间最短为16 d;卵团含卵量为15~1 100枚(310枚±203枚,n=98),与雌性亲本的体质量显著正相关(R~2=0.44,P0.001,n=76)。在人工驯养过程中初步建立了良好的饲养管理体系,其中饵料体系是"熟蛋黄-螺旋藻粉(饲喂蝌蚪)-跳虫(饲喂刚变态的幼蛙)-残翅果蝇(饲喂亚成体和成体蛙)",同时获得了饰纹姬蛙人工催产的最佳实验条件。该成果不仅可为饰纹姬蛙的研究工作提供适宜的实验材料,促进该物种的模式化进程,也可为无尾两栖动物的实验室驯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徐梦阳  徐剑 《四川动物》2012,31(4):589-592,689
初步观察记录了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胚后发育过程。饰纹姬蛙的卵采于广东韶关小坑国家森林公园,置于人工实验缸中自然孵化,在23.0~28.7℃水温条件下观察饰纹姬蛙蝌蚪胚后发育的过程。该蛙的胚后发育可以分为19期,历时31.1d,对其后肢芽、趾、前肢的发育,以及肛管及尾的变化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描述,饰纹姬蛙蝌蚪的头长、体长、尾长和后肢长度随发育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12.
贵州北部四种两栖类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贵州北部的四种两栖类动物:细痣疣螈、棘指角蟾、绿臭蛙和小弧斑姬蛙的心、肝、肾等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发现LDH具有明显的种族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不同种的动物和同种动物的不同组织都有各自的LDH同工酶谱型,可以用它们作为识别物种的附加指标。本文初步探讨了生化分类学与系统分类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天台蛙和合征姬蛙的核型及其银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超文  董永文 《遗传》1991,13(2):6-8
本文报道了天台蛙和合征姬蛙的核型和Ag-NORs。用骨髓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离心法或蒸气固定法制作染色体标本。结果:天台蛙2n=26,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其中有2对st染色体,6对sm染色体和5对m染色体。No.11染色体上有一恒定的次组痕;合征姬蛙2n=24,包括6对大型染色体和6对小型染色体,除NO-3为st染色体外,其余的均为m染色体。一对次绕痕位于No.9染色体长臂上。天台蛙和合征姬蛙的Ag-NoRs分别位于No.11和No.9染色体的次槛痕区,未见有扩增现象。  相似文献   

14.
对花姬蛙(Microhyla pulchra)蝌蚪捕食藻类的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蝌蚪密度的增加,对蓝藻的总捕食量显著增加,但每只蝌蚪的平均捕食量随蝌蚪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文中讨论了蝌蚪在水资源环境保护中控制蓝藻暴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泽蛙、日本林蛙、饰纹姬蛙不同地理居群的核型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晓薇  朱睦元 《遗传》2000,22(3):144-148
本文研究了温州地区的泽蛙、日本林蛙、饰纹姬蛙的核型,并分析了9个地理居群泽蛙的核型、4个地理居群日本林蛙的核型和3个地理居群饰纹姬蛙的核型。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均有相同的染色体数和核型模式。泽蛙、日本林蛙都为 2n=26,NF=52,核模式5+8;饰纹姬蛙 2n=24,NF=48,核模式6+6。但同一种蛙的不同地理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都有所不同,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的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故保护蛙品种资源多样性,不仅要从整个群体上考虑,而且要针对每个品种(或类群)进行保护。 Abstract:The karyotypes of Rana limmocharis boie,Rana j.Japonica,and Microhyla ornata from Wenzhou were studied.The karyotypes of nine populations of Rana limmocharis boie,four populations of Rana j.Japonica and three populations of Microhyla ornata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were compared.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ame specie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have the same amount of chromosome and karyotypic formulae. Rana limmocharis boie and Rana j.Japonica have 2n=26,NF=52 and 5+8 karyotypic formulae.Microhyla ornata has 2n=24,NF=48 and 6+6 karyotypic formulae.But some dissimilarities were found among them.First,the number and sequence of 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 were different among them,and then the secondary contriction (SC)or satellite (Sat)were also different.It was showed that the chromosomes of same specie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 have diversities.Conservation of frog genetic diversity must be considered of not only the genetic 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the total frog population but also that of every frog breed.  相似文献   

16.
秦岭及大巴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1961—1962年在秦巴地区共获两栖纲动物23种,隶11属、8科、2目;爬行纲21种,隶15属、6科、2目。 2.发现五个两栖纲新种:秦巴北鲵Ranodon tsinpaensis Liu et Hu,sp.nov.,南江角蟾Megophrys nankiangensis Liu et Hu,sp.nov.,秦岭雨蛙Hyla tsinlingensis Liu et Hu,sp.nov.,光雾臭蛙Rana kuangwuensis Liu et Hu,sp.nov.,合征姬蛙Microhyla mixturaLiu et Hu,sp.nov.;一个爬行纲新种:秦岭滑蜥Leiolopisma tsinlingensis Hu et Djao,sp.nov.。增加陕西省新纪录两栖纲5种,爬行纲11种。修订原纪录分布于秦岭的中国雨蛙为新种秦岭雨蛙,棘腹蛙为隆肛蛙。在秦岭采到中国林蛙的地模标本。 3.秦岭作为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区系分界线,在两栖纲方面表现为在秦岭北坡种类少(8种),缺少东洋界的代表类型,如泽蛙、树蛙等;秦岭南坡至大巴山种类逐渐增加(共23种);东洋界的代表类型逐渐繁多;但树蛙种类少,数量亦少。在爬行纲方面北坡周至附近获无蹼壁虎,丽斑麻蜥及黄脊游蛇古北界代表动物。白眉蝮不同垂直分布区有明显的差异。 4.秦巴区的四种两栖纲优势种(隆肛蛙、秦巴北鲵、秦岭雨蛙及合征姬蛙)的分布特征,可初步说明秦巴区具有独特的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17.
贵州北部四种丙栖类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贵州北部的四种两栖类动物:细痣疣螈、棘指角蟾、绿臭蛙和小弧斑姬蛙的心肝、肾等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发现LDH具有明显的种族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不同种的动物和同种动物的不同组织都有各自的LDH同酶谱型,可以用它们作为识别物种的附加指标。本文初步探讨了生化分类学与系统分类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蛙属三种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栋  吴贯夫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6,25(1):120-122
本文研究了蛙属三种:脆皮蛙、长趾蛙和威宁蛙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均具有蛙属典型的核型:2n=26,由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组成。三种在臂比值和次缢痕的有无、位置方面存在差异。同源染色体对间未发现异形现象。  相似文献   

19.
用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蝌蚪和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蝌蚪做研究模型,检测热驯化(20 、25 和30 C)对选择体温(Tsel)、低温耐受性(CTMin)和高温耐受性(CTMax)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蝌蚪的Tsel既不受驯化温度的影响,也不存在种间差异;泽陆蛙蝌蚪的CTMin显著小于饰纹姬蛙蝌蚪,而CTMax和VTR则显著大于饰纹姬蛙蝌蚪;CTMin和CTMax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VTR则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研究结果表明,热驯化显著影响两种蝌蚪的CTMin、CTMax和VTR,而对两种蝌蚪的体温调定点无显著影响;这些热生物学特征对两种蝌蚪有效适应环境温度变化、利用资源、减少种间竞争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两栖类生存,但该区域的无尾两栖类多样性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新兴的生物声学方法,调查该地区无尾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并了解蛙类鸣叫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在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选择5个生境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条样线,每条样线上布设3台录音设备,于2021年6月、8-9月和12月以及2022年1-3月分别收集至少半个月的声音数据。本次调查共记录到蛙类17种,隶属6科11属。四季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其中冬季(12月)出现的物种最少。不同区域的物种组成也存在差异,其中飞列地区发现的物种最多。记录到的17种蛙中,有12种仅在夜晚鸣叫,有3种主要在夜晚鸣叫,偶尔也在白天鸣叫,有2种全天都活跃鸣叫。不同生境蛙类对降雨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永久水体中的小湍蛙(Amolops torrentis)和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以及栖息环境多样的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鸣叫活性不受降雨影响,但浅水溪流中的脆皮大头蛙(Limnonectes fragilis)和地面上的海南拟髭蟾(Lepto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