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研究初步评估了4种药用地衣(太白茶、金刷把、黑石耳、红石耳)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其粗多糖的抗肿瘤活性。通过测定清除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还原能力,对4种地衣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金刷把和黑石耳的甲醇提取相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高于其它溶剂提取相,其IC50值(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7847 mg/mL和0.5595 mg/mL;黑石耳甲醇提取相(IC50=0.5747 mg/mL)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优于阳性对照物Vc(IC50=0.6126 mg/mL);黑石耳氯仿提取相、金刷把乙酸乙酯提取相和太白茶甲醇提取相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与Vc相当;4种地衣甲醇提取相还原能力均较强,且与其浓度呈较好的量效关系。利用MTT法分析4种地衣多糖对HeLa、A375和Hep G2细胞体外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黑石耳粗多糖对Hep G2细胞的抑制作用较为突出(IC50=0.2567 mg/mL),而金刷把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增殖作用最强,其IC50值为0.4332 mg/mL。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葛根品种间异黄酮类物质代谢关键酶基因PtCHI的分子机制差异,并揭示其品种间异黄酮物质含量差异的原因,该研究以野葛品种‘桂葛8号’和粉葛品种‘桂葛1号’为材料,经乙醇提取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野葛和粉葛中葛根素和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基于已报道的野葛CHI基因,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分离粉葛中PtCHI基因,并在体外进行蛋白表达,同时在拟南芥原生质体中研究PtCHI基因的定位。结果表明:(1)野葛中的葛根素含量显著高于粉葛的,野葛的总黄酮含量也高于粉葛但未达到显著水平。(2)成功分离到粉葛PtCHI基因,长度为742 bp且包含672 bp完整的ORF框,编码223个氨基酸,与野葛的CHI基因具有99%的同源性。(3)CHI基因在粉葛中的表达量为茎>根>叶子,在野葛中则为根>茎>叶子,除叶子外野葛中CHI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粉葛。(4)经预测,粉葛PtCHI蛋白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且大小为27.8 kD,二、三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具有25个磷酸化位点,与野葛、大豆和乌拉尔甘草的亲缘关系较近,与F3H2、F3H、4CL4、DFR2及CHS发生互作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多孔板-MTT比色法测定植物抗菌成分对细菌的抑制活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多孔板-MTT比色法测定植物抗菌成分对细菌抑制活性的步骤为:每孔加入浓度为10^6cfu/mL的供试菌液90灿,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药液10μL,28℃暗培养24h后,每孔中加入5mg/mL的MTT溶液10μL,继续培养4h后加入10%二甲基亚砜100μL,振荡30min,在570nm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值。采用以上方法,测定植物抗菌成分蓝桉醇对辣椒斑点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58和0.395mg/mL,小檗碱对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的IC50为0.587mg/mL。结果表明,多孔板-MTT比色法能快速、微量地测定植物成分对细菌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侧柏叶精油,通过GC和GC-MS分析精油的组成。从侧柏叶精油中鉴定出29种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8-丙氧基-柏木烷(15.41%)、松油烯-4-醇(12.98%)、α-蒎烯(9.85%)、桧烯(9.92%)和3-蒈烯(6.77%)。侧柏叶精油具有广谱的抗细菌活性,对供试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在0.1 mg/mL和1.0 mg/mL之间,最低抑菌浓度(MIC)在0.063 mg/mL和0.90 mg/mL之间,半抑制浓度(IC50)在0.044 mg/mL和0.763 mg/mL之间。侧柏叶精油能有效抑制菲啰嗪与Fe2+的螯合(IC50值为0.409mg/mL)和β-胡萝卜素-亚油酸的氧化(IC50值为0.526 mg/mL)。  相似文献   

5.
硒对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硒(Se)对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亚硒酸钠(0~0.5 mg/L)可促进毛状根生长及异黄酮的生物合成,而高浓度亚硒酸钠抑制其生长和异黄酮的积累,且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强。此外,硒可促进可溶性蛋白的生物合成,亚硒酸钠浓度愈高促进作用愈明显;硒还可降低毛状根中SOD活性,提高POD活性,降低MDA含量。说明硒对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乙醇、水为溶剂顺序或单独提取及热水提取药材,研究这些提取物对HUVEC、Bel-7402、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筛选具有抑制内皮细胞和癌细胞增殖活性的药材及其提取方法.本文所研究的48种中药材的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物抑制内皮细胞和癌细胞增殖的活性结果表明:41种中药材都具有一定的抗血管生成和/或抗癌细胞活性,其中对HUVEC、Bel-7402和A549细胞增殖明显抑制活性(IC50 ≤10 μg/mL)的药材分别有22种、6种和6种,对3种细胞的增殖都有明显抑制活性(IC50 ≤10 μg/mL)的药材有5种.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石榴花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有效活性部位,针对α-葡萄糖苷酶这个糖代谢途径中重要的靶蛋白,实时追踪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筛选出pH 8.0的水溶液为最佳提取溶剂。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部位经丙酮沉淀后,半抑制浓度IC50为4.36 mg/mL,该沉淀经70%乙醇洗脱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最高。石榴花中皂甙粗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高于其他活性成分,IC50为3.853 mg/mL。石榴花是一种天然、有效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来源。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盾叶薯蓣内生真菌Dzf12的挥发性成分,得率为菌丝鲜重的0.276%。用GC-MS鉴定出30个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5.47%,其中含量较高的有棕榈酸甲酯(22.63%)、(E)-9-十八碳烯酸甲酯(8.30%)、(E,E)-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8.12%)、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6.79%)、正十四烷(6.69%)、正十二烷(5.88%)等。测定了该挥发性成分对8种细菌的抑制活性,最低抑制浓度(MIC)值在0.75mg/mL至2.00mg/mL之间,抑制中浓度(IC50)值在0.62mg/mL和1.55mg/mL之间。对番茄疮痂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MIC和IC50值分别为0.75mg/mL和0.62mg/mL。  相似文献   

9.
大豆异黄酮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豆乳清中提取出大豆异黄酮,对其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滤纸片法对3种浓度(0.3、0.6、0.9mg/mL)的大豆异黄酮提取液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啤酒酵母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随着大豆异黄酮浓度的增加,其抑菌作用也增强。3种浓度的大豆异黄酮溶液对黑曲霉都没有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0.
首次采用96微孔板法检测贵州和河南产凹叶厚朴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并采用DPPH、ABTS和FRAP三种方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贵州产凹叶厚朴乙酸乙酯(IC50 =7.22 μg,/mL)和正丁醇提取部位(IC50=36.59 μg/mL),河南产凹叶厚朴石油醚(IC50=107.04 μg/mL)和乙酸乙酯提取部位(IC50=17.17μg/mL),它们的活性都远高于于阳性对照Acarhose( IC50=1081.27 μg/mL).贵州产凹叶厚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最强(IC50=8.81 μg/mL),强于阳性对照BHT(IC50=11.94 μg/mL);其次为河南产凹叶厚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IC50=12.73 μg/mL).研究结果表明,贵州产凹叶厚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何含杰  施和平 《生物工程学报》2014,30(10):1573-1585
为了探讨植物激素对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生长和异黄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6-苄氨基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或6-BA和萘乙酸(α-Naphthaleneacetic,NAA)结合处理三裂叶野葛毛状根,观察其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然后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毛状根中异黄酮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6-BA抑制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的生长,降低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的生物量,且随着6-BA浓度的增加,其抑制效果愈明显;同时降低其总异黄酮化合物的含量。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6-BA和NAA 2.0 mg/L结合抑制毛状根的生长,降低毛状根中总异黄酮化合物含量。6-BA和NAA结合能显著提高毛状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但降低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单独6-BA处理的毛状根培养至30 d时,可以检测到典型的DNA ladder带,而6-BA和NAA结合处理的毛状根培养至20 d时就可以检测到DNA ladder带,表明6-BA或6-BA和NAA结合都可以促进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发生,且NAA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分离干酪乳杆菌JH-23中具有抑制单胺氧化酶(MAO)活性的代谢产物.用乙酸乙酯对干酪乳杆菌JH23发酵液进行抽提,得到的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MAO的抑制活性呈较好的量效关系.其中,脂溶性成分对MAO-A、MAO-B抑制作用的IC50分别为1.97和5.67 mg/mL;水溶性成分对MAO-A、MAO-B抑制作用的IC50分别为1.59和4.83 mg/mL.抑制特征曲线显示,两者对MAO-A与MAO-B的抑制作用均呈竞争性抑制.从水溶性成分中分离得到的活性组分W1对MAO-A、MAO-B抑制作用的IC50分别为0.33和1.13 mg/mL.通过进一步分离,以及红外和质谱分析,确定了组分W1中具有较强MAO抑制作用的物质为琥珀酸.  相似文献   

13.
采用96微孔板法对紫丁香、日本晚樱、锦带花、荆条花、疏毛绣线菊和猥实中不同提取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并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进行了比较,发现6种花不同提取部位均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荆条花的乙酸乙酯部位(IC50=290.57μg/mL)和日本晚樱的乙酸乙酯部位(IC50=292.72μg/mL)抑制活性最好,且都远大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213.38μg/mL)。不同溶剂提取物显示,紫丁香、日本晚樱、锦带花和荆条花的乙酸乙酯部位抑制活性均大于正丁醇部位;而疏毛绣线菊和猥实的正丁醇部位略大于乙酸乙酯部位,且6种花的石油醚部位活性最低。此外,各部位的抑制活性均与质量浓度呈现相关性,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对朱砂根抑制α-葡萄糖苷酶与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利用96微孔板法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DPPH、ABTS和FRAP方法分析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最高(IC50=39.27 μg/mL),石油醚部位次之(IC50 =56.11 μg/mL),正丁醇部位活性最弱(IC50=62.05μg/mL),但均远大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081.27 μg/mL);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能力最强,正丁醇部位次之.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IC50=38.55 mg/L)的能力比BHT( IC50=18.71 mg/L)低1/2,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3.60 mg/L)比BHT(IC50=7.44 mg/L)强,但比BHA(IC50=1.74 mg/L)弱,还原Fe3+的能力(FRAP=512.99 ±6.80 μmoTE/g)为BHT(FRAP=1581.68±97.41μmol TE/g)的1/3.结果显示朱砂根乙酸乙酯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15.
《环境昆虫学报》2014,(4):543-54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三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叶片提取物对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L的拒食、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L幼虫的生长发育抑制以及对家蝇Musca domestica的毒杀活性。试验结果表明:10 mg/mL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在24 h和48 h对蚜虫的拒食率分别为8889%和8636%,拒食效果明显。几种溶剂提取物对5龄菜粉蝶幼虫的生长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体重增长抑制率第1天达7535%。各溶剂提取物在高浓度下对家蝇2龄幼虫均有一定的毒杀作用,低浓度下效果较差。乙酸乙酯提取物48 h的LC50为2278 mg/mL,远高于拒食和生长发育抑制试验设定的浓度。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拒食活性和生长发育抑制活性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黑木耳醇提物和水提物为研究对象,以对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率为指标,分别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试验,选取优化后抑制率高的提取物进行抑制类型和3T3-L1前脂肪细胞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醇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h、乙醇浓度90%、料液比1:20,抑制胰脂肪酶的IC50=681.56μg/mL。水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h、料液比1:40,抑制胰脂肪酶的IC50=850.59μg/mL,醇提物的抑制效果优于水提物。醇提物对胰脂肪酶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为4.69mg/mL;醇提物浓度低于1mg/mL时,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活性无影响;浓度高于400μg/mL时即可显著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野葛花醇提物中异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葛花苷为标准品,对野葛花醇提物的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中的异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DPPH·法对各萃取物进行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1)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的异黄酮含量分别为35.27%、53.42%、52.13%和2.34%.(2)抗氧化实验显示, 4 部分清除DPPH·的IC50值分别为252、49、197和344 μg/mL.(3)相关性分析表明,野葛花醇提物各萃取部分的抗氧化活性主要来自于其中含有的异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野葛花醇提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异黄酮含量较高;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对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中以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效果最佳;表明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纤维素酶解-超声偶联法提取葛根中总异黄酮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解-超声偶联新工艺对葛根中总异黄酮提取进行优化,以提高其收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以蒸馏水作为提取溶剂,对温度、酶浓度、时间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试验设计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温度34℃、酶浓度0.63 mg/mL、时间62 min.在此条件下,葛根总异黄酮提取率为7.10%,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34%.酶解-超声偶联工艺是一种新型、快速、有效的总黄酮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9.
蔗糖和光对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生长及次生物质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蔗糖浓度和光对固体培养的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生长及其总异黄酮和葛根素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分别添加1%、3%、5%、7%和9%蔗糖的MS固体培养基中,3%蔗糖能促进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的生长及其异黄酮类化合物和葛根素的积累;培养20d后,其生物量达到0.48g(DW,干重)/瓶,总异黄酮和葛根素含量分别为25.44mg/g(DW)和11.64mg/g(DW)。与添加3%蔗糖的MS培养基培养的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相比,含5%蔗糖的培养基培养的毛状根干重增殖倍数提高了7.0%,而含1%、7%和9%蔗糖的培养基培养的毛状根干重增殖倍数分别下降62.4%、42.8%和65.3%;其总异黄酮含量分别降低574%、13%和33.4%,葛根素含量分别下降47.9%、15.8%和35.1%,但其毛状根培养物的可溶性糖含量则分别增加了0.52、1.45和1.54倍。暗培养30d的毛状根的生物量达到0.83g(DW)/瓶,分别比蓝光和白光培养的毛状根提高37.1%和23.3%。在蓝光和白光下培养的部分毛状根的表面呈淡绿色;但白光处理的毛状根中总异黄酮含量比蓝光和暗培养处理的分别提高了14.7%和19.2%;蓝光抑制毛状根中葛根素含量的积累,白光和暗培养的毛状根培养物中的葛根素含量分别是蓝光处理的1.61倍和1.52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人面果叶子、根部、果实提取物体外抗糖尿病活性,相应测定了其石油醚提取物(PFr.)、乙酸乙酯提取物(EFr.)、正丁醇提取物(BFr.)、水提取物(WFr.)的α-葡萄糖苷酶与α-淀粉酶抑制活性,以及HepG2细胞的促葡萄糖消耗能力。果实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17.81±1.09μg/mL)、叶子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18.60±1.56μg/mL)、根部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14.05±0.24μg/mL)、根部正丁醇提取物(IC50=13.01±0.38μg/mL)显示了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acarbose IC50200μg/mL)。而根部乙酸乙酯与正丁醇提取物在600μg/mL的浓度下就显示了90%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在1.5 mg/mL的浓度下显示了90%的α-淀粉酶抑制率。在促葡萄糖消耗试验中,果实乙酸乙酯提取物在浓度为7.5~30 mg/mL时显示了很好的促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能力(P0.001),叶子乙酸乙酯提取物、根部正丁醇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促葡萄糖消耗率达到了3.08、3.12、1.93,仅次于果实乙酸乙酯提取物(3.91)。此次研究为人面果抗糖尿病活性开发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