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 采用光热聚焦刺激家兔后肢引起痛反应的方法,发现第三脑室周围两侧灰质内微量注射丙烯吗啡20微克,可以对抗随后静脉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通过预先埋藏好的导向管,在家兔能自由活动的条件下,将丙烯嗝啡注入第三脑室两侧灰质,5分钟后静脉注射吗啡,吗啡的镇痛效应也可被对抗。用相同或更大剂量的丙烯吗啡注射到中脑网质,丘脑侧部以及中隔等部位,都没有明显对抗作用。 (二) 在本文的实验中,丙烯吗啡在脑内分布的范围比较局限,但仍能对抗吗啡的鎮痛作用,因此有力地支持过去提出的第三脑室周围灰质是吗啡鎮痛的主要作用部位的假说。这种給药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其他药物中枢作用部位的研究,因此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一)防已碱对小鼠鎮痛作用,具有一定专一性,非继发于足掌部皮温下降而对热痛刺激迟鈍所致。 (二)盐酸防已碱小鼠脑內注射鎮痛作用的ED_(50)为0.060±0.028毫克/公斤,相当于其腹腔注射ED_(50)的1/2000。故防已碱的鎮痛作用主要是药物作用于脑組織的結果。 (三)防已碱与异丙嗪等抗组织胺药物合并应用时,其鎮痛作用产生协同,而毒性則否。两药协同的程度为增强,协同部位显在脑內。說明异丙嗪增强防已碱的鎮痛作用,主要系由于二药中樞作用的协同,部分还可能由于异丙嗪对抗了防已碱釋放的組織胺所致。 (四)防已碱与丙烯嗎啡合并用药,并不出現鎮痛作用的拮抗,反而产生协同作用。說明防已碱鎮痛机制与嗎啡类鎮痛药不同。  相似文献   

3.
嗎啡对神經系統的作用已有不少研究,Wikler曾加以綜述,但它对中樞直接的影响,至今还很少报导。近年来,由于脑室及脑内給藥法的进展,給研究藥物的中樞作用創造了有利的条件。作者在研究鎮痛藥的过程中,觉得有进一步探討嗎啡对中樞直接作用的必要,因此采用了脑内注射法,观察嗎啡的鎮痛作用,并同时試驗了延胡索素乙(corydalis B)。鎮痛藥物的耐藥性和交叉耐藥性問題,作者曾有过报告。繼续探討耐藥性的發生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实际意义。多年来学者們曾以藥物的分布、吸收和排泄过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应用家兔作急性实验发现:(1)脑室注射50微克β-內啡肽,可使血压下降12.2±2.0毫米汞柱。此效应可被脑室注射鸦片受体阻断纳络酮所拮抗。(2)在出血性和中毒性休克时,脑内鸦片样物质的活性显著升高。其中以脑干部位升高得更为明显。(3)脑室注射80微克纳络酮可以部分桔抗出血性和中毒性休克的低血压效应,延长中毒性休克动物的存活时间。(4)脑室注射100微克的5-羟色胺可以逆转纳络酮的抗休克作用,使休克低血压效应加剧。这些实验结果提示:中枢鸦片样物质在休克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阻断鸦片样物质的作用,可能是防治休克低血压效应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5.
脑内微量注射吗啡、纳洛酮对针刺降压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醒犬的中脑中央灰质、海马背侧、乳头体上区等中枢部位微量注射生理盐水(2微升/2分钟),对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此时电针“足三里”穴对匀速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实验性高血压具有显著的降压效应。在这种高血压的基础上,在以上三个部位微量注射吗啡(4微克/2微升/2分钟)可见血压短暂下降后又回升到原高血压水平,心率无显著变化。在这些部位微量注射纳洛酮后(4微克/2微升/2分钟)则以上电针降压效应消失。而在大脑顶叶内侧皮层微量注射吗啡对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在该处微量注射纳洛酮后,电针对实验性高血压仍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结果表明:电针对交感缩血管中枢的抑制与电针时中枢内产生的内(脑)啡肽对中脑中央灰质、海马、乳头体上区等部位鸦片受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6.
家兔伏核—杏仁核神经通路在吗啡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龙川  韩济生 《生理学报》1990,42(3):277-283
用辐射热照射家兔鼻嘴侧部皮肤,测量其躲避反应潜伏期作为痛反应阈,简称痛阈。通过预先埋植的慢性套管向伏核或杏仁核内进行注射,结果表明:(1)在家兔的伏核内微量注射吗啡可产生镇痛作用,该作用可被杏仁核内注射纳洛酮所削弱,并有量效依从关系;在杏仁核内注射甲啡肽抗血清(ME AS)或β-內啡肽抗血清(β-EP AS)亦可削弱上述镇痛作用;(2)在杏仁核内微量注射吗啡可产生镇痛作用,此作用不能被伏核内注射纳洛酮所阻断;(3)在伏核内注射吗啡所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被同一部位注射γ-氨基丁酸(GAEA)受体阻断剂氯甲基荷包牡丹碱所增强,被 GABA 受体激动剂异鹅羔胺所削弱。上述结果提示:在家兔脑内从伏核到杏仁核可能存在一条与镇痛有关的神经通路,伏核内的阿片样物质及杏仁核内的甲啡肽,β-内啡肽可能参与镇痛信息的传递,而伏核内的 GABA 可能有对抗吗啡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Ji GC  Ma F  Zhang YQ  Wu GC 《生理学报》2002,54(4):325-328
实验在SD大鼠上应用脑室微量注射和辐射热测痛的方法,研究了脑内微量注射白介素-1β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实验大鼠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在给药组大鼠脑室注射不同剂量的白介素-1β(5、50和500pg/kg),对照组大鼠脑室注射配药液。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50ng/kg)在脑室注射白介素-1β前20min给予。实验以大鼠对光热刺激引起的缩爪反射潜伏期为痛阈指标。结果表明,脑室注射白介素-1β可显著缩短大鼠对光热刺激的缩爪反射潜伏期,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关系。脑室给予500pg/kg的白介素-1β 20min后,大鼠对光热刺激的缩爪反射潜伏期显著缩短,40min时达峰值,然后逐渐恢复。该作用可被白介素-1β受体拮抗剂阻断。结果提示脑中白介素-1β可通过作用于白介素-1受体引起热痛敏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鼠經80次“恐惧”条件反射訓练后,当被放入条件反射箱內或給予鈴声条件刺激, 腎上腺內抗坏血酸含量均明显降低,降低的程度与电刺激(60伏特)所引起者几乎相等。而未經过“恐惧”条件反射訓练的大鼠,于接受同样鈴声刺激后,腎上腺抗坏血酸含量并不降低。 預先注射皮质激素、氯丙嗪、利血平、嗎啡或戊巴比妥鈉等药物,对上述大鼠条件刺激引起的ACTH分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氯丙嗪、利血平及嗎啡并能显著地抑制大鼠对环境的躲避条件反射。皮质酮和戊巴比妥鈉則无这种作用。文章內討論了上述5种药物抑制垂体分泌ACTH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吗啡和内啡素对生殖内分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源性鸦片样物质(endogenous opiate 1ike substance)亦称内啡素(endorphins),主要分布在脑、垂体和胃肠道等处。在脑内,内啡素具有选择性的分布。在下丘脑正中隆起区域含量较高,提示它可能对垂体激素的分泌具有重要作用。许多作者报告,给动物脑室注射微量的β-内啡肽或脑啡肽,即可明显地促进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  相似文献   

10.
慢性实验中,电刺激清醒家兔内脏大神经模拟内脏痛刺激,以前肢回缩反应(Withdrawreaction,WR)为痛反应指标,探讨了背海马内微量注射埃托啡对WR阈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侧海马内微量注射埃托啡2μg/2μl,可显著提高兔WR阈值,作用维持20min。(2)该效应对剂量有依从关系,并能被静脉注射0.4mg/kg纳洛酮拮抗。(3)海马内微量注射埃托啡后,WR阈值提高和呼吸频率抑制呈分离现象。提示:海马内阿片受体可能参与内脏痛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内源性鸦片样物质(endogenous opiate like substance)亦称内啡素(endorphins),主要分布在脑、垂体和胃肠道等处。在脑内,内啡素具有选择性的分布。在下丘脑正中隆起区域含量较高,提示它可能对垂体激素的分泌具有重要作用。许多作者报告,给动物脑室注射微量的β-内啡肽或脑啡肽,即可明显地促进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同时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亦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内啡素是体内调制生殖内分泌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对脑内胆囊收缩素(CCK)生理功能的研究发现,CCK与另一脑肠肽雨蛙素(caerulein)具有与鸦片样物质相似的镇痛作用。德国学者Jurna等观察了在脑内不同部位注射CCK-8和caerulein后引起的镇痛反应。他们将CCK-8、caerulein及吗啡等分别注入大鼠脑内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尾核、丘脑腹内侧核、侧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等部位,观察注射后大鼠对温度刺激甩尾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物质在脑内不同区域注射后两小时内均可发挥效应,使大鼠甩尾反应的潜伏期明显延长。在脑内不同部位,各物质发挥作用的有效剂量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一) 利血平对抗吗啡鎮痛并不是普遍的现象。在烫尾法、夹尾法及以挣扎为指标时的电刺激尾法实驗中,存在明显的对抗,ED_(50)提高2—7倍。但在热板法及以嘶叫为指标时的电刺激尾法实驗中,没有对抗现象出现。一次大剂量利血平化后,也不能阻止吗啡耐葯性的形成。 (二) α-甲基-DOPA200或400毫克/公斤,注射后2、6、12和24小时再注射吗啡,吗啡的鎮痛作用并不受影响。先注射α-甲基-DOPA,然后注射利血平,或者二药同时注射,則利血平的对抗吗啡鎮痛和排便作用都消失。但先注射利血平,然后给α-甲基-DOPA,則利血平的这些效应仍保存。  相似文献   

14.
已知脑室注射硫化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吗啡镇痛效应(用辐射热甩尾反应的潜伏期作测痛指标)有对抗作用。本工作研究了脑室注射CCK-8对吗啡引起的大鼠丘脑两侧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同时电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1)腹腔注射吗啡(10mg/kg)可抑制痛兴奋神经元(PEN)和加强痛抑制神经元(PIN)的电活动。(2)脑室注射CCK-8(15ng/15μl)能对抗吗啡引起PEN放电的抑制作用和PIN电活动的加强作用。无硫CCK-8对吗啡的效应没有对抗作用。(3)注射CCK-8可同时对抗吗啡对束旁核中一个PEN的抑制作用和一个PIN的加强作用。上述结果与甩尾阈测痛的结果一致,即CCK-8对吗啡引起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进一步探索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在吗啡镇痛与纳洛酮拮抗吗啡镇痛中的作用。实验在清醒受限制的大鼠上进行,以电刺激鼠尾出现的甩尾和嘶叫为痛反应指标。结果表明:(1)侧脑室注射微量纳洛酮后,可使电刺激 PAG 或注射微量吗啡于 PAG 所引起的镇痛效应受到明显拮抗;(2)损毀 PAG 或注射微量纳洛酮于 PAG 后,可使由侧脑室注入微量吗啡所引起的镇痛效应显著减弱。由此可见 PAG 既是侧脑室注射吗啡镇痛作用的重要中枢部位,又是侧脑室注射纳洛酮拮抗吗啡镇痛的重要中枢部位。  相似文献   

16.
倪慧  金龙铉 《生理学报》1989,41(3):291-298
本文应用电解损毁和脑内注射药物的方法研究了延髓中线区在第四脑室注射乙酰胆碱(ACh)降低肺动脉压和颈动脉压中的作用。其结果为:1.电解损毁延髓中线区可使ACh引起的肺动脉降压反应和颈动脉降压反应显著减弱。2.在延髓闩水平损毁孤束核对这两种降压反应无影响。3.第四脑室或延髓中线区微量注射5-羟色胺阻断剂赛庚啶或2-溴麦角酰二乙胺均可减弱这两种降压反应。4.第四脑室或延髓中线区微量注射阿片受体阳断剂纳洛酮能部分消除这两种降压反应。这些结结表明:ACh所致的肺动脉降压反应和颈动脉降压反应均与延髓中线区结构有关,而与缓冲神经的投射部位无关。它们可能是通过兴奋延髓中缝核5-羟色胺和内啡呔系统,抑制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一)嗎啡2—3毫克/公斤可阻滞脊髓δ后及C反射,5—8毫克/公斤还进一步阻滞其他多突触反射。微电极記录的实驗中只有一部分中間神經原受到嗎啡阻滞,其中最明显的是刺激傳入神經誘发放电的阈度高、潜伏期特別长、位于背角的一类。在自然刺激誘发放电的中間神經原中,只有热灼誘发者受到阻滞,由各种精辨觉刺激誘发者不受影响。 (二)嗎啡对腹根逆行刺激誘发的Renshaw細胞放电及返回性抑制无明显影响,但可以减弱由股二头肌半腱肌神經制約刺激对腓腸肌单突触反射的突触前抑制,这和嗎啡减低背根电位的作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吗啡从戊巴比妥钠轻度麻醉猫的侧脑室或第三脑室灌入,经第三脑室及导水管前段后流出而不经过第四脑室即可有效地阻断电刺激隐神经引起的嘶叫反应。若吗啡从一侧侧脑室灌入,其拮抗剂丙烯吗啡从另一侧侧脑室灌入,在侧脑室水平二药不相遇而在第三脑室汇合并流经导水管前段后流出,则镇痛效应不出现。因此本文再一次证明第三脑室及导水管前段周围灰质是吗啡镇痛有效作用部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蛋白质抑制剂环己亚胺500微克/50微升大白鼠脑室内注射方法同光热甩尾测痛、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相结合发现环己亚胺组、环己亚胺 电针纽与对照组、单独电针组之比,痛阐明显降低,同时测定脑内纹状体、下丘脑甲-脑啡肽含量相应降低。阐明电针能促进甲-脑啡肽的合成,电针为提高脑内脑啡肽含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1.给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甲啡肽200—800nmol引起与剂量相关的镇痛效应。注射脑啡肽降解酶抑制剂Thiorphan 50nmol或Benatin 300nmol可加强电针镇痛,注射甲啡肽抗体则可对抗电针镇痛。这些资料说明内源性甲啡肽确实在痛觉调制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2.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亮啡肽800nmol使痛阈升高44%,其镇痛效应尚不及200nmol甲啡肽的作用(痛闻升高61%);注射甲七肽10-200nmol未见痛阈明显改变。注射亮啡肽或甲七肽抗体并不能对抗电针镇痛;注射甲七肽降解酶抑制剂Captopril 1000nmol也不能加强电针镇痛。这些资料说明,脊髓中的亮啡肽和甲七肽存痛觉调制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