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诊断为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方案、疗效转归等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体重下降、乏力;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100cells/μL,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降低;培养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注射液和伏立康唑均敏感;侵袭性隐球菌病合并脑膜炎者腰穿提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生化提示低糖、低氯化物、高蛋白现象;临床上主要采用4组治疗方案,其中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方案较为常见,住院时间平均超过40 d。结论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单纯隐球菌血流感染者治疗预后好,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高,高颅内压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临床及时进行HAART是治疗和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近似免疫正常患者发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16a来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情况。结果 44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35.9±17.2)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2∶1。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头痛(93.2%)、恶心(70.5%)、呕吐(68.2%)等最为常见。脑脊液压力偏高,平均为(339.3±75.0)mmH2O。42例首次腰穿后脑脊液行隐球菌墨汁染色的患者中,有41例(97.6%)真菌镜检阳性;查到34例患者的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信息,其中33例(97.1%)阳性;有培养记录的患者有11例,阳性率为100%。44例患者抗真菌治疗诱导期以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6例,13.6%)为主。所有患者经抗真菌治疗之后,治愈14例,好转14例,视力听力受累15人,1例女性患者出现轻瘫,所有患者到随访时间为止无死亡病例。结论新生隐球菌也可累及近似免疫正常患者人群,导致隐球菌性脑膜炎,且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临床医师对此应提高警惕。对疑似病例及早送脑脊液标本行相关真菌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新型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分别接受三联治疗(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伏立康唑,n=10)和传统的两联治疗(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n=10),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在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的幅度以及临床症状缓解、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三联治疗患者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下降率明显高于两联治疗患者(下降率分别为0.743和0.408,P=0.009),三联治疗患者头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时间短于两联治疗者(分别为12 d和20 d,P=0.009),两组在2周、4周、8周及12周时的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能有效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可作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诱导期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原则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艾滋病(AIDS)疫情的蔓延,患者人数日益增多,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在东南亚、南部和东部非洲。有研究显示,即使在发达国家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死率也约为10%~25%,在资源有限地区该比例可高达4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4~2006年收治住院的艾滋患者中,11.7%(10/85)患有隐球菌性脑膜炎;37.5%(3/8)死亡病例死于隐球菌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分子检测技术对疑似隐球菌感染的脑膜炎病例进行诊断。方法收集患者的脑脊液样本,提取DNA,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采用DNA芯片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样本新生隐球菌阳性。结论通过ITS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和DNA芯片技术对常规真菌学检查不能确定的疑似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样本进行非培养检测,具有实验室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AmB)联合5-氟胞嘧啶(5-FC)治疗AIDS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2018年7月因AIDS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住院,诊断为隐球菌脑膜炎,接受AmB+5FC治疗满2周的124名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4例中85.48%为男性,平均年龄(38.85±11.22)岁。平均病程(22.40±17.75)d,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痛(89.52%)、发热(47.58)、恶心呕吐(38.71%)。107例未接受ART患者入院时平均CD4~+T淋巴细胞计数18(9,41)cells/μL,血浆HIV RNA 1.38(0.46,4.74)×10~5copies/mL。62.9%的患者初次脑脊液压力250 mmH_2O。AmB导入治疗时间(4.97±1.13)d,平均治疗时间(33.42±13.53)d。治疗2周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较治疗前下降,葡萄糖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隐球菌培养2周阴转率87.10%(108/124),4周阴转率96.77%(120/124)。2.42%(3/124)的患者因发生重度药物不良反应而更换AmB。4周病死率为6.45%,12周病死率为12.90%。结论在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的情况下,短期使用AmB联合5-FC治疗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耐受性好,疗效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于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共67例患者确诊为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男60例,女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74.6%),发热(47.8%)和恶心呕吐(40.3%),为最常见的3个症状。最常见的辅助检查异常是颅内压升高(78.9%),平均216.6 (±100.3 mmH_2O)。实验室检查CD4~+T细胞计数为53.7(±79.9)个/mm~3。本组患者病死率29.9%%(20/67)。结论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降低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病死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充分、规范的治疗,以减少隐球菌对脑实质的损伤,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不良事件情况,寻找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住院患者基本资料,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药物治疗方案、不良事件等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结果4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平均年龄为(40.54±15.42)岁,住院天数为(32.67±12.22)d,颅内压升高30例(75.0%),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37例(92.5%),脑脊液培养阳性31例(77.5%),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阳性34例(85.0%),诱导期治疗方案选择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最多的是贫血22例(55.0%),其次是低钾17例(42.5%);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钾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在药物使用的第2周,肌酐、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药物使用的第1周。两性霉素B累计使用剂量>500 mg、治疗前HGB<110 g/L是导致患者治疗疗程<14 d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在使用两性霉素B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发生不良事件有所不同,影响药物使用天数的因素主要是药物累计使用剂量、治疗前HGB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肾移植术后患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7月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肝、肾移植术后并确诊为隐球菌感染的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周期内有23例患者符合入组要求,其中肾移植术后21例、肝移植术后2例。对23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单纯隐球菌肺炎6例(占26.0%)、单纯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占26.0%)、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肺炎8例(占34.7%)、隐球菌败血症2例(占8.6%),皮肤隐球菌感染1例(占4.3%)。所有隐球菌肺炎均经肺穿刺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气急症状居多。胸部CT表现为结节、空洞、肿块、渗出等。所有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9例经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见隐球菌,其中3例培养及涂片均为阳性。临床表现以头痛、发热、呕吐症状居多,1例并发癫痫,1例并发意识障碍。所有患者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针、伏立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其中3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1~6个月治疗后,总体预后情况良好(好转22例,死亡1例)。结论肝、肾移植术后患者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隐球菌感染值得重视,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及漏诊,通过对其主要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判断,结合肺穿刺活检、脑脊液检查、血培养等检查手段,可明显提高隐球菌感染的检出率,从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简称"艾滋病合并隐脑")的疗效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58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且接受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的艾滋病合并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预测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好转组(38例)和死亡组(2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CD4+T细胞计数、脑脊液细胞计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32,0.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细胞计数是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脑的疗效预测因素(P=0.023),Exp(B)=1.01,95%置信区间为1.00-1.03。ROC曲线对脑脊液细胞计数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89,预测阈值为261个/mm3,对应的敏感性=0.684,特异性=1.0。结论:脑脊液细胞计数是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良好的疗效预测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1.
报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隐球菌脑膜炎1例。患者女性,49岁,间歇性头痛、低热,伴视力、听力进行性下降3个月余,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行抗结核治疗1个月余。3d前患者体温骤升至39.4℃,伴剧烈头痛,呕吐。脑脊液真菌培养为隐球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1∶80。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经抗真菌治疗半年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脑脊液病原学结果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住院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及控制该因素的途径,为合理控制费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某三甲医院2001~2010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各住院患者的费用构成和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0年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04%,药费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55%,检验费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1%。结论药费的快速增长是导致总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控制药费增长是控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住院费用增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艾滋病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共病因素导致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S100B抑制剂SBi4211对HIV-1 gp41促进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黏附实验分析SBi4211是否能阻断HIV-1 gp41诱导下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使用免疫印迹方法进一步检测在此过程中SBi4211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新生隐球菌透明质酸受体CD44表达的影响。【结果】SBi4211可显著抑制HIV-1gp41对新生隐球菌黏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强作用,且呈时间、剂量效应(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SBi4211可抑制新生隐球菌和/或HIV-1 gp41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新生隐球菌透明质酸受体CD44的表达。【结论】SBi4211可通过下调受体CD44来阻断HIV-1 gp41对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强效应,这为了解HIV-1与新生隐球菌共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出现中枢感染前长期使用泼尼松治疗,曾误诊为狼疮脑病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治疗过程中出现狼疮活动,激素加量后症状缓解。结论 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感染相关症状与SLE表现部分重叠,腰穿脑脊液墨汁染色找隐球菌和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Th1及Th2类细胞及NKT细胞、T细胞的分布比例,从患者水平进一步了解机体T辅助淋巴细胞及相关T淋巴细胞在新生隐球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的16例患者(HIV检测阴性)及作为对照组的1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标本中Th1及Th2类细胞及NKT细胞、γδT细胞的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的分布比例,并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隐脑患者(接受诱导治疗前)Th1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3.093±4.618)%,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19.582±4.949)%,而Th2细胞所占比例为(1.769±0.865)%,高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0.584±0.202)%,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隐脑患者经诱导治疗好转后Th1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6.069±1.516)%,较好转前的比例(13.589±2.101)%增加,Th2细胞所占比例为(1.499±0.274)%,较好转前的比例(1.673±0.290)%下降,但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脑患者(接受诱导治疗前)NKT细胞在整体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1.848±2.936)%,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17.918±8.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隐脑患者的γδT细胞在整体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9.166±3.989)%,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9.873±3.50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脑患者经治疗好转后NKT细胞在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4.806±1.513)%,较好转前比例(11.830±1.350)%增加,γδT细胞所占比例为(6.984±0.843)%,则较好转前比例(8.094±2.037)%下降,但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存在Th1细胞减少,Th2细胞增加,及NKT细胞在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下降,其说明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经治疗好转后的病例,Th1/Th2失衡状态改善,可能提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对疾病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孙惠棉 《蛇志》2014,(1):82-85
<正>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是隐球菌由呼吸道感染后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脑膜炎症,重者合并脑炎,预后差,死亡率高。隐球菌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继发于免疫力下降的人群,如艾滋病、淋巴瘤、糖尿病、营养不良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近年来,结核病、慢性肝炎等合并隐脑已有不少文献报道[1],同时由于艾滋病的流行日渐增多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该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儿童隐脑是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而且由于缺乏临床特异性及脑脊液检出率低,极易造成误诊及延误治疗,从而导致儿童的致残及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真菌培养、墨汁染色、侧向免疫层析法(LFA)检测艾滋病患者脑脊液和血标本中隐球菌的阳性率差异,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隐球菌感染理想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本院就诊的1 049例AIDS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侧向免疫层析法和脑脊液墨汁染色。数据分析应用SPSS 14.0软件。结果 1 049例AIDS患者,其血培养、隐球菌抗原检测、脑脊液培养和墨汁染色阳性率分别为2.8%(19/688)、10.96%(115/1 049)、9.18%(29/316)、17.99%(59/328),其中201例患者同时做了脑脊液和血标本的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7.86%和3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2例AIDS患者同时做了脑脊液的墨汁染色和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9.52%和23.97%,隐球菌抗原检测的阳性率大于墨汁染色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方法检测结果显示侧向免疫层析法阳性率最高,比较脑脊液和血标本侧向免疫层析法阳性率,血标本阳性率较高,所以血标本侧向免疫层析法检测是诊断AIDS是否合并隐球菌感染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新生隐球菌感染的类型、治疗、预后和菌株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新生隐球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及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我院新生隐球菌感染共47例,感染类型以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为主(72.3%),78.7%的患者为男性,且大部分患者无HIV感染;此外,有17.1%的患者患有隐球菌肺炎。37例患者进行血清和/或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其阳性率均为100%。所有菌株对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为野生型,90%以上的菌株对5-氟胞嘧啶和泊沙康唑为野生型,对氟康唑为野生型的菌株占85.1%,但对两性霉素B为野生型的菌株仅有53.2%。经药物治疗后预后良好者占78.0%,但未进行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6.7%预后良好。结论及时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有助于提高隐球菌感染诊断的阳性率,新生隐球菌培养阳性后及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非常重要,根据药敏结果尽早给予联合抗隐球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酵母类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HIV感染是导致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近年来关于非HIV患者隐球菌感染的报道不断增加。体外药敏试验证实大部分新生隐球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具有内在抗性。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是用于隐球菌感染治疗的一线药物,而长期广泛用药引起新生隐球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逐年升高,患者临床治疗失败率居高不下。为进一步加深对新生隐球菌的认识,本文结合国内外流行病学报道及相关研究,从感染现状、生物学特征、诊治方法和耐药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点,为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首次分离自HIV患者的新生隐球菌34株,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VITEK MS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ATB Fungus3测定新生隐球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利用PCR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确定变种和交配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 34株新生隐球菌绝大部分分离自中年男性,且主要来自脑脊液(73.5%)标本;初次脑脊液压力平均为(27.26±11.52)mmH2O,CD4细胞计数中位数28cells/μL(3~163cells/μL),脑脊液白细胞中位计数32(2~110)×106/L,蛋白质定量中位数为362 mg/L(160~2 730 mg/L),葡萄糖含量中位数为2.28mmol/L(1.50~5.98mmol/L);所有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均敏感,且所有菌株均为Aα、VNⅠ型;MLST分析共检出3种ST型,ST5(n=32)、ST32(n=1)和ST186(n=1)。结论近两年本地区HIV合并新生隐球菌感染主要以中年男性多见,常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性不强,ST5是其感染的主要克隆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