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的抗真菌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裕充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5):312-314,307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两性霉素B以来,至今仍是最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但由于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大而在临床上的应用受限。近年来,随着化疗、AIDS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多,临床真菌感染的病例呈上升趋势。相应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出现也给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所以对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探讨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足癣复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足部皮肤病主要包括足癣、皲裂、湿疹、甲病等,其中以足癣最为多见。足癣是皮肤癣菌侵犯跖、趾间表皮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俗称“脚气”,其发病率居浅部真菌病首位。在我国南方足癣的患病率为50%-60%,目前国内足癣复发率高达50%-80%,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工作和社交、情绪和心理等。反复发作,反复治疗,对患者个人和公共卫生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针对目前足癣复发率高的现状,我们对足癣患者的疾病病情、治疗情况、生活质量,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期望进行了市场调研。  相似文献   
3.
浅部真菌病1948份临床标本的真菌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通过对浅部真菌病患者临床送检标本的病原真菌菌种进行系统分析,了解感染及病原真菌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直接镜检、培养及真菌鉴定等方法对临床送验标本进行检验和鉴定,大部分标本鉴定到种。结果 1948份临床送验标本中,直接涂片镜检阳性率53.41%,培养阳性率40.28%,而镜检+培养的阳性率为66.98%。对上述3种方法的真菌检出率进行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χ^2检验P均〈0.005)。在培养的1944份标本中,共分离出18个属,36种真菌,其中,红色毛癣菌24.52%、须癣毛癣菌16.48%、白念珠菌12.64%。结论 ①镜检结合培养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一的镜检或培养的阳性率。②在患者即时的真菌镜检阴性时,应选择培养方法进一步检测,不轻易排除浅部真菌病感染可能。③皮肤癣菌居患者浅部真菌病致病菌首位,而白念珠菌及酵母类菌也是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临床常见酵母菌的特征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界酵母有500多种,但能致病的只有20多种,主要见于念珠菌属、隐球菌属、球拟酵母、丝孢酵母属和地霉属。酵母的特性:以芽殖为主的单细胞真菌,菌落呈乳酪样,无毛样气生菌丝(见图1)。对人类有致病性的酵母可依菌落形态分为两类:一类是酵母菌:单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以母细胞产生芽胞而繁殖,不形成有性孢子。当酵母菌生长于固体培养基时,其形成的菌落与细菌菌落较为类似,不同于霉菌的粉状菌落,如隐球菌即属于此类。另一类是类酵母样真菌:圆形或卵圆形细胞,以出芽生殖而繁殖,有芽生孢子、菌丝,无子囊。  相似文献   
5.
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并讨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在1993年3月至2008年6月间16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平均年龄7.25岁(2~15岁),男女比例2.2:1,主要症状包括头痛(87.5%)、发热(81.25%)、恶心呕吐(75%)等,10例颅内压升高。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隐球菌抗原检查。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和(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滴,5一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16例患儿痊愈9例,病情明显好转5例,死亡2例。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早行脑脊液检查,并反复多次检查、联合检查以确定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和及时、系统、足量、长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细胞与隐球菌作用前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为隐球菌的嗜中枢性研究提供新的线索.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法比较bEnd.3细胞与不同血清型隐球菌作用前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某些重要基因的变化加以验证.结果 我们对bEnd.3与隐球菌作用前后基因表达进行了对比,共获得差异基因383条,其中263条基因表达下降,120条基因表达上升,并根据比较结果选取了黏附分子CDH 10及硒转运蛋白SELENBP 1两个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发现bEnd.3与隐球菌作用后CDH 10表达明显下降,而SELENBP1表达明显上升.结论 隐球菌能引起脑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H 10表达下降及硒结合蛋白selenbp1表达上升,这可能与其侵袭血脑屏障有关.而SELENBP1的表达上升可能与神经系统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基层医生有关手癣、足癣的诊治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法通过网络平台对全国19个省市的基层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完整问卷729份。结果显示:①约20%的基层医生对手、足癣的发病因素方面存在认识不足,约50%的基层医生对受侵犯皮肤的组织定位存在误区。②基层医生对手、足癣鉴别诊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真菌镜检设备使用率不足一半。③基层医生能正确选用外用抗真菌药,硝酸咪康唑乳膏使用率超过80%。④仍有10.70%的基层医生推荐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手、足癣。结论基层医生在手、足癣的规范诊疗方面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外用和口服抗真菌药治疗足癣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涂波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2):100-103,91
目的分别评价外用和口服抗真菌药治疗足癣的疗效,为足癣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有关外用和口服抗真菌药治疗足癣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有24篇文献入选,总病例数为3059例。外用联苯苄唑乳膏的疗效优于咪康唑和克霉唑乳膏;特比萘芬的疗效明显优于克霉唑乳膏;缺乏特比萘芬和联苯苄唑乳膏疗效比较的相关文献。口服特比萘芬(250mg/d,治疗2周)或伊曲康唑(100mg/d,治疗4周)均明显优于安慰剂和灰黄霉素(500mg/d,治疗4周或6周)。结论外用特比萘芬和联苯苄唑乳膏疗效均较理想;口服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甲真菌病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真菌病是较常见的甲疾病,致病菌有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外用药治疗、系统口服药治疗,近来新型口服抗真菌药的研发以及局部治疗新技术的应用都将成为甲真菌病治疗的补充以及新的发展方向.该文就近年来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发酵法培养新生隐球菌的可能性,探索发酵法较传统方法培养上清用于纯化甘露糖蛋白的优势.方法 采用发酵法培养新生隐球菌CAP67,收集上清使用ConA琼脂糖凝胶4B亲和柱亲和纯化隐球菌甘露糖蛋白.结果 从新生隐球菌无荚膜株CAP67的发酵培养上清中获得了毫克级的甘露糖蛋白.结论 发酵法可以成功培养新生隐球菌,上清可用于纯化隐球菌甘露糖蛋白,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耗时少,产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