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型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瘢痕的效果。方法:50例成熟瘢痕患者,包括31例痤疮疤痕,19例外伤或手术疤痕。均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进行功率为70~90Watt的滑动式或定点式治疗,每4周治疗一次,共治疗2~5次,通过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统一衡量标准对比来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成熟瘢痕表现为身体各部位分布形状不规则形状皮肤组织凹陷或轻度增生。通过临床指标评分,5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2%。疗效显著18例(36%),有效22例(44%),轻微改善11例(22%),无效9例(18%)。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能显著改善成熟瘢痕的色泽、质地和凸凹程度,不良反应少,是治疗成熟瘢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不同来源的损伤可使皮肤正常结构遭到破坏,皮肤创面修复过程失衡,从而导致皮肤愈合缓慢或畸形愈合,损害皮肤正常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易获取、体外培养技术简单、低免疫原性、旁分泌、高度自我复制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而使其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已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可通过多种复杂机制实现其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其趋化性可使BMSC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在局部分化为多种皮肤细胞、皮肤附属器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皮肤的再生,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此外,BMSC可以分泌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因子,起到抗炎、促进新血管形成、抗纤维化及瘢痕形成、加快伤口愈合等作用。目前,BMSC已运用于多种类型皮肤损伤的临床治疗以及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且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主要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烫伤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构建小鼠烫伤模型,注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MSCs),荧光显微镜观察小鼠创伤皮肤组织中hPMSCs细胞的存活情况;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创伤皮肤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创伤皮肤TGF-β1、p-Smad3、Smad7、α-SMA、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注射hPMSCs细胞后,小鼠创伤面积逐渐减小,创伤愈合率逐渐增加;hPMSCs细胞分布在小鼠创伤皮肤组织中,存活状况较好。进一步研究发现烫伤模型组皮肤表层细胞受损脱落,真皮层组织疏松,毛囊、皮脂腺等附属器坏死,可见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并伴有炎性细胞渗出,同时可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形成;注射hPMSCs细胞治疗后,病理改变、纤维增生和胶原形成明显减轻;此外,烫伤模型组创伤皮肤组织中TGF-β1、p-Smad3表达明显上调,Smad7蛋白表达明显下调,α-SMA、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明显上调。经hPMSCs细胞治疗后,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Smad7蛋白表达明显上调,α-SMA、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发挥促进烫伤愈合且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皮肤疤痕组织形成过程中皮肤干细胞分布、增殖分化迁移特征,初步探讨这些特征与皮肤创伤修复的关系。方法利用眼科显微外科剪对2日龄昆明小鼠背部皮肤进行人工统一造创,定期获取皮肤创面样品,常规病理染色观察创面愈合形态;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以细胞转录因子Sox2和角蛋白14抗体分别检测皮肤干细胞的分布及干细胞增殖分化时所形成的短暂扩增细胞,并结合细胞增殖EdU荧光染色初步分析皮肤干细胞的迁移方向。结果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层中表达Sox2的阳性细胞逐渐连贯,并且发现真皮乳头层中Sox2和角蛋白14同时大量表达,可见致密细胞网和向下凸起的新生毛囊样结构形成。同时,创面愈合初期细胞迁移主要由创面底部开始,向上迁移并填充创面。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底部皮肤干细胞首先开始大量分裂增殖,并向创面迁移,创面上部皮肤干细胞分裂增殖迟于创面底部;迁移的皮肤干细胞以不对称分裂的形式增殖形成大量短暂扩增细胞,并在增厚的疤痕乳头层部位形成毛囊样结构填充皮肤疤痕。  相似文献   

5.
间充质干细胞因具有易于分离培养获得、低免疫源性、多向分化潜能及旁分泌功能等特征,而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组织再生与创伤修复研究,并显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皮肤创伤的研究已开展了十余年,无论动物模型或是临床病人,均显示了不错的疗效。然而,该治疗仍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离转化为临床常规治疗手段尚有距离。该文拟对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和提高疗效的手段等方面作一综述,并探讨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文静  周菲  张芳  李亚  冰清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1):6124-6126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剖宫产疤痕缺损的临床效果,寻找剖宫产疤痕缺损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将我院确诊的60例剖宫产疤痕缺损的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药物保守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宫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实施宫腔镜治疗后,患者的月经期均有明显缩短,阴道不规则流血消失,行经时间及月经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剖宫产疤痕缺损的患者采用宫腔镜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光子嫩肤M22对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2020年9月到2022年2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简单分配原则把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光子嫩肤M22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4周。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88.3 %,高于对照组的66.7 %(P<0.05)。联合组的红斑消退时间等临床症状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治疗后皮肤油脂比例低于治疗前,皮肤含量水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联合组的皮肤油脂比例、含水量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瘢痕基底深度较治疗前低,联合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主观、客观美学评分较治疗前高,联合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光子嫩肤M22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的能改善皮肤屏障功能,能降低瘢痕基底深度与皮肤油脂比例,提高皮肤含水量,能促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皮肤的美学评分,从而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干细胞共培养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共培养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将不同种类、不同来源的细胞在同一个体系中进行培养、增殖的技术,该技术的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在共培养的细胞种类、共培养条件、共培养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其他种类细胞共培养,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最为常见。该文对在神经、骨关节、心血管等系统疾病的替代治疗中有重要价值的共培养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不同种类的体细胞共培养作了重点介绍,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CO_2点阵激光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的作用及其对瘢痕组织中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于雄性C57BL/6J小鼠背部皮肤注射博来霉素(1 mg/d,4周)制作增生性瘢痕模型,另取4只小鼠背部注射PBS缓冲液作为对照。造模成功之后,随机将小鼠分为瘢痕对照组(模型组),10 mj激光治疗组(10 mj组)和20 mj激光治疗组(20 mj组),每组6只小鼠。10 mj组小鼠给予10 mj激光治疗(共3次,每次间隔2周);20 mj组小鼠给予20 mj激光治疗(共3次,每次间隔2周)。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取瘢痕全层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染色观察(HE、Masson染色)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GLi1免疫荧光观察。结果:①我们成功复制出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②20 mj CO_2点阵激光治疗可有效修复瘢痕组织,经治疗后皮肤瘢痕程度显著减轻,同时可降低真皮层厚度和减轻瘢痕组织的纤维化程度;③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CO_2点阵激光可显著减少小鼠皮肤增生性瘢痕中α-SMA、GLi1表达。结论:于小鼠的背部皮肤注射博莱霉素可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CO_2点阵激光为治疗增生性瘢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作用可能与其对Hedgehog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EB)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疾病,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皮肤易发生水疱和溃疡。近年来,有关EB的遗传学和临床表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EB的致病基因主要编码与皮肤结构、功能密切相关的蛋白质,这些基因突变会影响角质形成和皮肤结构稳定性。EB的临床表型有很大的异质性,从轻度的水疱和溃疡到严重的皮肤剥离。临床上将EB分为4个主要类型,不同类型的EB存在不同的临床特征和病程。目前,EB的治疗主要是支持性疗法,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和蛋白质替代疗法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从EB的遗传学、临床表型和治疗方法入手进行综述,以深入理解EB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皮肤外伤愈合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伤口难以愈合。许多皮肤外伤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如重组生长因子、生物工程皮肤、干细胞生物学等。基因修饰干细胞疗法是干细胞和基因重组疗法的结合,其中干细胞有治疗和基因传递载体两种作用,已经成为最有吸引力的组织再生策略,该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Numb基因是细胞的命运决定因子,生物学作用广泛.Notch1及BIRC5是其下游的两个主要通路,Notch在乳腺癌的不同发育阶段均呈激活状态,其量决定了细胞的分裂方向;而BIRC5则经由影响细胞的凋亡而影响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二者与Numb相互作用,共同在乳腺癌的发生、分化、发展的各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影响乳腺癌干细胞分化为不同的乳腺癌临床亚型.明确Numb在乳腺癌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对探索更为有效的针对不同乳腺癌亚型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硫利达嗪(Thioridazine,THO)在临床上通常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THO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效果,但其对肝癌干细胞的杀伤作用还未曾有报道。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的转移、复发及耐药性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体外悬浮培养富集肿瘤干细胞并检测药物THO对其杀伤效果,并以此评价THO对肿瘤生长的体外抑制效应。通过检测体外悬浮培养肝癌干细胞在肿瘤干细胞相关因子表达、耐药性及细胞周期等方面因素,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其具备肿瘤干细胞样特征,磷酸化STAT3、NANOG和XIAP表达显著上调,而Albumin表达下调;进一步运用MTT、Western blotting和细胞流式等实验验证了THO对肝癌干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效果并能诱导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而对分化的肝癌细胞影响较弱;此外,THO和化疗药物盐酸阿霉素(DOX)的联合使用显著增强了其对肝癌干细胞和分化的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因此,该结果首次显示THO对肝癌干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可能为今后肝癌的临床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青光眼是全世界排名第二位的导致视力下降或丧失的眼病,对视力的损害严重且不可逆,使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仍是降低患者眼内压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经滤过减压术后,青光眼患者滤过泡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沉积,会导致滤过泡功能不同程度的减退,减少了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为减轻这种不必要的瘢痕愈合,一些抗瘢痕形成药物被越来越多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本文对目前这些主要的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抗滤过泡瘢痕的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分化成需要的其他功能性细胞。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人体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是正常新陈代谢还是再生医学治疗都离不开干细胞。干细胞按所处的发育阶段,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受到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本文主要讨论Notch信号通路对不同种类的成体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等的分化影响,展望干细胞在医学应用中的前途,对再生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肝损伤大鼠在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肝功能生化指标和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构建,然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干细胞移植组经门静脉输注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周后处死大鼠。然后检测大鼠肝功能、肝脏病理改变分析干细胞移植治疗肝损伤效果。结果:干细胞移植治疗3周后,大鼠的肝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恢复,但是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损伤的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胚胎干细胞建系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对人类胚胎发生和人类发育生物学研究、人类新基因的发现和功能研究以及基因治疗、细胞和组织的移植治疗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回顾了人胚胎干细胞建系研究的历程,就建系的几种方案、路线、意义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详细系统地说明了迄今为止建立人胚胎干细胞系所需要的饲养层类型、培养基组成、添加细胞因子种类及其作用;分析了建立和维持人胚胎干细胞系所需消化酶的种类及其作用以及目前常用的几种传代方法;从若干方面总结了人胚胎干细胞系的鉴定方法,并对建立和维持人胚胎干细胞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梦颖  段晨阳  张吉强 《生物磁学》2013,(34):6790-6793
临床上组织损伤2—3天后即可出现肉芽组织,进而由于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逐渐形成纤维性瘢痕。瘢痕的形成与血管再生和细胞增殖及凋亡密切相关。常见的病理性瘢痕主要是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他们不仅影响患者关键伤口的活动,而且在美观上给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但是由于对瘢痕的形成原因及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至今临床上实行地以手术为主的对瘢痕的治疗方法仍未取得较满意效果。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phosphoinositide3.Kinase)/Akt(P13.K/Akt)通路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多个生理功能中,其在细胞因子作用下介导细胞生存已被证实,目前研究表明,P13-k/Akt信号通路在瘢痕形成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能会为瘢痕的治疗带来新的前景。本文将就近年来关于P13-k/Akt通路在中发挥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对未来利用此通路彻底治疗瘢痕的可能方式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19.
毛囊干细胞介导毛囊再生,近年研究发现毛囊干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以毛囊干细胞为基础所进行的各种实验总结,揭示了毛囊干细胞可以促进毛囊再生,参与血管形成,皮肤浅表神经修复再生,皮肤附属器官重建以及皮肤表皮重建等过程,阐明了毛囊干细胞在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阐明目前毛囊干细胞对皮肤创伤修复这一方向所面临的局限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乳腺干细胞对组织自稳态的维持和乳腺癌的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对乳腺干细胞的了解仍然非常贫乏。三阴性(雌激素、孕激素、生长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是源于干细胞的乳腺病变,由于没有已知的分子标记,至今临床治疗上没有有效的干预手段。以中国科学院干细胞先导专项为依托,曾艺实验室开展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前沿性进展:发现了乳腺干细胞赖以自我更新的关键微环境因子,建立并优化了能够筛选乳腺干细胞关键基因的体外培养体系;发现了乳腺干细胞的表面特异标记分子,探索了乳腺干细胞性质及其与三阴性乳腺癌病变的关系,为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和理论基础。主要对干细胞先导专项中曾艺实验室的原创性工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