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芬太尼、布托啡诺与芬太尼配伍罗哌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50例ASAI或Ⅱ级,拟择期行开胸手术的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组(RF),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与布托啡诺组(RFB),罗哌卡因联合布托啡诺组(RB),术毕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记录并比较术后4、8、12、24、和48h的镇痛、镇静效果、舒适度、病人自控镇痛(PCA)给药次数及有效次数,监测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PCEA方案均能达到良好镇痛和镇静目的,在术后4h、24h和48h,RFB组的VAs值均明显低于RF组(P〈0.05),24h(P〈0.01);术后8hVAS值明显小于RB组(P〈0.01)。术后RFB4hRamsay嗜睡少于RB组(P〈0.05),其它时间段评分优于其他两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h不良反应比较:恶心呕吐RFB低于RF(P〈0.05);头痛头晕RFB组低于RB(P〈0.05);嗜睡RFB组明显少于RB组(P〈0.01)。结论:罗哌卡因配伍布托啡诺及芬太尼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
徐辉  李梅娜  史潇  贺秋兰  孙来保  曹铭辉 《生物磁学》2013,(36):7039-7042,7072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下术中静脉持续输注0.5μg·kg-1.h-1的右关托咪啶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术后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影响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选择ASAI或II级、择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50例,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随机分为Ⅰ组(右关托咪啶组)和Ⅱ组(盐水对照组),每组25例,术后镇痛采用硬膜外镇痛。观察患者术后第一疼痛出现时间,术后24h和术后24--48h吗啡用量、PCEA泵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VAS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记录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第一疼痛时间Ⅰ组较Ⅱ组延长(P〈0.05);术后24小时吗啡用量、PCEA泵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Ⅰ组较Ⅱ组显著减少(P〈0.05),24---48小时两组病人无差异(P〉0.05);病人术后0.5小时、6小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Ⅰ组较Ⅱ组显著减低(P〈0.05),其余时点无差异(P〉0.05);麻醉后15min时Ⅰ组较Ⅱ组心率下降(P〈0.05),其余各时点比较无差异(P〉0.05),各时点平均动脉压两组无差异(P〉0.05);阿托品和麻黄碱Ⅰ组使用量较Ⅱ组增多(P〈0.05);恶心的发生率Ⅰ组较Ⅱ组降低(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术中静脉持续输注0.5μg·kg-1.h-1的右美托咪啶可在术后24小时内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减少硬膜外镇痛吗啡的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邓超  张军  陈咏今  董希伟  李燕  张红 《生物磁学》2013,(27):5323-5325
目的:探讨地佐辛超前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白介素-6(IL-6)、白介素-8(m-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实验组)和术后镇痛组(对照组),每组20例。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地佐辛0.8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负荷剂量:5mL,持续剂量:2mL/h,追加剂量:0.5mL/次,锁定时间:15min。实验组于入室后10分钟麻醉操作前开始静脉负荷量和背景量,对照组于术毕开始PCIA镇痛,方法同实验组,记录患者术后6、8、12、24小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术后48小时内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于入室后10分钟麻醉操作前(T1)、手术开始后10分钟(T2)、术毕2h(T3)、4h(T4)、8h05)、24h(T6)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样,测定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结果:术后6h、8h、12h时间点VAS评分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4hVAS评分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小时内,实验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2例。与本组T1比较,血浆IL-6、IL.8浓度实验组在各时点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浓度升高(P〈0.05)。组间比较,相同时点血浆IL-6、IL-8浓度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TNF-α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预先给予地佐辛可产生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减少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超前镇痛和自控镇痛联合应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无预处理组(C组,n=50)和预先应用艾司氯胺酮超前镇痛组(S组,n=50)。S组患者麻醉诱导前20 min单次静脉注射0.3 mg/kg艾司氯胺酮,0~3 min内注射完毕,手术开始后以300 ?滋g/(kg?h)的速度泵注至手术结束前15 min。C组使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其余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案相同。术毕患者清醒后行相同的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术后各时间点镇痛泵中舒芬太尼的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采用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镇静情况;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情绪状态、苏醒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3、6 h,S组镇痛泵中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静息状态下S组患者在术后1 h VAS评分低于C组(P<0.05);活动状态下S组患者术后1 h、3 h的VAS评分低于C组(P<0.05);S组患者在术后15 min时MOAA/S量表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S组患者的情绪状态好于C组患者(P<0.05);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S组术后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超前镇痛和自控镇痛联合应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以在术后早期提供更好的镇痛和镇静效果,改善术后患者的情绪状态,降低术后寒战的发生率并促进患者术后尽快排气,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ASAⅠ~Ⅱ级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均以静脉自控镇痛(PCIA),其中A组(34例)用地佐辛,B组(30例)用舒芬太尼,观察两组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 h、8 h、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Ramsay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对于腹部手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腹部手术随机分为芬太尼组与舒芬太尼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镇痛效果,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6 h、12 h、24 h、48 h舒芬太尼组VAS评分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肠蠕动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显著早于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3%和41.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腹部手术后患者镇痛效果好,胃肠功能恢复早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术后自控镇痛方法有: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患者区域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Regional Analgesia, PCRA)、患者皮下自控镇痛 (Patient-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 PCSA)、患者自控鼻内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nasal analgesia, PCINA)、芬太尼HCI 电离子渗入疗法经皮系统(Fentanyl Iontophoretic Transdermal System, ITS)和连续椎旁阻滞(Continuous Paravertebral block, CPVB) 等。目前在临床工作中较常使用的主要是PCIA 和PCEA。有研究报道,与PCIA 比较,PCEA 镇痛效果更确切,恶心、呕吐及嗜睡发 生率低;但也有报道认为,与PCEA 相比,PCIA 实施相对方便,同时也可以提供令患者满意的镇痛效果,适用范围更广。目前对于 这两种镇痛方法的效果优劣尚无确切的定论,在此就PCIA 和PCEA的镇痛药物特点、镇痛效果、副反应及对免疫功能和肿瘤患 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和术后镇痛方式对中老年胸科手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中老年胸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采用开胸手术治疗,于手术结束前30min硬膜外腔给予镇痛,治疗组采用舒芬太尼镇痛,对照组采用地佐辛镇痛。结果:两组镇痛后2h与镇痛后24h的HR和MVP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组内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组内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在镇痛后2h与镇痛后24h的VAS评分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Ramsay评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组内不同时间点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对比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镇痛后组间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地佐辛,舒芬太尼用于中老年胸科手术术后疼痛镇痛效果良好,能有效地抑制胰岛素抵抗与应激反应的发生,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董巍檑  桂靖 《蛇志》2011,23(3):255-257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用于经腹子宫全切术后静脉镇痛效果、临床副作用,并与等效价的芬太尼比较有无优越性。方法选择择期硬膜外阻滞麻醉下经腹行子宫全切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芬太尼组)40例,B组(舒芬太尼组)40例。A组给予负荷量芬太尼40μg;B组给予负荷量舒芬太尼4μg。两组均采用珠海福尼亚电子微量泵(CPE-101—200型)行自控静脉镇痛。观察术后4、8、16、24h的疼痛、镇静、恶心呕吐的评分,记录血氧饱和度、镇痛液消耗量。疼痛情况用水平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静程度按Ramsay评分法评估。结果与A组比较,B组各时点VAS评分普遍低于A组,但仅术后24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镇静评分均无达到3分者,B组各时点Ramsay评分普遍高于A组,其中术后16、24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镇痛液消耗量普遍低于A组,其中术后16、24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其中术后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子宫全切术后舒芬太尼组的静脉镇痛效果略优于芬太尼组,镇静作用亦明显高于芬太尼组,而且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64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PB组和TPVB组,每组32例。在常规全身麻醉基础上,ESPB组行ESPB,TPVB组行TPVB,术后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两组术后2、6、12、24、48 h静息与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CIA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 PCIA镇痛泵按压次数、PCIA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VAS 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PCIA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 PCIA舒芬太尼用量以及补救镇痛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PB组患者术后24 h PCIA镇痛泵按压次数低于TPV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PB组和TPVB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和头晕的发生率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相较于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相似,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可替代TPVB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自控镇痛(PCIA)联合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对肝癌肝切除术患者术后的镇痛镇静效果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9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9)和研究组(n=60),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生理盐水联合 PCIA,研究组患者术后给予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联合PCI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指标、镇痛镇静效果、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术后 PCIA 药物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 h~术后4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 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升高(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联合PCIA应用于肝癌肝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镇痛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术后指标,且不增加肝功能损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镇痛方法对盆腔手术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并与传统术后镇痛法进行比较,探讨术后充分镇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镇痛方法不同,将60例行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1组患者为术后根据临床需要,临时给予哌替啶50mg肌肉注射(Ⅰ组,n=20);第Ⅱ组患者为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镇痛组(Ⅱ组,n=20);第Ⅲ组患者为芬太尼静脉镇痛组(Ⅲ组,n=20);观察麻醉前30min、手术后30min、2h、24h、48h和72h六个时点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术后血清IL-6、IL-8、IL-10水平与麻醉前值比较均升高(P〈0.01),一般在术后24h达峰值。比较血清IL-6、IL-8、IL-10浓度变化,Ⅱ和Ⅲ组抑制这3种细胞因子释放的能力明显强于Ⅰ组(P〈0.05),与Ⅲ组比较,Ⅱ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硬膜外局麻药复合阿片受体激动药镇痛模式可更有效地降低术后炎性直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付英勇  徐学芹  杨微  付崇勇  刘芳婷  袁红斌 《生物磁学》2014,(8):1539-1541,1549
目的:探讨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途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来我院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而形硬膜外剖宫产麻醉的产妇218例,根据硬膜外麻醉失败的定义将其划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产程中的平均动脉压、硬膜外分娩镇痛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组192例,失败组26例,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上无差异(P〉0.05)。在转行剖宫产前成功组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失败组(P〈O.05),补救给药的次数上成功组显著低于失败组(P〈0.05),在镇痛持续时间上成功组显著少于失败组(P〈0.05)。结论:影响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是分娩镇痛时需要补救给药的次数增加以及镇痛所持续的时间延长,对于出现此类危险因素的产妇,应改变剖宫产麻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剖宫产麻醉的失败率,这对于母婴并发症的减少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与人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及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T2DM)围手术期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58例围手术期T2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输注门冬胰岛素治疗CSII组52例,门冬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MSII(A)组56例,人普通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MSII(B)组50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变化、血糖迭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低于抬疗前,CSII组治疗后血糖低于MSII(A)组(P〈o.05),MSII(A)组治疗后血糖低于MSII(B)组(P〈0.05);术后并发症CSII组低于MSII(A)组(P〈0.05),MSII㈧组低于MSII(B)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对T2DM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顺应性,胰岛素泵是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胰岛素输注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疼痛应激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97例,采用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舒芬太尼术后PCIA)和观察组(49例,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术后PCIA)。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 h、4 h、8 h、12 h、24 h疼痛及镇静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评分]。观察两组术前、术后24 h的疼痛应激[β-内啡肽、前列腺素E2(PEG2)、P物质]和T细胞亚群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4 h、8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 h、8 h、12 h、24 h Ramsa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β-内啡肽、PEG2、P物质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术后PCIA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镇静镇痛效果较好,安全性较好,可进一步抑制疼痛应激,对患者的免疫功能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和地佐辛用于结肠癌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I-II级行结肠癌根治术的82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组,对照组为舒芬太尼组,每组41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麻手术,术后予PCIA。观察组将右美托咪定5μg/kg、地佐辛1 mg/kg、帕洛诺司琼0.75 mg和0.9%氯化钠共配制成100 mL,对照组将舒芬太尼3μg/kg、帕洛诺司琼0.75 mg和0.9%氯化钠共配制成100 mL。两组患者镇痛泵参数相同,监测术后2、6、12、24、48 h的VAS镇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同时记录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内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48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内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24 h和48 h的Ramsay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嗜睡、头晕、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用于结肠癌术后PCIA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舒芬太尼,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技术对康复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将30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术后自控镇痛,对照组给予阿片类或吗啡类止痛,分别对镇痛效果、胃肠道恢复时间、尿潴留发生率、睡眠情绪满意率几方面进行对比。结果两组间在镇痛评分(VAS)和睡眠情绪满意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尿潴留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自控镇痛技术能提高老年患者术后镇痛质量和睡眠情绪满意度。何丽娟,汪凤梅,余丽花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式子宫全切术后硬膜外镇痛应用舒芬太尼复合吗啡时两种药物不同剂量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以寻找其最佳剂量配伍。方法:选择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标准Ⅰ-Ⅱ级、年龄20-60岁拟行腹式子宫全切术的病人,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Ⅰ组:舒芬太尼10μg+吗啡2 mg+氟哌利多1 mg+1%罗哌卡因20 mg;Ⅱ组:舒芬太尼15μg+吗啡1.5 mg+氟哌利多1 mg+1%罗哌卡因20 mg;Ⅲ组:舒芬太尼20μg+吗啡1 mg+氟哌利多1 mg+1%罗哌卡因20mg。术中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术后24小时内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辅助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镇痛效果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标准。结果:2组各个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1组(P〈0.05),在术后6 h,8 h,12 h,18 h,24 h与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在2 h,4 h,6 h的VAS评分低于1组(P〈0.05);2组恶心评分与3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其他不良反应三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患者在术后24h内辅助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15μg复合吗啡1.5 mg用于腹式子宫全切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优于其他常用剂量配伍,镇痛效果平稳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疼痛因子、细胞免疫功能、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5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术后镇痛)和研究组(盐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联合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术后镇痛),各78例。对比两组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有效按压次数、Ramsay镇静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细胞免疫功能、疼痛因子、认知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PCIA有效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术后48 h,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研究组β-内啡肽(β-EP)高于对照组,P物质(SP)、前列腺素E2(PEG2)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研究组CD8+低于对照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 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用于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可减少PCIA有效按压次数,减轻免疫抑制,降低疼痛因子过度分泌,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开腹手术后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择出最佳剂量,为开腹手术病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择期开腹手术并要求术后行PCIA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A、B、C、D组4组,每组25例,术后分别以1.5、2.0、2.5、3.0μg/kg舒芬太尼加甲氧氯普胺20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50ml,背景剂量3ml/h,PCA剂量3ml/次,负荷剂量为0ml,锁定时间20min。分别于术后6h(T1)、12h(T2)、24h(T3)、36h(T4)进行痛疼评分,并对各组生命体征、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结果 4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改变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高于A、B组(P0.05),而且PCA按压次数最少。结论舒芬太尼用于PCIA的最佳配药剂量为3.0μ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