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应用PCR技术扩增得到GPV中国分离株HG5/82的非结构基因与结构基因,片段大小分别约为1.9kb、2.2kb的片段。将该片段分别进行克隆及序列测定,并与 GPV 国内外部分已发表的毒株及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的对应序列比较。结果表明:HG5/82 株非结构蛋白(Non structure, NS)基因长为1884bp,编码627个氨基酸。HG5/82株结构蛋白基因长为2199bp,编码732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地方分离株与国内外鹅细小病毒相比,ns基因、vp基因均表现出较高的同源性,并且具有共同的分子特征。为进一步研究GPV的基因功能、遗传变化规律及病毒分子致病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分子基础。结构基因 VP3 间变异较小,这是目前GPV只有一个血清型的分子基础,为基因工程苗的研制提供了可行性。HG5/82 与番鸭细小病毒相应序列比较发现,与细小病毒其它成员相比两者具有较近的亲源关系,但这种同源性明显低于鹅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其它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了23株包括所有正痘病毒属成员在内的病毒血凝素(HA)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及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发现HA分子具有与细胞粘着分子超家族成员(CAM)相似的结构,其生物学功能主要与结构中的IgG结构域和广泛的O型糖基化结构有关.另外,以HA分子基因的核苷酸和其氨基酸序列为比较指标,首次在基因水平对正痘病毒的起源和进化途径以及病毒间的抗原相关性等进行了分析.基因的分子进化树和蛋白质系统分类树的演段揭示了病毒在宿主选择压力作用下的自然进化途径及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为进一步阐明正痘病毒的进化过程和控制与预防该类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鹅细小病毒分离株HG5/82的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应用PCR技术扩增得到GPV中国分离株HG5/82的非结构基因与结构基因,片段大小分别约为1.9kb、2.2kb的片段.将该片段分别进行克隆及序列测定,并与GPV国内外部分已发表的毒株及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的对应序列比较.结果表明HG5/82株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e,NS)基因长为1884bp,编码627个氨基酸.HG5/82株结构蛋白基因长为2199bp,编码732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地方分离株与国内外鹅细小病毒相比,ns基因、vp基因均表现出较高的同源性,并且具有共同的分子特征.为进一步研究GPV的基因功能、遗传变化规律及病毒分子致病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分子基础.结构基因VP3间变异较小,这是目前GPV只有一个血清型的分子基础,为基因工程苗的研制提供了可行性.HG5/82与番鸭细小病毒相应序列比较发现,与细小病毒其它成员相比两者具有较近的亲源关系,但这种同源性明显低于鹅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4.
病毒复制子 (Replicon) 是指来源于病毒基因组的能够自主复制的RNA分子,保留了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而结构蛋白基因缺失或由外源基因替代。昆津病毒 (Kunjun virus) 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成员,其复制子具有表达效率高、细胞毒性低、遗传稳定等特点,在病毒基因组复制调控机制、外源蛋白表达、新型疫苗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就昆津病毒复制子系统的构建、特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6株狂犬病病毒街毒株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中对分离于中国的6株狂犬病病毒街毒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对基因组的5个结构基因(N、P、M、G和L)的核苷酸和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以及非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与来自GenBank的40株毒株从全基因组水平进行了分子进化分析。所测6株中国狂犬病病毒街毒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长度介于11 907 nt(CQ92)和11 924 nt(SH06和gg4)之间,基因组结构相同,用全基因组和不同的结构基因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相似,基因组3′和5′末端高度保守而且末端11个核苷酸互补配对,5个结构基因的保守性依次是NLMGP,核苷酸同源性的最小值依次分别是81.9%、81.7%、80.7%、78.3%和76.7%。  相似文献   

6.
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双生病毒的一个新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 2 0个单抗对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TYLCV CHI)和其他双生病毒进行了测定 ,在血清学水平上证实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与中国烟草曲叶病毒有较大的亲缘关系 ;同时报道了TYLCV CHI部分共同区、外壳蛋白N端基因和AV1基因的PCR及其克隆和序列分析 ,从分子水平上证实TYLCV CHI与世界各地的其他双生病毒不同 ,是一种新的粉虱传双生病毒  相似文献   

7.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主要引起牛免疫抑制、腹泻及繁殖障碍,是影响全球养牛业的重要致病原。根据BVDV在体内对细胞的致病性,目前普遍将其分为2种生物型。不同生物型的基因结构及分子致病学机制明显不同,病毒基因变异可能产生新的生物型致病。我们简要综述BVDV生物型与基因结构及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钱亚娟  郭维  周雪平 《病毒学报》2006,22(4):304-308
与一些单组份双生病毒伴随的卫星DNAβ是辅助病毒在自然寄主上引起典型症状所必需的致病相关分子。迄今发现的所有DNAβ分子在互补链上都含有一个位置和大小保守的βC1基因。对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缺失βC1基因的DNAβ突变体(DNAΔC1β)与异源病毒接种后的致病性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PCR和Southern杂交证实该突变体能利用赛葵黄脉病毒、烟草曲茎病毒、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假马鞭曲叶病毒等多种异源双生病毒复制并系统侵染本氏烟。接种后65 d内的PCR检测和序列分析显示,该突变体与其它辅助双生病毒接种后在寄主细胞中的复制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仙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水仙是我国传统名花,其栽培中一直存在三个问题:品种单一、繁殖速度有限、病毒积累严重。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中国水仙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将成为中国水仙遗传改良、种质资源创新的重要手段。该文从四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国水仙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1)离体培养;(2)基因工程;(3)离体突变体筛选;(4)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
根据重组工程原理,建立了一种用于构建重组质粒的“neo/E”(抗生素/单酶切位点)选择与反选择新方法。首先采用PCR方法扩增出线性打靶分子:然后进行两步体内同源重组,(1)neo/E基因敲入,重组子呈现neo抗性表型;(2)目的基因替换M/E基因。用限制酶E消化时,发生第二步重组的DNA分子不能被消化,能够转化大肠杆菌受体菌DH5α。应用该方法构建了重组质粒pGL3-Basic PC1900T。PCR及测序鉴定证明:外源片段重组率为20%,所建立的重组工程选择与反选择新技术为质粒构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通过与靶细胞膜的融合感染宿主细胞,研究表明阻断HIV与受体靶分子的结合可以阻止HIV进入宿主细胞,抑制HIV病毒的感染。设计合成了一个包含CD4和CCR5与HIV-1结合的主要功能结构区,及Flt3-L和Mip-3α分子的融合基因,构建了2个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ABK-CKR5-CD4/Flt3L-Mip3α (pABK-HIV-MF) 和pABK-CKR5-CD4 (pABK-HIV-MT),在人胚肾293细胞中进行了表达。RT-PCR、细胞免疫荧光技术、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融合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获得了正确的表达,这为进一步研究其对于HIV-1的拮抗并靶向树突状细胞 (DC) 清除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如下几方面介绍了真核细胞重复顺序DNA结构功能研究的一些进展:(1)串联重复顺序是构成基因多态性的分子基础,基因多态性分析已用于家系分析;(2)一些短的重复顺序如LTR上具有转录调节信号,对基因表达起调控作用;(3)一些重复顺序的表达,与细胞生长分化有一定的相关性;(4)重复顺序在种属演化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iap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sinle-nucleo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HaSNPV)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个抗细胞凋亡基因iap2.该基因位于病毒基因组的BamH I-F片段,全长753个核苷酸,编码250个氨基酸,预计蛋白质分子量29.2kD.在iap2基因上游-30~-33的位置有一个TATA框,在-50~53的位置有一个早期转录信号CAAT,在终止密码子下游有一个poly(A)信号AATAAA,HaSNPV iap2基因编码一个锌指结构和两个BIR结构.与LdMNPV、AcMNPV、SeMNPV和OpMNPV的IAPs及果蝇DIAP2和人类XIAP等九种IAPs相比较,HaSNPV IAP2与其它的BIR(baculovirus IAP repeater)和RING结构在Cys/His基元(motif)位点上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疫苗松叶株(Matsuba)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的基因稳定性及遗传特征,探讨其功能结构及生物学活性在病毒传代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方法利用RT-PCR方法扩增风疹病毒Matsuba株14、16、17、18、23代次C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并将各代次病毒的C基因与风疹病毒疫苗株Matsuba(GenBank登陆号:AB588193)及其他风疹病毒株C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风疹病毒Mat-suba株传代病毒C基因在传代过程中核苷酸及氨基酸均未发生变异;各代次病毒与AB588193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各关键功能区未发生变异;Matsuba株与18株风疹病毒核苷酸相似性在90.2%~99.9%之间。结论风疹病毒Matsuba疫苗株C基因遗传特性非常稳定,与生物学作用相关的区域未发生传代改变。从分子水平证明Matsuba疫苗株毒种及其生产的疫苗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硝酸还原酶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R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1)在NR纯化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和特性已积累了大量资料;(2)根据用新的生物学技术的研究结果,提出酶的诱导可能是酶的从头合成或者酶前体的活化;(3)从NR的合成与降解、活化与钝化等方面,对体内NR活力的调节作了进一步阐述;(4)利用植物NR突变体,开展了NR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的研究,并取得—定进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国外腮腺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较详细介绍了此病毒基因组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结构与功能,阐述了病毒的复制及分子流行病学基本特征,简要概括免疫预防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昆虫杆状病毒是目前已知唯一编码泛素(ubiquitin)的病毒。迄今,已克隆了8种该类病毒的泛素基因。与真核生物Uba52(80)相似,这些基因在一个泛素分子的C末端都有不同长度的融合,其中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lituramulticapsidnucleopolyhedrovirus,SpltMNPV)的ubiquitingp37基因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基因。近年来,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californiamulticapsid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泛素的定位与功能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  相似文献   

18.
番茄的抗病基因Tm -2 2 与番茄花叶病毒 (ToMV)的移动蛋白MP基因是一对互作的基因 ,Tm- 2 2 基因和ToMV MP基因同时在烟草中表达 ,并分别获得单一基因整合的纯合转化体植株。病毒接种试验表明 ,Tm -2 2 基因转化体与Tm- 2 2 番茄对Tobamavirus病毒的特异抗性结果一致 ;Tm -2 2 转基因植株和ToMV MP转基因植株杂交试验及其农杆菌注射试验均证明 :(1)Tm -2 2 基因与ToMV- MP在转基因烟草上保持“基因对基因”的互作关系 ;(2 )在外源乙烯的参与下 ,ToMV的移动蛋白与Tm -2 2 基因编码蛋白的互作能够诱导转化体程序性细胞死亡。这一结果为今后研究Tm -2 2 与MP互作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优化表达条件,提高辛德毕斯病毒E2包膜蛋白胞外区的可溶性表达量。方法:构建含E2基因胞外区的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E2,筛选合适宿主菌和诱导温度,并构建5种分子伴侣共表达系统(即pG-KJE8、 pGro7、pKJE7、 pG-Tf2和pTf16 5种分子伴侣质粒分别与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E2共表达),筛选最适分子伴侣质粒。结果:(1)E2蛋白的表达量在E.coli BL21、BL21 (DE3) pLysS、Rosetta (DE3)及Origami B (DE3) 4种表达菌中没有明显差别;(2)16℃诱导时E2蛋白在上清中可溶性表达量最高;(3)分子伴侣质粒pG-Tf2使目的蛋白的可溶性表达量提高了15.7%,作用最为显著。结论:通过优化表达条件及使用分子伴侣共表达系统提高了E2蛋白的可溶性表达,为进一步E2蛋白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922321工业用动物细胞反应器系统:选择与评价〔英〕/Bliem,R.…1 Ad、.Bioehetn.Eng./Bio-teehnol一1991,连4一i一26[译自DBA,1992,11(3),92一01619] 从以下方面讨论了工业用动物细胞反应器系统的选择与评价:(1)细胞、反应器及操作的复杂程声,(2)培养器部件及操作性能;(3)增殖方式:批式或连续,(4)灌注和细胞定位;(石)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及实际条件,(6)选择并开发反应器系统,(7)设计难点:流体动力学与细胞损伤、气泡造成的细胞损伤、充氧问题(氧摄取率、喷入气体及无气泡充氧);(8)评价的范围;(9)所需的标准检测细胞系;(10)前景展望。人们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