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复吸是指撤药一段时间后,觅药和用药行为的恢复。它是药物成瘾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药物成瘾治疗亟待解决的头号难题。本文介绍两种复吸动物模型——自身给药消退恢复模型、条件性位置偏爱消退复燃模型建立的方法,对模型的效标效度进行评价,探讨复吸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药物成瘾的治疗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酒精与四氯化碳联合、胆管结扎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脏的病理学改变,初步探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方法四氯化碳组SD大鼠以3 mg/kg的剂量(首次剂量加倍)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四氯化碳∶橄榄油=1∶1),每周2次,连续注射6周;酒精与四氯化碳联合组SD大鼠每日按照10 mL/kg剂量灌服酒精混合物(酒精∶吡唑∶玉米油=10 mL∶25 mg∶2 mL),同时每周2次按0.3 mL/kg剂量给予腹腔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1∶3),连续造模60 d;胆管结扎组大鼠按10 mg/kg体重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麻醉,腹部皮肤消毒,无菌操作沿腹部正中线剪开腹腔,分离出胆管,在胆管近端和远端2处结扎胆管,28 d后结束实验。试验结束后麻醉动物,解剖取动物肝脏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四氯化碳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表现为弥漫性脂肪肝、肝炎、肝纤维化;酒精与四氯化碳联合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肝炎、肝纤维化;胆管结扎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表现为胆管增生、肝炎、肝纤维化。结论这3种方法都可以引起大鼠肝脏发生纤维化,其中胆管结扎致SD大鼠肝纤维化造模方法适合于临床胆汁淤积所致肝纤维化的模型建立,其它两种方法适合于化学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构建相应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但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明了。现阶段已成功建立了通过单侧脑室给予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的PD造模方法,但该方法存在多种问题,不能很好地模拟PD发病机制。本研究旨在对单侧脑室给药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双侧脑室注射低剂量MPP~+建立慢性PD猴模型,并在造模时间、模型稳定性、模型表征以及~(99)Tc~m-TRODAT-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脑显像数据方面进行两种造模方法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相对单侧造模组,双侧造模组的恒河猴PD症状出现得更快、更明显,给药结束后症状维持时间更长;单侧造模组猴左右两侧纹状体损毁不对称,左侧(给药侧)纹状体放射性摄取明显减弱,对侧受损较轻,而双侧造模组猴两侧纹状体放射性分布均显著缺失,呈明显的对称损毁。以上结果提示,双侧脑室给药造模方法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侧脑室给药,可以为PD相关研究提供更加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甲炎康泰颗粒剂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甲炎康泰颗粒剂改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雌性Lewis大鼠随机选取正常组10只,其余20只采用皮下注射甲状腺球蛋白结合口服碘水造模共7周.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给药组10只.甲炎康泰颗粒剂连续干预8周后,ELIS...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别构建气虚血瘀证大鼠和红花注射液给药处理后气虚血瘀证大鼠的差异基因表达谱,比较并分析,筛选出红花能够治疗气虚血瘀证的关键基因群,并推测其起治疗作用的基因组调控机制。方法: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给药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采用疲劳游泳和饥饿饲养处理。造模一周后,给药组尾静脉注射红花注射液(100mg/kg/d),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进行两周后处死大鼠,取血检验血流变指标并评价造模情况;另抽取足够的血分离mRNA并逆转录杂交基因芯片;扫描信号分析确定受红花注射液调控的基因;并通过基因数据库查询相关基因功能,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初步探讨红花作用的机制。结果:两周后经过检验和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在不同切率下的全血粘度增加,并且其体征表现出虚弱和瘀血的状态、体重下降,确定造模成功;给药组大鼠则相对于模型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和状态有所改善,确认药物有疗效。在差异基因的比较中,空白组相对于给药组上调基因252条,下调基因54条;给药组相对于模型组上调基因196条,下调基因32条;两次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6条相同基因,这些差异基因涉及到炎症损伤、免疫调节反应等方面。结论:红花注射液对于气虚血瘀证有治疗作用,在基因层次上是通过抗炎症损伤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别以昆明种小鼠及ICR、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比较在复制高尿酸血症模型时可能的小鼠品系差异,并通过降尿酸药物别嘌呤醇与非布索坦验证选择降尿酸药物筛选时选用不同品系动物造模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剂量次黄嘌呤腹腔注射联用尿酸酶抑制剂氧嗪酸钾皮下注射给药,测定不同造模时段各品系小鼠血清尿酸值。结果:ICR、C57BL/6J小鼠对高尿酸血症造模耐受显著高于昆明种小鼠,在腹腔注射次黄嘌呤500mg/kg,皮下注射氧嗪酸钾300mg/kg时,才可获得稳定的可用于药物筛选的高尿酸血症模型。结论:选择高尿酸血症在体模型时,昆明种小鼠灵敏度高于ICR小鼠以及近交系的C57BL/6J小鼠。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系小鼠对代谢性高尿酸血症造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别以昆明种小鼠及ICR、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比较在复制高尿酸血症模型时可能的小鼠品系差异,并通过降尿酸药物别嘌呤醇与非布索坦验证选择降尿酸药物筛选时选用不同品系动物造模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剂量次黄嘌呤腹腔注射联用尿酸酶抑制剂氧嗪酸钾皮下注射给药,测定不同造模时段各品系小鼠血清尿酸值。结果:ICR、C57BL/6J小鼠对高尿酸血症造模耐受显著高于昆明种小鼠,在腹腔注射次黄嘌呤500mg/kg,皮下注射氧嗪酸钾300mg/kg时,才可获得稳定的可用于药物筛选的高尿酸血症模型。结论:选择高尿酸血症在体模型时,昆明种小鼠灵敏度高于ICR小鼠以及近交系的C57BL/6J小鼠。  相似文献   

8.
长期规律性饮酒会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构成,并影响焦虑抑郁样行为。而短期低剂量饮酒后戒断是否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及其与酒精戒断后焦虑样行为是否有关,尚无系统研究。本研究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酒精处理组 (Ethanol-C)、对照组 (Ethanol-0)和酒精戒断组 (Ethanol-2),每组各10只。酒精处理组每d以1次酒精(5 g/kg, 25% V/V)连续灌胃14 d;对照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酒精戒断组每d以等量酒精连续灌胃14 d,其后戒断1 d。采集所有实验动物粪便,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慢性酒精刺激后对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测定大鼠焦虑样行为,并分析肠道微生物与酒精戒断致焦虑样行为的相关性。肠道微生物分类学分析发现,酒精戒断组大鼠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丰度与对照组和酒精处理组比较均出现明显差异。酒精戒断组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与对照组和酒精处理组无显著差异,而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酒精戒断组大鼠的开臂时间百分比和自发活动距离显著降低 (P<0.05),且与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大肠杆菌志贺菌(Escherichia-Shigella)显著正相关 (P<0.05),而与瘤胃球菌(Rumenococcus)、毛螺旋菌(Trichospirillum)等菌属显著负相关 (P<0.05)。 本研究结果提示,短期低剂量酒精戒断不影响肠道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但能够改变大鼠肠道微生物组成丰度及群落结构,且大鼠酒精戒断后的肠道微生物与大鼠焦虑样行为具有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明确了肠道微生物在短期低剂量酒精戒断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为酒精戒断致焦虑行为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方伟  李敏  朱俊玲  高立  李星呈  李楠  高国栋 《生物磁学》2009,(16):3065-3067
目的:建立稳定的可卡因固定比率自身给药大鼠模型,并提高其成功率。方法:1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2组大鼠全部行右侧颈静脉长期置管术,术后第6天起进行每天2小时的自身给药训练,训练程序为固定比率的FR1程序(即大鼠触碰鼻触一次可获得药物注射一次),模型组注射药物为浓度为5mg/ml的可卡因溶液(50μl/次),对照组为生理盐水(50μl/次),每次注射后20秒内为不应期,当大鼠连续3天触鼻频率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小于均数标准差的1/4后,FR1模式下的大鼠自身给药训练成功。结果:通过8-11天训练,模型组8只SD大鼠全部形成稳定的自身给药行为,且与对照组相比,触鼻次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通过静脉自身给药训练,盐酸可卡因可使大鼠建立稳定的自身给药模型:通过改善手术质量、加强术后维护,可明显提高模型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酒精滥用不仅导致组织器官损伤,还易诱发神经精神疾病。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酒精诱导基因表达和行为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具体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未被阐明。为了探索DNA甲基化在酒精滥用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32只,随机分为饮水对照组(n=16)和慢性酒精暴露组(n=16),运用双瓶选择实验(two bottle choice test,TBCT)评估大鼠酒精偏爱率(alcohol preference),通过旷场行为(open field test,OFT)评估活动状态并检测血酒精浓度。分离两组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提取总DNA,利用简化代表性重亚硫酸盐测序技术(reduced representation bisulfite sequencing,RRBS)构建mPFC甲基化谱,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和通路分析,筛选与酒精滥用密切相关的甲基化差异基因,运用qRT-PCR技术检测差异基因的表达,验证DNA甲基化对基因的表达调控;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s)和甲基化CpG位点结合蛋白2(methyl CpG binding protein 2,MeCP2)的表达;同时,还检测了短期酒精暴露(7 d)对大鼠mPFC内DNMTs和MeCP2的影响(n=8/组)。结果表明,慢性酒精暴露大鼠mPFC内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显著升高。与酒精滥用密切相关的差异基因中,慢性酒精暴露组Ntf3和Ppm1G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mRNA表达降低;Hap1和DUSP1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降低,mRNA表达升高。慢性酒精暴露使DNMT3B和MeCP2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而短期内酒精暴露不影响它们的表达。本研究初步证实DNA甲基化与酒精滥用的发展相关,可能受DNMT3B和MeCP2分子的调控,并发现了与酒精滥用相关的靶基因Ntf3、Ppm1G、Hap1和DUSP1,为研究酒精滥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同时为酒精滥用治疗提供了可能的药理学靶点。  相似文献   

11.
粗毛纤孔菌是一种常见的药用真菌,具有医疗保健价值,多糖作为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在生物活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和菌丝体中提取了多糖成分,探讨了子实体多糖(IHFPS)和菌丝体多糖(IHMPS)对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灌胃的方式给予C57BL-6小鼠多糖,连续灌胃3周,最后一次给药4h后,给予乙醇造成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通过记录小鼠醉酒、醒酒的时间,测定血清和肝脏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病理切片来评价子实体和菌丝体多糖对急性酒精肝损伤小鼠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子实体与菌丝体多糖均能够显著延长小鼠的醉酒时间和缩短醒酒时间(P<0.05),并降低了由酒精引起的肝指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丙二醛(MDA)的升高,提高了乙醇脱氢酶(ADH)、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病理切片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子实体多糖与菌丝体多糖可以减轻由酒精引起的细胞损伤,总体来说,子实体多糖比菌丝体多糖对急性酒精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更强。该研究表明了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与菌丝体多糖对急性酒精肝损伤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粗毛纤孔菌多糖的药理药效,为其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酒精废液降解菌Q5的化学诱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盛 《生物技术》2009,19(5):52-54
目的:筛选出一些酒精废液的降解菌。方法:使用亚硝基胍(NTG)、亚硝基甲基脲(NMU)等对酒精废液降解菌Q5进行诱变。结果:在无机盐选择培养基上生长菌株有36株,再经5次传代试验仅有8株能稳定传代,最后筛选出以酒精废液为碳源的性能较好的突变菌株Q58。该突变菌株Q58对酒精废液的降解率比出发菌株高0.65%;对酒精废液的降解时间比出发菌株缩短12h。  相似文献   

13.
???????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方法 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对某综合性医院在实施专项整治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专项整治活动降低了住院患者累计AUD值,大环内酯类等药物AUD明显下降,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和不同管理级别抗菌药物AUD均下降。但还存在用药集中、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AUD下降不明显等问题。结论 专项整治有效降低了综合医院住院患者AUD,但与卫生行政部门标准仍存在差距,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4.
环磷酰胺诱导小鼠血小板减少症模型的建立(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由环磷酰胺两种不同给药方式诱导小鼠血小板减少症模型的效果,并对效果较稳定的一种给药方式进行最佳造模剂量摸索,以期确定一个造模效果较好,毒副作用较低,利于观察治疗药物疗效的血小板减少症模型。模型A组,第1天尾静脉注射环磷酰胺200 mg/kg,然后连续6 d,每天1次以维持剂量30 mg/kg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模型B组,按150 mg/kg皮下注射环磷酰胺,每天1次,连续3 d。结果显示模型B组造模效果较好,故以模型B组给药方法进行剂量摸索实验。由第7天的血小板计数可知环磷酰胺低(100 mg/kg)、中(120 mg/kg)、高(140 mg/kg)剂量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而低剂量组与其他组比较有高效低毒的特点,更有利于观察治疗药物的作用,可用于具有升血小板作用药物的药效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环磷酰胺诱导小鼠血小板减少症模型的建立(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由环磷酰胺两种不同给药方式诱导小鼠血小板减少症模型的效果,并对效果较稳定的一种给药方式进行最佳造模剂量摸索,以期确定一个造模效果较好,毒副作用较低,利于观察治疗药物疗效的血小板减少症模型.模型A组,第1天尾静脉注射环磷酰胺200 mg/kg,然后连续6 d,每天1次以维持剂量30 mg/kg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模型B组,按150 mg/kg皮下注射环磷酰胺,每天1次,连续3 d.结果显示模型B组造模效果较好,故以模型B组给药方法进行剂量摸索实验.由第7天的血小板计数可知环磷酰胺低(100 mg/kg)、中(120mg/kg)、高(140 mg/kg)剂量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而低剂量组与其他组比较有高效低毒的特点,更有利于观察治疗药物的作用,可用于具有升血小板作用药物的药效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酿酒酵母呼吸缺陷型和野生型酒精发酵特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了酒精发酵生产菌株IFFI1300及其呼吸缺陷型突变株在酒精产量、发酵动力学、耐酒精能力及与酒精发酵相关的乙醇脱氢酶活性等方面的特性。结果表明:1)发酵终期的酒精产量,45株呼吸缺陷型的平均值与野生型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部分缺陷型的酒精产量高于野生型。2)酒精发酵动力学结果显示,呼吸缺陷型酒精产生速度略高于野生型。3)单位重量干菌体的乙醇脱氢酶活性,呼吸缺陷型高于野生型。以上结果提示:呼吸缺陷型用于酒精发酵以提高酒精产量和缩短发酵周期是有潜力的。4)单位体积发酵液的乙醇脱氢酶活性则野生型高于呼吸缺陷型,主要原因在于呼吸缺陷型的生物量明显低于野生型。5)呼吸缺陷型菌株之间的耐酒精能力差别很小,耐酒精能力的高低与酒精产量的高低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一般的,酒精产量高的菌株耐酒精能力较强。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呼吸缺陷型用于酒精发酵的优越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固定化酵母酒精生成动力学及其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解析法对海藻酸钙为载体,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酒精连续发酵的管式反应器内所呈现的固定化K字酵母酒精发酵动力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建立了由6个方程组成的酒精生成动力学数学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了应用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此动力学呈现葡萄糖的反竞争性和酒精非竞争性联合抑制的不可逆特征,其数学模型在所涉及的参数拟合及分别在不同反应器和浓度扩展时的发酵过程所进行的实际校验中,最大的算术平均百分误差为13.8l%,在薯干糖化液的发酵动力学应用中,具有平均差为8.28%之良好预测精度,同时,通过模型中参数式计算得葡萄糖抑制的浓度范围为130—450g/L,而酒精抑制的浓度范围是3.07—16.45%(v/v)。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1例由慢性酒精成瘾诱发的假性库欣综合征,以扩展临床医师对酒精危害及其导致疾病谱的认识。方法对本院发现的1例假性库欣综合征病例的病因进行分析,其临床特点进行对比观察,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复习总结。结果患者入院后发现皮质醇增多,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被抑制,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被抑制。垂体、肾上腺及其他部位都未发现占位性病变。戒酒后20d皮质醇水平恢复正常,规律随访半年,皮质醇水平及节律无明显异常。诊断为假性库欣综合征。文献复习结果筛选出65篇相关病例报道,对65篇文献报道的慢性酒精成瘾诱发的假性库欣综合征与库欣综合征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只在肌肉萎缩及乏力和中心性肥胖等方面发现了微细差别。结论长期大量饮酒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发假性库欣综合征,与真性皮质醇增多症的鉴别比较困难,临床上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库欣综合征进行鉴别,其中重要的方法是通过观察检测戒酒后的一些生化学检查指标进行鉴别和确诊,以防造成误诊而致过度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D-氨基半乳糖敏化小鼠内毒素休克的规范化模型。方法:选择对内毒素休克小鼠死亡率有影响的3个因素:D-氨基半乳糖增敏剂量、内毒素攻击剂量及其给药途径每个因素选取3个水平,按L9(34)正交试验表安排试验。以小鼠48h死亡率为评价指标,并通过验证试验,优化与实验要求相符的造模条件。结果:各因素对动物死亡率影响程度依次为:D-氨基半乳糖增敏剂量>内毒素给药途径>内毒素攻击剂量。采用D-氨基半乳糖600 mg.kg-1敏化小鼠,腹腔注射内毒素0.5 mg.kg-1的给药方案为佳。结论:规范内毒素休克模型的复制条件,将有利于科学评价药物的抗内毒素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复制两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动物模型,对比研究它们成型性及可持续性的异同,为研究治疗甲亢的药物提供良好的评价载体。方法优甲乐模型:大鼠灌胃给予优甲乐50μg/100 g鼠重共21 d,于末次给药后第1、7、14天分别于眼底取血和接取尿液,检测相关指标;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模型:大鼠尾静脉注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于第0、5、10、15、20天共注射5次,并于末次注射后第5、15、25天大鼠眼底取血和接取尿液,检测相关指标。结果优甲乐模型:造模后T3、T4、FT3、FT4显著升高,但造模型后1周即恢复正常,尿液代谢的PCA图中显示模型组整体代谢网络偏离空白组,2周后恢复正常;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模型:造模后第15天和25天时T3和T4升高,第25天时TSH显著升高,尿液代谢的PCA图中模型组偏离空白组,而第15天和25天时未回到空白组位置。结论优甲乐甲亢模型成型性好但恢复迅速,作为药效评价时适合预防给药;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甲亢模型成型性好并且持续性较好,作为药效评价时可采取治疗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