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两栖动物幼体变态过程是受甲状腺激素所精密调控的。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变态前期、临近变态期、变态高峰期和变态完成期的蝌蚪进行了外部形态指标(全长、体长、尾长和后肢长等)的测定,采用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其甲状腺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并对蝌蚪外部形态指标与甲状腺形态机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林蛙蝌蚪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机能活性的峰值出现于变态高峰期的前肢伸出期。统计分析表明,蝌蚪外部形态指标全长和后肢长的发育信息也可以反映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机能活性。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栖息地干涸将对生活在水中的无尾类幼体提出了挑战。通过浙江丽水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us)蝌蚪在实验条件下对不同水位变化的表型响应,检测表型可塑性的遗传性和环境近因性影响。结果表明,水位变化对中华大蟾蜍蝌蚪早期发育历期、头宽和体重影响不显著,对体长影响显著,其中逐减水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慢波、恒高与快波、逐增水位依次减少;水位变化对黑眶蟾蜍蝌蚪早期发育历期、体长、头宽和体重影响均显著;发育历期以恒高水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体长以逐减水位最大,恒低、快波和慢波水位显著偏小,逐增和快波水位居中;头宽以恒低水位最小,逐增水位居中,其余较大;体重以恒低水位最小、恒高水位最大,其余居中。水位变化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变态时间、体长、头宽和体重影响均不显著;水位变化对黑眶蟾蜍蝌蚪的变态时间、体长和体重影响均显著,对头宽影响不显著;恒低水位的变态时间最长,恒高水位的变态时间最短,其他水位变化之间差异不显著;恒高水位的体长最大,恒低和快波水位最小,其他居中;逐增和快波水位的体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研究结果表明,繁殖季节不同的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蝌蚪响应水位变化的表型可塑性差异显著,长期在容易发生干旱和水位变化的冬季繁殖的中华大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低,在雨水充沛的春季繁殖的黑眶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高,表现出表型可塑性的种间差异和遗传性;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两种蝌蚪体长的共同的表型变异与缺乏遗传基础的环境近因性影响有关;黑眶蟾蜍蝌蚪对低水位或水位下降作出减速分化的消极响应,响应程度与环境信号的强弱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系统研究了我国本土两栖动物种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变态发育过程中甲状腺组织学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为甲状腺生物学和甲状腺干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黑斑蛙蝌蚪发育的形态变化: 第26-40阶段,后腿芽生长并逐渐分化出五趾结构;42阶段,开始进入变态高峰期,前肢展开,尾吸收,蝌蚪身体发生巨大形变;46阶段,蝌蚪完全变态成小蛙。随着形态学的变化,甲状腺的组织结构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26-37阶段,甲状腺体积较小,增长缓慢;38阶段甲状腺体积迅速膨大,进入高峰期,甲状腺的发育达到顶峰;随着变态完成,甲状腺又逐渐缩小。甲状腺组织学变化的同时,甲状腺激素水平也相应发生变化: 在变态前期,下颌中3,3',5-三碘代-L-甲腺原氨酸(T3)水平增长缓慢,进入变态期后,T3含量迅速升高,在变态高峰期达到峰值,随后下降。以上结果表明,黑斑蛙发育过程中甲状腺组织学的变化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波动相吻合。对黑斑蛙甲状腺系统的研究,可为日后使用黑斑蛙开展甲状腺干扰作用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蟾蜍蝌蚪与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将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及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分别饲养在5℃、15℃、25℃3个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通过定时定量喂食及测量其全长、体长、体宽的变化,分析温度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5℃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和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及体长的增长速率最快;在25℃下,大蟾蜍蝌蚪的体长、体宽和中国林蛙蝌蚪的体宽的增长速率最快。(2)在不问温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和体长与时间都呈指数关系,而体宽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呈一种对数增长关系;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和体长与时间都呈对数关系,而体宽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呈一种线形关系,并且相关系数尺都在0.75以上。(3)在相同时间内,25℃的温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和中国林蛙蝌蚪的变态率最高;在5℃的温度条件下,两种蝌蚪都不能完成变态发育过程,温度对大蟾蜍蝌蚪和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生长发育速度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相似文献   

5.
黑斑侧褶蛙蝌蚪断尾后的补偿生长和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晓丽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20,40(6):2141-2148
动物在经历不利的生长条件或环境后往往出现补偿生长。研究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经历来自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捕食造成断尾损伤后的补偿生长模式、断尾损失对蝌蚪游泳能力以及变态时间与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历捕食压力后,全尾组和1/3断尾组蝌蚪的体长显著大于1/2断尾组蝌蚪的体长,全尾组和1/3断尾组之间的蝌蚪体长差异不显著;第19天时,1/2断尾组蝌蚪经过补偿生长后体长显著大于全尾组蝌蚪,1/3断尾组与全尾组和1/2断尾组之间的蝌蚪体长差异均不显著;三个实验组之间蝌蚪尾长差异不显著;全尾组蝌蚪的疾游速显著大于1/2断尾组蝌蚪的疾游速,1/3断尾组蝌蚪的疾游速与全尾组和1/2断尾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严重断尾对蝌蚪疾游速产生了消极影响。三个实验组蝌蚪的变态时间和变态前后形态差异均不显著。黑斑侧褶蛙蝌蚪能够在变态前调整生长轨迹补偿早期捕食风险造成的生长损失,断尾损失并不影响变态时间与大小,断尾超过一半的蝌蚪经过补偿生长后仍要付出一定的运动代价。  相似文献   

6.
谢文华  陶双伦  杨冬梅  梁静  李俊年 《生态学报》2014,34(22):6583-6588
种群密度效应主要表现在影响和调节种群的死亡率、发育速率、繁殖率以及扩散、迁移等反应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参数。分析密度对大树蛙蝌蚪生长发育和存活率的影响,有助于探究外界环境因子导致大树蛙种群密度迅速下降的作用机制。设置了15、20、25只/L和30只/L 4个密度组,测量大树蛙蝌蚪的尾长、体长、发育时间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15—30只/L范围内,密度升高显著降低了大树蛙蝌蚪尾长和体长的生长速率,减小其变态期的尾长和体长大小,其中与15只/L相比,20、25只/L和30只/L 3组蝌蚪的尾长分别降低了11.6%、11.8%和13.9%,体长分别降低了11.1%、9.5%和12.9%;随着密度的升高,大树蛙蝌蚪发育至跗蹠部伸长期和前肢伸出期的所需时间显著延长;大树蛙蝌蚪生长后期的存活率随密度升高显著降低,但密度对蝌蚪生长早期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因此,密度升高可显著减小大树蛙蝌蚪的尾长和体长、延长发育时间和降低其生长后期的存活率,可能影响大树蛙蝌蚪变态后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黑斑侧褶蛙蝌蚪形态和生理特征对水位变化的响应,对480只大小相似的蝌蚪进行快速、中速和慢速干涸处理,统计各发育时期时长和存活率,测定变态完成后幼蛙的身体和内脏器官大小,以及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结果表明: 对照组蝌蚪的变态时长最长,显著长于快速、中速和慢速干涸组;不同处理变态存活率在72.5%~90.8%,其中对照组最高,快速干涸组最低。对照和慢速干涸组幼蛙的体重和体长均显著高于中速和快速干涸组,快速干涸组体宽、体重与体长的比值、胴体湿重以及肺和脂肪体的湿重系数均最低,但心、脾、肾和消化器官的湿重系数和消化道各段的长度系数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不同处理幼蛙对PHA-P的最大反应值均出现于注射后3 h,且中速和慢速干涸组的最大反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快速干涸组与各组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黑斑侧褶蛙蝌蚪可通过加速变态发育进程来应对干旱胁迫,但会出现个体变小、细胞介导的免疫能力下降,不利于其成功登陆。  相似文献   

8.
高凤娟  李丕鹏  陆宇燕 《蛇志》2016,(3):256-259
目的为了探究化肥磷酸二铵对两栖类幼体发育的影响。方法以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为研究对象,用化肥磷酸二铵(DAP)进行染毒培育,并依据Gosner(1960)分期标准,将蝌蚪分为G0实验组和G20实验组,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45g/L、0.135g/L、0.225g/L的DAP水溶液中,直至蝌蚪完成变态发育,并对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以及发育时程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化肥DAP浓度的升高,孵化率逐渐下降,但对照组与各侵染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侵染组蝌蚪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G20侵染组明显高于G0侵染组;蝌蚪畸形可分为四大类,侵染组蝌蚪畸形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畸形率随着DA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完成变态发育所用时程,侵染组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化肥磷酸二铵对蝌蚪发育具有显著影响及损伤。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水位变化对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nigromaculatus)蝌蚪形态表型、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实验室内测定了水位恒定组以及水位快速、中速和慢速下降组37期蝌蚪发育至变态完成期的变态时长、身体大小和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以及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水位快速下降显著缩短了蝌蚪的变态时长(P <0.05),体长下降明显(P <0.05),体重和体宽有所降低,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快速下降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单核细胞的百分比水位恒定组显著高于中速下降组(P <0.05),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快速下降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0.05)。水位加速下降导致登陆后幼蛙的个体变小,由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所代表的天然免疫能力变化趋势不同,应激反应能力增强,可能不利于幼蛙的存活。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作为探究实验或探究式课外活动在中学已经广泛开展,目前发展的诸多探究实验组同时开展,无疑加大了此实验的难度.本文针对此实验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选用卵和蝌蚪应注意的问题;饲养器皿与水应注意的问题;控制无关变量应注意的问题;实验组加入药物应注意的问题,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两栖类胚胎呈卵群一起孵化在反捕食、维持胚胎间的温度平衡和促进胚胎的同步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验条件下探究孵化条件(单独隔离孵化和卵群一起孵化)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的生长发育、社交行为及其运动表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出2天后,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体长和发育历期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特定体长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体宽和体重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的个体。在蝌蚪的活动行为中,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在水体上层和中层出现的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而在水体底层的出现频次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个体的分布面积率、最近邻个体的距离、个体间的距离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但个体间的接触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在运动表现方面,单独隔离孵化组胚胎的摆尾搏动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运动时长和运动频次均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本研究结果将为无尾两栖类幼期的生长发育规律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野生型爪蟾的色素基因是显性,a~p白化型的色素基因是隐性。用a~p型精子与野生型卵子受精,以UV照射卵子使卵核失活,再用静液压方法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核分裂,结果产生雄核发育的二倍体(androgenetic diploid)。它们是核质杂种。这些杂种发育时黑色素细胞出现时期同野生型一致。色素细胞的数目和颜色介于野生型和白化型之间。当白化型蝌蚪本来就极少的色素细胞消退时,杂种蝌蚪仍有许多色素细胞,直至变态完成两个月后色素才完全消退。因此核质杂种黑色素细胞的发育并维持到变态后,归因于野生型卵细胞质对a~p型核的作用。??实验还证明了仅具有父本基因组的爪蟾能发育至成体,性成熟,均为雄性。其精子与正常卵结合产生发育正常的下一代。现已变态成为幼蟾。  相似文献   

13.
花背蟾蜍蝌蚪胃的发育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大体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3种形态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生长发育和变态过程中胃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蝌蚪发育24期(即G24)消化道呈简单的管状结构,胃与小肠等区分不明显,胃壁由内层矮柱状黏膜上皮细胞和其外的扁平上皮细胞层构成;直到26期胃略膨大,呈短粗管状,与小肠和食道可明显区分,胃壁内层的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上皮细胞间出现少量杯状细胞;36期的胃管明显膨大,其壁已具有胃的4层基本组织结构,杯状细胞数量增加,黏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细长的微绒毛交织成网状覆盖;42期胃发育呈"C"字形,胃壁具备了消化道典型的4层结构,有胃腺芽出现,黏膜细胞的微绒毛短而直立,仅极少数细胞有长的微绒毛;蝌蚪发育到46期,肠道缩短,胃呈"J"字状,占消化道大部分,胃体中胃腺发达。在临近肝一侧,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较短,胃腺少而小;而在相反一侧,微绒毛较长,胃腺多而大。基于上述结果说明,花背蟾蜍蝌蚪胃在36期已经基本完成了组织结构的分化,在变态发育期间结构和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变态后陆地生活的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农药对不同发育期蝌蚪的毒性,以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蝌蚪为对象,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杀虫剂敌敌畏(DDVP)对25期、26期、35期和42期蝌蚪的急性毒性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19.5~22.0℃条件下,敌敌畏对各期蝌蚪96 h LC50分别为1.13、1.43、1.38和0.61 mg/L,各期蝌蚪对敌敌畏的敏感顺序为42期>25期>35期>26期.由此得出敌敌畏对25期、26期和35期蝌蚪属中等毒性,对42期蝌蚪则表现为高毒.因此建议农药施用应尽量避开蝌蚪的变态期进行.蛙类胚胎期(出膜后)随着发育对外界环境的耐受性增强,蝌蚪期随着发育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增强.鉴于42期蝌蚪意外死亡率高的特点,认为不宜采用变态期蝌蚪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相似文献   

15.
蝌蚪是青蛙的幼体,它是由青蛙的受精卵经4~5d的发育而形成的。蝌蚪在水中生活,主要吃植物性食物。蝌蚪生长到一定程度,即开始变态。在变态期,内、外部各器官由适应水栖转变为适应陆栖生活。在外观上.尾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消失,成对的附肢代替了鳍。由孵化出蝌蚪到变态完成,形成成体幼蛙,大约需时3个月左右。幼体蝌蚪变为成体青蛙的变态过程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和基因调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活动性水平,变态时的体重、增长率和完成变态所需时间考察同水塘分布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高原林蛙蝌蚪(Rana kukunoris)的竞争策略。实验按照2×3因子设计,即:食物资源2个水平(高、低),组合方式3个水平(10只中华蟾蜍蝌蚪,记为B组;5只中华蟾蜍蝌蚪和5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BR组;10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R组)。中华蟾蜍蝌蚪的活动性在食物水平低时显著低于食物水平高时,而高原林蛙蝌蚪的活动性在不同食物水平下无显著差异;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的高原林蛙蝌蚪变态时体重和体重增长率都显著高于R组,而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处理组中,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幼体期最短。这些结果表明:中华蟾蜍蝌蚪在不同食物资源条件下所选择的生存策略可能不同,即食物资源充足时,增加活动性获取更多食物;食物资源有限时,降低活动性且提前完成变态;与中华蟾蜍蝌蚪相比,在食物资源有限时高原林蛙蝌蚪获取食物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7.
樊晓丽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20,40(5):1731-1739
外来物种入侵是造成本土无尾两栖类种群下降和灭绝的最严重威胁之一。在中国南部丽水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on)是一种捕食本土无尾类蝌蚪的入侵物种。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受精卵和蝌蚪先后进行克氏原螯虾捕食风险的不同处理,检测孵出蝌蚪的形态特征、中期蝌蚪的形态特征、游泳表现及活动水平、变态时间与大小以及幼蛙跳跃表现,评估克氏原螯虾的捕食风险对黑斑侧褶蛙不同生长阶段幼体生长发育、运动能力及行为的综合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捕食者长期存在条件下黑斑侧褶蛙孵出蝌蚪的体长、尾长和尾肌宽均显著短于无捕食者的空白对照组和捕食者仅存在2 d的实验组,后两者处理下的蝌蚪体长差异显著,但尾长和尾肌宽差异不显著。长期捕食者存在条件下黑斑侧褶蛙蝌蚪的游泳总路程和平均游速均显著小于无捕食者和捕食者存在2 d的实验组,而蝌蚪体长、尾长、尾鳍高和尾肌高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有捕食者存在下黑斑侧褶幼蛙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大于无捕食者和捕食者存在2 d的实验组的情况,而变态时间和幼蛙跳跃距离组间差异不显著。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测试时间、捕食者设置和两因素的相互作用均显著影响蝌蚪的活动频次。不同实验时间,长期捕食者存在实验组蝌蚪活动频次均小于无捕食者和捕食者存在2 d的实验组。无捕食者实验组蝌蚪的活动频次前期高于捕食者存在2 d的实验组,后期低于捕食者存在2 d的实验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捕食者存在2 d实验组蝌蚪相对活动频次与检测时间相关不显著,长期捕食者存在实验组相对蝌蚪活动频次与检测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表明了黑斑侧褶蛙蝌蚪能够感知来自入侵捕食者克氏原螯虾的捕食风险,诱导产生较小的孵出个体、蝌蚪较低的活动水平,但这种不足可通过后期补偿生长,不影响进入陆地生境的变态个体的表型与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蝌蚪为实验对象,人工饲养并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的特征与出现的问题。结果显示,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猫儿山小鲵蝌蚪发育正常,孵出时蝌蚪前肢芽凸起但未分化,约17 d前肢发育完成,约30 d后肢发育完成,从孵出到变态期可划分为4期,历时102 d,较其他小鲵属Hynobius物种慢。人工饲养投喂食物建议以新鲜丰年虾Artemia salina、鲜红虫为主,辅以碎蛋黄和蚯蚓。用0.000 4%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猫儿山小鲵蝌蚪30 min可以有效抑制水霉病的感染与传播。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水温条件下中华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在不同水温下生长以及变态情况进行了观察,测量了不同发育时期的全长、尾长、体宽,记录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各时期出现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状态,发现高温可以明显加速生长,比对照组提前17天变态.方差分析得出高温下变态前的体长、尾长、体宽、尾高、前肢长都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高温虽然加速了生长,但也使得变态能量积累不够,体形偏小;21℃时,全长、尾长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其余变量差异显著,说明这个温度下,蝌蚪发育时间充足,积累能量多,趋向于形成较大的个体.这种在水温变化时所呈现出来的表型可塑性有利于适应异质性的环境,急速发育导致的提前变态可以使其避开干旱的危害.但是这种表型可塑性能力也有其局限,推测小个体的成体可能会在生长繁殖中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20.
徐梦阳  徐剑 《四川动物》2012,31(4):589-592,689
初步观察记录了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胚后发育过程。饰纹姬蛙的卵采于广东韶关小坑国家森林公园,置于人工实验缸中自然孵化,在23.0~28.7℃水温条件下观察饰纹姬蛙蝌蚪胚后发育的过程。该蛙的胚后发育可以分为19期,历时31.1d,对其后肢芽、趾、前肢的发育,以及肛管及尾的变化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描述,饰纹姬蛙蝌蚪的头长、体长、尾长和后肢长度随发育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