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物种差异对NAFLD模型复制的影响,探讨不同鼠种NAFLD形成及其机制.方法 长爪沙鼠、SD大鼠、ICR小鼠各20只,按种属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模型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16周后,观察肝脏HE及Mallory三色染色病理变化,计算肝指数,检测血清血脂(CHO、TG、LDL-c、HDL-c)、肝功能(GOP、GPT)及肝组织中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性及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沙鼠Hyp、CHO、TG、LDL-c、HDL-c、肝指数、GOP、GPT、MDA、FFA均升高,SOD、GSH-PX、CAT活性降低(P<0.05,P<0.01),肝脏出现纤维化;大鼠CHO、肝指数、GOP、GPT、FFA、SOD活性升高,MDA含量、GSH-PX、CAT活性降低(P <0.05,P<0.01),有局灶性脂肪肝炎;小鼠CHO、LDL-c、HDL-c、肝指数、CAT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 <0.05,P<0.01),肝脏病理正常.结论 三种动物在脂质代谢、肝功能、氧化应激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并形成了不同的NAFLD模型:沙鼠形成伴高TG、CHO血症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形成伴高CHO血症的局灶性脂肪肝炎模型、小鼠形成高胆固醇血症模型但肝脏未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连续监测4~16周模型动物肝功能、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肝细胞凋亡在NAFLD进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为该模型在脂肪肝发病机制、脂肪肝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SD大鼠5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动物饲喂高脂饲料,分别检测4,8,12,16周大鼠血清GLU、CHO、TG、HDL、LDL、GPT、GOT及胰岛素水平,肝脏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及细胞凋亡观察,进一步分析大鼠肝功能、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肝细胞凋亡对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4周后就出现肝功能损伤,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肝细胞凋亡8 W后明显增加,肝细胞脂变及炎症为肝组织病理变化的主要特征,且造模时间越长,病变程度越严重。结论经过高脂饲料的喂养,SD大鼠在4~16周内可形成病变程度逐步加重的NAFLD模型,肝功能损伤,脂质代谢紊乱及肝细胞凋亡是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脂肪变性和炎症的重要因素,该模型可应用于脂肪肝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形成过程中脂质代谢、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相关键因子的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Nrf2及其相关因子在NASH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以饲喂高脂饲料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分别于4、12周末处死,检测血清和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油红O染色法检测肝组织内脂肪沉积变化,常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计算NAFLD活动度积分(NAS),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Nrf2表达;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肝组织Nrf2及其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4周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C和肝组织TC、TG、LDL-C等指标较同期正常组均显著增高(P〈0.01,P〈0.05),12周模型组大鼠血清、肝组织脂质含量持续增高(P〈0.01,P〈0.05),肝组织HDL-C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比4周变化明显。②4周和12周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内沉积大量脂肪滴,肝细胞脂肪变严重,伴有肝细胞气球样变;且随着高脂饮食喂养时间的延长,肝组织内脂肪沉积以及肝细胞脂肪变程度明显加重,NAFLD评分、Nrf2表达强度均显著增高(P〈0.01)。③4周、12周模型组大鼠Nrf2、H01、NQOt、rGCS、GST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或抑制,且12周比4周变化明显(P〈0.01,P〈0.05)。结论:Nrf2及相关因子可能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NASH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PAR-γ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探讨非酒精脂肪性肝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正常组)15只普通饮食,B(高脂组)15只高脂饮食。8周后,自两组各随机抽取2只大鼠处死,光镜观察证实脂肪肝造模成功,继续喂养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取血清做免疫生化检查,取肝组织标本,分别以光镜观察做出NAS评分,免疫组化和PCR法检测肝组织PPAR-γ蛋白的表达。结果:1.高脂饮食可以成功的复制NAFLD的大鼠模型;2.血清GLU、TC、TG、HDL-C、LDL-C在高脂组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显示:高脂组PPAR-γ表达量较正常组升高;结论:1.高脂饮食可成功复制NAFLD模型;2.PPAR-γ在NAFLD大鼠肝脏成脂性改变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肠肝轴探讨加味消脂利肝方(简称消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机制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按雌雄随机将28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消脂方组和阳性对照组,模型组10只,其余每组6只。适应性饲养后,通过高脂饲料诱导法(high-fat feed,HFD)建立SD大鼠NAFLD模型。持续6周后,模型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3.0 mL/kg灌胃,消脂方组给予消脂方7.8 g/kg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0.15 mg/kg灌胃,实验持续2周,同时给予高脂饲料。实验结束后检测血清转氨酶(ALT、AST)、血脂(TG、TC、HDL-C、LDL-C)水平,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油红O染色)观察及肠道内容物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 各组大鼠血清TG、TC、LDL-C、HDL-C、ALT、AS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864,P<0.001;H=13.078,P=0.004;H=13.508,P=0.004;H=13.132,P=0.004;F=19.565,P=0.004;H=13.049,P=0.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LDL-C、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P=0.011、P=0.005、P<0.001、P=0.012),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0),肝组织脂质沉积增加(P=0.028),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降低(P=0.014)。与模型组相比,消脂方组NAFLD大鼠血清TG、TC、LDL-C、ALT、AS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P=0.031、P=0.042、P<0.001、P=0.029),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20),同时改变肠道内容物中菌群的多样性(P=0.026),调节菌群的相对丰度。结论 消脂方通过肠肝轴调控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调节血脂异常改善肝损伤,从而抑制NAF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血清生化指标和病理学的监测分析来建立标准的SD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采用直接饮酒法,于第8、12和20周时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并于第8、12周时随机采集5只大鼠肝组织,20周时采集剩余所有大鼠肝组织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模型组于第8、12和20周时体重增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ALT、AST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8周和12周时TG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学结果显示肝组织从8周至20周呈现出酒精性脂肪肝、重度酒精性脂肪肝伴肝炎和酒精性肝纤维化等演变过程。结论:直接饮酒法可成功地复制出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通过监测分析可了解酒精性脂肪肝病变的整个过程,为今后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建立兔饵食性高脂血症模型的方法,观察高脂饮食对兔体重、死亡率及血脂变化情况。方法取普通级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其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普通饮食组,喂以普通饮食;其他动物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根据血清TC水平分为高脂饮食敏感组和高脂饮食非敏感组,继续喂养9周,观察三组间兔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与普通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敏感组在第4~13周时血清TC、TG、HDL-C、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高脂饮食非敏感组在第7~13周时,动物血清TC、HDL-C、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高脂饮食非敏感组血清TG水平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脂饮食敏感组相比,高脂饮食非敏感组家兔血清TC、TG、HDL-C和LDL-C水平的上升程度均显著低于高脂饮食敏感组动物(P〈0.01)。结论首次发现兔对高脂饮食敏感性存在差异,高脂饮食非敏感组家兔抗病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性均高于高脂饮食敏感组兔。与高脂饮食敏感组家兔相比,高脂饮食非敏感组家兔对高脂饮食耐受性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丹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临床上丹参治疗NAFL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PF级别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对照组、葛根对照组、丹参组,每组8只。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以建立NAFLD模型;丹参治疗组及葛根对照组大鼠给予6.25g·kg-1·d-1的浓缩液每日1次灌胃;除了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高脂饲料喂饲4周。实验完全结束(第4周),各组大鼠禁食12~14 h,禁水2 h后,采血,收集肝脏组织,检测各组大鼠血脂(TC、TG、LDL-C、HDL-C)水平及肝功能(AST、ALT)、肝脏指数,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含量。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7、TNF-α水平;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RORγt基因表达。结果:连续4周喂养高脂饮食后,模型组大鼠肝脏发生脂肪变性,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丹参治疗组、葛根对照组大鼠TC、TG、LDL-C、ALT、AST水平及肝脏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HDL-C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成功复制NAFLD大鼠模型。丹参治疗组大鼠外周血Th17细胞含量、IL-6、IL-17水平、大鼠RORγt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及葛根对照组(P<0.05);TNF-α水平低于模型组及葛根对照组;Treg细胞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及葛根对照组(P> 0.05);Treg/ Th17显著高于模型组及葛根对照组 (P<0.05)。结论:丹参通过降低血清中IL-6、IL-17、TNF-α水平,抑制RORγt基因表达,降低外周血Th17细胞含量,升高Treg细胞含量,调整Th17/Treg平衡,从而抑制NAFLD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对高脂饮食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肝质蓄积及其线粒体功能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 将40只雄性6周龄的C57BL/6J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正常饮食)、模型组(高脂饮食14周)、非诺贝特组(高脂饲养14周,第11周开始给予非诺贝特灌胃0.04 g/(kg·d)干预治疗4周)、辛伐他汀组(高脂饲养14周,第11周开始给予辛伐他汀灌胃0.004 g/(kg·d)干预治疗4周)。本研究从NAFLD模型小鼠的体重,肝重量和肝指数,血清生化指标,病理变化、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指标、相关信号通路等方面验证线粒体功能在NAFLD病理发生中的作用,并探讨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对NAFLD模型小鼠的线粒体功能作用机制。结果 NAFLD模型组小鼠的体重、肝重量和肝指数、血清生化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肝病理、线粒体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改善了客观指标。结论 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通过上调线粒体功能相关信号通路PPARα/PGC-1α的表达,促进肝细胞线粒体的β氧化,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五指山小型猪高脂血症模型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血脂异常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和与昼夜的关系。方法利用高脂饮食诱发五指山小型猪高脂血症,造模后,每2周一次测定小型猪TG、TC、HDL-C和LDL-C和监测动态心电图,并进行24 h和昼夜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以评估小型猪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结果高脂饮食2周后五指山小型猪血清TC、HDL-C、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TG水平亦在高脂饮食后6周显著升高(P〈0.05),其中,TC、LDL-C在高脂饮食0~4周时呈快速上升,在4~6周达到高峰,8~10周基本稳定并维持在一定水平;HDL-C在高脂饮食0~2周迅速上升并达到高峰,2~10周基本稳定。HRV参数分析结果,时域指标(RRI、SDNN、RMSDD、SDANN、PNN50、SDANN index、STV、LTV)和频域指标(VLF、LF、HF和TP)均渐进性显著降低(P〈0.05,P〈0.01),LF/HF升高(P〈0.05),夜间HRV参数变化程度均高于白天;相关分析显示HRV各参数与TC、LDL-C、TC/HDL-C、LDL-C/HDL-C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P〈0.01),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SDNN与TC、LDL-C、TC/HDL-C、LDL-C/HDL-C比值的相关性依次为0.673、0.672、0.665、0.681。结论高脂饮食诱发五指山小型猪高脂血症的血脂异常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的下降和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程度与高血脂状态的持续时间有关;血脂异常所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夜间高于白天;HRV降低与TC、LDL-C、TC/HDL-C和LDL-C/HDL-C比值升高呈一定的依赖性,SDNN降低可作为预测高脂血症引发心血管病风险的独立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1.
曹彦  易艳荣 《生物磁学》2011,(10):1817-1820
目的:探讨SOCS-3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吡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2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高脂饮食组(21只)。饲养8周后,从高质饮食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证实造模成功后,将该组余下的16只大鼠继续以高脂饲料喂养,并随机分为NAFLD对照组(8只);吡格酮干预组(8只),予以吡格列酮3mg·kg^-1·d^-1灌胃。16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检测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SOCS-3mRNA和SREBP-lcmRNA表达及肝脏病理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组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脂肪变水平及肝组织SOCS-3mRNA、SREBPlCmRNA表达显著上调。吡格列酮干预组sOCS.3mRNA、SREBP-1cmRNA表达较NAFLD组下调,且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脂肪变水平下降。SOCS-3mRNA表达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SREBP.1cmRNA表达水平、肝脂肪变成显著正相关。结论:SOCS-3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及上调肝组织SREBP-lcmRNA表达参与NAFLD发病,吡格列酮能抑制肝脏SOCS-3的表达,对NAFLD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兔肝组织硫化氢(H2S)、一氧化氮(NO)浓度,探讨H2S、NO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只日本大耳白兔数字法随机分为重度NAFLD组(重度组)、轻度NAFLD组(轻度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重度组给予高脂饲料160 g/(兔.d),轻度组给予高脂饲料80 g/(兔.d)+普通饲料80 g/(兔.d),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160 g/(兔.d)。均饲养13周。实验前后采集血浆标本,同步检测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肝组织匀浆检测NO、H2S浓度。肝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病理学。结果⑴TC、TG:饲养前重度组、轻度组、对照组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饲养后重度组TC、TG分别为(32.12±1.25)、(6.02±2.12)mmol/L,轻度组TC、TG分别为(18.34±2.10)、(4.39±1.93)mmol/L,均高于饲养前(P﹤0.01),饲养后重度组TC、TG高于轻度组(P﹤0.01)。⑵肝组织NO:重度组(132.4±20.7μmol/g蛋白)和轻度组(95.4±19.8μmol/g蛋白)肝组织NO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74.9±34.7μmol/g蛋白,P﹤0.01),重度组又显著高于轻度组(P﹤0.01)。⑶肝组织H2S浓度:与对照组比较,重度组和轻度组肝组织H2S明显下降(P﹤0.01),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下降更显著(P﹤0.05)。⑷肝脏病理学:重度组肝脏病理学改变呈重度NAFLD,轻度组呈轻度~中度NAFLD。结论 NO、H2S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通过干预NO、H2S防治NAFLD可能是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注射硫代乙酰胺(TAA)及饲喂不同油脂水平饲料建立草鱼肝损伤实验模型。方法 实验草鱼分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投喂2.8%油脂组、4.8%油脂组和6.8%油脂组,模型组腹腔注射TAA 300mg/kg,1次/日,注射1 d,共计6个实验组,饲养10周。养殖过程中,于2周、4周和6周对每组实验鱼采血,测定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AST/ALT。结果①模型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了30.5%(P<0.01),成活率平均为73.33%。模型组草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了17.6%,而肝胰脏粗脂肪含量显著增高了13.38%(P<0.01)。②模型组2周、4周和6周时,模型组血清AST/ALT分别为对照组的1.94倍、1.38倍和1.31倍。10周时,模型组草鱼血清AST/ALT增高了10.10%(P>0.05),而血清胆碱酯酶(CHE)降低了6.38%(P>0.05)。模型组草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8.56%(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细胞肿胀且边界模糊,肝细胞部分脂肪病变,有部分炎症浸润,并均出现肝纤维化。结论注射TAA及饲喂不同油脂水平饲料可以诱导草鱼肝损伤实验模型,实验模型具备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组织中PPARα基因的表达,并用PPARct激动剂进行干预,探讨其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②高脂模型组、③PPARα激动剂干预组,利用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12周后,检测大鼠血脂、肝功能、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RT-PCR法分析PPARα基因的表达;观察肝脏的形态学改变。结果PPARa激动剂可降低NAFLD大鼠转氨酶、血脂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可促进NAFLD大鼠中PPARa基因的表达;肝脏形态学明显改善。结论PPARα激动剂能改善NAFLD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具有适度的胰岛素增敏作用。PPARα及其配体在NAFLD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为临床防治NAFLD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对于高脂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8周龄C57BL/6小鼠24只随机分为高脂组(n=16)和正常饮食组(n=8),高脂组小鼠高脂饮食(60%的脂肪)12w后再随机分为高脂饮食对照组(n=8)、高脂饮食治疗组(n=8)。高脂饮食治疗组小鼠给予0.75mg/kg/d的奥美沙坦灌胃8w,灌胃结束后处理小鼠,留取空腹血样本检测AST和ALT。肝组织冰冻切片行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变;石蜡切片行HE和F4/80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脏炎症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TNF-α和IL-6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中IκB-α、p-IκBa、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结果奥美沙坦显著抑制了高脂诱导的NAFLD脂肪变性,并明显改善肝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奥美沙坦能显著降低肝脏组织中TNF-α和IL-6mRNA表达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奥美沙坦显著抑制肝脏NF-κB信号通路活化。结论奥美沙坦显著抑制NAFLD小鼠肝脏炎性病变而保护肝功能,其机制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以及降低肝脏TNF-α和IL-6mRN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高脂饲料复制肥胖与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SD大鼠模型。方法:体质量100±10g的雄性SD大鼠140只,按照体重随机抽取120只用于模型建立,喂食高脂、高能饲料。连续8周后,将体质量大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96倍标准差的模型大鼠作为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O组),体质量小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0倍标准差的作为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OR组)。8周内动态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8周末每组随机取8只处死,比较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变化及肝指数、脂体比,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剩余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结果:NO与NOR组大鼠体重增长差距逐渐增大,至8w末,NO组体重显著高于NOR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脂肪重量和脂体比均显著升高,NO组脂肪重量显著高于NOR组(P0.05,0.01),但脂体比间未见显著差异;NO与NOR组TG、ALT显著升高(P0.05),其中NO组大鼠血清TG、TC显著高于NOR组(P0.05);两组肝重量和肝指数均显著升高,NO组肝重量显著高于NOR组(P0.05,0.01),但肝指数间未见显著差异,两组肝细胞内均弥散大量脂肪空泡。结论:利用高脂饲料成功建立肥胖与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SD大鼠模型,与人类发病特征相似,为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的研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PPARα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防治作用.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运动组.后两组喂食普通饲料的同时在实验前三周给予脂肪乳剂灌胃,以诱发脂肪肝.七周有氧运动后测大鼠体重、肝湿重、测血浆TC、TG、ALT、SOD及MDA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肝细胞PPAR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TC、TG显著升高(P<0.05,P<0.01),高脂运动组均无显著性差异.高脂组TC、TG显著高于高脂运动组(P<0.01,P<0.01).2)高脂组PPARα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和高脂运动组(P<0.01);高脂运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高脂组肝小叶结构模糊,肝窦界限不清,汇管区结构模糊,肝细胞肿胀,有空泡样改变,肝脂肪变性.高脂运动组肝脏仍有脂肪积聚,但肝细胞空泡消失,呈好转趋势.4)高脂运动组MDA显著低于高脂组(P<0.01);高脂运动组SOD显著高于高脂组(P<0.01).结论:运动可以通过上调PPARαmRNA来促进脂肪酸氧化、降低血脂,从而有效预防肝细胞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