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 rus, SIV)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的特点,罹患流感的怀孕母猪还有并发流产的危险。猪流感已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严重危害。SIV属于正粘病毒科 A 型流感病毒属[1]。A型流感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一般认为,水禽是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基因库,猪则是人流感病毒株与禽流感病毒株的中间宿主和混合器[1],通过基因重配产生抗原转移而导致新流感病毒株的出现。研究病毒两种受体[2],因此所有A型流感病毒都能感染猪,猪在流感病毒的生态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猪流感的主要流行血…  相似文献   

2.
路伟  张秀华  王秀东  武华 《病毒学报》2010,26(5):396-401
2006年从辽宁省某猪场采集具有流感症状猪鼻拭子共30份,经9~11日龄SPF鸡胚分离,对分离株进行了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RT-PCR亚型鉴定,全基因序列比对和接种试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具有凝集0.5%鸡红细胞的活性,且与抗猪流感H1标准血清发生血凝抑制反应,RT-PCR分别扩增得到全基因8个片段,利用DNAStar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HA基因与GenBank登录的H1~H16中的H1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NA基因与N1~N9中的N1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故该LN株分离毒为猪流感H1N1亚型病毒。全基因序列中,除了M基因不是猪源的,其它基因片段均与国内H1N1亚型猪流感参照株高度同源,推测LN株可能是由类人和类禽谱系的流感病毒与古典猪谱系的流感病毒重排形成的;用该病毒接种试验动物可成功复制出猪流感典型症状。该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为我国进一步调查猪流感的流行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猪流感(Swine influenza,SI)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不仅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引起全球公共卫生的关注。猪对哺乳动物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都易感,被认为是二者之间进行基因重配和跨种传播的重要中间宿主,也是产生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毒株的重要来源。目前全球猪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以H1N1、H3N2以及H1N2亚型为主,但各地流行的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es,SIVs)谱系或基因节段的来源均有差异。北美地区近期暴发的猪流感三源重配H3N2/H1N2亚型变异株感染人的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SIV对公共卫生的威胁。因此,监测和研究甲型流感病毒在全球猪群中的流行动态对于大流行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刘超  陈薇  李艳梅 《生命科学》2011,(10):1034-1039
2009年4月初,在墨西哥和美国出现一种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病毒通过人-人传播迅速在全球范围蔓延。该病毒拥有来自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其HA基因与引发1918年大流行的流感病毒株的HA基因同源性很高。该病毒倾向于感染儿童、青少年、孕妇,以及具有心肺疾病的人。据观察,它在人群中的传播能力高于季节性流感。部分感染患者具有在季节性流感中罕见的呕吐和腹泻症状。先前的流感病毒大流行和2009年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大流行表明,由于流感病毒变异速度快、容易发生基因重排,新产生的变异毒株很可能造成新的大流行,威胁人类健康。由于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都能感染猪,猪被认为是通过基因重排生成新的大流行病毒的"混合容器"。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焦磷酸测序技术对我国分离的H1N1、H3N2、H9N2等3种基因型的10株猪流感病毒分离株进行金刚烷胺耐药性鉴定。【方法】流感病毒M2蛋白5个关键位点氨基酸残基(第26、27、30、31和34位)中的任何一个发生突变会导致抗流感病毒药物中金刚烷胺抗药性的产生。本研究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2004-2008年国内分离的10株猪流感病毒M基因金刚烷胺耐药性分子决定区进行了鉴定,并进行抗药性分析。【结果】基于M2蛋白基因保守区序列建立的焦磷酸测序技术能用于国内猪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抗药性分析表明10株猪流感病毒国内分离株中5株H1N1分离株全部耐药,主要存在M2蛋白的V27T、V27I或S31N位点的突变,而4株H3N2和1株H9N2猪流感病毒分离株在M2蛋白5个关键位点上均未出现变异,表明其对金刚烷胺敏感。【结论】基于M基因的焦磷酸测序技术可以用于我国猪流感病毒金刚烷胺耐药性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6.
H1N1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 SIV)对公共卫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流感病毒基因组序列的遗传进化及特定的氨基酸差异可以影响病毒的致病性和毒力.本研究组对中国猪流感的流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主要流行的是欧亚禽系H1N1亚型SIV,进一步对欧亚禽系的H1N1 SIVs进行基因型分析发现其可分为11个基因型,并且重配型的欧亚禽系H1N1亚型SIV,特别是病毒的PB2, PB1, PA和NP基因源于pandemic H1N1/2009的重配毒株近年来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此外,从湖北省分离到的1株新的欧亚禽系猪流感病毒(A/swine/Hubei/221/2006(H1N1)),通过与中国欧亚禽系H1N1猪流感病毒的同源比较发现,该分离株的基因组片段与此前从人体内分离到的欧亚禽系猪流感病毒A/Hunan/42443/2015(H1N1)的基因组片段亲缘关系很近.总之,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欧亚禽系H1N1猪流感病毒的流行状况和遗传进化进行分析,为猪流感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义祥  蒙雪琼 《微生物学报》2008,35(4):0582-0588
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 SIV)是引起猪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原发病原之一, 常常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造成更严重的损害。目前, 猪流感(Swine influenza, SI)已遍布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 是规模化养猪场普遍存在且难以根除的群发性疾病。猪在流感病毒的种间传播和遗传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猪可被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感染, 因此, 猪被认为是人、禽和/或猪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排产生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混合器”。SIV不仅危害猪群, 而且同时具有感染人和禽的潜力。目前世界范围内猪群中流行的SIV亚型主要有3种:H1N1、H3N2和H1N2, 其中包括古典H1N1、类禽H1N1、类人H3N2、基因重排的H3N2和多基因型的H1N2亚型。研究表明, 禽流感病毒、人H3N2亚型病毒和古典猪H1N1亚型病毒在我国猪群中共存, 为产生含有禽流感病毒基因片段的重排病毒创造了条件, 这将对养猪业以及人类公共卫生都具有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是引起猪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原发病原之一,常常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造成更严重的损害.目前,猪流感(Swine influenza,SI)已遍布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是规模化养猪场普遍存在且难以根除的群发性疾病.猪在流感病毒的种间传播和遗传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猪可被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感染,因此,猪被认为是人、禽和/或猪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排产生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混合器".SIV不仅危害猪群,而且同时具有感染人和禽的潜力.目前世界范围内猪群中流行的SIV亚型主要有3种:H1N1、H3N2和H1N2,其中包括古典H1N1、类禽H1N1、类人H3N2、基因重排的H3N2和多基因型的H1N2亚型.研究表明,禽流感病毒、人H3N2亚型病毒和古典猪H1N1亚型病毒在我国猪群中共存,为产生含有禽流感病毒基因片段的重排病毒创造了条件,这将对养猪业以及人类公共卫生都具有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为研究流感病毒突破种间屏障分子机制,筛选流感基因工程疫苗株。【方法】本实验以猪流感病毒A/Swine/Henan/S4/01(H3N2)为亲本株,利用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采用RT-PCR技术对该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分段进行扩增,通过与双向转录载体pHW2000连接, 重组质粒转染293T和MDCK共培养细胞,拯救出全部基因均来自于亲本株的猪流感病毒rgH3N2,并分别以人流感病毒A/ PR/8/34(H1N1)、禽流感病毒A/Duck/Nanchang /4-165/2000 (H4N6 )、马流感病毒A/Equine/Fuyun/2008/(H3N8)的HA和NA基因替换A/Swine/Henan/S4/01的相应基因,【结果】生物学实验结果表明rgH3N2在鸡胚半数感染量、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稳定性试验等方面都与亲本株保持一致。rgH3N2经鸡胚多次传代后血凝价最高可达到1:256,接种MDCK细胞60 h后,血凝价可以达到1:64。基因替换后成功拯救出的重组病毒rgH1N1、rgH4N6和rgH3N8在鸡胚和细胞上均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结论】病毒的成功拯救为流感病毒突破种间屏障分子机制,HA、NA基因在流感病毒跨种属传播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和流感基因工程疫苗株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被认为是引起下次流感大流行可能性最大的动物流感病毒之一。1979年,第一次在猪群中分离到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该病毒随后在欧洲流行。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从2005年起在我国猪群中广泛存在,偶尔可突破种属屏障感染人;在江苏、河北和湖南等地区已出现人感染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由此对公共卫生和生猪养殖业均有一定的威胁和影响。本文综述了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病原学特征及其相关致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旨在为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8质粒拯救系统成功拯救出了猪流感病毒毒株A/Swine/TianJin/01/2004(H1N1)(A/S/TJ/04)。将猪流感病毒8个基因节段经RT-PCR合成cDNA后, 分别克隆到RNA聚合酶I/II双向表达载体PHW2000中, 构建成8个重组质粒。用8个重组质粒共转染COS-1细胞, 30 h后加入TPCK-胰酶至终浓度0.5 mg/mL。共转染48小时后收获COS-1细胞及其上清, 经尿囊腔接种9日龄SPF鸡胚。收获死亡鸡胚尿囊液并继续用SPF鸡胚传3代, 得到有感染性的病毒。经血凝、血凝抑制验、测序分析、电镜观察等均证实了A/S/TJ/04猪流感病毒的成功拯救。这是目前国内首次报道拯救出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 为进一步研究猪流感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流感跨种传播的机制以及构建新型猪流感疫苗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8质粒拯救系统成功拯救出了猪流感病毒毒株A/Swine/TianJin/01/2004(H1N1)(A/S/TJ/04)。将猪流感病毒8个基因节段经RT-PCR合成cDNA后, 分别克隆到RNA聚合酶I/II双向表达载体PHW2000中, 构建成8个重组质粒。用8个重组质粒共转染COS-1细胞, 30 h后加入TPCK-胰酶至终浓度0.5 mg/mL。共转染48小时后收获COS-1细胞及其上清, 经尿囊腔接种9日龄SPF鸡胚。收获死亡鸡胚尿囊液并继续用SPF鸡胚传3代, 得到有感染性的病毒。经血凝、血凝抑制验、测序分析、电镜观察等均证实了A/S/TJ/04猪流感病毒的成功拯救。这是目前国内首次报道拯救出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 为进一步研究猪流感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流感跨种传播的机制以及构建新型猪流感疫苗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广东省疑似流感发病猪分离到1株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A/Swine/Guangdong/01/2005(H3N2)),对其各个基因进行克隆与测序,并与GenBank中收录的其它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的相关基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A全基因与广东2003~2004年分离的H3N2猪流感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与纽约90年代末分离的H3N2人流感毒株同源性在98.5%以上;NA基因与纽约1998~2000年分离的H3N2人流感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NS基因、M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H1N1亚型猪流感毒株A/swine/HongKong/273/1994(H1N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7.9%、98.4%,与美洲A/swine/Iowa/17672/1988(H1N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7%、97.1%;其他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H3N2人流感毒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推测其M和NS基因来源于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HA、NA及其他基因均来源于H3N2亚型人流感病毒。表明此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为H3N2亚型人流感病毒和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经基因重排而得到的重组病毒。  相似文献   

14.
禽流感与猪流感病毒:跨越物种传播的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今年在墨西哥暴发的流感疫情来源于一种新的流感病毒:甲型H1N1病毒.这种病毒包括人源,禽源和猪源等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片段,为混合毒株.比较了禽、猪和人的流感病毒在其天然宿主中的致病机理,主要目的是评估猪和禽的流感病毒成为人兽共患病的可能性,同时还评估猪在禽流感病毒传入人的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禽流感和猪流感作为人畜共患疾病,在流感病毒从动物到人的传播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猪作为流感病毒的中间宿主,具有混合器作用,人、猪、禽流感病毒可在其体内进行基因重排产生新病毒,并可能跨越种间屏障感染人类.但是流感病毒本身的跨越种间障碍传播不足以引起人流感的大暴发,动物流感病毒必须经过显著的遗传变异后才能使其在人群中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5.
A/H1N1流感—世界关注的焦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A/H1N1流感在墨西哥和美国暴发。随后,疫情迅速蔓延到美洲、欧洲、亚洲多个国家。A/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以前在人或动物身上从未观测到的新病毒。遗传进化和抗原特性分析表明该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密切相关,与人类的季节性流感病毒有明显区别。但是流行病学信息表明A/H1N1流感病毒只攻击人类,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尚未发现动物向人类传播的情况。本文从A/H1N1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特征、公共卫生意义等方面全面阐述了A/H1N1流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正确认识和科学防控A/H1N1流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对深圳市4名甲流重症患者的血清抗体及其所感染的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分子特点的分析,发现这些患者在感染后短期内产生的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均不超过1:20,不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交叉血凝抑制实验的结果显示新H1N1病毒与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病毒无任何交叉反应,抗原性差异很大,而患者所感染的病毒与标准株的抗原性则没有太大差异;分子特点的分析表明新H1N1病毒进入人群后依然属于经典的猪流感亚系,4名重症患者感染的病毒不具备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遗传特点,几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没有影响病毒的毒力和致病性,只有一株毒株的NA蛋白发生了His275Tyr的突变,产生了对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已经与人类“相处”了400多年,可在各年龄段的人群中流行和引起发病,每年在全球引起25万~50万人发病[1]。2009年3月在北美地区暴发了新型H1N1流感,截至2009年6月8日,已有73个国家和地区的25288人被感染,其中139人死亡(http://www.who.int/csr/don/2009_06_08/en/index.html)。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曾称其为猪流感,原因是其多数基因片段来源于猪流感病毒。猪流感这一名称直接导致了埃及4月30日为预防流感蔓延而扑杀了30万头生猪。随后,WHO将其改名为甲型H1N1流感(下称2009甲型H1N1流感)。因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起源毫无疑问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本文就2009甲型H1N1流感、1997年人际传播的H5N1禽流感以及人类历史上的几次人流感大流行,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其特有的进化机制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8.
杨正时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3):285-288,F0003
2009年春季,墨西哥流感暴发,并很快传播至其邻邦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病原是携带有H1N1亚型抗原的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基因片段的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是常见引起猪流感的型别,也同样是1918西班牙流感的亚型,  相似文献   

19.
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两大谱系的起源及其演变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测定1972-2000年间在中国分离并保存的乙型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一些毒株的HA1区核苷酸序列,结合GenBank中其它毒株的相关序列以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提示,当前在世界上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两大谱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而不是以前推测的60年代末,并且其中一个谱系起源于中国。结果还提示,乙型流感病毒的演变同时受到很强的正选择与负选择的作用,而以前人们认为选择对乙型流感病毒的演变作用甚微。还修正了乙型流感病毒变异速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甲型H1N1(2009)病毒的早期分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本世纪首次流感大流行的病原属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遗传特性和抗原等方面都有别于人群中流行多年的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为了深入了解病毒的遗传特性,跟踪病毒的演化趋势,及时发现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变异株,本研究对早期分离的甲型H1N1(2009)病毒的分子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方法】通过GenBank的流感资源中心下载相关毒株的基因组信息, 序列分析采用DNAStar软件包的EditSeq和MegAlign比较与病毒致病性和宿主特异性相关的氨基酸变化情况。以A/California/07/2009(H1N1)作为新甲型H1N1(2009)的代表株进行详细的分子特征分析。【结果】A/California/07/2009不具备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病毒编码的11个蛋白大部分保留有猪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同时也具有一些禽和人流感病毒的特征;PB1-F2在11aa,57aa和87aa后发生断裂,具有古典猪H1N1和人H1N1双重特点,这是甲型H1N1(2009)病毒一个特有的分子特征。【结论】首次详细分析了新甲型H1N1(2009)病毒的分子特征。随着病毒在人群中的进一步适应和持续存在,这些分子特征将发生变化,应该特别关注这些变化对病毒的传播力和致病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