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中国的鲌属和红鲌属鱼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中国淡水鱼类的研究,如果从C.Linnacus的记载算起,至今已超过一个半世纪了。在这个时期内,特别是前100年,全部工作几乎只限于种类的简单描述。进行这些工作的鱼类学者,大抵都是外国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到过中国,一般仅凭从中国采得的少数标本,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了线粒体CO1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鲌属鱼类进行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中获得了鲌属4种鱼类共32个个体长度为816bp的CO1基因序列。利用MEGA软件计算鲌属鱼类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Bayesian方法分别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鲌属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在系统树中,鲌属鱼类每一物种的个体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分支。基于CO1基因的DNA条形码在识别鲌属鱼类物种方面和传统形态学基本一致,而且该基因可以探讨鲌属鱼类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表明以CO1基因作为鲌属鱼类DNA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红菇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菇属Russula是一类具有较高经济和研究价值的食药用真菌,部分种类有毒。从红菇属的资源和分类、分子系统学、遗传多样性与应用研究等方面,本文对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红菇属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态特征记述误差较大导致的鉴定不准确,现有分子系统学研究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只涉及了少数种类的单基因片段,我国已报道的大量原初描述于欧洲和北美洲的种名是否在我国有分布尚存在争议,解决上述问题是今后红菇属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裴氏金线鱼和横斑金线鱼是金线鱼属中 2 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及印度太平洋海域。由于这 2 种金线鱼外部形态十分相似,导致其分类鉴定非常困难。尽管过去有些学者曾经对它们分别进行过形态描述,但是目前文献中仍存在许多同物异名及鉴定错误,特别是在中国这 2 种鱼类的命名和鉴定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共识。本文对裴氏金线鱼和横斑金线鱼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发现裴氏金线鱼和横斑金线鱼在体型、体色、背鳍及鳃弓的形状等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金线鱼属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种类,研究它们的形态分类学特征并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对该属鱼类单一种类的资源评估和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原鳅属鱼类及其分类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鳅属鱼类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迄今已记录有123种,我国分布有105种,其中半数以上(58种)是近20年内相继发表的新种.该属的一些用于物种鉴定的形态学性状随栖息环境或鱼体生长变异较大,大量新种描述后缺乏系统比较和分类整理.本文总结了我国高原鳅属鱼类的种类和分布、分类研究历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系统分类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鮊属和红鮊属模式种的订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鲤科鮊亚科中的鱼类是东亚特有的一个类群,在我国分布甚广,种类较多,为常见的经济鱼类.有关鱼类的分类已有不少学者作过研究,本文主要讨论Cutter alburnus Basilewsky和Cut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两个种的性状经订正后而涉及鮊属(Cutter)和红舶属(Erythroculter),与模式种的性状相一致的问题,并根据现有材料将鮊鱼类进行分类整理.    相似文献   

7.
黄盖蝶抗冻蛋白的分离与cDNA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外学者从极地鱼类中 发现并分离出能使血液冰点降低的抗冻物质。这种物 质分为塘蛋白及抗冻肤两类。人们以美洲拟蝶(Pseudopleuronecscs americanus)等为材料,对抗冻肚的性 质、一级结构、mRNA,基因表达等都进行了研究。 有关抗冻肤的作用机理以及基因的表达调节都是学者 注意的中心。对抗冻蛋白基因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 使人们了解鱼类血清冰点降低的遗传基础,研究基因 表达的调节等基础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为用遗传工程 手段改良经济鱼类品种,提高鱼类抗冻能力作一些贡 献。但国内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尚少有类似 的工作报道。  相似文献   

8.
光黑壳属植物内生菌的一个新纪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自河南境内伏牛山的野生碎米桠(Isodon rubescens (Lamiaceae))中分离到1株内生真菌,经鉴定为光黑壳属的中国新纪录种-Preussia dakotensis,,根据研究菌株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分子鉴定及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葡萄属植物野生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葡萄属植物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葡萄属植物种类最多、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起源于中国的葡萄属植物共有40种、1亚种、13变种。本研究根据《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选择多项性状指标作为形态鉴定参数,对起源于中国的葡萄属植物23个种的生物学性状、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等进行鉴定,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中国葡萄属植物的主要物候期,嫩梢新梢的绒毛、颜色,叶片的形状、颜色、锯齿,果实大小、颜色、香型和花器官等形态性状都有丰富的变化,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上述研究结果将为葡萄属植物的分类鉴定提供依据,也将为葡萄属植物演化研究和育种利用提供参考。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对目前使用的《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我国野生葡萄资源多样性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中国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展了局部河流或河段鱼类饵料生物资源的调查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又从生物学角度监测和评价了若干河流的水质,国家环保局也于1986年规定在全国20个城市推广水环境的生物监测,并建议监测种生物群落1。这些工作为在流域及更大范围内开展河流生态学研究积累了资料。但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严重不足,河流生物监测工作在我国还没有很好地进行,至今仍缺乏对我国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1.
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一条国际河流,是全世界鱼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流域之一,其中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域的条鳅科鱼类共记录37种,由于该类群分类鉴定较为困难,流域内仍存在未被发现、描述或准确鉴定的物种。2015至2019年,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澜沧江流域进行多次鱼类生物多样性调查,共发现3种未曾记录的条鳅科鱼类。对所采集到鱼类标本的重要性状进行测量,并与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形态特征比较,分别鉴定为长带条鳅(Nemacheilus longistriatus)、裸背南鳅(Schistura nudidorsum)和宽齿南鳅(S. latidens),均为中国物种新记录;其中,由于以前在中国记录的条鳅属鱼类均已移入南鳅属(Schistura),长带条鳅是目前中国分布的唯一条鳅属物种。本文对这3种新记录的条鳅科鱼类进行描述,对今后澜沧江条鳅科鱼类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澜沧江鱼类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盖鲽抗冻蛋白的分离与cDNA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外学者从极地鱼类中发现并分离出能使血液冰点降低的抗冻物质。这种物质分为糖蛋白及抗冻肽两类。人们以美洲拟鲽(Pseudopleuronecics americanus)等为材料,对抗冻肽的性质、一级结构、mRNA,基因表达等都进行了研究。有关抗冻肽的作用机理以及基因的表达调节都是学者注意的中心。对抗冻蛋白基因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使人们了解鱼类血清冰点降低的遗传基础,研究基因  相似文献   

13.
李勃  马瑜  甄丽莎  柯杨 《菌物研究》2011,(3):129-132
从采自河南境内伏牛山的野生碎米桠中分离到1株内生真菌,经鉴定为麻孢菌属的中国新记录种——宇田川麻孢菌Gelasinospora udagawae,根据研究菌株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显微照相及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微型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类群, 由于其个体微小,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被忽略了。本文利用透射电镜(TEM)对若干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样品进行观察, 经鉴定, 确认一个我国微型硅藻类的新记录属--微壳藻属Nanofrustulum Round, Hallsteinsen &; Paasche 1999。对该属及该属一个新记录种的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 提供了透射电镜下的照片, 并对相似属种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羚牛主要分布在中国,针对该物种的主要科研工作都是由中国学者完成的。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吴家炎研究员是中国最早一批开展羚牛研究的学者,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羚牛的地理分布、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著作《中国羚牛》是我国第一本全面介绍羚牛的专著。在吴家炎之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宋延龄研究员及其弟子曾治高、官天培等在秦岭和四川对羚牛的行为生态学(如集群、占区和繁殖)开展了研究。另外,在90年代,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的胡锦矗教授等也在四川开展了一部分关于羚牛习性和生境选择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74年5月我所东北中生代鱼化石考察组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哈玛采得一批鱼化石,除了少量标本因保存不好不能鉴定外,其余标本分别属于三个属、种:长头松花鱼(Sungarichthys longicephalus)、贪食吉林鱼(Jilingichthys rapax)和巨口哈玛鱼(Hama macrostoma)。本文只描述吉林鱼和哈玛鱼两个新属,这是中生代化石鱼类中比较进步的一些种类,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这个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白垩纪鱼群的组成,而且对白垩纪鱼群的演化,以及东北地区白垩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中眼藻属(Mesostigma)被认为是与高等植物亲缘关系最近的单细胞鞭毛藻类, 是研究高等植物起源的关键类群之一。已有研究表明中眼藻主要分布于静止的淡水水体中, 诸如池塘、水库和小型湖泊等, 然而中国至今仍未有该藻的报道。本研究在重庆合川和福建九龙江采集到2株单细胞鞭毛藻类, 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并基于18S rDNA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2株藻为中眼藻属的绿色中眼藻(Mesostigma viride)。此外, 研究从三峡库区的环境DNA中也鉴定出中眼藻的存在, 且主要出现在秋季, 说明秋季可能是在中国内陆采集中眼藻的最佳季节。研究是中眼藻属在中国的首次报道, 为今后的中眼藻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历史。基于收集到的1758—2011年1230余篇与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研究相关的中外文著作、文献等,并根据特定的研究历史事件,对我国内陆水域鱼类研究历程进行了断代分析。将这一历程划分为5个时期:外国学者研究时期(1758—1927年)、中国学者开始自主研究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影响时期(1937—1949年)、恢复时期(1950—1980年)和加速发展时期(1980年至今),并分析了各时期的代表性研究以及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我国植物病原真菌资源与多样性。【方法】采用经典真菌形态分类方法并结合序列分析结果对研究样品进行鉴定。【结果】从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的林下枯叶上分离到尖色疣节梗孢,对尖色疣节梗孢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并对其ITS rDNA序列进行分析。【结论】金缕梅叶斑病的尖色疣节梗孢病原菌在我国是首次发现,为我国真菌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0.
《蛇志》2020,(1)
本文对我国学者对亚洲蝮属蝮蛇的分类学研究贡献,尤其是新物种的发现、描述及研究简史进行了总结。该属主要分布于亚洲,共计22种。蝮蛇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和现代生物医药资源,对其分类和生物学认识是资源开发和蛇伤治疗方面的基础。1979年以来,我国学者对我国该属的分类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目前已知的16种亚洲蝮属蝮蛇中,有8个种和1个亚种为我国学者发现并描述,它们分别是蛇岛蝮(含指名亚种和千山亚种)、秦岭蝮、六盘山蝮、长岛蝮、庙岛蝮、红斑高山蝮、诺尔盖蝮和澜沧蝮。此外,近年来还进一步通过对西伯利亚蝮-中介蝮复合种的研究,发现我国北方一直被认为的中介蝮应该是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华北蝮和阿拉善蝮。最后,总结了我国分布的16种蝮蛇的名录和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