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羚牛(Budorcastaxicolor),别名扭角羚,隶属偶蹄目牛科,有4个亚种,分别为指名亚种(B.t.taxicolor)、不丹亚种(B.t.whitei)、四川亚种(B.t.tibetana)和秦岭亚种(B.t.bedfordi),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为中国所特有(吴家炎,1986;吴家炎等,1990)。羚牛四川亚种(简称四川羚牛)分布于甘肃东南部、四川盆地西缘和西北缘的中高山地带,其分布区跨越岷山山系、邛崃山系、相岭山系、凉山山系、大雪山和沙鲁里山系(吴家炎等,1990;胡锦矗、魏辅文,1993;魏辅文、胡锦矗,1993);秦岭亚种(简称秦岭羚牛)仅分布于秦岭山脉的山地森林中(吴家炎等,1983,1990;吴家炎…  相似文献   

2.
《中国羚牛》一书,已于1990年2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并发行,由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吴家炎先生等编著,全书21万字,共192页,彩色图版5幅。 该书共分8章,第1—4章的内容为羚牛的研究简史、进化分类和分布及生态生物学。第5—6章为羚牛的解剖和生理、生化参数及染色体。第7—8章为羚牛的饲养繁殖和保护管理等。 羚牛为我国珍稀濒危物种,而且又是很有潜力的资源动物。只有在加强科学研究基础上,才能更  相似文献   

3.
巩会生 《四川动物》1992,11(3):40-40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我国一类保护的珍稀动物,吴家炎等(1990)对羚牛的骨骼进行了解剖,认为羚牛腓骨只保留近端,骨远端体消失,近端即腓骨头与胫骨外髁愈合,远端形  相似文献   

4.
羚牛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艾怀森 《四川动物》2003,22(1):14-18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一种大型草食动物,现存4个亚种。中国是世界上羚牛资源最大的拥有国,羚牛研究工作也主要集中在中国。自1964年开始,中国学者对羚牛生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根据大量的文献,对羚牛的地理分布、栖息地、生境、食性、种群、行为、习性等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方法、研究状况及研究成果等进行了分析汇总,并对4个亚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对比,同时也针对今后羚牛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羚牛是一种栖息于高山或亚高山地区的大型偶蹄类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羚牛有4个亚种,即:秦岭亚种、四川亚种、指名亚种以及不丹亚种,其中前两者为中国所特有。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发布的"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中,羚牛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客观地说,羚牛在野外的数量  相似文献   

6.
羚牛血液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羚牛血液成分对了解羚牛及其疾病诊治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羚牛血液成分的资料缺乏。本文报导了6只四川亚种羚牛血液的氨基酸、酶、电解质、蛋白等生理生化参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羚牛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羚牛是介于羊和牛之间分类地位特殊的偶蹄目牛科动物, 共有4 个亚种。中国是羚牛的主要分布区, 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羚牛种群。有关羚牛的研究主要由中国的科研人员在中国境内完成。羚牛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地理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季节性迁移活动、集群行为、家域、日活动规律、采食习性、繁殖和防御行为。对羚牛研究现状的综述性介绍即从这10 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属国家第一类保护的珍稀动物。羚牛包括4个亚种,其中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为我国所特有。随着野生动物科研工作的发展。有关羚牛的生态、遗传、血液生化等研究工作正逐步进行,羚牛的疾病诊治、捕捉、搬迁等工作也日益频繁。羚牛性情凶猛,不易保定,人工强行保定极易造成动物和人员的伤亡。因此,如何解决羚牛的化学保定问题,是进一步开展羚牛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9.
羚牛(BudorcastaxicolorHodgson,1850)仅产于亚洲大陆的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及中国,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羚牛共有4个亚种,我国均产,其中四川亚种与秦岭亚种为我国特有的大型珍稀动物。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动物科技工作者(1-10)先后对我国羚牛的寄生虫与寄生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研究员?杨小菊研究员?吴向午研究员等耗费十余年时间编著的《银杏植物》专著(图1)于2020年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中国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的一系列分册中的一册, 这是第一本编著完成并出版的古植物志书。 中国的古植物研究始自十九世纪后半叶,早期的论著都是由西方国家的学者发表, 直到二十世纪20年代以后才有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植物化石, 迄今为止也已过去近一个世纪。在过去的百余年里, 中国的古植物学走过了曲折而光辉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关于中生代银杏目化石的系统研究被誉为是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全国首届苏铁植物研讨会,于1994年4月21—23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召开。此届苏铁会议是由中国植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四川攀枝花市联合承办的。出席会议的代表43人,他们是来自北京、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及台湾的研究苏铁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园林管理干部及苏铁爱好者。四川攀枝花市市长秦万祥同志在开幕会上致词。傅立国研究员代表中国植物学会及中科院植物所致开幕词,攀枝花市政府秘书长韩宗山同志致闭幕词。  相似文献   

12.
陈平富 《化石》2013,(1):68-8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彭善池研究团队经过数十年的精心研究,先后在我国正式确立了全球寒武系三个"金钉子"地层剖面,并以我国地名创立了芙蓉统、排碧阶、古丈阶和江山阶四个全球寒武系标准年代地层单位,这也是《国际地层表》中为数不多的由中国学者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全球年代地层标准单位。"金钉子"是"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  相似文献   

13.
高黎贡山羚牛生境选择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羚牛指名亚种的生境调查研究,在调查点内对与羚牛生存有关的生境因子(植被型、郁闭度、坡向、坡位、水源、人为干扰、距主要公路距离、距农用地距离)进行了调查统计。在研究中,将这些生态因子分别分成了3个等级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羚牛在不同生境中出现概率的预测方程,通过分析后发现,影响高黎贡山羚牛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是人为干扰和隐蔽条件,其次是距农业用地距离、距主要公路距离和水源,坡度、坡向和植被型对羚牛生境选择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理解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舔盐行为的活动模式,于2017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基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持续观察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的舔盐行为,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段个体舔盐行为的年、日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舔盐与排尿行为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区域、月份盐井水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1)四川羚牛偏好夜间舔盐,白天和夜晚在观察点的滞留时间分别占28.98%和71.02%;(2)四川羚牛舔食盐井水的高峰为5月,成年雌性有更高的累计出现只次;(3)舔盐行为的日活动节律呈U型,08∶00—13∶00为活动低谷,22∶00至次日06∶00为活动高峰;(4)四川羚牛进入盐井的第一次排尿间隔时间显著低于第二、三次排尿;(5)天然盐井水的Na含量较溪水高。本研究为相关保护区对四川羚牛的保护和其栖息地管理提供了基础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集群是有蹄类动物的社会行为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增加种群适合度的重要生存对策。有蹄动物集群机制的研究集中在食物资源和捕食者风险等因素,就栖息地景观特征对集群影响的研究开展较少。本研究以陕西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种群为对象,通过布设红外相机采集羚牛群的空间位置、年龄结构等信息并统计羚牛群个体数量,开展羚牛集群与坡度、海拔等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羚牛集群机制的主要地形因子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坡度因子与集群大小显著相关(r=0.336,P=0.006),而羚牛集群大小与海拔、坡向因子之间均不相关。(2)坡度对7只及以下和7只以上的羚牛群的影响差异显著(P=0.015)。(3)7只及以下的羚牛群为以成体羚牛为主的混合群,雄性个体占比较高,喜选择坡度较小的环境(12.42°±0.21°),该区域物种间竞争大、植被组成相对丰富。7只以上的羚牛群为幼体比例较大的家群,雌性个体占比较高,喜选择坡度值较大的环境(22.02°±0.95°),所在区域种间竞争相对较小、植被组成相对简单。研究表明,坡度是影响秦岭羚牛集群规模、...  相似文献   

16.
龚旭  付强  王磊  杨彪  张全建  张远彬 《生态学报》2020,40(14):4842-4851
水鹿(Rusa unicolor)和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了解和掌握濒危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对栖息地的利用特征是制定相关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利用红外相机和样线法收集四川鞍子河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的实体、粪便和痕迹等点位信息,在得到水鹿124个、羚牛79个有效点位的基础上,结合15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对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进行了栖息地适宜评价及其重叠性分析。结果表明:(1)水鹿和羚牛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均达到良好水平,其AUC值分别为0.888和0.813;(2)水鹿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的中、南部海拔1474—3336 m区域,面积分别为943.23 hm~2和3390.1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6.25%和22.48%;(3)羚牛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中、西部海拔1467—3823 m区域,面积分别为1808.37 hm~2和8384.3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11.99%和55.59%;(4)水鹿和羚牛生态重叠指数较高,其D和I值分别为0.6739和0.9098,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重叠面积分别达261.10 hm~2和2048.41 hm~2,且主要集中在保护地中、南部低山河谷区,受人为活动影响大。加强水鹿、羚牛、斑羚等同域偶蹄目动物的食性研究以及食性特征与栖息地选择利用之间的相关性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生物多样性》2005,13(2):179-179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费梁研究员等编著的《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一书已于 2005年1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根据多年研究并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在原著《中国两栖动物检索》(1990)和《中国两栖动物图鉴》(1999)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多的修订和补充后撰  相似文献   

18.
秦岭羚牛中独栖现象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曾治高  宋延龄 《兽类学报》1999,19(3):169-175
在群栖的秦岭羚牛种群中,存在着少数单独活动的羚牛, 称为独牛。野外见到独牛50只次, 占见到羚牛总数的4.59 %。独牛中有老年雄性个体、青壮年雄性个体、雌性个体、亚成体和幼仔。在繁殖季节独牛出现的次数最多, 其中大部分是雄性个体, 也有雌性个体。与羚牛的四川亚种不同, 在秦岭亚种中很少见到公牛集群的现象。羚牛种群中独牛的形成主要与繁殖有关, 同时还与疾病及防御迁移有关。独牛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内均可见到 , 绝大多数老年独牛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低于集群的羚牛活动的高度。老年独牛在离群活动后,其活动节律与群体中的雄牛有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夜间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率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羚牛     
羚牛(Buborcas taxicolor)又称扭角羚,是亚洲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还见于缅甸、印度和不丹,有4个亚种。7—8月发情.2—4月产仔。已经被列为CTFES附录I.是我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为中国所特有,与大熊猫、金丝猴和小熊猫等众多珍稀野生动物同域分布。  相似文献   

20.
用mtDNA序列探讨羚牛亚种分类(偶蹄目:牛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羚牛4个亚种在我国均有分布,且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是我国的特产动物,但对于分布于甘肃南部羚牛种群的亚种归属则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就羚牛3个亚种的分类地位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和D-Loop序列水平上进行探讨,分析结果基本支持形态学上的亚种划分,但甘肃南部羚牛种群在两个DNA片段上均与羚牛四川亚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与秦岭亚种则完全一致。结合羚牛地理分布特点,认为将分布于甘肃南部的羚牛种群划分为羚牛秦岭亚种可能更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