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江浙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是属于蝮科蝮属的有毒蛇。蝮蛇毒成份比较复杂,但其中所含的蝮蛇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ATX),是主要的神经毒性成分,它具有磷脂酶[2](PLA[2])活性,是一种阻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突触前神经毒素,可导致递质释放机制失活,从而引起动物中毒。本室发现江浙产蝮蛇的血清能中和自身蛇毒的神经毒性,说明蝮蛇血清中有神经解毒因子存在。本室曾从华南眼镜蛇(Naja naja atra)血清中分离 得到解毒因子CSAP(cobra serum antitoxic protein),但江浙产蝮蛇血清解毒因子的研究见报道,本文建立了该因子的分离纯化方法,并对一些性质及解毒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江苏和浙江省一带所产的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毒,按前文所描述方法,分离出二个主要神经毒组分。经生理学鉴定其中一个具有选择性地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传递过程的作用。用等电聚焦板电泳从该组分制备出经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鉴定为一均一条纹的突触前毒素,定名为蝮蛇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蝮蛇神经毒素对小白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每公斤体重55微克,在90℃下保温20分钟毒性不变,用中性连续或碱性不连续SDS 圆盘电泳测定的分子量为13,400,不含亚基,用等电聚焦圆盘电泳测得等电点为6.9,在12℃对34%饱和硫酸铵(pH7.0)透析可得长方形晶体。关于蝮蛇神经毒素的其他生理特性,以及蝮蛇毒中其他神经毒素的纯化和鉴定将在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3.
蝮蛇突触前毒素的结晶及其物化性质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和浙江省一带所产的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毒,按前文所描述方法,分离出二个主要神经毒组分。经生理学鉴定其中一个具有选择性地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传递过程的作用。用等电聚焦板电泳从该组分制备出经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鉴定为一均一条纹的突触前毒素,定名为蝮蛇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蝮蛇神经毒素对小白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每公斤体重55微克,在90℃下保温20分钟毒性不变,用中性连续或碱性不连续SDS圆盘电泳测定的分子量为13,400,不含亚基,用等电聚焦圆盘电泳测得等电点为6.9,在12℃对34%饱和硫酸铵(pH7.0)透析可得长方形晶体。关于蝮蛇神经毒素的其他生理特性,以及蝮蛇毒中其他神经毒素的纯化和鉴定将在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凡含有神经毒的蛇毒都具有与终板区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递的突触后阻遏作用,其中只有银环蛇毒和澳大利亚虎蛇毒等兼有突触前阻遏作用。本工作对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毒阻遏神经肌肉传递的作用点进行了分析。当小鸡颈二腹肌标本在蝮蛇毒作用下出现传递完全阻遏之后,其肌肉对乙酰胆碱还保持着约50%的敏感性,同时由离子电泳注射法测知,蝮蛇毒能降低大白鼠膈肌终板区的乙酰胆碱敏感性。蝮蛇毒对神经肌肉传递除具有突触后作用外,尚应具有突触前作用。在较低浓度(40~100微克/毫升)蝮蛇毒作用下,小终板电位频率和终板电位的量子含量都有一短暂的增加,然后逐渐下降,但在高浓度下(200微克/毫升),两者在逐渐下降之前均无暂时增加现象。增加溶液中的镁离子浓度或降低钙离子浓度均能使蝮蛇毒引起的神经肌肉完全阻遏的出现时间延长。这些又进一步证实了蝮蛇毒中除含有作用于突触后的成分外,尚含有作用于突触前的成分。从蝮蛇毒中分离神经毒成分的方法已初步建立,根据本工作的启示,再进一步分离突触前毒素的工作已初获成功,有关资料将另行发表。  相似文献   

5.
突触泡蛋白2(SV2)是一类跨膜糖蛋白,定位于脊椎动物神经元及内分泌细胞,与神经递质的释放、内分泌泡胞吐作用、突触泡稳态的维持、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成及肾上腺素能受体α2C的定位密切相关。最近还发现SV2是肉毒神经毒素BoNT/A的受体,介导BoNT/A进入神经元。SV2可作为突触泡标记蛋白,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及肿瘤诊断。此外,SV2还是抗癫痫药物的作用靶标。  相似文献   

6.
根据前文报导的方法(蔡景霞等人,1980),用羧甲基纤维素葡聚糖凝胶C25分离我国广西眼镜王蛇(Ophiophasus hannah)蛇毒,获得十七个蛋白组份。其中组份7、8、9和11蛋白回收率比较高,且具有明显的抗去极化神经肌肉阻遏作用。 由于它们还含有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5'—核苷酸酶和核糖核酸酶等酶活性,我们进一步用羧甲基纤维素CM32和葡聚糖凝胶G50纯化了组份7、8、9和11。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它们均为单一条带,且具有神经肌肉阻遏作用,没有磷酸单酯酶等酶活性。随后测定了它们的氨基酸组成和N—末端氨基酸。根据离体大白鼠膈神经膈肌标本和去神经大白鼠膈肌标本实验和氨基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眼镜王蛇毒似乎既含长链神经毒也含短链神经毒,它们的作用部位是在神经肌肉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没有影响,都是突触后神经毒素。  相似文献   

7.
江浙蝮蛇(AgkistrodonhalysPalas)是属于蝮科蝮属的有毒蛇。蝮蛇毒成份比较复杂,但其中所含的蝮蛇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ATX),是主要的神经毒性成分,它具有磷脂酶A2(PLA2)活性,是一种阻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  相似文献   

8.
蛇毒α—神经毒素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其斌 《蛇志》2001,13(3):61-65
蛇毒 α-神经毒素 ( α- neurotoxin,α- NT)是神经毒类毒蛇咬伤中毒主要致死毒素。该毒素作用于突触后运动终板 N型乙酰胆碱受体 ( Ach R) ,α-NT与 Ach R结合后 ,阻止神经肌肉的去极化而引起神经传导阻断 ,导致临床上出现神经肌肉麻痹 ,甚至自主呼吸停止而死亡。然而研究蛇毒α- NT是蛋白质化学、分子毒理学及基因工程等方面课题研究较为理想的材料 ,因为其分子量较小、活性强、理化性质稳定等特点备受广大科学家青睐。作为Ach R受体研究工具 ,特别是近年来发现其具有较多的药理作用后更是加速了其分离纯化以及基因工程生产这一毒素…  相似文献   

9.
驱蛔中药的活性成分川楝素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hi YL  Wang WP 《生理学报》2006,58(5):397-406
利用楝属植物皮和种子治疗消化道寄生虫病和防治农业虫害,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已有记载。川楝素(toosendanin,C30H38O11,FW=574)是我国科学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川楝皮提取、分离的一个用以代替进口驱蛔药山道年的三萜化合物。研究已证明川楝素具多种独特的生物效应和在科学研究、临床医学及农业上的应用价值。第一,川楝素以先易化后抑制的双相作用干扰神经递质释放,阻遏神经肌肉接头和中枢神经突触的突触传递。此作用可能是川楝素改变递质释放装置的Ca^2+敏感性和使之最终完全消失的结果。第二,尽管川楝素与肉毒神经毒素阻遏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有许多相似,川楝素在离体和在体实验中均显示出极有效的抗肉毒神经毒素作用:川楝素可治愈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和猴;经川楝素孵育的离体神经肌肉标本,或由经一次川楝素注射的动物取出的神经肌肉标本具抵抗肉毒神经毒素作用的能力。已有证据表明抗肉毒神经毒素作用是通过川楝素阻隔肉毒神经毒素与其酶解底物SNARE蛋白的接近而实现的。第三,近年观察到川楝素还引发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人的多种肿瘤细胞增殖。该作用是Ca^2+依赖性的,有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通路参与。第四,川楝素抑制多种K^+通道,选择性地易化通过L型Ca^2+通道的Ca^2+流,并由此导致细胞内Ca^2+浓度([Ca^2+]i)持续升高。川楝素对K^+通道的抑制,对L型Ca^2+通道的易化和由之引起的[Ca^].升高和超载,是川楝素引发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以及川楝素产生神经递质双相变化和阻遏突触传递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β-银环蛇神经毒素阻遏神经肌肉接头递质释放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它结合于一种突触前的电压依赖的K~+通道有关。本文报告了从大鼠膈肌膜组分中用去垢剂TritonX-100增溶抽提β-银环蛇毒素结合蛋白的结果。这种结合蛋白抽提液的比结合活性为200-400fmol/mg蛋白,比膜制备物的比结合活力提高约一倍。抽提得率为50%-70%。抽提液与~(125)I标记的β-银环蛇毒素的结合可被曼巴蛇神经毒素(dendrotoxin)完全抑制,其IC_(50)约8×10~(-8)mol/L。但另一种β型神经毒素,β-蝮蛇神经毒素(β-agkistrodotokin)却完全不能抑制这种结合。这提示,β-蝮蛇毒素与β-银环蛇毒素具有不同的作用位点。  相似文献   

11.
蛇毒磷脂酶A_2对血液系统作用研究的新进展沈阳军区大连第二疗养院王润鹏,詹明磷脂酶A2(PLA2)是蛇毒的主要组分之一,是有关凝血和溶血、生物活性等功能的重要工具酶,是突触前神经毒素、肌肉毒素、心脏毒素等活性,具有增强和协同效应的主要酶。近年来有关其?..  相似文献   

12.
神经肌肉接头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种经典外周胆碱能化学突触。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形成依赖于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细胞之间的精细相互作用和复杂信号传递。此外,胶质细胞在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发育和成熟过程中亦发挥重要功能。现将主要围绕近年来神经肌肉接头发育过程中若干重要信号通路以及相关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秋水仙素对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天明  陈启熙 《生理学报》1991,43(3):236-242
在不均匀牵拉法固定的离体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用秋水仙素探讨了突触后膜的微管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兴奋中的作用。秋水仙素使小终板电位的幅度下降;使串刺激(10Hz,50Hz)诱发的平均终板电位幅度和平均量子含量减少;并使有神经支配的膈肌终板区乙酰胆碱电位幅度降低;但不影响膜电位、小终板电位的频率及终板电位和乙酰胆碱电位的时程。结果表明该药对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兴奋有抑制作用。而其同分异构体光化秋水仙素则无此作用。据此本文提出突触后膜下的微管可能参与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4.
蛇神经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蛇毒是由许多种蛋白质、多肽、酶类以及其他小分子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在蛇毒中已经分离了许多种毒素分子,其中有一大类分子对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具有毒性效应,习惯上把这类分子成为蛇神经毒素.蛇神经毒素根据其作用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突触前蛇神经毒素、突触后蛇神经毒素、抗胆碱酯酶的蛇神经毒素和离子通道蛇神经毒素.许多蛇神经毒素已经分离纯化并进行了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几十近百种蛇神经毒素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已经得到测定.近几年来一些蛇神经毒素的基因文库以及cDNA文库已经构建出来,从中分离出的基因已经用于重组蛇神经毒素的生产研究.蛇神经毒素的分子结构与其功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即作用机制相同的毒素具有类似的空间结构.天然的蛇神经毒素以及重组的蛇神经毒素都已广泛应用于理论研究和一些临床应用.分离新的蛇神经毒素及其基因以及根据需要设计新的蛇神经毒素分子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采用生物工程的方法规模生产蛇神经毒素也是当前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Lu J  Lichtman JW 《生理学报》2007,59(6):683-696
神经肌肉接头作为突触解剖、生理和发育的模型已被研究了一个多世纪。成像技术提供了诸多关于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其中一些技术是专为观察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而发展起来的。本文回顾了神经肌肉接头研究中几个重要方面的发展史,包括其结构、N型乙酰胆碱受体的分布、突触小泡释放,以及神经肌肉接头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熊郁良、王婉瑜研究员等主持的“蛇毒替代戒毒及蛇毒抗老年痴呆药物及制备方法”获2 0 0 1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第七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中国专利奖创立于 1989年 ,每两年评选一次 ,是我国唯一对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专利进行奖励的政府部门奖 ,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到目前为止 ,获得中国专利金奖的项目有 82个 ,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的项目有 436个。该项专利利用眼镜蛇科蛇毒和蝮蛇亚科蛇毒 ,经纯化、酶和基因工程处理 ,获得神经毒及神经生长因子。然后将其用于制作以阻断神经肌肉突触…  相似文献   

17.
慢性缺氧对大鼠膈肌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慢性缺氧和参麦注射液治疗对大鼠膈肌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缺氧使膈肌SDH活性降低,Ⅰ类纤维极显著减少,运动终板ChE活性极显著降低,线粒体肿胀变性,神经肌肉运动终板突触前部囊泡减少,突触间隙模糊,终板模电子密度降低;参麦治疗可恢复缺氧膈肌的SDH活性及Ⅰ类纤维数目,显著提高终板ChE活性,线粒体结构恢复正常,运动终板突触前部囊泡丰富,突触间隙清晰,终板膜电子密度正常。表明慢性缺氧降低膈肌有氧氧化能力,影响其能量代谢及神经冲动的传递,从而减弱其收缩力,而参安治疗可改善缺氧造成的上述损害,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川楝素突触前阻遏作用的电生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微电极技术在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观察了川楝素对神经肌肉传递的作用,并将所获结果与某些突触前阻遏剂如肉毒和β-银环蛇毒素等的作用进行了比较。(1)在川楝素作用下,间接刺激不能诱起肌肉收缩时,于终板区可记录到终板电位。此时串刺激可诱起一串振幅大小变化无规律的终板电位。(2)川楝素对终板电位和终板电位量子含量的影响是在使之逐渐下降之前有一暂时的升高。(3)小终板电位的发放最终可完全被川楝素所阻断,但在消失前其发放频率长时间维持高于对照,刺激神经使小终板电位发放频率的下降加速。(4)某些神经肌肉传递易化药物如Ca~( )、盐酸胍和4-氨基吡啶也有对抗川楝素的作用,如4-氨基吡啶可明显增大川楝素中毒接头的终板电位的振幅和量子含量,有时甚至恢复肌肉对间接刺激的收缩反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前文的基础上,改进了蝮蛇神经毒素的分离方法,纯化了蝮蛇毒中的两个神经毒素之一,突触前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简写为ATX),并对其生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应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CM-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均一的神经毒素蛋白,经聚丙烯酰胺凝胶在pH 碱性和pH 酸性电泳鉴定,都呈现一条区带。氨基酸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此神经毒素由121个氨基酸组成,由此计算出的分子量为13,700,与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值接近。N 末端是门冬酰胺,C 末端是丝氨酸。纯化后的神经毒素显示磷脂酶A 活性,比活相当于粗毒的11倍。  相似文献   

20.
蝮蛇突触前神经毒素的纯化及其生化性质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前文的基础上,改进了蝮蛇神经毒素的分离方法,纯化了蝮蛇毒中的两个神经毒素之一,突触前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简写为ATX),并对其生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应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CM-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均一的神经毒素蛋白,经聚丙烯酰胺凝胶在pH碱性和pH酸性电泳鉴定,都呈现一条区带。氨基酸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此神经毒素由121个氨基酸组成,由此计算出的分子量为13,700,与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值接近。N末端是门冬酰胺,C末端是丝氨酸。纯化后的神经毒素显示磷脂酶A活性,比活相当于粗毒的11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