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免疫功能缺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 回顾上海2家三甲教学医院近10年来免疫功能缺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情况及护理措施。结果 26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32.8±16.9)岁,男女比例为1.17∶1。本研究纳入的26例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头痛(92.31%)、发热(69.23%)、恶心干呕(69.23%)等最为常见。患者脑脊液压力偏高,平均为(342.72±73.27)mmH2O。26例患者首次腰穿后,24例(92.31%)患者墨汁染色直接镜检阳性,8例(30.77%)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26例患者中有25例(96.15%)乳胶凝集试验阳性。26例患者诱导期抗真菌治疗以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为主(16/26,61.54%)。所有患者经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后,8例治愈,8例好转,10例无效,视听功能受累患者10例。所有患者经周密护理,在治疗期间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免疫功能缺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应对此提高警惕。对高危疑似病例及早进行真菌学检查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肾移植术后患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7月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肝、肾移植术后并确诊为隐球菌感染的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周期内有23例患者符合入组要求,其中肾移植术后21例、肝移植术后2例。对23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单纯隐球菌肺炎6例(占26.0%)、单纯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占26.0%)、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肺炎8例(占34.7%)、隐球菌败血症2例(占8.6%),皮肤隐球菌感染1例(占4.3%)。所有隐球菌肺炎均经肺穿刺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气急症状居多。胸部CT表现为结节、空洞、肿块、渗出等。所有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9例经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见隐球菌,其中3例培养及涂片均为阳性。临床表现以头痛、发热、呕吐症状居多,1例并发癫痫,1例并发意识障碍。所有患者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针、伏立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其中3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1~6个月治疗后,总体预后情况良好(好转22例,死亡1例)。结论肝、肾移植术后患者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隐球菌感染值得重视,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及漏诊,通过对其主要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判断,结合肺穿刺活检、脑脊液检查、血培养等检查手段,可明显提高隐球菌感染的检出率,从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男47例,女29例,平均年龄(6.34±3.6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78.95%)、呕吐(81.58%);首次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46例(60.53%),首次脑脊液真菌培养阳性21例(27.63%),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好转率(74.19%),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好转率(6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极易误诊、漏诊,反复、多次腰穿有助于早期诊断;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是抗真菌治疗首选方案,早期诊断、积极降颅压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重庆地区住院患者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概况、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1月~2018年1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资料。诊断方法以脑脊液隐球菌培养作为参照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49个病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54±12.94岁,发病以男性(72.5%)为主,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4.00个/μL,有84.50%的患者HIV RNA≥4 lg拷贝/mL;脑脊液隐球菌墨汁染色的阳性率为98.00%,灵敏度96.80%,特异度100.00%,诊断符合率为61.1%,隐球菌培养的阳性率为63.10%;住院患者死亡率为12.08%(18/149)。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4~60岁)、体重下降在2 kg以内、抗真菌治疗前初始脑脊液氯化物正常或降低为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住院患者院内结局的保护因素,而头痛、意识障碍、乏力、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5~12细胞个数/μL、初始脑压大于250 mm/H_2O为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在18~44岁是艾滋病合并隐脑住院患者的独立保护因素,而意识障碍、乏力为住院患者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住院患者院内病死率高,临床表现复杂,预后影响因素多,需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加强对该疾病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出现中枢感染前长期使用泼尼松治疗,曾误诊为狼疮脑病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治疗过程中出现狼疮活动,激素加量后症状缓解。结论 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感染相关症状与SLE表现部分重叠,腰穿脑脊液墨汁染色找隐球菌和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预后.结果 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全部为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和头痛症状,多表现为轻度头痛和低热.3例患者隐球菌涂片和培养均为阳性.所有患者分别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等抗真菌治疗,其中1例合并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2~4个月治疗后,4例隐球菌涂片转阴,临床症状消失,均在我院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 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首发症状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早期明确诊断、多科室协作、规范足量治疗是提高此病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报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隐球菌脑膜炎1例。患者女性,49岁,间歇性头痛、低热,伴视力、听力进行性下降3个月余,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行抗结核治疗1个月余。3d前患者体温骤升至39.4℃,伴剧烈头痛,呕吐。脑脊液真菌培养为隐球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1∶80。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经抗真菌治疗半年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脑脊液病原学结果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例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给予患者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诱导、伏立康唑维持治疗后头痛、咳嗽等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示肺部病灶吸收.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急性排斥.结论 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并发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脑脊液墨汁染色和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药物需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隐球菌脑膜脑炎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单位近20a来收治的免疫功能正常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应的护理策略与方法。结果收治的109例患者均有病原学依据,所有患者都存在头痛呕吐等症状,37例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对这些危重患者需要进行特殊颅高压的护理;所有患者均有真菌学诊断指标。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仍然是主要治疗药物,每种药物的副作用需要护理重视。腰穿后鞘内注射抗真菌药物,包括腰椎置管在内的各种脑脊液引流与分流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需要给予熟练的护理配合和术后观察。结论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隐球菌性脑膜炎均具有危重的中枢症状,药物治疗和各种操作治疗都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需要采取对应的护理方案,以更好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非化脓性脑膜炎。该病在我国仍以散发为主,AIDS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发病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其治疗主要依靠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国内外文献报道其病死率仍高达25%~60%;颅内高压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报道我科1997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对其中14例患者早期进行了腰池脑脊液(CSF)持续引流,能迅速改善症状,使患者安全度过颅内高压危险期。与对照组10例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诱导治疗的新方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8例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诱导期分别接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联合(研究组n=7)与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联合治疗(对照组n=11).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在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病死率、病原学转阴率、脑脊液改变等方面的差异及血常规、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阳性分别为5例和8例(P =0.676),治疗1周后分别为5例和8例(P =0.676),治疗2周后分别为2例和4例(P =0.572),治疗3周后分别为0例和1例(P=0.611),治疗4周后,无死亡病例,两组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均为阴性,脑脊液生化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较研究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56.82±41.30 vs 97.00±22.02,P=0.003)、尿素氮(8.45±3.18 vs 5.54±1.28,P=0.020)升高更明显.结论 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及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可以作为诱导期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人群隐球菌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2月至2014年3月)50例隐球菌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自身免疫情况分成免疫缺陷组(41例)和免疫健全组(9例),对研究病例的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抗真菌药物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50例隐球菌血症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5~83岁,平均(49±17.0)岁;43例有不同程度发热表现,性别、年龄、平均住院时间、临床表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尿素氮等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缺陷组患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同时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肺隐球菌病的病例高于免疫健全组。住院期间死亡10例,病情恶化13例,好转27例。结论隐球菌血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免疫缺陷组较免疫健全组易引起隐球菌血症,免疫缺陷组更易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肺隐球菌病,隐球菌血症的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特别是新生隐球菌及格特隐球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在免疫抑制者及正常人群均可发病。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困难,即便接受治疗,患者死亡率仍然很高。在过去几年中,快速及时的检测及早期隐球菌抗原检查取得了重大进展。对晚期HIV感染者行血隐球菌荚膜抗原筛查并进行抢先治疗,有望阻止其进展为临床感染。目前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多烯类、唑类及氟胞嘧啶,未来药物研究的重点是疗效更好、毒性更小的新型口服抗真菌药。本文总结近几年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相关诊断及治疗进展,旨在对隐脑患者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al neoformans menimgitis)是新型隐球菌引起的隐球菌病(cryptocaccol),约占新型隐球菌感染的77%~80%,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合理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是提高隐球菌脑膜炎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5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不良事件情况,寻找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住院患者基本资料,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药物治疗方案、不良事件等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结果4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平均年龄为(40.54±15.42)岁,住院天数为(32.67±12.22)d,颅内压升高30例(75.0%),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37例(92.5%),脑脊液培养阳性31例(77.5%),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阳性34例(85.0%),诱导期治疗方案选择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最多的是贫血22例(55.0%),其次是低钾17例(42.5%);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钾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在药物使用的第2周,肌酐、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药物使用的第1周。两性霉素B累计使用剂量>500 mg、治疗前HGB<110 g/L是导致患者治疗疗程<14 d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在使用两性霉素B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发生不良事件有所不同,影响药物使用天数的因素主要是药物累计使用剂量、治疗前HGB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是艾滋病患者中常见的致命性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据统计,全球每年有60多万人死于隐球菌病[1],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治疗、颅内压管理和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恢复免疫功能。这三方面的最佳结合是实现成功治疗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抗真菌治疗包括三个阶段:诱导、巩固和维持。  相似文献   

17.
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并讨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在1993年3月至2008年6月间16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平均年龄7.25岁(2~15岁),男女比例2.2:1,主要症状包括头痛(87.5%)、发热(81.25%)、恶心呕吐(75%)等,10例颅内压升高。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隐球菌抗原检查。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和(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滴,5一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16例患儿痊愈9例,病情明显好转5例,死亡2例。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早行脑脊液检查,并反复多次检查、联合检查以确定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和及时、系统、足量、长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于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共67例患者确诊为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男60例,女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74.6%),发热(47.8%)和恶心呕吐(40.3%),为最常见的3个症状。最常见的辅助检查异常是颅内压升高(78.9%),平均216.6 (±100.3 mmH_2O)。实验室检查CD4~+T细胞计数为53.7(±79.9)个/mm~3。本组患者病死率29.9%%(20/67)。结论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降低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病死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充分、规范的治疗,以减少隐球菌对脑实质的损伤,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9.
肺隐球菌病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分析4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41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免疫学检查、病理及抗真菌治疗疗效。结果①41例肺隐球菌病,男28例,女13例,有基础疾病者18例,有临床症状者22例,影像学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7例,肺炎型8例,混合型6例。②有基础疾病的18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15例;影像学表现为肺炎型8例,混合型4例,结节肿块型6例;并发隐球菌脑膜炎2例。无基础疾病患者23例,多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较轻,多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1例),无并发症,预后较好。③抗真菌药物治疗36例,治愈34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都使用氟康唑治疗,疗程2周~2年不等。结论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病变局限,多为结节肿块型,并发症少,预后好;免疫功能异常者多表现为肺炎型或混合型,易出现全身播散。肺隐球菌病单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效果好,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点,为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首次分离自HIV患者的新生隐球菌34株,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VITEK MS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ATB Fungus3测定新生隐球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利用PCR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确定变种和交配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 34株新生隐球菌绝大部分分离自中年男性,且主要来自脑脊液(73.5%)标本;初次脑脊液压力平均为(27.26±11.52)mmH2O,CD4细胞计数中位数28cells/μL(3~163cells/μL),脑脊液白细胞中位计数32(2~110)×106/L,蛋白质定量中位数为362 mg/L(160~2 730 mg/L),葡萄糖含量中位数为2.28mmol/L(1.50~5.98mmol/L);所有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均敏感,且所有菌株均为Aα、VNⅠ型;MLST分析共检出3种ST型,ST5(n=32)、ST32(n=1)和ST186(n=1)。结论近两年本地区HIV合并新生隐球菌感染主要以中年男性多见,常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性不强,ST5是其感染的主要克隆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