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预后.结果 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全部为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和头痛症状,多表现为轻度头痛和低热.3例患者隐球菌涂片和培养均为阳性.所有患者分别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等抗真菌治疗,其中1例合并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2~4个月治疗后,4例隐球菌涂片转阴,临床症状消失,均在我院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 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首发症状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早期明确诊断、多科室协作、规范足量治疗是提高此病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肾移植术后患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7月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肝、肾移植术后并确诊为隐球菌感染的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周期内有23例患者符合入组要求,其中肾移植术后21例、肝移植术后2例。对23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单纯隐球菌肺炎6例(占26.0%)、单纯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占26.0%)、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肺炎8例(占34.7%)、隐球菌败血症2例(占8.6%),皮肤隐球菌感染1例(占4.3%)。所有隐球菌肺炎均经肺穿刺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气急症状居多。胸部CT表现为结节、空洞、肿块、渗出等。所有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9例经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见隐球菌,其中3例培养及涂片均为阳性。临床表现以头痛、发热、呕吐症状居多,1例并发癫痫,1例并发意识障碍。所有患者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针、伏立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其中3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1~6个月治疗后,总体预后情况良好(好转22例,死亡1例)。结论肝、肾移植术后患者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隐球菌感染值得重视,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及漏诊,通过对其主要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判断,结合肺穿刺活检、脑脊液检查、血培养等检查手段,可明显提高隐球菌感染的检出率,从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新型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分别接受三联治疗(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伏立康唑,n=10)和传统的两联治疗(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n=10),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在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的幅度以及临床症状缓解、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三联治疗患者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下降率明显高于两联治疗患者(下降率分别为0.743和0.408,P=0.009),三联治疗患者头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时间短于两联治疗者(分别为12 d和20 d,P=0.009),两组在2周、4周、8周及12周时的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能有效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可作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诱导期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诊断为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方案、疗效转归等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体重下降、乏力;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100cells/μL,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降低;培养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注射液和伏立康唑均敏感;侵袭性隐球菌病合并脑膜炎者腰穿提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生化提示低糖、低氯化物、高蛋白现象;临床上主要采用4组治疗方案,其中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方案较为常见,住院时间平均超过40 d。结论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单纯隐球菌血流感染者治疗预后好,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高,高颅内压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临床及时进行HAART是治疗和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分析2例采用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经治疗后头痛等症状消失,颅内压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脑脊液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并稳定。结论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可作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出现中枢感染前长期使用泼尼松治疗,曾误诊为狼疮脑病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治疗过程中出现狼疮活动,激素加量后症状缓解。结论 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感染相关症状与SLE表现部分重叠,腰穿脑脊液墨汁染色找隐球菌和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特别是新生隐球菌及格特隐球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在免疫抑制者及正常人群均可发病。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困难,即便接受治疗,患者死亡率仍然很高。在过去几年中,快速及时的检测及早期隐球菌抗原检查取得了重大进展。对晚期HIV感染者行血隐球菌荚膜抗原筛查并进行抢先治疗,有望阻止其进展为临床感染。目前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多烯类、唑类及氟胞嘧啶,未来药物研究的重点是疗效更好、毒性更小的新型口服抗真菌药。本文总结近几年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相关诊断及治疗进展,旨在对隐脑患者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隐球菌病是威胁肾移植患者生命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本文旨在报道我国肾移植患者合并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 in kidney transplant patients,C-KT)的情况。通过对20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隐球菌病平均发病时间为肾移植后(5.48±4.09)年,就诊时间为发病后(27.28±30.69)d,入院后确诊时间为(31.6±44.0)d。本研究中C-KT患者误诊率为23.1%,误诊患者占所有死亡患者的37.5%。此病可侵袭全身各个系统,最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呼吸系统(肺)和皮肤等。临床特征除发热、头痛、呕吐外,还常见为恶心、咳嗽、胸闷气短,结节、红斑、脓肿溃疡伴或不伴皮肤疼痛、触痛。诊断方法主要是墨汁染色、乳胶凝集素试验等,检出标本主要为脑脊液,血液,肺泡灌洗液,肺、皮肤病例活检组织等。首选治疗药物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5-氟尿嘧啶和伏立康唑等,临床中有氟康唑耐药病例的报道。C-KT患者的总死亡率为15.8%。本文对全面了解肾移植患者合并隐球菌病的特征及对本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新生隐球菌感染的类型、治疗、预后和菌株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新生隐球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及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我院新生隐球菌感染共47例,感染类型以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为主(72.3%),78.7%的患者为男性,且大部分患者无HIV感染;此外,有17.1%的患者患有隐球菌肺炎。37例患者进行血清和/或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其阳性率均为100%。所有菌株对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为野生型,90%以上的菌株对5-氟胞嘧啶和泊沙康唑为野生型,对氟康唑为野生型的菌株占85.1%,但对两性霉素B为野生型的菌株仅有53.2%。经药物治疗后预后良好者占78.0%,但未进行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6.7%预后良好。结论及时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有助于提高隐球菌感染诊断的阳性率,新生隐球菌培养阳性后及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非常重要,根据药敏结果尽早给予联合抗隐球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初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 CD4+ T 细胞中 Th9和 Th17细胞的比值,探讨 Th9和 Th17细胞在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初发未经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及健康对照各12例,抽取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及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3组病例外周血 CD4+ T 细胞中 Th9和 Th17的比值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前Th17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好转患者中,治疗后 Th17表达显著上调,与治疗前及健康对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h9在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相比无差异,在治疗后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表达上调。结论 Th17免疫途径是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抵御隐球菌感染的重要免疫机制,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及治疗拮抗可能与 Th17缺乏有关。  相似文献   

11.
韦继政  李素珍  吕小亮 《蛇志》2006,18(2):107-110
目的探讨静脉联合鞘内应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疗效及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AmB治疗23例隐脑疗效及各种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结果23例患者静脉联合鞘内应用AmB治愈率78.3%,治疗过程中有20例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包括即刻反应、血细胞异常减少、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低钾血症及静脉炎。其中以肾、肝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最为多见,其发生比率分别为43.6%、40.0%、38.2%。结论静脉早期联合鞘内应用AmB治疗隐脑疗效明显,在长程治疗中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随访,及时防治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感染17例尸检材料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51例艾滋病尸检材料中发现17例合并隐球菌感染,均经病理学确诊,患者男15名,女2名,平均43.6岁。12例发生脑膜炎、肺炎和淋巴结炎各7例,尚见脾(6例)、肾(5例)等器官受累。9例为播散性感染。病变为慢性肉牙肿性,其中见有隐球菌。本文描述隐球菌性脑膜炎、肺炎等临床病理学表现,并讨论其病变特征与病理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诱导治疗的新方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8例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诱导期分别接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联合(研究组n=7)与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联合治疗(对照组n=11).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在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病死率、病原学转阴率、脑脊液改变等方面的差异及血常规、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阳性分别为5例和8例(P =0.676),治疗1周后分别为5例和8例(P =0.676),治疗2周后分别为2例和4例(P =0.572),治疗3周后分别为0例和1例(P=0.611),治疗4周后,无死亡病例,两组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均为阴性,脑脊液生化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较研究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56.82±41.30 vs 97.00±22.02,P=0.003)、尿素氮(8.45±3.18 vs 5.54±1.28,P=0.020)升高更明显.结论 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及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可以作为诱导期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In 95 patients with HIV infection (76 males and 19 females), observed in 1993-1997, the structure of secondary diseases was studied. During this period 58 patients (61.1%) died. In the structure of secondary diseases represented by 14 nosoforms prevailed cytomegalovirus and candidal infections, tuberculosis, Kaposi's sarcoma, rarely--pneumocystis pneumonia,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and toxoplasmos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隐球菌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中CD44表达,探讨CD44在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隐球菌性脑膜炎免疫抑制小鼠为实验组,未接种隐球菌的免疫抑制小鼠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组6h、12h、24h、48h、72h、4d、7d小鼠脑组织CD44表达与对照组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小鼠脑组织CD44均匀分布在脑细胞膜上。实验组隐球菌作用小鼠48h、72h后,CD44在小鼠脑组织脑膜侧分布增加,而在脑实质侧CD44的分布明显减少。病灶周围的脑组织CD44分布也一侧增加,另一侧分布减少。结论隐球菌侵入小鼠脑组织后,隐球菌诱导CD44向脑组织的一侧移行,向脑膜方向聚集。病灶周围脑组织CD44分布也不均匀。说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与CD44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男47例,女29例,平均年龄(6.34±3.6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78.95%)、呕吐(81.58%);首次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46例(60.53%),首次脑脊液真菌培养阳性21例(27.63%),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好转率(74.19%),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好转率(6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极易误诊、漏诊,反复、多次腰穿有助于早期诊断;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是抗真菌治疗首选方案,早期诊断、积极降颅压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To summarize the 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CM) in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 patients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IHA complicated with CM, we evaluated five cases of CM in patients with AIH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3 to 2013 and eight related foreign cases. All of the clinical isolates were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 grubii and grouped into the VNI genotype and serotype A. The clinical features exhibit significant features. Headache, nausea, and fever are common symptoms of AIHA complicated with CM. The earl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lack specificity, which may lead to delay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Long-term use of prednisone (≥15 mg day?1), poor control of anemia, and splenectomy are risk factors for AIHA complicated with cryptococcal infe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intravenous amphotericin B and oral 5-fluorocytosine remains the preferred treatment for AIHA complicated with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