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苦竹 ( Pleioblastusamarus) ,我国是苦竹原产地之一 ,自古栽培 ,分布广泛。其竹笋肉质鲜嫩 ,富含各种维生素、氨基酸、天冬素 ,营养丰富 ;味甘苦清凉 ,具清热解毒、增强食欲之功效 ,治咳嗽、支气管炎、产后虚汗、小儿夜惊 ,对人体有较好的滋补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由过去的温饱型向营养保健型方向转变 ,药菜两用的苦竹笋无疑将会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其开发利用也符合绿色保健食品发展规律的要求。苦竹为禾本科苦竹属多年生植物。地下茎复轴型。散生 ,杆高达 6m多 ,茎粗 3~ 4cm,节间 2 0~ 40cm,有…  相似文献   

2.
三种苦竹属竹笋营养成分和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竹笋脆嫩鲜美,且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对人体大有裨益,被称为"森林蔬菜"、"保健食品"等,素有"寒士山珍"之美誉.然而,苦竹属(Pleioblastus Nakai)竹种的竹笋味苦、蔑性较差,其利用价值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认识及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尤其是研究者们开始重新认识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f.]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鞭根作为竹子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其形态结构性状与鞭根对养分斑块的敏感性及养分获取能力紧密相关。该研究选取相邻连续的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纯林和苦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混交林2种林分类型,将其分为苦竹林中心区、苦竹林界面区、混交林界面区和混交林中心区4种生境,测定4种林区生境的苦竹鞭根形态结构性状指标及生物量,比较其间的连续性变化规律,以明确竹子异质性环境下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下,纯林界面区的苦竹拥有更高的鞭根节点数、根尖数以及更小的根直径;纯林界面区和混交林界面区的苦竹鞭根比根长、比根面积均显著高于纯林中心区,但两个界面区的苦竹鞭根根直径则表现相反。(2)从苦竹纯林中心区至混交林中心区方向,苦竹鞭根生物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苦竹林界面区和混交林界面区间差异不显著。(3)生境对苦竹主要鞭根形态结构性状异速增长速率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苦竹林界面区鞭根主要形态结构性状的差异性位移量;不同生境下苦竹鞭根形态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苦竹纯林界面区的鞭根形态结构可塑性较强,拥有更高的鞭根活性以及更活跃的生理功能。研究发现,生境对苦竹主要鞭根形态结构性状有显著影响,但对其异速增长速率无明显影响;鞭根直径是苦竹获取资源的重要影响因子,异质生境下苦竹趋向于采取增加鞭根面积和降低鞭根直径的策略以最大化地获取资源。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海拔梯度对苦竹林立竹叶片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该文以3个海拔梯度[低海拔,(200±10) m;中海拔,(400±10) m;高海拔,(800±10) m]苦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1至3年生立竹叶片C、N、P含量,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和异速增长关系。结果表明:(1)立竹年龄对苦竹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明显,随立竹年龄的增大,苦竹叶片C、N、P含量和N∶P总体上均呈降低趋势,而C∶N、C∶P总体上呈升高趋势。(2)海拔对苦竹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有重要影响,随海拔梯度升高,不同年龄立竹叶片C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变化趋势,N、P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而C∶N、C∶P和N∶P均呈升高趋势。(3)不同海拔梯度苦竹林立竹叶片C、N、P含量和C∶N、C∶P差异显著,中、高海拔苦竹林立竹叶片N∶P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低海拔苦竹林;不同海拔梯度苦竹林立竹叶片C、N、P间呈显著的正异速增长关系,随海拔梯度的升高,C-N、C-P异速增长指数显著升高,而N-P异速增长指数显著下降。综上结果表明,高海拔苦竹林虽然N、P利用效率提高,但立竹叶片C含量较低,P限制性作用增强;中海拔苦竹林不但具有较高的N、P利用效率,而且立竹叶片C含量高,说明中海拔是苦竹林丰产培育的适宜海拔。  相似文献   

5.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是优质笋材兼用竹种,分布广。为探究界面区苦竹分株秆形及地上构件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变化特征,解析苦竹对异质生境适应机制,该研究选取了相邻的苦竹林和苦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混交林两种林分类型,分别测定了苦竹林和混交林中心区及界面区不同龄级立竹秆形和秆、枝、叶的生物量,分析立竹秆形及地上构件生物量积累、分配、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1)界面区1 a立竹生物量积累及分配差异增大,其中苦竹林界面区各构件相对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分配比例提高,而混交林界面区各构件相对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分配比例降低; 2 a立竹生物量积累及分配比例的差异缩小,界面区两边2 a立竹各构件相对生物量和生物量分配比例均无明显差异。(2)界面区立竹秆形特征及1 a立竹各构件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均无明显变化,而苦竹林界面区2 a立竹秆的增长速率提高,枝、叶的增长速率降低。综上认为,苦竹通过权衡资源分配关系,明显改变界面区立竹秆形及生物量分配格局,以提高克隆分株对异质环境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6.
7.
观察了宜兴苦竹(Pleioblastus yixingensis)开花习性,描述了其花序的形态结构。野外调查观察到宜兴苦竹雄蕊个数3、4、5、6均有,以3为主,补充丰富了苦竹属雄蕊3的数据。硼不是花粉萌发的必需元素。花粉浅染型败育,萌发率仅有5.11%,是宜兴苦竹结实率低的重要原因。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宜兴苦竹2017年同步开花,结实率不足10%。  相似文献   

8.
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竹笋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睿  维.  MJA 《植物生态学报》1997,21(1):53-59
 本文从克隆植物生长的调节与适应的角度,研究了毛竹竹笋群的时空动态。竹笋的单位面积产量及个体大小在年际之间变化很大。环境有利的年份出土的竹笋要比条件恶劣的年份多得多、高得多、壮得多。而且,自始至终较早的同生群的竹笋总比较晚的同生群的要高得多、壮得多。较早的同生群的竹笋刚出土时要经历一段生长缓慢的时期,而较晚的同生群的竹笋一出土生长就十分迅速。不管竹笋何时出土,它们几乎都同时进入最快生长期。竹笋高度日增量最快时可达每天100cm左右。本文解释了亚热带竹子在春季不同时间出土的竹笋为何及如何几乎同时抵达林冠顶部。最后,提出了一些有利于竹林经营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竹笋深加工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笋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纤维的食品.本文综述了竹笋膳食纤维、活性多糖、含氮化合物等深加工产品的制备方法,比较了不同方法对竹笋深加工产品纯度、得率、功能活性等方面的影响;对竹笋改善肠功能、抗氧化、调节血脂血糖、消炎抗肿等方面的功能活性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目前竹笋深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的方向、重点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华西雨屏区苦竹林土壤酶活性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7年11月-2009年5月,对华西雨屏区苦竹人工林进行了模拟氮沉降试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0 g N·m-2·a-1)、低氮(5 g N·m-2·a-1)、中氮(15 g N·m-2·a-1)和高氮(30 g N·m-2·a-1).在氮沉降进行半年后,每月采集各样方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酶活性,连续测定1年.结果表明:苦竹人工林样地中6种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较明显,蔗糖酶、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高峰期出现在春季,脲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秋季,而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冬季;氮沉降增加了苦竹林土壤中木质素分解酶和碳、氮、磷分解相关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抑制了纤维素酶活性,而对过氧化物酶的影响不显著;苦竹林生态系统处于一种氮限制状态,氮沉降刺激了微生物-酶系统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1986—1989年在浙江省莫干山,对莫干近管蛛主要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结果。莫干近管蛛多分布于海拔240—700米范围内,在450—550米之间密度最高,平均每平方米为3.33只。亚成蛛和成蛛都常在苦竹和淡竹叶上营巢,但两者巢形不同。6月初堆蛛触胰器相继出现,间隔一周雌蛛生殖厣成熟,繁殖期开始。在野外,雌雄性比为7.08:1。卵囊0.52×0.52厘米,每一卵囊平均卵粒数为64.37粒,大小为0.34×0.34厘米。奠干近管蛛主要捕食竹织叶野螟、竹笋夜蛾和毛笋泉蝇,为竹园害虫重要的捕食性天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圈养大熊猫主食竹食谱组成及主要影响因素,并为圈养单位提供科学合理的食物营养配比和饲养管理建议。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10 只成年大熊猫4 年(2009. 03 -2013.02)的饲养数据,3只成年大熊猫1 年(2012. 07 -2013. 06)的觅食行为观察数据,以及投饲的3 种竹笋和5 种主食竹常规养分和总黄酮含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基地圈养大熊猫偏好竹笋,喜食巴山木竹叶、白夹竹茎和苦竹茎,随机采食箬竹叶和刺竹茎;基地大熊猫根据投饲竹种类和季节的变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食谱组成;对投饲竹各部位成分比较分析发现,投饲竹养分含量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中粗蛋白、粗脂肪、蛋白质和能量比都以竹叶最高,竹枝次之,竹茎最低;干物质和粗纤维的含量则以竹茎最高,竹枝次之,竹叶最少;竹茎和竹枝呈现钙少磷多的现象,而竹叶则是钙多磷少;各投饲竹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以叶中最高,枝中其次,茎中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主食竹食谱的选择遵循能量和营养学的规律,选择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假说。  相似文献   

13.
从苦竹笋Pleioblastus amarus(Keng)Keng f.中首次分得一个氰苷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鉴定为taxiphyllin(1)。该化合物在体外能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是一个强有效的酪氨酸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14.
广义青篱竹属(Arundinaria)核糖体DNA ITS序列及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广义青篱竹属(Arundinaria)中有关争议类群的代表种或模式种(毛竹为外类群)等18种竹种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序列。通过最简约性分析产生的ITS系统发育树表明,供试竹种形成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这说明广义青篱竹属中这些不同的类群归属青篱竹属是合理的。17种竹种可聚为2大分支:其中斑苦竹(A,oleosa)、仙居苦竹(A.hsienchuensis)、茶秆竹(A.amabilis)、长叶苦竹(A.chino)、苦竹(A.amara)、宜兴苦竹(A.yixingensis)、菲白竹(A.fortunei)、翠竹(A.pygmaea)为一个分支;而大明竹(A.graminea)、巴山木竹(A.fargesii)、冷箭竹(A.faberi)、凤竹(A.hupehense)、鼓节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 cv.Tsutsumiana)、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短穗竹(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肿节竹(A.oedogonata)、少穗竹(A.sulcata)组合在另一分支。ITS系统发育树还表明,大明竹与巴山木竹、鼓节矢竹与矢竹、少穗竹与短穗竹和肿节竹关系极为密切,均得到较高的Bootstrap(分别为99%、100%和87%)的支持;茶秆竹与仙居苦竹关系非常密切,茶秆竹可归隶到青篱竹属中;翠竹和菲白竹关系密切,且与苦竹类竹种分为两个分支。  相似文献   

15.
对许多多年生克隆植物来说,大量的研究表明:当光是限制因子时,随着立地密度的不断增加,克隆分株的出生率逐渐减小、死亡率逐渐增加。本文观测了乔木状高大竹类植物毛竹竹笋的出生与存活过程,结果表明:竹笋的出生率,即每样方的出笋数,明显地随着成竹立竹度的增加而增加。更确切地说,竹笋的数量,不管是出笋数还是活笋数,都明显地随着带新叶(1龄叶)的成竹立竹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与带老叶(2龄叶)的成竹立竹度相关性不显著。并且竹笋的死亡率是非密度制约的。这可能是由于对毛竹来说,其立地总是比较开敞,而且,其竹笋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直接需光的。  相似文献   

16.
 对许多多年生克隆植物来说,大量的研究表明:当光是限制因子时,随着立地密度的不断增加,克隆分株的出生率逐渐减小、死亡率逐渐增加。本文观测了乔木状高大竹类植物毛竹竹笋的出生与存活过程,结果表明:竹笋的出生率,即每样方的出笋数,明显地随着成竹立竹度的增加而增加。更确切地说,竹笋的数量,不管是出笋数还是活笋数,都明显地随着带新叶(1龄叶)的成竹立竹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与带老叶(2龄叶)的成竹立竹度相关性不显著。并且竹笋的死亡率是非密度制约的。这可能是由于对毛竹来说,其立地总是比较开敞,而且,其竹笋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直接需光的。  相似文献   

17.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苦竹林凋落物基质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凋凋落物基质质量是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决定性因子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模拟氮沉降对苦竹林凋落物基质质量的影响。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每月一次连续对华西雨屏区苦竹人工林进行了模拟氮沉降试验,施氮水平分别为:低氮(5 g N?m–2?a–1),中氮(15 g N?m–2?a–1)和高氮(30 g N?m–2?a–1)。在施氮2 a后,于2010年1月开始收集各样方的凋落物样品,连续收集12个月,分析测定凋落物基质质量。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凋落叶中N、P元素含量,中氮处理显著增加了凋落枝中N元素含量,中氮和高氮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凋落枝中P元素含量;施氮对凋落物中C元素含量影响很微弱,显著降低了凋落叶中的C/N,中氮处理显著降低了凋落枝中的C/N,对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均未造成显著影响。由于模拟氮沉降增加了苦竹凋落物的N、P含量,降低了其C/N,因此氮沉降可能会促进苦竹凋落物的初期分解速率。  相似文献   

18.
寿竹笋的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寿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对不同出土高度寿竹笋的营养成分进行研究,探讨了寿竹笋的竹笋品质及其利用价值。寿竹笋的基本营养成分随出土高度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在10 cm以下出土高度时,寿竹笋的维生素C、蛋白质、糖分等基本营养成分以及Ca、Fe、Mn等矿质元素的含量均为最高,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最高。常量元素的含量依次是K>Ca>Mg>Na,微量元素含量依次是Zn>Fe>Mn>Cu,除Mn元素外其余矿质元素随笋龄的增加均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寿竹笋的含水率、VC含量、粗蛋白、总糖、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相同出土高度的毛竹笋,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远高于毛竹笋。结果表明,寿竹笋最佳采摘的出土高度为10cm以下;寿竹笋的营养物质丰富、笋味鲜美,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9.
桂平市食用竹笋资源丰富,有大头竹笋、吊丝竹笋、浦竹笋、毛竹笋等十余种,年产鲜笋8500t以上。原有的加工方法比较落后,现已注意引进新技术,今后还需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竹子属于未本科植物。多年生,茎圆柱形,有明显的节,节间中空,叶为平行脉。竹子种类繁多,仅我国就有250多种,常见的如淡竹、毛竹、桶竹、苦竹等等。我国的竹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竹子用途极广,竹茎是建筑和制器的重要材料。用竹子制做的器具,仅竹编就有上千种,有些竹编工艺品远销国外。竹笋可做美味的佳肴。竹子靠根状茎和种子繁殖。不过,竹子开花结实并木常见。早在2200多年以前,我国《山海经》一书中就有“竹生花,其干便枯”的记载。《晋书》也有“晋惠帝元康二年草、竹皆结于如麦,又H年春巴西群竹生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