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姬强  孙汉印  Taraqqi AK  王旭东   《生态学杂志》2014,25(4):1029-1035
在连续8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关中平原冬小麦 夏玉米复种连作系统2008—2009年连续两个生长季期间不同耕作措施(结合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对于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土壤有机碳、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提高,其中在“深松+秸秆还田”耕作模式下的增幅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 cm土层增幅达到19.5%,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提高了16.9%和20.5%,而免耕模式则有效提高了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结合秸秆粉碎还田是最理想的耕作模式,最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肥与灌水量对槟榔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通气法田间原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灌溉量对槟榔土壤氨挥发速率和挥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槟榔恢复期和出花期追肥灌水后,不同施肥处理均在第3天出现氨挥发速率峰值(0.50-3.42 kg.hm-2.d-1),而后迅速下降并进入低挥发阶段。出花期氨挥发速率峰值(1.50-4.42 kg.hm-2.d-1)比恢复期氨挥发速率峰值明显高。灌水量小(300 m3. hm-2)的氨挥发率和总量比灌水量大(600 m3. hm-2)的明显减小。在同一氮水平下,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氨挥发率较高。在同一有机质含量条件,氨挥发率随着N肥含量增加而升高。与单施N肥处理相比,有机肥与N肥配施可明显减少氨挥发速率和总量,可减少氮损失。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不同活性组分储量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虎  王旭东  田宵鸿 《生态学杂志》2014,25(12):3491-349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OC)储量及其在总有机碳(TOC)中的分配比例.结果表明: 相对于翻压还田(WR),小麦秸秆覆盖还田(WM)0~20 cm耕层TOC和MOC储量显著降低,降幅为4.1%和9.7%,DOC和POC储量显著提高,增幅为207.7%和11.9%;20~40 cm犁底层TOC和POC储量显著提高.玉米秸秆覆盖还田(MM)与MR相比,犁底层TOC和MOC储量显著提高,增幅为13.6%和14.6%.小麦-玉米秸秆均覆盖还田(WM-MM)相对于均翻压还田(WR-MR),耕层TOC和MOC储量显著降低,降幅为8.5%和10.3%.玉米秸秆还田耕层TOC和POC储量显著高于小麦秸秆还田.与对照(秸秆不还田)相比,6种还田模式耕层TOC储量增幅为5.2%~18.0%,差异达显著水平;除WM和MM模式外,犁底层TOC储量显著降低(降幅8.0%~11.5%).6种还田模式下土壤耕层DOC储量及DOC/TOC比值显著降低,在WM和WM-MM还田模式下耕层POC储量显著提高、POC/TOC比值增大,WR模式的耕层MOC储量显著提高、MOC/TOC比值增大,其余3种模式耕层POC和MOC储量均显著提高.秸秆覆盖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积累,翻压还田有利于较稳定性有机碳组分积累.在提高关中地区农田TOC储量方面,玉米秸秆还田好于小麦秸秆还田、小麦-玉米秸秆翻压还田好于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4.
经刀豆素(conA)刺激诱导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应用RT-PCR方法从其总RNA中对奶牛γ干扰素基因cDNA进行扩增,然后将特异性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测序结果表明,与已知序列同源性为100%。然后将特异性片段连在pRLC载体上进行表达,经SDS-PAGE分析,原核表达产物为16kDa的重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42%,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7mol/L盐酸胍的变性液溶解及0.5mol/L盐酸胍复性液处理,表达产物进行脱盐、凝胶层析纯化,细胞病变抑制法结果表明,重组牛IFN-γ具有较高的干扰素活性,约为6.0×105U/mg。  相似文献   
5.
绿地土壤是城市的重要载体。为探讨不同物料配比对西咸新区土壤渗透性改良及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本试验将生物质炭、蛭石、珍珠岩、堆肥、聚丙烯酰胺(PAM)、椰糠等6种物料分别与体积比为4∶4的土沙混匀,室内培养30 d,分析了介质容重、饱和导水率、饱和含水量及污染物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铜(Cu)、锌(Zn)、镉(Cd)浓度。结果表明: 体积比分别为0.5∶1.5(Ⅰ)和1∶1(Ⅱ)的生物质炭∶堆肥添加1%PAM配比对介质渗透性(包括容重、饱和导水率、饱和含水量)的改良效果最好;I添加0.5%PAM配比对TN、COD的净化效果优于添加1%PAM处理,但后者对Zn、Cd、Cu的吸附率分别达99.9%、99.7%、97.2%。综合考虑,体积比为0.5∶1.5的生物质炭∶堆肥添加1%PAM可作为西咸新区城市绿地土壤换填介质。  相似文献   
6.
警惕假酒──甲醇中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酒精中毒事件屡见不鲜。据调查分析:其中大部分酒精中毒事故是由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将饮用酒花工业酒精加水;或用工业酒精兑水当“饮用酒”;或用甲醇兑水当“饮用酒”非法出售所引起的。1993年,某省一奸商将工业酒精加水兑入饮用酒后,冒充饮用酒出售,造成15人死亡,120多人中毒,2人双目失明。1996年7月中旬,云南省会泽县发生全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假酒中毒致死人命案。这起有毒假酒致死人命案是案犯将购置的甲醇直接勾兑假酒非法出售所致。在这起骇人听闻的甲醇中毒案件中,有192人中毒,其中35人死亡,6人重残。酒精的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农田生态对土壤肥力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休闲不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能促使胡敏酸能态降低,分子变大,芳构化程度增大,向“老化”的方向发展,休闲还使G2型复合体向G1型转化,土壤酶活性降低,生化作用强度增大,总体肥力水平下降,因此,农田生态系统对土壤肥力具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8.
猪瘟病毒保护抗原E2和猪IgG重链基因的合成及其表达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发表文献及DNAstar软件分析 ,选取双拷贝Shimen株猪瘟病毒E2基因A ,D区和猪IgG重链中可与SPA非特异性结合的区域作为目的基因进行串联表达。根据GenBank发表的序列 ,Primer5 0软件的辅助下分别设计三对引物 ,并在扩增第二条和第三条片段的上游引物 5′端分别设计一个长 5个氨基酸的Linker,将扩增的三片段串联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 32a中 ,构建成重组质粒pET 2eh ,对重组质粒诱导表达 ,表达蛋白经纯化后标记于CowanⅠ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PA上 ,与收集的 80份待检血清进行平板凝集试验 ,结果与现有诊断试剂盒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符合性。该方法具有简单 ,快速 ,敏感 ,易于操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鱼类的肌间骨(Intermuscular bones, IBs), 又称肌间小骨, 是分布于鱼体两侧肌隔中及连接在椎体上的小骨, 仅存在于低等真骨鱼类中。随着鱼类的系统演化, 肌间骨的数目和形态也发生着由无到多再到无、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变化。中国的大宗淡水鱼类都存在一定数目的肌间骨, 严重影响了其食用和加工价值。鉴于鱼类肌间骨重要的系统进化科学研究价值及产业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水产研究者围绕鱼类肌间骨分子调控机制和遗传育种开展了系列研究, 文章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可为肌间骨发生发育分子机制及少/无肌间骨鱼类新品种的遗传选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菌渣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石思博  王旭东  叶正钱  陈绩  龚臣  李婷  任泽涛 《生态学报》2018,38(23):8612-8620
菌渣作为一种养分丰富的有机物料还田,可减少化肥施用,同时保持土壤肥力;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碳、氮是土壤活性碳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和比例变化对土壤肥力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讨不同比例菌渣化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碳、氮的影响,评价菌渣在优化土壤肥力方面的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水稻田间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3个化肥水平(C) 0%、50%、100%,菌渣相对用量(F) 0%、50%、100%,共9个处理,分析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和可溶性碳(DOC)、氮(DON)的变化特征,及其占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的比例与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菌渣化肥配施后,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氮均在C100F50最高,微生物量氮在C50F100最高,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分别显著增加了49.40%、43.65%、83.52%、207.19%;MBC/SOC和DOC/SOC均随着菌渣化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减少,MBN/TN和DON/TN均在C100F50最高。相关分析表明,MBC、DOC与SOC,MBN与T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DON和TN呈显著正相关。总体来讲,菌渣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碳、氮含量,但不是随着用量的增加一直呈增加趋势,高量菌渣或者化肥下会有降低趋势;菌渣化肥配施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和可溶性碳氮比,因此适宜的菌渣化肥配施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周转速度、微生物活性及其氮素供应能力和有效性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