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懒猴属的核糖体DNA变异及其种间分化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文  宿兵 《动物学研究》1996,17(1):89-93
用15种限制性内切酶和人28S、18SrDNA探针构建了懒猴属各物种核糖体DNA重复单位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在进化速率较高的非转录间隔区,在大、中、小懒猴中分别定位了23、24、24个酶切位点。大懒猴与中懒猴有12个位点不同,与小懒猴有14个位点不同,而中、小懒猴间则只有一个位点的差异。经过计算,大懒猴与中懒猴的遗传距离值为12.65%,与小懒猴的差异为14.24%,中、小懒猴间的差异则仅为0.7  相似文献   

2.
牵牛属生殖细胞和精细胞中细胞器DN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DAPI荧光技术观察了大花牵牛( Pharbitis lim bata Lindl.)和圆叶牵牛(P. purpurea(L.) Voight)生殖细胞的细胞质DNA及其在精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牵牛属这两个种的生殖细胞均为细长形,具有大量细胞器DNA。刚形成的一对精细胞大多数一端钝,另一端呈尾状。较后期的精细胞多呈凸透镜状。生殖细胞分裂形成的一对精细胞多是同型的,也有的表现为异型。精细胞的核多偏于细胞的一端。在细胞质中有大量细胞器DNA分布。精细胞中的细胞器DNA 荧光点在大小及荧光强度上有所不同,可能代表线粒体和质体这两种不同的细胞器DNA。大花牵牛与圆叶牵牛之间,无论是生殖细胞或精细胞在细胞形状和细胞质DNA 分布状况上基本相似。一个明显的差异是,后者的细胞质DNA 荧光点体积较小和荧光弱。研究表明,精细胞存在具有DNA 的细胞器,为牵牛花细胞质具有双亲遗传或父系遗传的潜能提供了细胞学证据。本文还对研究的两个种的精细胞存在同型和异型的现象,以及精细胞在核质比率上的特点与质体双亲遗传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牵牛属质体DNA的父系遗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研究了牵牛属(Pharbitis)植物质体DNA 的遗传方式。结果表明,在牵牛(P. nil)×大花牵牛(P. limbata)和大花牵牛×牵牛中,质体DNA 为父系遗传。在大花牵牛×牵牛中,质体DNA还有可能为双亲遗传。研究证明牵牛属为被子植物中具有质体父系遗传方式的第三个属。牵牛属质体父系遗传机制尚不清楚,作者认为母系质体及其DNA 在受精后的释稀、排除和/或降解可能是质体父系遗传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利用PCR技术分别以亲本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Hooibrenk)和杉木×柳杉杂种的总DNA为模板,扩增了叶绿体trnLtrnF和线粒体CoxⅢ基因片段,比较了这些扩增片段的限制性内切酶AluⅠ,DdeⅠ,HinfⅠ,MseⅠ和RsaⅠ的酶切片段多态性,结果表明:F1代的叶绿体DNA为母系遗传,而线粒体DNA为父系遗传。杉木线粒体DNA父系遗传方式与杉科其他植物一致,而叶绿体DNA母系遗传则为在松柏类植物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牦牛线粒体DNA多态性及遗传分化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涂正超  邱怀 《遗传学报》1998,25(3):205-212
用20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我国5个牦牛群体90个个体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其中AvaI,AvaII、BglII、EcoRI.HindIII、HpaI6个酶切类型具有多态性,共发现5种mtDNA单倍型,每种单倍型中检出50-55个位点,并利用双酶切制定出其物理图谱。我国牦牛群体mtDNA多样度HT为0.1065,群体内的平均一致性概率为0.8966,表明我国牦牛群体mtDNA多态性较贫乏,群体间的平均净遗传距离Pet为0.000201,群体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291,我国牦牛群体mtDNA变异只有2.91%来自群体间的差异,群体间的分化程度较低。并根据报道,比较了牦牛和其他家养牛种的mtDNA遗传分化,估计出牦牛和普通牛、瘤牛的分化时间大约分别在1.1-2.2百万年和1.01-1.02百万年之间。  相似文献   

6.
应用RAPD技术对蜘蛛系统演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 技术检测了3 类不同蜘蛛的系统发生关系.用12 个随机引物对各实验蜘蛛的基因组DNA 进行扩增,选择其中扩增谱带清晰的8 个引物进行分析并计算不同类蜘蛛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所有8 个引物获得的RAPD谱带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地穴型蜘蛛与结网型蜘蛛间的遗传距离及结网型与游猎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均比地穴型与游猎型之间的遗传距离近,体现了蜘蛛由地穴→结网→游猎的系统演化进程.这一结论与根据古生物学、胚胎学、形态学及生态学等得出的结论一致,从而进一步从DNA 分子水平上为蜘蛛系统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若干群体的黑果蝇的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研究了果蝇D.virilis种群D.virilis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的多态性。用9种限制性内切酶XbaⅠ,EcoRⅠ,PstⅠ,HindⅢ,BglⅡ,SacⅠ,ScaⅠ,EcoRV和PuvⅡ,对青岛、南京、上海、宁波与泉州5个D.virilis群体的mtDNA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slengthpolymorphism,RFLP)的研究。在5群体中,发现5种不同的酶切图谱,它们彼此之间的遗传差异π为0.46%-1.76%,群体内遗传差异πij为0.00%-0.33%,群体间的差异dxy,为0.00%-0.82%。分布于中国大陆的D.virilis的群体间遗传差异在总遗传差异中所占比例γst值为24.62%。我们发现,D.virilis的栖息环境对mtDNA的遗传变异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而不同地理纬度的群体之间其遗传距离并无倾群(cline)表现。  相似文献   

8.
方盛国  冯文和 《兽类学报》1997,17(4):248-252
利用同位素标记大熊猫DNA指纹探针F2ZGP96060801,比较检测了凉山山系和小相岭山系大熊猫随机个体的DNA指纹图,获得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如下:(1)凉山山系和小相岭山系随机个体的平均谱带数分别是33.14和28.25条;平均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43和0.48;平均杂合率分别是57%和52%。(2)凉山山系和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各自群体内部个体之间DNA指纹的相似系数分别是0.68和0.72。将两个山系并为一个大群体后,随机个体的平均谱带数为30.53;平均等位基因频率为0.36;个体之间DNA指纹的相似系数为0.58;平均杂合率上升至64%。(3)凉山山系和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42,两山系之间已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大熊猫以分布的山系为群体单元时,个体之间遗传相似性高,遗传多样性贫乏;若群体单元扩大到两个山系时,个体之间遗传相似性下降,遗传多样性明显上升。此结果初步表明:大熊猫作为一个物种,遗传多样性可能不是很贫乏,但各个山系内的大熊猫群体,遗传多样性的贫乏程度是相当严重的。  相似文献   

9.
DNA似近距离及进化时间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似近分析和Nei氏遗传距离的基础上,给出了DNA似近距离计算公式,并以DNA似近距离估算类群间的分歧时间(进化时间),应用10种限制内切酶对猕猴属(genus Macaca)内5个种mtDNA的切点数据计算了这5个种的DNA似近距离和进化时间,比较由DNA似近距,遗传距离构建的歧化树和Fooden及Delson的形态歧化树表明,除遗传距离的歧化树外,其它三种歧化树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熊猴(M.a  相似文献   

10.
RAPD应用于蕈菌研究中的条件优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进行鹅膏菌属蕈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时,对RAPD分析过程中的DNA提取方法、DNA纯度、模板DNA和dNTP浓度、循环次数、DNA不同来源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索,结果表明:DNA不同提取方法具有相同的扩增产物,DNA模板中的RNA对扩增产物无影响,模板浓度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50~400μg)不影响扩增结果.dNTP浓度达0.75mmol/L时无带谱出现,引物浓度达1μmol/L时出现非特异性带谱,从菌丝体和子实体中提取的DNA可获得一致的扩增产物.扩增循环40~45周期条件下扩增效果较好,本实验证明了RAPD产物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建立了适合蕈菌RAPD分析的PCR程序及条件,为RAPD应用于蕈菌的遗传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用显微光度术在亚细胞水平上测量蚕豆子叶细胞中淀粉质体Feulgen-DNA含量,显示了在不同发育时期蚕豆子叶细胞中的淀粉体DNA含量的动态变化。随着发育时期的递增,淀粉体DNA拷贝数不断地增长。生长中期的淀粉体DNA含量平均数为2.14(任意单位),到了成熟期淀粉体DNA平均含量增长到10.12(任意单位)。在成熟期,子叶细胞中的淀粉体DNA含量比生长中期增长了9.6倍。通过生物统计分析,在  相似文献   

12.
细胞质遗传并非都是母系遗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质遗传一般表现为具母系遗传的特征。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已发现在动物及植物中均存在有低频的线粒体DNA单亲父系遗传及双亲遗传的现象,对质体DNA遗传的研究表明,被子植物的质体DNA大多表现为母系遗传。而裸子植物的质体DNA则主要表现为父系遗传的方式,同时也出现存在其它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3.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上的应用前景傅荣昭1邵鹏柱2高文远3孙勇如11.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2.香港中文大学生化系香港·新界·沙田3.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4DNA分子标记(DNAmolecularmarkers)或称遗传标记(geneticmarkers)本质上是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特征的DNA片段。这...  相似文献   

14.
微卫星DNA和AFLP标记在水稻分子标记连锁图上的分布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以一个栽培稻(OryzasativaL.sp.indica)和野生稻(O.rufipogonGrif)杂交的F2作图群体以及由该群体构建的RFLP标记连锁图,分析了微卫星DNA和AFLP标记的多态性、遗传行为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共定位了28个微卫星DNA标记和172个AFLP标记。28个微卫星DNA标记中有6个为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数据库中序列而设计,其余22个来自美国Cornel大学已发表的结果。172个AFLP标记出自25对引物扩增得到的228个多态性带的片段。这些标记分布于水稻的12条染色体。将此200个PCR标记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的RFLP连锁图整合,得到一张含612个分子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  相似文献   

15.
遗传丰余与酵母后基因组研究潘辉李育阳(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上海200433)关键词酿酒酵母遗传丰余后基因组研究酿酒酵母(以下简称酵母)基因组DNA全序列测定后,人们从中发现了很多DNA重复序列,其中一部分为完全相同的DNA序列。如rDNA与CUP1...  相似文献   

16.
Taq DNA聚合酶功能区域的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参U法定点突变产生了TaqDNA聚合酶N端分别缺失3个,235个,287个和443个氨基酸的4个缺失体,利用Bal-31连续缺失法产生了TaqDNA聚合酶的C端分别缺失了2个、16个、29个、32个、34个氨基酸的5个缺失体.经DNA聚合酶活性测定表明N端缺失3个,235个,287个氨基酸后活力和完整的Taq相近,而缺失443个氨基酸后则失去了DNA聚合酶活力;C端的5个缺失体都失去了DNA聚合酶活性.据此TaqDNA聚合酶的功能区域被定位在287~832氨基酸之间.  相似文献   

17.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白桦17个种源152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的比较分析,通过14个随机引物 共检测到233个位点,各种源多态位点百分率差异明显,范围在20.17%-32.19%之间,多态位点百分率最高的是帽儿山种源和清源种源,最低的是绰尔种源。遗璺变异在种源间占43.53%,在种源内个体间占56.47%。根据种源间的遗传距离,构建了白桦17个种源的遗传关系聚类图,结果将东北地区的白桦为一类,华北、西北地区的白桦聚为另一类,同时根据地理气候因子和遗传距离对白桦群体进行了种源区的划分。  相似文献   

18.
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胡志昂  王洪新 《生态学报》1998,18(6):565-574
介绍了这个新学科的基本内容,其特征是DNA标记的应用。结合我国最近几年动植物自然种群的分子研究,介绍国际分子生态学各个领域的进展:①分子生态学的技术;②分子种群生物学;③分子环境遗传学;④分子适应。实验结果显示:只要方法灵敏,DNA具有最高水平的多样性。即使是原先认为遗传变异很少的大熊猫和野生大豆,使用灵敏的方法,也能证实生物个体遗传组成的唯一性。种群内DNA的高度多态性,不同景观生态类型种群之间低水平遗传分化,说明自然种群绝大多数多态DNA位点是中性、近中性突变。至今没有发现盐渍条件下植物个体耐盐性水平与多态DNA有相关性,更证实这一点。发现少数多态DNA位点与形态分化有关或呈明显的地理梯度,暗示其适应意义。自然种群这两种生态学功能不同的多态DNA的存在,说明有必要重新讨论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保存中的取样策略。分子遗传研究也指导生态系统和物种的保育。文章最后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论和已经阐明的生态过程的众多分子信息提出分子生态学的新思路。建议分解生态系统,找出一个或少数物种和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研究所涉及的基因及基因对基因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提议首先分析最简单的生态系统里发生的专一过程的分子细节。  相似文献   

19.
小小卫星DNA阳性克隆的鉴定及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四种近交系小鼠的肝脏DNA,分别用HinfI和Hae Ⅲ酶切。用33.15和本课题组克隆的小鼠小卫星阳性克隆DNA片断作探针,用[α-32P]dCTP随机引物标记,Southern杂交,获得了理想的小鼠DNA指纹图谱。初步确定阳性克隆DNA片断V2具有较好的多态性,可作为小鼠基因组小卫星探针,用于实验动物的遗传监测、基因连锁分析和小鼠遗传图谱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北京东灵山辽东栎群落DNA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同工酶研究基础上,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及DNA扩增指纹(DAF)方法,从生态学观点分析了北京东灵山区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ddz.)种群的遗传和多样性。对12个引物扩增产生的205个产物(部分)经,Shannon信息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栎群群内部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中央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边缘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总遗传多样性的95%发生在种群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