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三种酒曲酿造的崇明老白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八二酒曲、纯种米根霉曲及酿酒酵母曲、纯种米根霉曲和粘红酵母曲按崇明老白酒工艺酿造老白酒,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样品进行挥发性物质的检测,并对其进行醇酯比、香气活力值(OAVs)的计算及主成分分析,筛选出较佳的酒曲,得出崇明老白酒的主体香气.辛酸乙酯、1-辛烯-3-醇、3-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的OAVs大于10,是崇明老白酒的主要呈香物质.由八二酒曲酿造的酒液挥发性物质总量最高,醇酯比为5.89∶1,呈香物质以具蘑菇香的1-辛烯-3-醇为主.米根霉和酿酒酵母曲酿造的酒液酯类、芳香族化合物种类最多,醇酯比3.24∶1,香气以丁酸乙酯的甜香、苯乙醛、苯乙醇和乙酸苯乙酯的玫瑰花香为主要特征.米根霉和粘红酵母曲酿造的酒液挥发性化合物总量最低,醇酯比为2.86,主要香气特征为辛酸乙酯的甜香和己酸乙酯的水果香.纯种曲酿造的酒液的香气类型、风味种类比例、呈香物质的丰富程度均优于八二酒曲酿造的酒液.  相似文献   

2.
泸型酒酒醅中梭菌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城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10):2321-2321
正泸型酒(又称浓香型白酒)的生产以高粱为主要原料,以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泥窖进行多菌种混合循环固态发酵,窖池中存在的微生物主要包括酵母、霉菌、细菌、古菌等,这些独特而复杂的窖内微生物群落是泸型酒独特风味形成的关键~([1])。梭菌对于泸型酒中己酸乙酯、丁酸乙酯等典型风味物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已对窖泥进行了群落结构和演替规律的研究,但对酒醅中的这类微生物的变化及其功能则研究甚少。本期刊登了马  相似文献   

3.
【背景】NX11424酵母是一株具有良好发酵特性且能赋予赤霞珠葡萄酒浓郁果香的宁夏本土酿酒酵母。【目的】解析NX11424酵母发酵的赤霞珠葡萄酒中的水果香气特征。【方法】以赤霞珠为材料,设置3个发酵处理:自然发酵、灭菌接种NX11424的发酵和直接接种NX11424的发酵,利用26S rDNA D1/D2区测序分析法鉴定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类,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量测定不同发酵处理下赤霞珠葡萄酒的香气成分及含量。【结果】三个发酵处理下赤霞珠葡萄酒各理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所分离到的酵母菌鉴定为2属3种:萄葡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布拉迪酵母(Saccharomyces boulardii,S. boulardii);这2属3种均存在于自然发酵中,接种发酵中仅存在H. uvarumS. cerevisiae两种酵母。三个发酵处理下的赤霞珠葡萄酒中香气物质种类无差异,均为69种;其中,酯类28种,醇类25种,有机酸5种,萜烯类2种和其他类化合物9种;但各发酵处理下香气物质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表明,69种香气成分被聚为3类。第1类香气物质包括香茅醇、丙醇等9种成分,其中7种香气物质的含量在灭菌接种发酵中较高;第2类香气物质包括己酸乙酯、棕榈酸乙酯等31种成分,其含量均在直接接种发酵中较高;第3类香气物质包括丁酸乙酯、乳酸乙酯等29种成分,其中27种香气物质的含量在自然发酵中较高。虽然直接接种发酵处理中酵母菌的多样性低于自然发酵处理,但是该处理的赤霞珠葡萄酒中酯类香气物质含量较多,水果香气浓郁,对赤霞珠葡萄酒香气的改善更明显。【结论】NX11424与发酵中的其他本土酵母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善葡萄酒的质量,为宁夏本土酵母NX11424在赤霞珠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改善葡萄酒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诱变耐低温果酒酵母菌种YU2.28和产香酵母S15.3为发酵菌株,进行了葡萄酒发酵条件优化的试验研究.探讨了菌种生长温度、通氧量等因素,通过对菌种的生长情况和发酵醪液中总酯含量的变化分析,确定了自选酵母酿制葡萄酒的最佳技术参数,并对优化条件下发酵得到的葡萄酒进行GC/MS分析.结果显示:YU2.28和S15.3以1:3比例的混合发酵,接种量3%,调节醪液pH值为4.0,SO2添加量40 mg/L,发酵温度20℃,主发酵6 d内控制以230r/min的摇床转速进行摇瓶发酵,并进行9 h(每天1.5 h)供氧处理,后发酵30 d,酿造出的葡萄酒品质较佳,具有酒体丰盈,酒液澄清透亮,香气醇和的特征.成品酒香气成分共检测出醇类9种,酯类8种,酸类6种和少量的醛类、酮类等成分.  相似文献   

5.
从成熟的沙棘果皮中筛选得到9株酵母茵,通过产气性能、产酒精能力和发酵力测试试验及对发酵所得的沙棘果酒的感官评价,选出R1为最佳的沙棘果酒酿酒用茵株.该茵株适合在酸度较高的沙棘果汁中进行正常的酒精发酵,起酵快、发酵能力强,发酵所得沙棘果酒品质优,而且酒体澄清透明、色泽红润,具有沙棘果酒的典型风味,适用于果酒生产以及下一步...  相似文献   

6.
【背景】泡梨是云南省常见的一种腌渍水果,在云南加工食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因其味道酸甜可口、风味独特而深受人们喜爱,而目前对泡梨中微生物种群的系统分析和发酵原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乳酸菌在云南泡梨中的分布及应用,阐明乳酸菌种类对泡梨发酵中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从云南省4个不同地区采集12份泡梨样品,经菌落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种分离与鉴定。利用分离的乳酸菌为菌种进行泡梨的制备,采用GC-MS技术对人工接种的复合乳酸菌发酵与自然发酵泡梨进行风味物质的分析与感官评价。【结果】分离鉴定出79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3株类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1株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1株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2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和1株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植物乳杆菌为泡梨发酵中的优势菌。将分离所得乳酸菌用于泡梨制备的结果表明,乳酸菌使泡梨的发酵时间缩短5d且品质更优,分析其中的风味物质发现接种乳酸菌发酵泡梨风味物质更丰富,其中酯类和醇类远多于自然发酵泡梨。【结论】云南泡梨中含有丰富的乳酸菌,选用分离出的优势乳酸菌作为复合乳酸菌用于泡梨发酵获得色泽、口感更好的泡梨,且发酵周期更短,风味物质更丰富。该研究对泡梨制备工艺和进一步标准化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乳酸菌发酵可赋予茶饮料独特的香气与滋味,且可改变其物质组成,产生益生因子等。目前,针对乳酸菌在不同发酵阶段对茶汤中风味物质形成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从中国传统泡菜中筛选获得的棒状乳杆菌FZU63为发酵菌株,对不同发酵阶段红茶汤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还原糖、游离氨基酸、有机酸等含量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发酵红茶汤的感官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棒状乳杆菌FZU63以红茶汤中的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和木糖作为发酵过程中的主要碳源物质。红茶汤经棒状乳杆菌FZU63发酵作用后,香气成分丰度显著增加,且主要香气组分结构发生改变,发酵红茶汤在花香、坚果香的基础上增添了水果香;此外,部分苦味氨基酸含量下降,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并且,乳酸、苹果酸、柠檬酸等有机酸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呈现积累。同时,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棒状乳杆菌FZU63发酵可改善红茶汤的感官品质,且在发酵48h后达到较优。本文系统分析了经棒状乳杆菌发酵不同阶段对红茶汤风味的影响,可为乳酸菌发酵茶饮料的品质控制与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葡萄酒中酵母菌高产甘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油是酵母菌酒精发酵过程中的副产物,甘油作为非挥发性物质,对葡萄酒的香气没有贡献,但是其黏性和甜味,可使葡萄酒具有圆润、柔滑、甘甜、肥硕、更易入口的特性,也可用于平衡酒中的酸感,增加口感复杂性,是高品质果酒的重要成分。近年来,国内外对高产甘油酵母的研究日益增多,着重于提高葡萄酒中酵母发酵生产甘油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几种玫瑰油的化学成分及香气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GC及GC/SM方法,定性定量地分析了法国玫瑰油、摩洛哥玫瑰油、我国甘肃苦水玫瑰油及山东平阴玫瑰油及山东阴玫瑰油的化学成分,各鉴定了79,74,45和54个成分。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均为得茅醇(玫瑰醇)、香叶醇、苯乙醇、金合欢醇及其酯类、芳樟醇、玫瑰醚、丁香酚、甲基丁香酚。由于它们含量上的多少及其化学成分上的差异,使这几种一般说来玫瑰油的香气产生了微妙的新鲜的玫瑰花香;而苦水玫瑰油、平阴玫瑰油成分  相似文献   

10.
浓香型白酒糟醅及窖泥产香功能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浓香型白酒主要香气物为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四大酯类,白酒微生物发酵过程中酯类合成主要是酸与醇在酯化酶的作用下产生,因此产香功能菌包括香气及其前体物产生菌和酯化酶产生菌.本文综述了浓香型白酒糟醅及窖泥主要产香功能菌的来源、组成、鉴定方法、功能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在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为浓香型白酒重要微生物的研究提供思路,为其发酵过程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蔷薇花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测定了黄蔷薇花精油的化学成分,从中分离到45种成分,鉴定出40种,其含量占精油总量的92.74%,主要的香气成分是1,8─桉油醇(19.94%),苎烯(13.40%),△─3─蒈烯(5.10%),月桂烯(3.60%),α─萜品醇(2.49%),莰烯(2.16%),芳樟醇(1.15%),β-罗勒烯─y(0.86%),丁香酚(0.82%)和香叶醇。  相似文献   

12.
午子绿茶香气物质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选用春、秋两季的午子绿茶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富集其芳香物质,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112种化合物,其中春茶102个组分、秋茶96个组分.不同生产季节绿茶中香气物质构成种类基本相同,其含量分布存在差异.苯乙醇、苯甲醇、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壬醛、咖啡因、香叶醇、β-芳樟醇、1,2,4a,5,8,8a-六氢-4,7-二甲基-1-异丙基萘等化合物作为午子绿茶中主要的香气物质,对于构成其特征风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野生华中樱“YS01”花瓣挥发性物质种类、含量及香气特征。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鉴定“YS01”不同发育时期花瓣挥发性物质,并应用气味“ABC”分类法对挥发性物质的香气进行了量化和特征分析。结果:从“YS01”花瓣中鉴定出6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苯丙素类/苯环型化合物32种,脂肪酸衍生物26种,萜烯类及其衍生物5种,杂环化合物3种,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其总释放量随花朵开放而逐渐增加。“YS01”花瓣挥发性物质覆盖26种香型,其中水果香、麻醉性香、香荚兰香、青香、辛香和食品香占主导地位。结论:“YS01”花瓣的香韵丰富,香气较为独特,主要香气物质是苯甲醛、对甲氧基苯甲醛、4-甲氧基苯甲酸甲酯、水杨酸甲酯、芳樟醇、反式-2-己烯醛和己醛。  相似文献   

14.
用研制成功的强化菌曲和窖泥厌氧功能菌培制窖泥的两项微生物技术与浓香型曲酒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于河南社旗酒厂的酿酒上,解决新窖产酒质量问题。结果表明,强化菌曲、甲烷菌与产己酸梭状芽孢杆菌共同发酵用于浓香型曲酒生产,可提高酒体中的主体香己酸乙酯含量,改善酒的风味。第一排酒优质品率平均达到50.48%,三排酒优质品率平均达到44.04%,酒体中四大酯含量协调,具有典型的浓香型曲酒风格。  相似文献   

15.
【背景】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作为酸奶的常用发酵剂,在乳制品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筛选出的具有良好风味的复配发酵剂(复配比为1:100)L.delbrueckiisubsp.bulgaricusIMAU20312与S.thermophilusIMAU80809为实验对象,分析牛乳在发酵及贮藏期间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发酵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检测并解析新鲜牛乳在发酵及贮藏阶段所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该发酵剂在牛乳发酵及贮藏期间产生酸类物质23种,醛类物质13种,醇类物质15种,酮类物质18种,酯类物质11种,烷烃类物质22种。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酵母菌株对黄酒挥发性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采用4种不同酿酒酵母(黄酒活性干酵母、工业生产用黄酒酵母HJ-1,HJ-2、耐高温活性干酵母(NGW))菌株进行实验室黄酒酿造试验,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测定了发酵后四种黄酒中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检测出与酵母相关的27种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酵母菌株酿制黄酒样品挥发性香气物质存在明显的差别.其中,HJ-2菌株β-苯乙醇,总酯含量较高,香气较为纯正;NGW活性干酵母挥发性酸含量较高;黄酒活性干酵母挥发性酯含量较低.本研究发现通过选用不同酵母菌株能够有效的调节黄酒生产风味物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啤酒风味是保证啤酒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工业啤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胞内代谢物和啤酒风味物质的对应关系,从代谢水平上研究风味物质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在啤酒发酵过程中,同时检测风味物质的含量变化和酵母胞内代谢物的变化,对得到海量的、多维的代谢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分析(PLS)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由PCA分析结果可知:磷酸、海藻糖、琥珀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对主成分贡献比较大,说明这些代谢物在不同发酵阶段含量变化显著。由PLS分析结果可知:对啤酒风味影响最大的物质主要为氨基酸,包括丝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赖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和天冬酰胺等,这为啤酒中风味物质的调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产香酵母可赋予葡萄酒独特的香气,因此,分离筛选优良产香酵母对酿造具有地域风味的特色葡萄酒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从中条山野生葡萄中筛选产香酵母,进行种群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并将其应用于葡萄酒发酵过程,研究其对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中条山野葡萄中分离筛选酵母菌,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优选其中具有显著香气的产香酵母,与酿酒酵母F15进行混合发酵,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对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半定量法测定香气成分含量。【结果】共分离获得各种菌株13株,26S rRNA基因D1/D2区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分布于IssatchenkiaTorulasporaPichiaSaccharomycesRhodotorula等5个不同属内。优选其中一株香气较为浓郁的酵母菌株Issatchenkia orientalis strain XS-6开展研究,结果发现该菌株最高耐受乙醇浓度为8%,最高耐受NaCl浓度为6%,最适生长温度为38℃。与酿酒酵母F15混菌发酵的葡萄酒中共检测出31种香气成分。香气物质总含量较单菌发酵增加19.8%,其中11种香气成分含量增加明显,尤其是具有玫瑰香气的苯乙醇。醇类与酯类物质含量较单菌发酵增加19.6%,并发现了香草酸乙酯(ethyl vanillate)、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等7种新的酯类物质。【结论】产香酵母XS-6对乙醇、NaCl、温度等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而且与酿酒酵母F15混菌发酵对西拉葡萄酒香气成分具有明显的影响,可能在改善葡萄酒风味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前期筛选得到的优良果酒发酵菌种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和东方伊萨酵母菌(Issatchenkia orientalis,Io),通过混合培养研究其生长规律;以山乌桕蜂蜜为主要发酵基质,通过感官评定和电子鼻比较了混合接种发酵和加曲发酵两种蜂蜜酒产品的感官特性和香气特征。结果表明,在有氧条件纯培养时,Sc和Io在30 h达到最大生长量都为2.2×10~8 CFU/mL;而厌氧条件纯培养时,Sc在30 h达到最大生长量为3.5×10~7 CFU/mL,Io在45 h达到最大生长量为0.5×10~7CFU/mL。在有氧混合培养45 h后,Sc和Io的最大生长量分别为10.2×10~7 CFU/mL和37.9×10~7 CFU/mL,Sc/Io比率呈下降趋势;在厌氧混合培养条件下,在同一发酵周期内,Sc和Io最大生长量分别为21×10~6 CFU/mL和1.4×10~6 CFU/mL,Sc/Io比率先(30 h)上升后下降;有氧培养条件下最大生长量明显高于厌氧培养。感官评定结果,加曲发酵法得分为66.4分,混合发酵法得分为78.2分,混合发酵酿制的蜂蜜酒口感较好,并保留了蜂蜜特有的蜜香。通过电子鼻系统对山乌桕蜂蜜汁和两种不同发酵方法生产的蜂蜜酒进行LDA(线性判别)分析、PCA(主成分)分析,其中LDA分析第一、第二主成分总的贡献率达100%,PCA主成分分析总贡献率为99.94%,表明发酵过程中山乌桕蜂蜜汁的风味发生了变化,且不同发酵方式的山乌桕蜂蜜酒香气具有差异。研究结果为开发利用天然植物资源的发酵精深加工与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蓝锭果忍冬干燥果实的营养成分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锭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L.var.edulis Turcz.ex Herd.)主要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南部、青海、四川北部及云南西北部。其果实味酸甜,可供食用、酿酒和药用,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野果资源。对蓝锭果忍冬鲜果原汁和发酵后调制的果酒营养成分已有相关的研究报道,但有关其干燥果实的营养成分尚未进行过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