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颈长尾雉与白鹇秋冬季空间生态位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及其栖息地生态因子进行调查,通过8个资源轴分析了2个种的多维生态位宽度、重叠及种间竞争.结果表明,白鹇和白颈长尾雉综合空间生态位宽度分别仅为0.268和0.294;白鹇的海拔和坡度空间生态位大于白颈长尾雉.而白颈长尾雉的坡向生态位宽度大于白鹇,在其他资源轴上二者接近;白颈长尾雉和白鹇的栖息地生态位相似性为0.425,竞争系数为0.584,竞争比较激烈.应加强低海拔地区植被及水源的保护,减少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2.
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4月-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繁殖期和越冬期的栖息地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已有研究结果,确定了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即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和坡向等4个栖息地因子。基于"被利用生境-可获得生境比较法",以对各评价因子不同梯度的资源选择指数为依据,确定了白颈长尾雉适宜性评价准则。应用ArcGIS 9.3空间分析功能和栖息地片断化指数,对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官山自然保护区适宜白颈长尾雉繁殖的栖息地斑块有502个,总面积为330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6%,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365和0.912;适宜白颈长尾雉越冬的栖息地斑块有514个,总面积275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8%,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443和0.939。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断化较严重,片断化现象在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加剧。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白颈长尾雉现存栖息地进行保护,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其越冬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云南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分布及栖息地类型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黑颈长尾雉是鸡形目鸟类中的濒危物种,分布局限于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泰国西北部和中国西南部。在中国,该雉仅栖息于广西西部和云南中部、西部及南部地区。1992年至1995年在云南对黑颈长尾雉的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共有13县18个地点记录到黑颈长尾雉分布。通过访问还获得一些可能有黑颈长尾雉分布但需进一步证实的地点。黑颈长尾雉在云南的栖息生境主要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暖热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等5种类型。栖息地丧失和高强度狩猎是导致黑颈长尾雉濒危的主要原因,如欲有效保护该物种,不仅要注意保护其栖息地,更要严格控制非法狩猎。  相似文献   

4.
利用路线调查法,分别于1984、1993、2001年对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资源进行调查,掌握其分布的种群密度,同时结合社区采访,收集资料,了解影响白颈长尾雉种群变化的重要原因。调查取得的相关资料,将为今后开展白颈长尾雉种群保护和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浙江西部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断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199年8~10月和1995年11~12月,采用直接测定法,对浙江西部开化县小北垅、水坞和严村山区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栖息地片断化现状进行调查,提出了片断化程度指数(F)与运算公式,并采用该指地白颈长尾雉栖片断化程度进行测定与分析。栖息地的片断化与丧失将导致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面积的减少。  相似文献   

6.
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法对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白颈长尾雉对其栖息地的利用有较强的选择性;(2)白颈长尾雉主要在阳坡春、秋、科三季活动对坡度较平缓,夏季略陡。该雉栖息地利用受水源距离的影响;(3)各种灌枯木、 草本层和地被层因子在白颈长尾雉栖息吉食物条件和隐蔽条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叶白纸扇、油茶、山缰、野枇杷、毛冬青、格药柃、乌饭、蔷薇科植物、苔  相似文献   

7.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是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长尾雉属Syrmaticus珍稀鸟类。为了解笼养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行为节律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016年6月和10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笼养的6只白颈长尾雉行为节律进行观测。将白颈长尾雉的行为分为取食、运动、警戒、静止、清理共5类, 包含16种具体行为, 对每一种行为进行描述, 初步建立白颈长尾雉行为谱。统计各时间段白颈长尾雉行为种数, 研究发现白颈长尾雉夏季的行为种类较多且更活跃。游走、站立、休憩、摄食、觅食、理羽和张望等行为在各个时间段有发生。运动和静止行为是人工饲养白颈长尾雉主要行为类型。夏季的警觉行为相较秋季发生频率更高。建议笼养条件下在繁殖期间对雄鸟进行分栏管理, 避免雄鸟求偶炫耀争夺配偶打斗受伤, 同时雌雄搭配多应以1雄2雌或者1雄3雌搭配为佳; 警觉行为在秋季发生的频率较低, 秋季白颈长尾雉受威胁情况不多, 且不存在求偶、孵卵、育雏等繁殖期行为, 只需要保证自身安全即可, 非繁殖期共笼饲养是可行的, 只需保持合理的密度即可。初步掌握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节的行为习性, 时间规律和活动节律, 能为笼养白颈长尾雉饲养、野外放归、保护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云南黑颈长尾雉分布及栖息地类型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联宪 《生物多样性》1997,5(3):185-189
黑颈长尾雉是鸡形目鸟类中的濒危物种,分布局限于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泰国西北部和中国西南部。在中国,该雉仅栖息于广西西部和云南中部、西部及南部地区。1992年至1995年在云南对黑颈长尾雉的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共有13县18个地点记录到黑颈长尾雉分布。通过访问还获得一些可能有黑颈长尾雉分布但需进一步证实的地点。黑颈长尾雉在云南的栖息生境主要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  相似文献   

9.
白颈长尾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白颈长尾雉分布于长江以南、北纬24—31°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多栖于海拔300一800米的山谷林地内,以阔叶林和混交林为其最适栖息地。 白颈长尾难道常3—4只成小群活动,其活动以早晚为主,并形成两个日活动高峰。当然该雉的活动受到气候条件.食物基地、季节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由于滥浦乱猎和栖息地的破坏,白颈长尾雉的数量十分稀少,已处于濒危状态。  相似文献   

10.
舒实 《生物资源》2020,42(2):262-262
正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俗称横纹背鸡,由于它喜欢在地面活动,故又名地鸡,为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的鸟类[1],为中国特有种[2]。白颈长尾雉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被列为近危(NT)物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VU)物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被列为附录I的物种。白颈长尾雉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的低山丘陵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  相似文献   

11.
了解物种生境的空间分布以及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对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作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的鸟类,通过查阅文献与分布名录得到其分布点,以GIS空间技术运用Max Ent模型对区内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应性和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模型评价结果为优秀水平。通过划分出的适宜生境和现有保护区进行保护空缺分析。模型预测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西北区域,适宜生境总面积为6 771.84 km~2,已建立的保护区覆盖了16.72%的适宜生境,尚有4 985.86 km2的适宜生境在保护区之外。为更有效地实行保护,应对保护空缺区域进行填补。  相似文献   

12.
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季节性生境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鹏  张微微 《生态学报》2017,37(18):6005-6013
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2015年7月至11月在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繁殖期、育雏期、繁殖后期)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了6条样线上的126个样方,选取与其生境相关的17个因子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史阶段各生境选择样方负荷绝对值较大的因子在各主成分中的序位不尽相同,即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随生活史阶段而变化。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生活史阶段,白颈长尾雉对林型、坡向、坡度、灌木高度、草本高度和水源距离6个生态因子上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11个生态因子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典则判别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逐步判别表明,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差异上有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乔木盖度、海拔和乔木数量,由这5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生境选择差异的正确区分率为80.3%。繁殖期和越冬期食物条件是影响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而育雏期则为隐蔽条件。  相似文献   

13.
2017年11—12月、2018年7—8月、2018年11—12月,在江西老虎脑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资源调查,调查发现该保护区有鸟类17目53科240种。其中,非雀形目16目22科94种,雀形目31科146种。本区鸟类中有留鸟115种,冬候鸟57种,夏候鸟42种,旅鸟26种;古北界87种,广布种22种,东洋界13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1种,列入中国红色名录濒危等级(EN)物种有1种,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易危等级(VU)物种有2种,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近危等级(NT)物种有19种。中国特有种4种,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白颈长尾雉、白眉山鹧鸪、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区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分别为4.135、0.778,通过与周围包括武夷山、井冈山、齐云山、九连山4个保护区比较,显示研究区域物种种数较高。  相似文献   

14.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夏季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6~7月,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7条样带上的22个栖息地样方和17个对照样方的24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夏季栖息地偏向于选择海拔低、坡位低、乔木较低和灌木较高、落叶盖度较大、灌木层盖度大、草本高且盖度大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者针叶林;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坡位、草本层盖度是重要的生态因子,由这两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栖息地和对照区进行区分时,正判率可以达到77.3%,这种选择与黑颈长尾雉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利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和野外直接观察等采样方法对白颈长尾雉各季节栖息地及其食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 我们对其进行了为期2年的网格化监测。共有44个公里网格拍摄到白颈长尾雉, 独立探测数量为211次, 雌雄性比为1 : 1.64。白颈长尾雉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和缓冲区, 其探测率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针阔叶混交林、人工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依次递减, 主要分布在海拔600-800 m。冬、春两季, 白颈长尾雉活动强度和区域相对较小, 而夏、秋两季活动强度和区域相对增加, 其分布在海拔段(F4,12 = 3.76, P < 0.05)和季节间(F3,12 = 3.34, P < 0.05)都存在显著差异。对海拔和气候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发现, 日平均气温和海拔对白颈长尾雉是否出现均有极显著影响(P < 0.01); 白颈长尾雉月探测率和探测到白颈长尾雉位点的海拔均与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01), 而与月平均降水量无显著线性关系(P > 0.05)。这表明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拔和气温影响, 随月平均气温的升高有向高海拔迁移的趋势。模型选择和多模型推断显示, 最优模型仅保留“100 m内水源”这一个变量, 次优模型是“100 m内水源 × 海拔”, 最优和次优模型的权重分别为0.18和0.14, “100 m内水源”和“海拔”是影响白颈长尾雉在保护区内分布的重要因子, 重要值分别为0.82和0.51。因此, 白颈长尾雉的分布并非仅由某一个或几个环境变量决定, 而是由多个环境变量共同决定。气温的变化和对不同海拔段的选择是导致白颈长尾雉形成不同季节分布格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11和2012年夏季,采用无线电跟踪技术跟踪了8只野生黑颈长尾雉(6♂,2♀),野外共测量了204个10 m×10 m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其中利用样方111个,未利用样方93个。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定量分析表明:黑颈长尾雉夏季栖息地利用和未利用样方的生态因子坡位、与林缘距离、草本盖度、灌木高度、草本密度和乔木胸径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的生态因子在利用和未利用样方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夏季特征值大于1的主分量共有5个,其累计贡献率达到64.23%,第1主成分为食物因素,是影响黑颈长尾雉夏季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余主成分分别为安全因素、干扰因素、地理因素和水源因素。不同生境斑块类型中食物资源的可用性影响夏季黑颈长尾雉栖息地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丁平 《生命科学研究》1998,2(2):122-131
全世界共有长尾雉5种,其中白颈长尾雉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贵州等9省;黑颈长尾雉分布于广西和云南,国外还分布于泰国、缅甸和印度等地;白冠长尾雉分布于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和甘肃等10省;黑长尾雉分布于台湾省;铜长尾雉分布于日本.长尾雉的起源中心可能在武陵山脉,并有可能先分化出白颈长尾雉祖种和白冠长尾雉祖种;黑长尾雉、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可能由白颈长尾雉祖种分衍产生;铜长尾雉和白冠长尾雉可能由白冠长尾雉祖种分衍产生.  相似文献   

19.
Luo Y  Yu TL  Huang CM  Zhao T  Li HH  Li CJ 《动物学研究》2011,32(4):396-402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在5~35℃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的代谢率(MR)、热传导(C)和体温(Tb)等指标,探讨了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热中性区(TNZ)分别为24.5~31.6℃和23.0~29.2℃。在5~35℃的温度范围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能保持稳定的体温,分别为(40.47±0.64)和(40.36±0.10)℃;在热中性区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平均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1.36±0.84)和(2.03±0.12)mLO2/(g.h),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77%和86%。在下临界温度以下,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最小热传导分别是(0.12±0.01)和(0.17±0.01)mLO2/(g.h.℃),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119%和124%。这两种鸟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是: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都具有较低的代谢率,较高的体温和热传导,能较好地适应南方湿热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20.
绿尾虹雉的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珍禽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ll)的栖息地类型,繁殖期的活动规律、巢和卵、种群密度,及天敌等做了报道,为在原产地列野生种群繁殖习性的首次记述;并对绿尾虹雉野生群体的繁殖比率、配偶方式及该物种的濒危程度问题做了理论性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