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1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XM  Li B 《生理科学进展》1998,29(1):59-62
白细胞介素1是多种炎症增殖性疾病中炎症介导作用极强的细胞因子这一,对其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令人瞩目。白细胞介素1与其特异受体结合后,通过某些调节蛋白作用,激活胞膜上或胞浆内的多种磷脂酶,产生多种信使类物质。此外,近年来还发现白细胞介素1可激活多种蛋白激酶和转录调节因子。不同传导途径的细胞信号与白细胞介素1导致的炎症效应密度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9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参与造血调控及免疫应答等诸多生理过程的细胞因子,本简介白细胞介素9及其受体的生物化学性质、基因结构与表达调控,概述其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3.
用基因定位突变法,将白细胞介素-2分子中17Leu和20Asp进行一系列突变,并测定各突变体生物活性与空间结构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7Leu突变为Asp时,IL-2的空间结构无明显变化,生物活性却显著下降;20Asp突变的为Leu,以及17Leu与20Asp对调后,均导致IL-2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并严重影响其生物活性,上述结果说明17Leu突变为Asp后对活性的影响并非由空间结构变化所引起,而与  相似文献   

4.
细胞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海马脑区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因子是一组多肽蛋白,一般认为其主要功能是介导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未成熟白细胞增殖、分化和生长等。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调节因子及其受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并发现它们对CNS中某些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有调控作用。本综述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对CNS海马脑区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刘楠  章金钢 《生命科学》1994,6(2):25-26
白细胞介素12与免疫刘楠,章金钢(长春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病毒室130012)1概述白细胞介素(IL)是指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淋巴因子。自1972年Gery等发现当时称为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的IL-1以来,这一领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目...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是激活的T细胞分泌的一类细胞因子,它们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迄今为止,已有23种人白细胞介素被发现,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2000-2001年间,就有5种人白细胞介素家族最新成员的序列被阐明,本文简单介绍了它们的结构,诱导表达方式,功能,及其信号相关受体等各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10及其受体黄仕和,秦椿华(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430060)(同济医科大学工业毒理研究室,武汉430030)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受体1989年,Fiorentino等人发现活化的小鼠T细胞(TH2)能分泌一种抑制TH1T细胞克...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12抗肿瘤作用前景看好白细胞介素12(IL-12)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的细胞因子,其抗肿瘤作用引人注目。先前已发现,IL-12可通过活化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最近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Folkman等的研究则表明,IL-12可抑制或阻止新血...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2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介素-2作为一种细胞生长因子,不仅能诱导T细胞增殖和分化,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在细胞调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解白细胞介素的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更有利于对白细胞性质的研究及应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目前在抗肿瘤治疗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关于白细胞介素-2与抗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方面的研究也相当广泛。就白细胞介素-2在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简称ILs)是一类在淋巴细胞间传递信息,刺激淋巴细胞或其它前体细胞增殖分化的介质,主要来源于白细胞。到目前为止,正式命名的白细胞介素有四类,分别力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  相似文献   

11.
用基因定位突变法,将白细胞介素-2(IL-2)分子中17Leu和20Asp进行一系列突变,并测定各突变体生物活性与空间结构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7Leu突变为Asp时,IL-2的空间结构无明显变化。生物活性却显著下降;20Asp突变为Leu,以及17Leu与20Asp对调后,均导致IL-2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并严重影响其生物活性。上述结果说明17Leu突变为Asp后对活性的影响并非由空间结构变化所引起,而与残基本身性质有关:17Leu与20Asp这两个重要的残基,必须位于各自特定的空间位置,才能发挥其生物作用。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介素1与惊厥性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o HY  Jiang YW  Wu XR 《生理科学进展》2002,33(4):367-369
白细胞介素1(IL-1)是重要的神经免疫介质。研究发现,惊厥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在脑内迅速增加,体内注射IL-1β可加重惊厥及神经元的损伤,而抑制β的作用,则惊厥及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简要概括IL-1与惊厥性脑损伤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关系,IL-1在惊厥引起的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介素-8受体家族黄仕和(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昌430060)关键词IL-8R近几年来白细胞介素及其受体的研究发展迅速,现在命名的有15种白细胞介素(IL-1~IL-15),其受体克隆的有前10种白细胞介素(IL-lR~IL-10R)。本...  相似文献   

14.
白细胞介素1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介素13是最近新命名的细胞因子。由Th2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3基因与IL-4基因紧密连锁,两者在蛋白结构上有较大同源性,并共用一相同受体亚单位。白细胞介素13与IL-4有广泛相似的生物学功能。白细胞介素13在抗炎过程以及IgE介导的变应性疾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树兰(杭州)医院2016-2017年经病理学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45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53例,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维生素D、白细胞介素-6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将结直肠癌患者分为维生素D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以及白细胞介素-6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并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维生素D含量为(6.43±3.71)ng/m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0.21±3.54)ng/mL,(P0.01);白细胞介素-6水平为17.5(8.97~42.92)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9.15(3.51~13.79)ng/mL,(P0.01),且二者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水平可能具有相关性(χ2=7.4,P0.01)。维生素D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核转移、TNM分期和肿瘤浸润深度密切相关。预后分析发现,血清维生素D浓度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结论维生素D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有关,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新型、有效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用计算机构建白细胞介素一2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空间模型王志勇,王翼飞,郑仲承,刘新垣(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200031)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2受体;结合位点;空间相互作用1987年Brandhuber等在报道3.A分辨率的白细胞...  相似文献   

17.
乙肝病毒DNA疫苗的构建及其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构建含adr亚型HBV表面抗原基因的核酸疫苗 ,考察人白细胞介素II基因及重组白细胞介素II的免疫佐剂作用。用含有人白细胞介素II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及基因重组白细胞介素II蛋白作为佐剂 ,将编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VAX/HBS免疫BALB/C小鼠 (试验组 ) ,同时设置注射质粒pVAX的阴性对照组 ,并分别于第 2 ,4周后加强免疫各 1次。试验组在第 4周时开始有HBsAb产生 ,阴性对照组未测到HbsAb ,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HBsAg。乙肝病毒DNA疫苗能引起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白细胞介素II的真核表达质粒的佐剂作用不明显 ,基因重组白细胞介素II蛋白具有提高小鼠对乙肝病毒核酸疫苗免疫应答水平的佐剂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丁传林  姚堃 《微生物与感染》2002,25(2):10-11,32
人类疱疹病毒8型与卡波济肉瘤、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多中心性Castleman病相关。由该病毒的K2基因编码的病毒白细胞介素-6与人白细胞介素-6有24.8%的氨基酸同源性。在该病毒相关疾病组织中,病毒白细胞介素-6基因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和多中心Castleman病的B细胞中有高水平的表达,而在卡波济肉瘤的纺锤细胞中只有低水平的表达。功能研究表明病毒白细胞介素-6具有抗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人白细胞介素-6产生等作用。  相似文献   

19.
IRAK-4:TLR/IL-1 R家族共同信号转导系统中的关键因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u ZJ  Liu CA  Gong JP 《生理科学进展》2005,36(3):276-279
最近发现的一种新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nterleukin1receptorassociatedkinase4,IRAK4)不仅可促使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磷酸化,还是IRAK1募集于TLR/IL1R复合物的必要条件,从而成为调控IRAK1生物活性以及内毒素胞内信号转导的最关键分子。充分认识IRAK4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设计出新的针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长期禁食危重症患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已禁食14天以上的危重病人56例,分别于实施肠内营养前,实施肠内营养后第1,3,7天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的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白细胞介素及T淋巴细胞亚群和抗组织相容性抗原-DR水平,分析肠内营养实施前后指标。结果:实施肠内营养第1,3天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白细胞介素-1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肠内营养第7天CD4、CD4/CD8水平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CD3、抗组织相容性抗原-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病人在长期禁食后恢复肠内营养后初期全身炎症反应明显,随着实施过程逐步减轻,并可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