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部水 《遗传》1979,1(6):6-9
染色质是细胞形态学名词,指真核细胞有 丝分裂间期核内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它相 当于生物化学上的核内DNA和蛋白质的复合 体。间期的染色质在有丝分裂时形成染色体。 染色体到有丝分裂间期又变为染色质。因此染 色质和染色体是有丝分裂周期中不同阶段的运 动形态。  相似文献   

2.
用适量BrdU处理中华大蟾蜍外周血淋巴细胞,能以较高频率得到形态多样的染色质(体)结构。本文以两栖类和人类细胞为材料,采用Feulgen染色、Ag-NOR染色、DAPI荧光染色及放射自显影等方法,证实了其染色质性质,初步讨论了其产生原因,并将其命名为:“G,期后期染色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形态学角度初步分析了从G_2期后期到M期染色质转变为染色体的动态过程,提出不同染色体形成其高级结构是非同步的,有可能存在染色体包裹顺序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B-染色体(B-Chromosome)也称超数染色体(Supernumerary chromosome (?)estegren 1945)或副染色体(accessory chromosome Müntzing 1958),是首先由Randolph(1928)从玉米(Zea mays)的过剩染色体的研究中发现,为了与常染色体(即A-染色体)区别而命名的。众所周知,常染色体不管它数目多寡都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研究者早已注意到B-染色体没有明显的遗传机能。 B-染色体的形态有各种各样,一般都要比常染色体小得多,且由异染色质所组成。关于它的起源众说不一。有人认为B-染色体是由A-染色体产生,是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的携带基因的寄生物((?)stergren 1945),例如,Clarkia elegans中B-染色体是A染色体的易位而产生(Lewis 1951);Haplopappus gracilis中的B-染色体是由于着丝点融合而染色体数目减少时产生(Jackson 1960);还有人认为B-染色体是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适应自  相似文献   

4.
多头绒泡菌染色体构建过程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同步核内有丝分裂的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原质团为材料,在有丝分裂周期中连续取材,按常规方法制备超薄切片,在电镜下研究了染色体形态构建的整个过程。有丝分裂前期,首先是G_2期凝集的染色质块逐渐解集缩成为松散状,染色质在松散的同时逐渐改组成直径为80~150nm的松散染色线结构。接着是在松散的染色线上形成一些电子密度高的集缩区,随着集缩区的增多和扩展,染色线缩短变粗,最后形成直径300~350nm的染色体。上述两个过程各需30min左右。与上述过程同时发生的是,核仁由中央位置逐渐移向边缘,前期50min左右时在近核膜处呈团块状解体。染色体形态构建的整个过程约需1h,可分为染色质的松散改组和集缩两个连续的步骤,25~30nm染色质纤维是这一过程中能分辨的最细的形态单位。  相似文献   

5.
有关鼬科动物的核型和分带研究,Hsu等(1967—1974)以及等(1976,1977)已有过一些报道,但是黄鼬(Mustelasibirica)染色体的研究报道尚少,仅等(1976)作了核型和G带分析。本工作进一步研究了黄鼬的核型,用C分带技术观察了异染色质的分布,并描述了核仁组织者(Ag-NORs)的数目和位置。  相似文献   

6.
对蝽科Pentatomidae4属5种——广二星蝽Stollia ventralis(Westwood)、黒腹二星蝽Stollia guttiger(Thunberg)、西北麦蝽Aelia sibirica(Reuter)、紫翅果蝽Carpocoris purpureipennis(De Geer)、赤条蝽Graphosoma rubrolineata(Westwood)昆虫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形态结构及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蝽科5种进行交叉减数分裂。花束期5种昆虫染色质变化相似,形态种间有差异。中期染色体排列方式相似,核型种间差异大。精子形态相似,弯曲度大小种间有差异。双线期、终变期染色体交叉形态、频率及历程长短反映物种进化程度。紫翅果蝽X染色体碎斑化。  相似文献   

7.
间期核染色体期前凝聚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真核细胞染色体仅见于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期。近年来,由于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在诱导中期细胞和间期细胞融合后,出现了间期核染色体凝聚现象——期前染色体凝聚(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即PCC)。期前凝聚染色体的形态特征随细胞融合时,间期核所处的时相而定。在含有中期核的多核细胞中,出现了不同形态的染色体凝聚现象。 自Johnson and Rao(1970)应用Harris等(1965)提出的细胞融合技术,成功的诱导  相似文献   

8.
黄I染色体的C一带及银染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融科动物的核型和分带研究,Hsu等 (1967-1974)以及I'pa中oAaMCKAA等(1976, 1977) 已有过一些报道,但是黄融(Mustela sibirica)染色体的研究报道尚少,仅1'pa中。z1aMCKHI3 等(1976)作了核型和G带分析。本工作 进一步研究了黄触的核型,用C分带技术观察 了异染色质的分布,并描述了核仁组织者(Ag- NORs)的数目和位置。  相似文献   

9.
中华大蟾蜍染色体分带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tzans)的C带和BrdUrd-Hoechst-Giemsa复制带,并以中华大蟾蜍为代表确立了两栖类体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SCD)方法。BrdUrd-Hoechst-Giemsa技术在两栖类的中期染色体上能显示可重复的复合带型。用这种方法我们鉴定中华大蟾蜍第10对同型染色体为ZZ/ZW型性染色体,所有雄性动物两个Z染色体的复制型是完全相同的(同步复制的),而雌性动物的Z和W染色体显示出异型复制型(不同步复制的)。在W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处有一个较早的复制带,Z染色体则缺乏这个复制带。这些性染色体用C带和其他方法不能区分。此外,我们还测定了中华大蟾蜍淋巴细胞的SCE频率,发现其SCE频率比哺乳动物高,为7.83±0.49(m±S.E.)。  相似文献   

10.
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对于物种遗传与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数目和结构变化会导致物种形态、生理、生化、适应等变化。通常物种的染色体数目都是比较保守稳定的,但是一些特殊情况会使植物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变异,从而导致新形成的合子具有不同的染色体数目变异。自然状态下的物种发生染色体变异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自然环境中紫外辐射、温度变化、机体损伤及其他化学物质刺  相似文献   

11.
染色质集缩包装形成染色体是有丝分裂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使母细胞的遗传物质得以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染色质集缩包装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参加集缩包装的几种蛋白质以及它们可能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2.
经G带常规显带处理的人体中期染色体,通过光镜(LM)和扫描电镜(SEM)的对比观察,各号染色体的带型、着丝点和随体都是一致的。在SEM下,G显带人体染色体显示亚显微结构,LM所见的深染带区(阳性带区)呈现隆起状;而浅染带区(阴性带区)呈现凹陷状,分别称为隆起带区和凹陷带区。各号染色体都是由直径200—300A的染色质纤维构成,这些纤维丝在凹陷带区是纵向排列;在隆起带区是折迭环绕后形成许多颗粒状的染色质粒;在着丝点是纵向排列;在随体的排列是不规则。染色质粒在着丝点、随体和凹陷带区也可见到。染色体之间有长短和粗细不同的纤维丝互相连结。SEM图象表明:各号染色体都有自身固有的染色质纤维和染色质粒的排列结构,可为在SEM下精细鉴别各号染色体和准确诊断染色体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答     
问:怎样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的联系与区别? 答: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两者都因能用磁性染料染色而得名。实际上,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它们的化学组成是一种核酸与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主要包括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鱼用)鱼、青鱼、草鱼和鱇(鱼良)白鱼从囊胚期到原肠期的中期染色体形态变化。在(鱼用)鱼此研究还扩大到尾芽期和二龄鱼肾细胞。结果表明:随着发育的进展,四种鱼的染色体绝对长度都非常显著地减??少,不同染色体减少的比例不都相同,同一染色体减少的情况也不都始终如一。次缢痕的数目也进行性减少,直至全都消失;相伴发生的染色体长度的减少可能是次缢痕减少的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从囊胚期到原肠期,青鱼C_1号染色体的短臂也经历过一个从无随体到有随体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经化学方法预处理的玉米染色体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的结果揭示,经30%醋酸处理的玉米染色体表面呈现出不均一的颗粒状结构。当缩小扫描范围后,在染色体表面发现直径分别为30和100 nm的两种染色质纤丝。100 nm的染色质纤丝由30 nm染色质纤丝螺旋缠绕而成。在经25%胰酶处理的玉米染色体上发现了两种类似的螺旋状染色质纤丝结构,其直径分别为30和100~150 nm。较细的染色质纤丝螺旋缠绕成较粗的纤丝,进而构成整个染色体。经低离子浓度溶液抽提,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了玉米染色体的染色体骨架结构。这种染色体骨架呈不规则的纤维网状,这些网状纤维在染色体中部显得较为紧密,在染色体的边缘则显得较松散。这一结果暗示染色体是由不同级别的染色质纤丝螺旋缠绕构成,为染色体的多级螺旋结构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发现染色体骨架并不是呈轴样的结构存在,而是保留了染色体的基本形态,这种骨架形状也许是由分散在染色体中的染色体骨架蛋白在低离子浓度溶液抽提的过程中凝缩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前言大多数真核细胞处于间期时看不到核内有染色体结构,但细胞进入分裂期时核内染色质逐渐聚集形成染色体。Rao 和Johnson 对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聚集  相似文献   

17.
应用染色体分带方法,发现L615小鼠白血病细胞存在着标记染色体——Bj染色体。Bj染色体的特征为:在第19对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长臂末端有一独特的异染色质区域。Bj染色体的出现频率:接种白血病细胞后第五天约为44%,而第三天仅为8%。它表明L615小鼠在白血病癌变过程中确实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个发现对于肿瘤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和筛选抗癌药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几种动物染色体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表面舒展技术、原位培养表面舒展技术和临界点干燥以及空气干燥等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FESEM和SEM观察了CHO、IB-RS-2哺乳动物细胞以及黄鳝肾细胞和鲫鱼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看到了染色体处于不同舒展状态的染色质纤维。在染色质纤维未完全展开排列紧密时,染色体臂的染色质纤维,缠绕排列有序,垂直于染色体纵轴,螺旋盘绕形成疏密程度不同的横纹。在纤维较为松散和完全松敌的状态下,可以看见直径约为300(?)的染色质纤维从有序到不完全有序到无序,弯扭、螺旋、缠绕,有些似“辐射环”状结构。在着丝点处可清楚地看到有二条纤维平行分别通连二染色单体臂,未见有染色体膜。初步比较了鱼类和哺乳类的染色质纤维,二者基本一致,但鱼类染色质纤维排列较哺乳动物的松散,类似“辐射环”状的结构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牛肾细胞染色体中染色质纤维的包装及RNP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罗艺  刘凌云 《遗传学报》1996,23(5):351-356
应用培养的牛肾(BK)细胞及分离的BK细胞染色体做常规透射电镜样品,经表面舒展技术和临界点干燥制备BK细胞染色体的扫描电镜样品,并结合电镜细胞化学研究了BK染色质纤维的包装及核糖核蛋白(RNP)的分布。观察到BK染色体具有多级双股螺旋结构。在染色体横切面中,可见染色体中央有一低电子密度的无染色质区,该区内有大量RNP物质。在染色质区RNP较少,分布在染色质纤维间,与中央轴区的RNP相连续,表明RNP在染色体中呈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20.
染色体结构维持(SMC)蛋白是一类染色体ATP酶.以这类蛋白质为核心可形成三种多蛋白复合体:凝聚蛋白(condensin)、黏结蛋白(cohesin)和SMC5-SMC6复合体.这些复合体直接参与了染色质结构的组织、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准确分离和忠实遗传等重要功能活动,自发现至今,对该类复合体的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已有较多研究并取得一些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