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在Vero细胞上初步适应的LR1(Ⅰ型)、R22(Ⅱ型)株病毒,经乳鼠脑或腹腔接种,收剖感染鼠脑并在Vero细胞传代适应,此收获病毒与直接以Vero细胞传代的病毒比较表明:抗原效价、毒力滴度有明显提高。用LR1、LR22株病毒感染的Vero细胞培养物制备单价粗制疫苗和双价精制纯化疫苗免疫家兔,经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结果表明经乳鼠和Vero细胞交替传代适应后的LR1、R22株病毒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制备和鉴定小鼠抗Ⅱ型登革病毒(DENV‐2)10种蛋白的抗体,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利用真核表达载体pReceiver构建DENV‐210种蛋白的重组质粒,提取质粒 DNA ,肌内注射免疫小鼠,共免疫4次。末次免疫后2周取小鼠血清,利用DENV‐2感染的Vero细胞和DENV‐2各蛋白的稳定表达细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评价免疫效果,分析抗体的特点。DNA免疫小鼠后获得抗DENV‐210种蛋白的抗血清,抗体效价波动于1∶400~1∶16127之间,以抗E蛋白抗体效价最高,达1∶16127,而抗NS3、NS4b、NS5蛋白抗体效价较低,仅为1∶400。利用DENV‐2感染的Vero细胞和稳定表达病毒蛋白的EAhy926细胞进行IFA染色,抗DENV‐2各蛋白的抗血清均可特异性识别DENV‐2抗原。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抗E、NS1、NS4b和NS5蛋白抗体能识别热变性蛋白,其他抗血清未呈现阳性反应条带。本研究提示,DNA免疫小鼠所获得的抗DENV‐2各蛋白抗体能特异性识别自然感染或模拟自然感染状态下的DENV‐2蛋白,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工具,也表明DNA免疫法可作为抗体制备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D36株在MDCK细胞和Vero细胞上培养的适应性,确定其培养的最佳细胞基质及培养条件。方法将D36株以MOI 1.0按不同培养瓶分组接种MDCK细胞和Vero细胞,补充含有不同浓度胰酶的维持液,于不同时间观察两种细胞病变的情况,同时抽样检测病毒滴度,分析两种细胞对D36株的敏感性。结果D36株病毒感染MDCK细胞后第6天病毒滴度达到最高,为(5.00~5.50)lgCCID50/mL;而D36株病毒感染Vero细胞后病毒滴度于第8天达高峰,为(4.50~4.75)lgCCID50/mL。另外,在两种细胞维持液中加入约0.8μg/mL的胰酶均可提高病毒滴度。结论两种细胞系在同等条件下感染D36株病毒后,MDCK细胞比Vero细胞出现病变的时间早,每一批MDCK细胞培养物病毒滴度高于同批次试验的Vero细胞培养物。  相似文献   

4.
提高对丙型肝炎患者实验室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相关人群进行筛查和早期诊断,是控制丙型肝炎病毒(HCV)流行与传播的有效措施。为了建立更为可靠的HCV诊断方法,通过采用PCR方法从J6/JFH12a型病毒中克隆出HCV ns3基因片段,将其连接到p ET-28a载体上,重组载体p ET-28a-ns3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诱导表达,以10%SDS-PAGE进行鉴定,获得表达的NS3重组蛋白分子量为72 k Da。将纯化的NS3蛋白免疫BALB/c小鼠,第4次免疫后采集血液并分离血清进行抗体活性鉴定,小鼠抗体效价为1∶256 000。进一步的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以重组NS3蛋白免疫小鼠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以很好地识别HCV感染Huh7.5.1细胞中的NS3蛋白,为下一步开展单克隆抗体制备和检测试剂盒研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诱发小鼠白血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病毒与白血病发生的关系,我们用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L6565MLV)悬液感染乳鼠,每周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并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小鼠体内病毒核酸的分布.结果发现小鼠感染病毒后3~5周,其脾脏和淋巴结呈早期白血病的病理改变.至第10~12周小鼠发生淋巴细胞白血病,表现出耸毛、活动减少、腹膨胀等症状.病毒核酸于感染后第2周首先在小鼠胸腺、脾脏检测到,随时间延长,病毒核酸广泛分布在外周血、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多种脏器组织中.本实验表明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可诱发小鼠白血病,其机制可能与病毒促使淋巴细胞向白血病细胞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表达纯化黄热病毒(YFV)囊膜蛋白(E蛋白)结构域Ⅲ,研究其作为亚单位疫苗预防YFV、日本脑炎病毒(JEV)感染的可能。方法:扩增YFVE蛋白结构域Ⅲ(YFDⅢ)的cDNA片段333bp,将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YFDⅢ,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Rosetta(DE3),IPTG诱导表达重组YFDⅢ;用纯化的YFDⅢ免疫新西兰兔和BALB/c鼠,检测相关抗体滴度。结果: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了YFDⅢ融合蛋白,表达量约占菌体蛋白的50%;Western印迹及ELISA分析表明,纯化的YFDⅢ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利用纯化的YFDⅢ免疫新西兰兔,获得了高达1∶4×105滴度的抗YFV抗体和1∶2×104滴度的抗JEV抗体;利用纯化的YFDⅢ免疫BALB/c鼠,获得了1∶7×104滴度的抗YFV抗体和1∶2×103滴度的抗JEV抗体。结论:重组YFDⅢ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具有开发成亚单位疫苗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复制轮状病毒(RV)肠道外感染乳鼠的动物模型,检测接种后乳鼠体内Th1/Th2平衡改变,对RV肠道外感染后机体免疫状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48只乳鼠随机均分为3组:肠道外组、肠道内组和正常对照组。肠道外组通过腹腔注射猴RVSA11株,肠道内组灌胃等量RV悬液,对照组无特殊处理。分别在接种后第4天、第8天处死乳鼠,收集标本,观察心、肝、肾、肺等脏器病理变化,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和IFN-γ的表达。结果光镜下肠道外组乳鼠肾、肝、肺和脾脏出现病理改变。感染后第4天,肠道内、外组乳鼠血清IFN-γ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到第8天明显下降,基本达到基线水平;IL-10在肠道外组第4天增高,到第8天小幅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组;而肠道内组IL-10无明显改变。结论RV肠道外感染早期呈现Th1-Th2混合反应,而后期则以IL-10的表达为主,T细胞向Th2型免疫应答方向偏离,Th1/Th2细胞因子失衡机制可能是RV肠道外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蚊虫传播的黄病毒造成的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有效的早期精确诊断对预防与控制黄病毒感染并及时有效开展病患救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黄病毒在血液中核酸可检测窗口短,核酸检测手段难以发挥优势,必须要通过血清学的诊断与病毒分离予以佐证,而血清学检测也要面对黄病毒之间存在的交叉反应问题。本文介绍了基于黄病毒非结构蛋白1(NS1)建立的检测手段。NS1蛋白在病人血清中含量很高是良好早期诊断靶标,基于NS1蛋白的黄病毒血清学诊断的检测窗口较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2016年寨卡病毒暴发以来基于NS1的检测技术在灵敏度与特异性上得到快速与多元的发展,为黄病毒的精确检测带开启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病毒与白血病发生的关系,我们用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L6565MLV)悬液感染乳鼠,每周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并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小鼠体内病毒核酸的分布,结果发现:小鼠感染病毒后3-5周,其脾脏和淋巴结呈早期白血病的病理改变,至第10-12周小鼠发生淋巴细胞白血病,表现出耸毛、活动减少、腹膨胀等症状。病毒核酸于感染后第2周首先在小鼠胸腺、脾脏检测到,随时间延长,病毒核酸广泛分布在外周血、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多种脏器组织中。本实验表明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可诱发小鼠白血病,其机制可能与病毒促使淋巴细胞向白血病细胞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维生素D在鼠肺细胞感染烟曲霉后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用一定量的烟曲霉活化孢子感染细胞后,一组细胞加入维生素D(维生素D组),一组细胞加入生理盐水,感染一定时间后用溶酶体探针检测自噬相关分子的表达;收集各组细胞并裂解细胞,离心取上清,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上清液中的LC3BII、Dectin-1及ROS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化的孢子感染肺巨噬细胞后,维生素D组自噬体与溶酶体共定位减少、吞噬孢子的速率在减少以及ROS水平降低,其对应的胞内Dectin-1、ROS、LC3BII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烟曲霉感染肺巨噬细胞后,维生素D可通过减弱细胞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并下调自噬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以达到抵抗烟曲霉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Dp CPV)基因组S5片段编码一个由88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01 k D的非结构蛋白(NSP1)。为探寻Dp CPV NSP1蛋白的功能,将Dp CPV 1基因组S5-1片段的抗原区(1-600 bp)进行了原核表达,并将纯化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将稀释后的病毒液感染甜菜夜蛾幼虫,感染后每天解剖甜菜夜蛾并取中肠样品,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SP1蛋白的合成时间曲线。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5片段表达的蛋白在病毒感染第1天就有合成,并且除了检测到全长的蛋白(101 k D)外,也检测到了80 k D和20 k D的蛋白条带,说明NSP1蛋白为早期表达蛋白,并且蛋白发生了切割。另外,首次对Dp CPV 1 S5片段进行了在昆虫细胞中表达和昆虫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昆虫细胞定位于细胞的细胞质。  相似文献   

12.
夏春祥   《生物技术》2006,16(4):20-23
目的:探讨在RNAi技术条件下,HSV-1感染Vero细胞过程中,病毒间层蛋白VP16的生物学功能。方法:用T7RNA聚合酶体外合成针对VP16 mRNA的3种T7siRNAs。用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转染Vero细胞后接种HSV-1,感染后12、24、36、48、60和72h,分别收取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Karber法计算病毒滴度值,绘制子代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结果:病毒子代一步生长曲线显示,转染siRNAs的实验组Vero细胞接种HSV-1后24h(24h pi),病毒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2h pi也观察到病毒滴度低于对照组的现象;siRNAs具有协同作用,三种siRNAs同时作用时干扰效果最为明显;实验组病毒滴度高峰出现时间后移12h左右。结论:HSV-1间层蛋白VP16对病毒复制、成熟起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是表达外源蛋白常用的一种方法。为有效鉴定转染的细胞中是否产生了重组病毒粒子,对质粒pFastBacI进行改造,构建了极早期基因ie1启动子控制的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表达盒,以及多角体基因启动子控制的外源DNA的一个通用型双表达载体;通过酶切、连接的方式,将家蚕二分浓核病毒ns1基因连接到多角体启动子下游;在转座酶的介导下,该供体质粒上部分序列可转座到穿梭载体Bm-Bacmid上,进而构建可同时表达egfp和ns1基因的重组杆粒。将构建的该重组杆粒DNA转染BmN细胞,通过观察可视化的绿色荧光信号,可迅速判定转染后的细胞中重组病毒粒子产生的情况,收集转染后的细胞培养上清,将其感染BmN细胞,对感染4 d后的细胞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能杂交到一条36 kDa大小的特异蛋白,表明NS1蛋白成功获得了表达,进而为深入研究ns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p48(ac103)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中高度保守,暗示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为了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我们首先对该基因的表达特征进行描述。【方法】以杆状病毒代表种——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的p48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分别构建了在P48蛋白N-端和C-端融合HA-标签,并且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多角体蛋白基因的重组Bacmid。将重组Bacmid转染Sf9细胞,收集含病毒的上清去感染Sf9细胞,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进行SDS-PAGE电泳,利用商业化的HA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分析以检测融合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用C-端融合HA-标签的重组病毒感染细胞后12h即可检测到一条43kDa左右、能与HA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条带,该特异性蛋白的表达一直持续到病毒感染后96h。从感染后48h起一直到96h,均能检测到另外一条约26kDa的蛋白条带也能与HA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在N-端融合HA-标签的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没有检测到与HA抗体特异结合的蛋白。【结论】结果表明,p48基因是个晚期基因,在病毒感染的晚期表达,并且该蛋白在昆虫细胞中表达时N-端可能被剪切。  相似文献   

15.
ORF3蛋白促进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Vero细胞上的增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感染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常导致病猪水样腹泻、呕吐、脱水。自2010年起,其大规模的暴发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对PEDV免疫机理及侵入机制知之甚少,至今仍缺乏有效的PED防治措施。【目的】研究orf3对PEDV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基于RNA同源重组的PEDV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拯救一系列携带不同orf3基因及orf3基因缺失的重组PEDV;将获得的重组PEDV以MOI 0.1感染Vero细胞,分别于感染的第8、16、24、32、40、48 h测定其TCID_(50)并绘制病毒生长曲线;分别在感染25 h和36 h利用全自动细胞计数分析仪对6孔板内的细胞进行计数,并于感染后的第12、24、36、48 h用CCK-8试剂盒对其细胞活力进行测定。【结果】RT-PCR结果及细胞病变观察证明成功拯救到了携带不同orf3基因或orf3基因缺失的重组PEDV;进一步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证实PEDV的ORF3蛋白可以在Vero细胞中合成。SPSS软件分析表明携带orf3基因的重组PEDV的滴度(TCID_(50))显著高于缺失orf3基因的重组PEDV的滴度;带有orf3基因的重组PEDV感染Vero细胞25 h和36 h时的活细胞数显著高于缺失orf3基因的重组病毒感染相同时间时的活细胞数;而且重组PEDV感染Vero细胞24 h后,带有orf3基因的重组PEDV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缺失orf3基因的重组病毒。【结论】ORF3蛋白对于PEDV在Vero细胞中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该作用是通过延缓或减少感染细胞的死亡实现的。本研究为揭示PEDV orf3基因的功能和PEDV复制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中重症EV71型手足口病的BABL/c乳鼠模型。方法 1日龄BALB/c乳鼠连续3 d腹腔注射EV71病毒液,监测小鼠体质量、生存率和临床疾病评分;采用HE染色检测脑、肺和骨骼肌组织病理变化;光镜下观察感染乳鼠脑、肺和骨骼肌组织匀浆作用RD细胞的细胞病变反应;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法检测VP1和3D蛋白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V71感染乳鼠体质量从第3天开始下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21 0,P<0.05);生存率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疾病评分显著增加;脑、肺及骨骼肌组织中VP1和3D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脑组织:t=6.355 7、3.423 2,肺组织:t=14.864 8、4.469 0,骨骼肌:t=7.908 5、4.923 7,均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中重症EV71型手足口病BALB/c乳鼠模型。  相似文献   

17.
利用PCR技术扩增出BmDNV-3 NS1基因,将目的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进行连接,转化BL21 star菌并在该菌中表达,经Western blot鉴定表达的产物为BmDNV-3 NS1蛋白,纯化NS1蛋白并制备兔多克隆抗体.同时BmDNV-3 NS1基因亚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e-HTb-eGFP中,转化BmDH10BAC感受态细胞,提取的重组Bacmid通过脂质体包埋转染家蚕BmN细胞,再以收获的重组病毒感染家蚕幼虫.家蚕BmN细胞和幼虫感染重组病毒2d后均观察到绿色荧光,经SDS-PAGE分析真核表达的产物与预测的NS1-eGFP融合蛋白大小不一致,说明NS1-eGFP融合蛋白被昆虫内源性的蛋白酶降解.降解的产物用NS1蛋白抗体进行Western blot鉴定为BmDNV-3 NS1蛋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动物模型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动物肺泡灌洗液中特异抗原检出率的动态变化,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小鼠经鼻自然感染肺炎支原体,分别采集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小鼠的支气管灌洗液,应用量子点标记肺炎支原体P1蛋白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感染鼠肺泡灌洗液中肺炎支原体P1特异抗原,同时通过PCR检测肺组织肺炎支原体DNA及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肺部炎性变化确定小鼠感染。结果显示,感染鼠肺炎支原体特异抗原在感染后第3天检出阳性率为75%,第7天达高峰为83%,之后随病程延长,抗原检测的阳性率逐渐下降,在感染后第14、21天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8%和25%。肺炎支原体特异抗原在感染早期检出率高。应用量子点标记肺炎支原体P1蛋白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特异抗原可应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在Vero细胞中表达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RT PCR扩增了新城疫病毒 (NDV)F4 8E9株的融合蛋白 (F)基因并插入到 pcDNA3的CMV启动子下游 ,构建成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F ,高压电转化dam和 phoP基因双突变株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 (ZJ111株 ) ,并直接感染Vero细胞 ,分别提取细胞总DNA和总RNA ,DIG标记探针均可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FITC标记的羊抗鸡IgG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可检测到特异性的黄绿色荧光。ELISA检测F蛋白结果表明 ,转染后 4 8h开始表达 ,随后逐渐增多。SDS PAGE和Western印迹可检测到 5 5kD的蛋白质条带。上述试验结果证实减毒沙门氏菌不仅可将目的基因呈递给Vero细胞 ,而且还得到了转录和表达 ,表达的F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 ,为研制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口服NDVDNA疫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从浙江省3例SARS患者中收集含漱液标本,经处理后接种Vero、RD、VeroE6和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3d后在Vero和RD细胞中可观察到细胞病变。从细胞培养上清中提取病毒核酸,用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并经测序证实从3份临床样本中分离到2株SARS冠状病毒株。对其中1株病毒的基因组进行了全序列测定并作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浙汀省SARS冠状病毒株与新加坡2774株和台湾TW1株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