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穿孔素(PFP)是主要由CTL和NK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通过在靶细胞膜上形成活性孔道使靶细胞渗透压改变而溶解,或者与颗粒酶协同作用而诱导靶细胞凋亡,它的表达受IL-2、IL-4、IL-6、IL-7、IL-12、IFNs和TGF-β等细胞因子的调节,PFP介导的细胞毒性在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负调控免疫应答,与自身免疫病,肿瘤和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酶消化(胶原酶Ⅳ、胶原酶Ⅱ,透明质酸酶和胰蛋白酶)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活力、增殖力等影响,并用单个酶消化法与Rosenberg法比较。结果提示:胶原酶Ⅳ或胶原酶Ⅱ消化肿瘤组织块时对TIL细胞活力、增殖力损伤小;透明质酸酶与胰蛋白酶消化对TIL细胞活力,增殖力损伤大。在37℃,1h消化组与4℃,24h消化组对同一来源肿瘤组织酶消化配对比较中,结果提示同一酶4℃,24h消化比37℃1h消化对TIL细胞增殖力损伤小,与Rosenberg方法比较中也发现单一胶原酶消化比三酶联合消化影响小。配对各实验组TIL细胞~3H-TdR掺入率分析中,也反映了类似变化。本文经4℃,24h胶原酶Ⅳ消化后培养的TIL细胞在60天和75天仍对自身靶细胞有杀伤力。  相似文献   

3.
粒酶B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晶  杨安钢  王成济 《生命科学》2002,14(1):47-49,5
粒酶B(GrB)是杀伤性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颗粒(granule)中最重要的丝氨酸蛋白酶,通过caspases依赖途径。直接入核途径及不依赖caspases的胞浆途径。启动CTL介导的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丝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颗粒酶B是细胞毒淋巴细胞介导的颗粒胞吐免疫效应中有力的杀伤因子。近年来,颗粒酶B与穿孔素协同作用的靶细胞摄取机制受到质疑,“受体内化”及“静电交换”等新模型被相继提出。颗粒酶B在靶细胞内能够诱导caspase依赖及非依赖性的凋亡,还能直接作用于死亡底物发挥细胞毒作用,同时具有基质重塑等重要的细胞外功能。颗粒酶B与自身免疫疾病及抗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在恶性肿瘤细胞杀伤方面的应用价值正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
颗粒酶A(granzyme A,GzmA),是存在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细胞毒颗粒中含量最多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在穿孔素(perforin)协同作用下通过颗粒胞吐(granule exocytosis)释放进入在杀伤细胞和靶细胞之间形成的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然后进入靶细胞的细胞浆,并在细胞核聚集,诱导一种caspases非依赖性细胞死亡。GzmA靶向作用于一种与内质网结合的特殊的复合体——SET复合体,其包含3种GzmA底物:核小体装配蛋白SET、DNA结合蛋白HMG—2、具有碱基切除修复作用的核酸内切酶Apel。SET复合体还含有一种抑癌蛋白pp32和一种具有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活性的NM23—H1。当GzmA作用于SET复合体时释放出NM23—H1并激活其DNase活性,也阻断了Apel对DNA损伤的修复作用,在DNA上形成单链的缺刻。这是一种新发现的由GzmA诱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相似文献   

6.
颗粒溶素具有溶细胞作用和杀菌活性,其作用对象包括肿瘤细胞、细菌、真菌和寄生虫。颗粒溶素是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的化学刺激物,可以激活许多细胞因子的表达,包括调节激活T细胞表达和分泌(RANTES)、单核细胞化学引诱物蛋白(MCP)1、MCP3、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MP)、白介素(IL)-10、IL-1、IL-6和干扰素(IFN)-α。颗粒溶素与感染、癌症、移植、自身免疫、皮肤和生殖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基于颗粒溶素的多功能性,本文针对其作用机制和与临床常见疾病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肿瘤浸润性γδT细胞(γδTIL)CDR3δ1区进行序列分析。方法用固相包被抗体,体外扩增14例肿瘤组织(胃癌、肾癌、卵巢癌、膀胱癌、食管癌、肺癌、嗜铬细胞瘤)和2例肿瘤腹水(浆乳癌)的γδ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on lymphocytes,γδTIL),RT-PCR法扩增CDR3δ1基因片段,测序分析其序列特征。结果 16例γδTIL的CDR3δ1确实存在优势序列,不完全相同。其中4例胃癌来源的γδTIL中3例的CDR3δ1优势序列相同,3例食管癌来源的γδTIL中2例的CDR3δ1优势序列相同。结论体外扩增培养的γδTIL的TCR CDR3δ1序列具有相对优势特征。不同个体的同种组织来源的γδTIL的CDR3δ1优势序列趋于相同。  相似文献   

8.
探讨从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术后肿瘤组织中分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并进行体外大量扩增的方法。在该研究工作中,组织标本来源于术后的肿瘤癌旁组织,经过组织破碎、酶消化后,采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其中淋巴细胞。分离的淋巴细胞先采用大剂量重组人白介素2(IL-2)(2 000 U/mL)进行引发,然后采用同种异体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饲养细胞进行扩增。针对9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标本,所分离的TIL均能成功进行培养扩增,扩增后细胞数为(1~5.5)×10^9。扩增倍数为111~572。扩增后的TIL,表型检测发现CD3+细胞的比例为(90.3±9.4)%,CD3+CD4+细胞的比例为(24.9±14.1)%,CD3+CD8+细胞的比例为(56.4±20.2)%,CD3+CD56+细胞的比例为(14.8±12.6)%。杀伤检测结果显示,肝癌TIL对非自体肿瘤细胞系HepG2和Bel-7402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因此,采用该改良的方法,原发性肝癌的TIL在体外可以成功进行培养扩增,并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可以作为肝癌术后巩固性免疫治疗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同系移植组、异系移植组和TGF-β1组。于术后第5d取移植心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观察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情况。结果异系移植组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明显升高(与同系移植组相比,P〈0.01)。TGF-β1组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明显降低(与异系移植组相比,P〈0.01)。结论TGF-β1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究壮方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影响机制。方法:选取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将其平均分成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6只。四氯化碳复合因素造模,观察记录大鼠肝脏形态,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和胶原纤维变化,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指标数值,分析大鼠肝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羟脯氨酸(HY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柔肝化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组织增生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明显减轻。柔肝化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血清ALT、AST指标数值与肝组织中HYP、MDA指标水平较病理模型组呈现剂量依赖性降低(P<0.001),而柔肝化纤颗粒高剂量组GSH-Px、SOD的指标含量显著高于病理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有效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细胞损害情况,减轻其肝组织炎症程度,对肝纤维化大鼠有一定的保肝护肝与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GSH-Px与SOD的水平、降低HYP与MDA的含量、降低氧化应激水平、调节脂质代谢、减少机体胶原蛋白合成等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肝癌细胞反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机制,在体外进行肝癌细胞和TIL混合培养后,检测两种细胞FasL、Fas、caspase-8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肿瘤细胞反击时TIL凋亡比例的变化.将肝癌细胞与TIL按照不同的比例共培养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IL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癌细胞与TIL FasL、Fas和caspase-8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Western印迹检测FasL、caspase-8的表达情况.不同浓度的肝癌细胞与TIL共同培养48 h后,随着肝癌细胞接种浓度的增加,TIL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与正常人肝细胞相比,人肝癌细胞FasL mRNA表达含量明显增高(P<0.01).与人肝癌细胞共同培养24 h后,TIL Fas、caspase-8基因mRNA的表达也明显升高;TIL caspase-8的表达也明显升高.结果表明,肝癌细胞可以通过Fas系统诱导TIL发生凋亡,这为肝癌的免疫逃逸和肿瘤反击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白介素-6保护小脑颗粒神经元抗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对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IL-6慢性预处理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然后后用谷氨酸急性刺激小脑颗粒神经元。用噻唑兰(MTT)比色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观察神经元的功能和凋亡的变化;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神经元内Ca^2+浓度的动态变化和IL-6信号转导蛋白gp130 mRNA的表达。结果:IL-6(2.5、5和10ng/ml)慢性预处理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可浓度依赖性地改善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活性降低;并可明显减少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凋亡;还可显著抑制谷氨酸激发的神经元内Ca^2+超载。此外。经IL-6慢性预处理的小脑颗粒神经元表达gp130mRNA明显低于未经IL-6预处理的神经元。结论:IL-6能保护神经元抵抗由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毒性作用,IL-6的这种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它抑制神经元内Ca^2+超载密切相关,而且可能由gp130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介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喉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TIDC)肿瘤抗原提呈效应。方法: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28例手术切除的人喉癌中TIDC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的形态学表现。结果:早期人喉癌组织中TIDC主要分布在癌周区及癌巢内,病变早期TIDC和TIL的浸润比晚期明显(P<0.01)。透射电镜下可见形态不一的TIDC和TIL广泛分布于癌巢边缘、游走于癌周边组织的血管和淋巴管周围。TIDC与肿瘤细胞、TIDC与TIL、TIL与TIL、TIL与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膜接触。与TIL接触的肿瘤细胞,细胞核均质化。细胞膜消失呈凋亡状态。癌晚期TIDC与TIL数量明显减少,于癌巢内常见凋亡的TIDC与TIL。结论:人喉癌组织中存在不同形态的TIDC与TIL,TIDC、TIL、癌细胞彼此密切接触发生免疫应答反应,TIDC、TIL的数量和活跃状态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F。。PZ(果糖一2,6一二磷酸)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小分子代谢调节物,而PFP则是它的一个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重要靶酶(Stilt1990)。该酶在80年代初被发现并为植物生化界所重视。它催化下列可逆反应:F。P+PPi-Fl,。PZ+Pi。此酶既可在酵解或生糖作用中催化形成净碳流(Hatzfeld等1989),也可以与PFK或F;,6Pase形成循环催化PPi的产生和消除(Sung等1988)。许多植物的urn由a和P两种亚基组成(Botha等1988,Yan和Tao1984)。其中a亚基为调节亚基,与F。,。PZ对催化活性的调节有关;卢亚基为催化亚基,具有活性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精参颗粒的补益(改善气虚和血虚作用)、抑茵、抗炎及镇痛作用,同时探讨并确定其量效和时效关系。方法:采用“气虚”、“血虚”、“气血双虚”和“耳廓肿胀”、“足肿胀”、“子宫炎症”小鼠、大鼠模型及体内、外的抗菌试验,观察精参颗粒灌胃给药不同剂量和不同时间对各模型病证的影响。结果:①3.0g/kg、5.0g/kg和7.0g像g精参颗粒灌胃14天可显著提高“气虚”小鼠游泳耐力(P〈0.01),对萎缩的胸腺、脾脏、肝脏具有促进恢复的作用(P〈0.05或P〈0.01);②中、高剂量精参颗粒对小鼠“血虚”和大鼠“气血双虚”证所致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体重下降具有显著升高作用(P〈0.05或P〈0.01),其中对大鼠“气血双虚”证的作用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增强;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中、高剂量精参颗粒具有明显抑制和抗感染作用(P〈0.01);④中、高剂量精参颗粒对小鼠和大鼠各炎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P〈O.05或P〈0.01),其中对大鼠子宫炎的作用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增强;⑤中高剂量精参颗粒能显著提高小鼠热板所致的痛阈(P〈0.01);明显降低冰醋酸所致的扭体次数(P〈0.05或P〈0.01);表明精参颗粒具有镇痛作用。结论:①精参颗粒具有改善“气虚和血虚”等病证、抑制和抗细菌感染、抗炎及镇痛作用;且其作用呈现较好的量效及时效关系。②按小鼠(5.0g/kg)和大鼠(3.5眺g)有效剂量计算,并结合临床用药的可操作性,拟推荐精参颗粒临床成人日用剂量为一次12g(1包),一日3次。⑧根据动物实验的时效关系,结合慢性盆腔炎临床反复发作和治疗周期较长的特点,拟推荐临床用药4周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16.
黄聪  黄毅  王凯  石欣 《生物磁学》2011,(8):1591-1593
细胞色素P450(CYP450)是体内重要的Ⅰ相代谢酶,与许多前致癌物和致癌物的活化有关。CYP450是目前肿瘤研究中新的热点之一。深入研究CYP450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对肿瘤防治有积极作用。现就近年来CYP450在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炎症和氧化应激探讨固本明目颗粒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3月到2022年8月海南省眼科医院期间收治的15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固本明目颗粒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75例)、对照组(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75例)。对比两组疗效、安全性、眼部相关指标、炎症因子、症状评分和氧化应激水平。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泪液分泌试验(SIt)、眼泪膜破裂时间(BUT)更高;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症状评分和总评分更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更低;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更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固本明目颗粒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可缓解干眼症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可能与调节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白介素(interleukin,IL)-33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白介素-1家族细胞因子。既往研究大多集中在IL-33对其经典靶细胞,如肥大细胞、2型固有淋巴细胞的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已证实,IL-33可以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对DC发挥免疫调控作用,进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和介导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本文就IL-33调控DC的作用及机制做一综述,为进一步探究其免疫效应与调理途径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吡拉西坦联合黄芪颗粒对老年痴呆大鼠学习能力、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双侧海马CA1区注射1 μg 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建立老年痴呆大鼠模型。取40只建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吡拉西坦组、黄芪颗粒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双侧海马CA1区注射1 μL生理盐水和10只未经任何处理的同龄SD大鼠分别作为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建模成功7 d后给予吡拉西坦组、黄芪颗粒组、联合组大鼠分别灌胃吡拉西坦溶液、黄芪颗粒溶液、吡拉西坦+黄芪颗粒混合溶液,给予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所有大鼠均连续灌胃治疗30 d。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价大鼠学习和认知功能。处死大鼠后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比色法检测海马组织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结果:(1)6组大鼠第1~5 d的逃避潜伏期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第1~5 d逃避潜伏期均显著长于其余5组,联合组第1 d的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但第2~5 d时的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无差异(P>0.05)。(2)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联合组大鼠,吡拉西坦和黄芪颗粒组大鼠平台穿越次数比较无差异(P>0.05)。联合组大鼠平台穿越次数显著多于吡拉西坦组和黄芪颗粒组(P<0.05)。(3)吡拉西坦组、黄芪颗粒组和联合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比例均低于模型组,联合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比例低于吡拉西坦组、黄芪颗粒组(P<0.05)。(4)吡拉西坦组、黄芪颗粒组和联合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均低于模型组,联合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均低于吡拉西坦组、黄芪颗粒组(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黄芪颗粒能够有效改善老年痴呆大鼠学习和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单药,其机制可能与两药联合更能有效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减轻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锚定蛋白是一种新型细胞表面蛋白,它只通过GPI结构锚定于细胞膜表面而不跨越其磷脂膜双层结构;当它与细胞共同孵育时,可自动整合至细胞膜表面。GPI锚定蛋白转化法利用GPI锚定信号将目的蛋白直接整合至靶细胞表面,超越了目的蛋白靶细胞自身合成的机制,具有对靶细胞选择性不高,转化过程迅速等优点,在抗原提呈细胞工程,肿瘤疫苗及移植物抗排斥反应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