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NF-κB和TNF-α在暴发性肝衰竭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F-κB,TNF-α与暴发性肝衰竭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D-GalN+LPS制造暴发性肝衰竭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观察肝组织中NF-κB p65蛋白和TNF-α表达情况。结果①动态观察了暴发性肝衰竭病理变化过程。②模型组NF-κB p65蛋白表达阳性细胞主要为肝细胞、枯否细胞。造模后4h、8h、12h时核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逐渐增多,明显高于对照组。2h组主要是非实质细胞的胞质着色。而4h、8h、12h、24h组以肝细胞胞核着色为主。对照组不同时间点NF-κB p65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则随着肝细胞坏死程度的增加而增加(r=0.694,P〈0.01)。③随着肝细胞炎症坏死程度的增加,模型组肝细胞质TNF-α表达逐渐增加(r=0.896,P〈0.01),以肝细胞表达为主。对照组肝细胞质TNF-α表达较弱(P〉0.05)。④肝组织中NF-κB活化与TNF-α表达呈密切正相关(r=0.852,P〈0.01)。结论NF-κB和TNF-α参与了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NF-κB可能是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炎症坏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血液中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各组动物血清TNF-α、IL-6水平,并观察各个时间点的体温变化。结果:实验各组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内毒素于伤后8h达到高峰,伤后12h仍维持在高峰值水平(P〈0.05);血清TNF-α在伤后12h为(94.36±10.18)ng/L,IL-6在伤后12h为(1218.35±74.00)ng/L,二者均于伤后12h达到高峰并与伤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一致。伤后动物体温逐渐升高,在伤后12h、24h实验组的平均体温达40℃以上。结论:腹部火器伤肠穿孔后内毒素血症可能诱导了血液中TNF-α、IL-6的产生,并参与了腹部肠管火器伤后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TNF-α,IL-6的变化,评价乌司他丁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i健康Wistar大鼠84只,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60min制作肠缺血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C),肠缺血再灌注组(I),UTI治疗组(u)。根据缺血后再灌注时间不同又将I组和U组分成0min、2h和6h组。I组、U组于手术前经尾静脉分别注入生理盐水2mL、乌司他丁5×10^4U/kg,假手术组仅分离SMA,不夹闭血管。于各时点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TNF-α、IL-6含量。结果:肠缺血再灌注各时相点均引起血清TNF-α、IL-6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时点TNF-α值显著升高(P〈0.01),IL-6显著升高(P〈0.01)。u组0min、2h血清TNF-α值低于相应时点的I组(P〈0.01);U组0min、2h、6h血清IL-6值低于相应时点的I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朱晓梦 《蛇志》2011,23(2):114-116
目的 观察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脑组织ATP酶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对照组(S组)、急性颅脑损伤模型组(ACI组),其中S组和ACI组于造模后分为2、6、24、72 h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取大鼠伤灶区脑组织测定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TNF-α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后脑组织Na+-K+-ATP酶、Ca2+-ATP酶活性降低(P〈0.05),TNF-α含量升高(P〈0.05);颅脑损伤后24 h脑水肿较严重.相关性分析提示,Ca2+-ATP酶活性与TNF-α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可引起脑组织ATP酶活性降低、TNF-α含量增加,两者可能协同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屏障保护和炎性反应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黏膜防御屏障和炎性递质在急性胰腺炎(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所有患者分为重型急性胰腺炎(SAP)患者19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患者36例,入院当时取静脉血4ml,提取血清,平均分装于4个试管,检测TNF-α、IL-6、IL-2、内毒素。结果TNF-α、IL-6、IL-2、内毒素在SAP组、MAP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根据直线回归分析TNF-α与血浆内毒素含量呈正相关。结论IL-2、IL-6、TNF-α、内毒素参与了AP肠道屏障保护和炎性反应调控的机制,可预测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Xian XH  Huang XL  Zhou XH  Zhang JK  Ling YL 《生理学报》2007,59(3):357-362
为探讨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与内毒素血症大鼠心肌损伤的关系,采用静脉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方法制备内毒素血症大鼠模型,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炔丙基甘氨酸(propargylglycine,PPG,H2S代谢酶抑制剂)组、LPS+NaHS(H2S供体)组。观察给药后4h内大鼠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的变化,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H2S含量,光学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定心肌组织中TNF-α、H2S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活性。结果如下:(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组大鼠血压迅速下降,血浆TNF-α、H2S含量显著增高,且血浆中H2S含量与血压呈显著负相关,LPS注射后1、2、4h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0.913和-0.908(均P〈0.05);心肌组织TNF-α、H2S含量及LDH、MPO活性也明显升高,并出现组织损伤;(2)给予PPG能显著抑制血浆TNF-α、H2S含量的增高,并可显著减轻LPS所致的血压下降(均P〈0.05)和心肌组织损伤,降低心肌组织中TNF-α、H2S含量及LDH、MPO活性;(3)给予NaHS后,与LPS组相比,大鼠血浆TNF-α、H2S含量增高,血压明显下降(均P〈0.05),心肌组织损伤加重,心肌组织中TNF-α、H2S含量及LDH、MPO活性增高。结果提示,内毒素血症大鼠低血压和心肌损伤的部分原因是由于H2S生成增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黄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TNF-α、IL-10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PQ(60 mg/kg)灌胃染毒组(B组)、生大黄(300mg/kg.d)干预组(C组),每组30只。中毒后6h、24h、72h分批处死存活的大鼠,并且检测大鼠血浆TNF-α、IL-10水平。结果:B组、C组TNF-α、IL-10水平在染毒后6h开始升高,72h达到高峰,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相同时间点C组TNF-α和IL-10的表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C组血浆TNF-α、IL-10水平与中毒时间呈显著正性相关关系(r=0.849,P〈0.01;r=0.790,P〈0.01;r=0.0.943,P〈0.01;r=0.892,P〈0.01)。结论:大黄能够通过降低百草枯中毒大鼠体内的TNF-α、IL-10水平,减轻百草枯对大鼠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晓明  游运辉  罗卉  贺立新 《生物磁学》2011,(17):3266-3269
目的:研究来氟米特和依那西普联合使用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AA大鼠关节炎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来氟米特组、依那西普组、来氟米特联合依那西普配伍组;采用关节炎指数评分法评价大鼠关节炎症程度,半定量RT-PCR和放射免疫法检测滑膜组织及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滑膜组织中MMP-3含量。结果:①相较于AA模型组,来氟米特组、依那西普组和配伍组中大鼠的A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以配伍组关节炎指数为最低(P〈0.05)。②模型组大鼠血清及滑膜组织的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药后各组的IL-1β和TNF-α水平均有所下降,并以配伍组降低最为明显(P〈0.01或P〈0.05);③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MMP-3表达阳性密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药后备组的MMP-3阳性密度降低(P〈0.01),其中配伍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来氟米特组和依那西普组(P〈0.01)。结论:来氟米特和依那西普联合使用可明显减轻AA大鼠的关节炎症,降低血清和滑膜组织中IL-1β和TNF-α平,减少滑膜中MMP-3的表达,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来氟米特或依那西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T)对马桑内酯(coriaria lactone,CL)致痫大鼠海马及皮质内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抑制癫痫的作用机制。方法60]5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B组:马桑内酯致痫组(CL组);C组:褪黑素+马桑内酯组(MT+CL组);D组:Luzidole+褪黑素+马桑内酯组(Luz+MT+CL组)。观察并记录火鼠行为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及皮质内TNF-α含量的变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内TNF—d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行为学观察,NS组无痫样发作,CL组和Luz+MT+CL组痫样发作重(Ⅲ—Ⅴ级),MT+CL组无或仅有轻微发作(0-Ⅱ级);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L组和Luz+MT+CL组大鼠海马及皮质内TNF-α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与CL组和Luz+MT+CL组比较,MT+CL组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L组和Luz+MT+CL组大鼠海马TNF-αmRNA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与CL组和Luz+MT+CL组比较,MT+CL组大鼠海马TNFQ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褪黑素能明显地抑制马桑内酯引起的致痫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海马及皮质内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对NASH大鼠的疗效及其对sR—A的影响。方法42只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G,n=14)、模型组(MG,n=14)和干预组(TB,n=14);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7周起干预组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灌胃,24周末将所有大鼠一并处死。比较各组血清内毒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计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评分;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SR—A蛋白的表达,RealtimePCR法检测大鼠肝脏SR-A、TNF—αmRNA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均明显升高;干预组的大鼠AST、ALT与模型组相比均下降;模型组血清内毒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0.36±0.02)EU/mL vs(0.17±0.01)EU/mL,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减少(0.22±0.01)EU/mL vs(0.36±0.02)EU/Ml,P〈0.05)。肝组织SR—A在正常对照组呈弥漫性表达,模型组肝脏的表达明显减少,干预组肝组织SR—A的表达较模型组升高。模型组的大鼠肝组织SR—AmRNA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减少(0.52±0.32vs1.43±0.46,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的大鼠肝组织SR—AmRNA增加(0.87±0.34vs0.52±0.32。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肝组织TNF-αmRNA水平明显增加(1.56±0.35vs0.57±0.23,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的大鼠肝组织TNF—dmRNA水平减少(1.23±0.24vs1.564-0.35,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能够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增加肝组织SR-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因子-καB、肿瘤坏死因子-α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内NF-κB、TNF-α表达,同时测定肝细胞凋亡和血清中ALT变化情况,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伤后各组肝内NF-κB表达、TNF-α表达、肝细胞凋亡指数和血清A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F-κB表达于伤后1h和8h出现2个高峰(P〈0、05);TNF-α表达、肝细胞凋亡指数和血清ALT水平于伤后2h和12h出现2个高峰(P〈0.05);且第2个高峰值均大于第1个高峰值(P〈0.05)。伤后1h,2h、4h组出现逐渐加重的肝细胞水肿、变性,伤后8h、12h、24h组出现逐渐加重的肝细胞点状坏死、灶状坏死和炎细胞浸润,对照组光镜下未见明显的损伤性变化。结论: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NF-κB可能在促进肝细胞凋亡的同时使TNF-α仪表达增多来共同介导肝损伤。  相似文献   

12.
脂氧素A_4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脂氧素A4(LXA4)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脂多糖(LPS)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模型组、脂氧素组、四氢化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组。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及IL-6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结果大鼠急性肝衰竭时,肝组织炎症坏死明显,肝脏转氨酶明显升高,血清IL-6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肝组织NF-κB表达明显增强;脂氧素组及PDTC组组织学改变均明显好转,肝脏转氨酶、细胞因子及NF-κB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P0.01,);脂氧素组及PDTC组比较,上述指标之间P0.01。结论 LXA4对大鼠急性肝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阻断肝组织NF-κB活化,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小鼠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HF)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D-GaIN/LPS构建AHF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AHF模型组(AHF组)和糖皮质激素处理急性肝衰竭组(GCs + AHF组)。通过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中ALT、AST、TBA、TBIL、DBIL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IL-1β、TNF-α、IL-6水平;通过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SOX9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HF组小鼠血清ALT、AST、TBA、TBIL、DBIL、MDA、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升高,SOD、GSH和CAT活性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AHF组相比,GCs+AHF组小鼠血清中ALT、AST、TBA、TBIL、DBIL、MDA、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降低,SOD、GSH和CAT活性水平显著升高(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的肝脏切片显示正常的细胞结构,AHF组小鼠出现广泛的细胞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与AHF组相比,GCs + AHF组小鼠中细胞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显著减弱。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HF小鼠肝脏中SOX9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AHF组相比,GCs+AHF组小鼠肝脏中SOX9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HF组小鼠的Hedgehog通路关键蛋白因子Shh、Ptch-1和Gli-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AHF组相比,GCs+AHF组的Shh、Ptch-1和Gli-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GCs可有效改善AHF小鼠肝功能指标,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提高急性肝衰竭小鼠抗氧化能力,并使Hedgehog通路关键蛋白因子表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盲肠结扎穿孔导致大肠埃希菌腹膜炎进而建立脓毒症肺损伤大鼠模型,检测炎性反应时,细胞因子的调控变化,探讨肺水肿的形成机制。经复方清下汤处理后检测上述变化,以期为脓毒症肺损伤的防治提出可能的新途径。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组),只翻动盲肠,不做其他处理;脓毒症肺损伤组(模型组),盲肠结扎穿孔诱发AL(急性肺损伤)I模型;盲肠结扎穿孔+复方清下汤组(造模后立即灌胃给药,造模后8 h再次灌胃1次,剂量为10 m l/kg);盲肠结扎穿孔+头孢哌酮/舒巴坦组(抗生素舒普深)(造模后立即静脉注射1次,造模后8 h再次静脉注射1次,剂量为0.2 g/kg)造模24 h后收集标本。分别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肺组织匀浆MPO的测定,留取下腔静脉血清进行TNF-α的测定。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测量肺湿/干比值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模型组MPO、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肺间质和肺泡内水肿,伴大量红细胞渗出(出血)和纤维素沉积,肺泡间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高度肿胀。肺湿/干比值明显增加(P〈0.01),抗生素及中药处理组与模型组比较,MPO、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肺湿/干比值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镜下表现:中药处理组及抗生素组较模型组肺泡间隔变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减轻,出血减轻,纤维素渗出明显减少。结论脓毒症大鼠肺损伤时细胞因子TNF-α过度表达,炎性介质的过度表达可能是造成脓毒症肺损伤的重要原因,而复方清下汤可以减轻脓毒症时的肺损伤和抑制TNF-α的表达,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血浆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NO的水平并探讨之间相关关系。方法:试验检测血浆内毒素,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TNF-α,NO2^-/NO3^-测定采用硝酸还原法。并对CO、MAP、SVRI行同步观察。结果:健康组与肝硬化患者比较。失代偿组高动力循环状态特征明显。失代偿组、代偿组、健康组LPS、TNF-α、NO依次明显升高(P〈0.01)。血浆LPS与TNF-α和N0之间呈直线正相关。血浆NO水平与CO呈显著性正相关;与MAP、SVRI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LPS、TNF-α、NO生成增多,NO在肝硬化血液动力学紊乱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免疫干预对肝病大鼠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cus,Vv)攻击后TNF-α、IL-10的影响以及与肾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正常大鼠9只和肝病大鼠36只,分别为正常大鼠Vv攻击组、肝病大鼠Vv攻击组、肝病Vv攻击后氧氟沙星药物治疗组、肝病Vv攻击PGE2氧氟沙星联合保护组和肝病大鼠NS组(每组n=9)。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和IL-10含量。取各组大鼠肾标本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病理改变。结果肝病大鼠较正常大鼠Vv攻击后IL-10低而TNF-α高(P〈0.05);PGE2免疫干预组肾组织超微结构明显改善。结论PGE2免疫干预能上调肝病大鼠血清IL-10,抑制TNF-α的分泌,对肝病大鼠Vv攻击后肾组织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L-丝氨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时间窗,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探。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L-丝氨酸3h治疗组、6h治疗组、12h治疗组、24h治疗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2h后拔出栓线形成再灌注,各组分别于术后相应的时间点给予L-丝氨酸200mg/kg腹腔注射2次,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所有动物再灌注后48h观测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另取假手术组、对照组、L-丝氨酸6h治疗组,分别测定MCAO后脑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以及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3h、6h给予L-丝氨酸治疗能显著降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P〈0.01或P〈0.05),12h仅能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而24h与对照组间均无差异;L-丝氨酸能提高MCAO后脑内SOD活性,降低MDA以及TNF-α、IL-6的水平,同时改善细胞超微结构。结论:在一定时间窗内,L-丝氨酸对大鼠MCAO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自由基损伤,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大鼠肝再生、炎症反应及转换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级大鼠以随机数表法分成模型组(n=30)、健康组(n=30)及治疗组(n=30)。健康组不予以任何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则通过四氯化碳蓖麻油溶液腹腔注射制作ALF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取BMSCs通过门静脉注射治疗,模型组则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干预。造模后第7 d,比较三组大鼠的肝功能指标水平,炎症反应以及TGF-βR相关指标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高于健康组,但治疗组大鼠上述肝功能指标水平低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肝组织TNF-α mRNA表达均高于健康组,但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以及肝组织TNF-α 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TGF-βR1和TGF-βR2蛋白表达均高于健康组,但治疗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ALT、AST及TBIL水平与血清TNF-α、TNF-α mRNA及TGF-βR1、TGF-βR2蛋白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BMSCs移植在促进ALF大鼠肝再生方面效果显著,且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下调TGF-βR1和TGF-βR2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清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高脂饮食组:喂以高脂饮食(含15%蛋黄粉,0.5%胆固醇和5%猪油的饲料)6周,后给予10 ml/d生理盐水4周;药物干预组:喂以高脂饮食6周,后给予缬沙坦(10 mg/kg/d)治疗4周。饲养6周和10周时分别经兔耳缘静脉取血,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兔血清中IL-8和TNF-α的水平。结果:饲养第6周时,高脂饮食组和药物干预组兔血清TNF-α和IL-8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脂饮食组与药物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饲养第10周时,即缬沙坦干预4周后,药物干预组与建模6周时比较,血清TNF-α及IL-8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高脂饮食组比较,血清TNF-α及IL-8水平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时,血清IL-8和TNF-α升高,缬沙坦能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中IL-8和TNF-α水平,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清胰汤改善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炎症反应及肠道通透性功能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2组大鼠采用从胰腺被膜下多点缓慢均匀注入3.8%牛黄胆酸钠(0.5ml/100g)建立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再分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常规治疗组(A组)、清胰汤干预治疗组(B组),其他24只大鼠为假手术组(S组),每组再随机分为24h、48h、72h组。各组于12h后给于肠内营养,B组肠内营养后给于2次清胰汤2.5ml/100g,A组、S组给于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于建模后24h、48h、72h处死,腹腔动脉取血检测血清淀粉酶浓度、IL-6、IL-10、D-乳酸水平。结果:48h时点B组IL-10水平较A组高(P〈0.05);72时点B组血清淀粉酶水平较A组低(P〈0.01),IL-6水平较A组低(P〈0.01),IL-10水平较A组高(P〈0.01),D-乳酸水平较A组低(P〈0.01)。结论:清胰汤可以上调IL-10改善大鼠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肠道通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