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原发癌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一组普通外科多原发癌病人的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了分析。结果:本组77例多原发癌,占同期普通外科住院病人的1.33%(77/5768),半数以上发生于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胃肠道多原发癌占81.8%。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基因缺陷因素(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治疗所致(如放、化疗)、免疫缺陷、老龄。结论:多原发癌近年呈增加趋势,对于肿瘤病人的诊治,不要忽略了同时性癌的可能;手术仍是多原发癌实体瘤主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酸性核磷蛋白32A(ANP32A)、Ataxin-3及4个半LIM结构域蛋白1(FHL1)的表达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NP32A、Ataxin-3及FHL1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其阳性表达率。其中44例发生肝转移作为肝转移组,76例无肝转移作为无肝转移组,比较两组癌组织中ANP32A、Ataxin-3及FHL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ANP32A、Ataxin-3、FHL1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ANP32A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Ataxin-3、FHL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组患者癌组织中ANP32A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Ataxin-3、FHL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无肝转移组(P<0.05),肝转移组患者原发癌中低分化、原发癌浸润深度T3~T4、原发癌有淋巴结转移者构成比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P32A蛋白阳性表达、原发癌中低分化、原发癌浸润深度T3~T4、原发癌有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Ataxin-3、FHL1蛋白阳性表达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保护因素(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ANP32A阳性表达率与Ataxin-3、FHL1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P<0.05),Ataxin-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FHL1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ANP32A蛋白高表达,Ataxin-3、FHL1蛋白低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及肝转移有密切关系,且以上指标间具有一定相关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诊治中可根据相关因素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胡海燕  吴琍  侯琳 《生物磁学》2009,(20):3921-3923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发生甲状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RET(rearranged during transfection)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3例乳腺、甲状腺多原发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RET基因的酪氨酸激酶区(TK)的表达进行分析,并设30例单纯乳腺癌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做对照组。结果:(1)乳腺、甲状腺多原发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RET-TK阳性检测率达57.6%(19/33),单纯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ET-TK阳性检出率30%(9/30),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病变乳腺组织中RET-TK阳性检出率为10%(2/20)。三组的阳性率差别分别都有统计学意义(P&lt;0.05)。(2)RET-TK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ER情况相关(P&lt;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表达等病理学特征无关(P&gt;0.05)。结论:RET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与乳腺、甲状腺多原发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首发癌为食管鳞癌的多原发癌(ESCCFPM)患者的肿瘤临床特点以及生存预后等临床信息,更好的了解食管鳞癌与其他癌症之间的联系,为指导临床诊治提供相应依据。方法: 收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2004 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ESCCFPM患者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图,Log-Rank检验评估各曲线间的差异。生存预后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540例ESCCFPM患者,其中双原发癌491例,三原发癌42例,四原发癌7例。ESCCFPM患者好发于男性,以61~80岁为高发年龄段。食管鳞癌后第二原发癌好发于呼吸系统(36.9%),其次是消化系统(35.2%)及生殖系统(8.9%);本研究病例的1年、3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5.9%、50.4%和38.9%。食管鳞癌确诊时年龄、T分期、多原发癌发病间隔分组、多原发癌数目、手术治疗、淋巴结切除、放疗及化疗可影响ESCCFPM患者预后。而年龄、种族、T分期、多原发癌发病间隔分组、多原发癌数目、手术及放疗是影响ESCCFP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首发癌为食管鳞癌的多原发癌患者,以双原发癌为主,并发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肿瘤常见,对于年龄在61~80岁的ESCCFPM患者,加强呼吸及消化道肿瘤的随访可能有助于识别多原发癌。手术及放化疗可能提高患者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98例重症肺炎患者,根据患者在ICU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121例)和死亡组(77例)。对重症肺炎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多药耐药G+耐药情况,多药耐药G-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对影响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98例重症肺炎患者中,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60例,占比30.30 %,共分离出病原菌290株,其中多药耐药菌65株,占比22.41 %,其中占比比较高的有鲍曼不动杆菌(23.08 %)、铜绿假单胞菌(20.00 %)、金黄色葡萄球菌(20.00 %)、肠炎克雷伯菌(10.77 %);重症肺炎患者多药耐药G+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较为敏感;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G-对多种抗菌药物均表现出耐药性,其中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中男性、年龄≥70岁、APACHEⅡ评分≥26分、有创通气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存活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的患者占比显著低于存活组(均P<0.05),两组患者肺部基础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联合使用其他抗生素的占比,以及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比较无差异(均P>0.05);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性、年龄≥70岁、APACHEⅡ评分≥26分、有创通气为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1.568、1.203、2.812、1.674,均P<0.05),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是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542,P<0.05)。结论: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的主要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且男性、年龄≥70岁、APACHEⅡ评分≥26分、有创通气为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是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鉴定法落海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蒸馏法提取法落海中的挥发油,借助GC-MS法将挥发油中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法落海挥发油离子流图共有99个峰,鉴定出了77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96.1%,其中主要成分为:α-蒎烯(27.33%)、α-水芹烯(9.87%),十二烷醇(8.41%)、罗勒烯(7.24%)、4,4,6,6-四甲基-二环[3.1.0]己-2-烯(5.55%)、肉豆蔻脑酸(3.58%)、蛇麻烯(2.76%)等。结论:本实验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法落海中所含挥发油成分,使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测效果好。简要讨论主要成分中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为开发利用法落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分析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的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并探讨其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MDR-PTB患者(n=138)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同期收治的非MDR-PTB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胸部CT征象。观察组患者接受标准化方案治疗,按照是否治疗成功将其分为成功组(n=78)和失败组(n=60),根据病历资料获取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MDR-PTB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病变分布范围中:观察组的2个肺叶及以下例数占比低于对照组,全部肺叶侵犯例数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3个肺叶例数占比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变形态中:两组的多发空洞、合并支扩、合并气胸、实变、多发播散结节、条索、合并毁损、胸膜增厚例数占比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胸腔积液、斑片例数占比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MDR-PTB患者的治疗转归与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病变分布范围、既往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史、治疗6个月后痰细菌学转阴、规律服药、初始痰涂片等级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史、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初始痰涂片等级为++ ~++++是MDR-PTB患者治疗转归的危险因素,而规律服药、治疗6个月后痰细菌学转阴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MDR-PTB患者病变范围较广,肺叶受累数量多,且易出现肺实质损害。同时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规律服药、既往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史、初始痰涂片等级、治疗6个月后痰细菌学转阴是MDR-PTB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调查太原市杏花岭区白癜风患者临床流行病学情况,并分析患病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太原市杏花岭区辖10个街道符合条件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共抽取1440例,实际完成调查研究1428例,应答率为99.17%。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收集资料。根据是否患有白癜风将研究对象分为白癜风组(n=31)和无白癜风组(n=1397)。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太原市杏花岭区白癜风患者患病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1428例居民中,共诊断出31例患有白癜风,患病率为2.17%。31例白癜风患者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占54.84%;年龄21~40岁区间患病率最高,占29.04%;未婚的白癜风患者偏多,占45.17%;文化程度为初高中的白癜风发生率偏高,占41.94%;职业为学生的白癜风发生率偏高,占32.27%。单因素分析显示:太原市杏花岭区白癜风的患病与白癜风家族史、精神因素、暴晒史、饮酒史、吸烟史、经常接触化学物质、饮食规律、蔬果摄入量、饮食合理、皮肤病史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白癜风家族史、皮肤病史、经常接触化学物质、暴晒史、精神因素是白癜风发病的潜在独立危险因素,而饮食合理、蔬果摄入量大、饮食规律则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太原市杏花岭区白癜风发生率较高,饮酒史、白癜风家族史、皮肤病史、经常接触化学物质、暴晒史、精神因素是白癜风发病的潜在独立危险因素,而饮食合理、蔬果摄入量大、饮食规律则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林揆斌  李智  汪剑锋  洪惠敏  沈阳 《生物磁学》2011,(14):2740-2743
目的:评价射血分数(EF)正常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3年预后,并与EF降低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5-1至2006-12二所三甲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61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入院时左室EF分为EF正常组(EF〉=50%)和EF降低组(EF〈50%),进行为期3年的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衰加重再住院。结果:慢性心衰患者中EF正常234例(50.7%),与EF下降患者比较,这类患者中较为高龄、多为女性;病因多为瓣膜病、高血压病及房颤;随访结果显示二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578),Cox回归分析对其它因素校正后发现,房颤(RR=1.301,95%CI:0.995-1.701,P〈0.05)、年龄(RR=1.012,95%CI:1.003-1.022,P〈0.05)是影响慢性心衰患者3年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慢性心衰中,EF正常的患者预后与EF下降者相似,对这类病人同样应加强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临床特征及诊治的临床特点,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诊治的107例儿童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临床特点、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诊断证据、治疗及预后等),综合比较儿童急性胰腺炎与成人急性胰腺炎的不同。结果:107例儿童急性胰腺炎,主要以腹痛为首发症状(81.3%),10例出现腹胀(9.3%),7例出现恶心或呕吐(6.5%),其他或主诉不明确者3例(2.8%)。季节性不明显,四季可发病。PAP的原因中特发性占近40%,其次是外伤和先天性畸形,胆道结石致使的胰腺炎多发于年龄偏大儿童,药物、系统性疾病也均可导致PAP。单纯靠症状诊断PAP有困难,需结合血尿淀粉酶的变化及胰腺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共同诊断。PAP的治疗强调个体化,科学,合理,及时的补液,及时的生长抑素、抗生素的使用至关重要(不同于成人急性胰腺炎),手术也是必需的备选手段,但需注意手术适应症和时机的选择。结论:儿童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诊断和治疗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成人急性胰腺炎并不完全相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严丽华  吴向坤  杜峰  李毅星  付岳亚  王延朋 《生物磁学》2011,(15):2928-2930,2880
目的:探讨老年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鳞状细胞癌45例(90.0%),腺癌4例(8.0%),透明细胞癌1例(2.0%);≤Ⅱa期占16.0%,≥Ⅱb期占84.0%;主要临床症状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0%,66.0%,54.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老年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KPS评分≥70分、鳞癌、临床分期为Ⅰ期、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好,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老年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刘红霞  李小玲  刘仁红  肖毅 《生物磁学》2013,(24):4683-4686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肾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12年8月我院小儿科诊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86例,根据是否伴有肾脏损害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5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总结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导致儿童过敏性紫癜并发肾损害的相关因素。结果:(1)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诱因包括感染、过敏、疫苗接种、寄生虫病史及其它原因,其中感染比例最高,占66.28%;首发症状包括紫癜、腹痛及关节痛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紫癜比例最高,占59.30%。(2)观察组患儿中年龄≥8Y、皮疹反复≥4w及血FIB升高的比例分别为73.53%(25/34)、52.94%(18/34)和26.47%(9/3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示皮疹反复≥4W及血FⅢ升高为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主要诱因为感染,典型临床表现为紫癜,皮疹反复芝4w及血FIB升高为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资料完整的4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腺癌33例(73.3%)为主要的病理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部不适、黄疸、消化道出血等。胃十二指肠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超声内镜、CT及B超确诊率分别为91.1%(41/45),93.3%(42/45),82.2%(37/45),75.6%(34N5),68.9%(31/45)及26.7%(12/45)。本组45例均行开腹手术,包括根治性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6例;姑息性手术,胃肠吻合术2例、肿瘤局部切除术5例、短路手术2例。根治术和姑息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6.7%和4.4%,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全组45例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节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胃十二指肠镜、ERCP以及十二指肠低张造影等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根治性手术远期疗效较好;淋巴结转移和局部侵犯是肿瘤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肝胆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脊柱外科的新入院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状况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共有750例患者入选,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营养风险最高均为42%,但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营养支持率分别为23.8%和31.7%,肝胆内科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营养支持率最高,但也仅为47.6%;营养风险≥3分的患者中体质指数(BMI)、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3个指标均低于营养风险<3分的患者,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NRS2002适用于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营养支持率普遍较低,相关营养指标可辅助判断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012年广州市越秀区疑似麻疹风疹的血清学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以了解麻疹风疹病例的流行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166例疑似麻疹风疹患者的血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血清中IgM阳性抗体的检出情况,以及各年龄段、月份IgM抗体阳性的例数及构成比。结果:麻疹风疹疑似病例中有36.1%的患者检测出IgM抗体阳性,其中麻疹IgM阳性以0-1岁婴幼儿的检出率较高,可达44.4%。从月份来看,12月、8月和5月是麻疹的好发时期。风疹IgM阳性以2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检出率最高,为75.0%,7月、4月和5月是风疹的易感季节。结论:疑似麻疹风疹病例有较高的IgM抗体阳性检出率,0-1岁婴幼儿和20岁以上中老年人是麻疹风疹的易感人群,4-5、7-8和12月是发病的高峰时期,临床应注意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6.
李杰  王强  周庆  潘俊  王东进 《生物磁学》2011,(7):1289-1292
目的:总结肥厚室间隔切除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手术效果,探讨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02年3月至2010年10月,外科手术治疗33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病人。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13~59岁,平均(42.7±13.6)岁;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P)70~120 mmHg(1 mmHg=0.133Kpa),平均(95.0±22.6)mmHg。其中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例,升主动脉增宽3例,冠心病2例。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按常规经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同期完成二尖瓣置换术(MVR)7例,二尖瓣成形术(MVP)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成形术(MVP+AVP)5例,二尖瓣、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成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VP+AVP+CABG)2例。分析比较病人术前超声心动图(UCG),术中经食管心脏超声(TEE),以及术后1周、3月、6月、1年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手术死亡1例(3.0%,1/33例),主要死因为严重低心排综合症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二次开胸止血1例(3.0%,1/33例)。术中经食管心脏超声示所有病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SAM征)消失。存活病人手术效果良好,解剖狭窄解除,峰值压差降低,SAM现象基本消失。远期随访生存病人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I~II级,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论:外科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了解病生理过程、术中仔细探察、手术切除彻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肥胖症病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普外三科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合并T2DM的肥胖症8例病人的术前资料和术后12个月的随访资料。结果:所有病人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术后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病人体重、体重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相比,术后1月开始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T2DM临床完全缓解4例(50%),临床部分缓解4例(50%)。所有病人术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均呈下降趋势,从术后1个月开始,糖化血红蛋白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复查5例(62.5%)已恢复正常水平;空腹血糖自术后1月开始与术前相比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肥胖症合并T2DM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马薇  陈信义  张雅月  李冬云 《生物磁学》2014,(9):1671-1675,1632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病例资料,寻找肿瘤继发MDS关键致病因素,并为原发病治疗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查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肿瘤血液科2007年1月.2012年4月MDS患者住院病例,区分原发、继发两种类型,并对继发性MDS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按照MDS诊断标准,在明确诊断的75例患者中,原发性64例,肿瘤继发11例,占14.67%。11例患者均为中老年人群,其中,65岁以上老龄患者7例,占63.6%;70岁以上老龄患者5例,占45.45%。肿瘤继发MDS,尤其是老龄患者特征为严重合并症多,生存质量差,生存期短。致病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其中,放化疗联合应用可增加肿瘤继发MDS的风险性。结论:恶性肿瘤及其相关治疗易继发MDS,放化疗联合应用可增加其风险性;老龄患者继发MDS的机会明显增加,且预后不良。因此,对于老龄肿瘤患者要认真评估治疗受益和相关风险。  相似文献   

19.
阴道微生态平衡与念珠菌性阴道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延华乳酸杆菌胶囊对念珠菌性阴道炎病人进行治疗,探讨阴道微生态平衡与念珠菌阴道炎的关系。方法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来自我院妇科门诊确诊为念珠菌阴道炎的病人,患者年龄在17—58岁。结果对临床确诊为念珠菌性阴道炎病人进行阴道乳酸杆菌计数,之后随机分成A(205人)、B(198人)2组,分别采用微生态疗法和传统法进行治疗,并且对治愈的病人通过阴道分泌物干片法进行微生态情况的观察和念珠菌培养鉴定法来观察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复发情况。结果A组病人治疗后乳酸杆菌计数:1+者为17%(35/205)、≥2+者为72%(148/205)和0者为11%(22/205);B组病人则分别为52%(104/198)、20%(40/198)和27%(54/198);念珠菌阴道炎复发率A组为10%(21/205),B组为43%(86/198);组间比较乳酸杆菌计数及阴道炎复发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念珠菌性阴道炎密切相关,调整妇女阴道微生态的平衡可大大降低阴道炎的复发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