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各级政府和普通民众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采茶灯》是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溯这一文化艺术瑰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寻其起源地的风土人情,对于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各级政府和普通民众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采茶灯》是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溯这一文化艺术瑰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寻其起源地的风土人情,对于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节庆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蕴涵丰富,既传承了人们在几千年历史中积累的大量饮食生活的智慧,又影响着现代人的饮食消费选择,发挥着营养补给与社会交流等多重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节庆饮食消费功能的转变,节庆饮食文化中的个别层面正成为居民膳食结构优化转型的障碍。分析我国节庆饮食文化的特征,检视传统节庆饮食功能的变迁,有助于促进对传统节庆饮食文化的辨证继承,进而以现代营养科学为指导构建充满活力、更加健康的中国节庆饮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生存环境的变迁导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日趋衰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只是单纯记录已有的技艺和知识,更强调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命力,实现长久的活态保护。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不但能更好地激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可以极大节省保护工作中的资源消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系统中,人、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体三者相互依存和制约,达到共生的平衡。其中,人  相似文献   

5.
<正>国际社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作一项关于人权和发展的科学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化背景下人权文化发展和国际社会对文化权利日益扩大关注的必然结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文化权利,尤其是文化平等权、保护少数人群体的文化认同权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范围的界定可以看出,公约事实上把很多有悖人类人权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在它承认和保护的范围之外的。那些具有妇女歧视、种族歧视、虐待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保护"与"传承"。但随着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或者说"传承")问题开  相似文献   

7.
传统饮食文化是我国饮食的“根”,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中有诸多与“食育”教育理念相契合的观点。结合国外成功推行“食育”教育的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制定颁布、家校联合构建“食育”教育氛围、重视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和宣扬等均有助于“食育”教育在我国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运用民族植物学“5W+lH”提问法,结合访谈方法、集市调查和野外调查进行编目,研究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饮食文化中食用野生植物的传统知识.结果表明:1)冕宁县饮食文化中利用的野生植物种类隶属于45科91属110种,其中传统粮用植物4种、野生蔬菜53种、野果植物37种、调味植物6种、酿造植物4种、药食两用植物16种、代茶植物15种;2)冕宁县彝族和汉族饮食文化中对野生植物利用有叠合又各自传承发展的特征;3)对彝族和汉族饮食文化中的野生植物利用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保护传统知识进行了探讨,对可持续利用当地的野生食用植物资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无自己的体系?如果有,是什么?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人间国宝""人间珍宝"等,以特色的语言、特别的知识、特有的经验、特殊的智慧、特定的表述归纳、建构、保护、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笔者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总结是:生生遗续。"生生"之义理"生生"义疏"生生"一词典出《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  相似文献   

10.
<正>多数学者认为,优良的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至关重要,近代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败,从根本上说就是生态环境失衡造成的。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空间存在生态学上称之为生态场。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是一个生态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诗意生存的象征。在古代苦难而漫长的生活中人们以什么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前辈们所运用的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是典藏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并对各种有价值的艺术品进行分类与展示,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物质文化的展示是有着其独特及其重要的作用的。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也成为了大家谈论的焦点内容。本文笔者主要就文化遗产保护中博物馆的作用进行简要阐述与研究,希望能对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对博物馆的关注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正>在当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主体和保护责任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传承人,但传承主体是不是就是责任主体?显然不是。中国当前的特殊情况,传承人大多生活困难,单靠他们传承的技艺很难生存。有些人为了保持他们传承的技艺不失传,已经付出了很多。强大的经济压力,使民间艺人们不得不外出打工,或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再来进行他们原来所从事的艺术训练和表演。面对如此恶劣  相似文献   

13.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和使用的辛香料进行调查,整理和挖掘,并提出在新时代民族辛香料在特色食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民族植物学方法,以广西西部的1市1区10县为研究区域,对桂西壮族饮食文化中利用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桂西壮族饮食文化中常用的野生食用植物有46科102种,其中菊科(Asteraceae)种类最多(13种),其次为苋科(Amaranth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蔷薇科(Ros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各6种).食用部位常为嫩枝叶、果实、全株、花、根和茎等,其中,食用部位为嫩枝叶的种类最多(48种),食用部位为根和茎的种类最少(8种),食用部位为果实、全株和花的种类分别有18、17和11种.食用方法有炒、煮汤、生食、凉拌、水煮、茶饮、上汤和配菜等,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炒和煮汤.采摘时间主要为春季和夏季,部分种类可全年采食.不同区域的壮族民众对野生食用植物的选择具有随机性,主要依据方便、易得、适用、无污染等标准进行选择,且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壮族民众对野生食用植物的选择具有较明显差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桂西壮族民众拥有丰富的利用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具有食用植物种类丰富、食用部位多样、食用方法多样等特点,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此外,根据研究结果,对桂西壮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探讨,并对当地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白族食用香料植物资源状况,挖掘白族特色饮食文化中食用香料植物的利用。方法: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集贸市场为研究区域,应用民族植物学调查法对该区域食用香料植物种类、利用部位、烹饪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食用香料植物128种,隶属于41科101属。其中唇形科(Lamiaceae)植物最多,共记录到18种;食用部位主要以果实(32.81%)和茎(28.13%)为主;食用方法以炖煮、炒食和凉拌为主;该区域饮食主要以鲜、辣、酸口味最为突出,其中酸木瓜(Pseudocydonia sinensis)、长梗梅(Prunus mume var. cernua)等味酸性植物被广泛运用于白族特色菜肴中。结论:大理白族具有丰富的食用香料植物资源,食用香料植物种类、食用部分、食用方法等具有多样性,形成了白族特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挖掘大理白族香料植物利用价值,对民族文化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老家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美山村,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岩采茶灯"(传统舞蹈类)的发源地,它位于龙岩市和漳平市交界的九龙江畔。这个村庄沿河而建,绵延大约两公里,居民超万人。这里的居民都是迁自中原的闽林三十三世千四郎公的后代,所以过年(春节)的习俗中还保留着许多中原的元素。  相似文献   

17.
邵桦  杨京彪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2021,29(8):1120-26543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相辅相成, 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佤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当地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研究佤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佤族聚居人口最多的西盟佤族自治县与沧源佤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生态学和民族学方法调查了佤族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结果表明: 佤族传统使用的野生植物十分丰富, 是当地佤族形成传统饮食、医药、服饰、建筑文化的物质基础。基于自然崇拜形成的生态观、习惯法和节庆习俗可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地方政府在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应用于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 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生物资源减少、保护意识薄弱、外来文化侵蚀等是文化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 地方社区将特色生物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能力不足, 制约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亟需健全保护传统知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制度, 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 加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收集文献资料, 综合分析研究了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为制定合理的对策措施来保护梯田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通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景观, 具有较好的景观和文化传承功能。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梯田撂荒、生物多样性和传统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减少。综合来看, 对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实施耕种补贴并加强开发, 完善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机制, 建立传统农业文化保护区, 将对保护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和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态度影响其行为选择,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文地理学及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地方认同理论,选择历史认同、现实认同、情感认同及行为认同4个维度变量,通过问卷调查,以福州居民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及保护态度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构建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定量分析居民认知态度、保护行为与人口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行为认同维度得分高于其他维度,且福州市民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外来居民;(2)受访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地方认同与其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及在福州居住时间长短的关系较为密切;(3)通过构建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发现,福州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主要受其对该遗产项目认知态度的影响,与居民人口特征相关性较弱。拓展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视角及方法,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湘西苗族聚居地野生食用植物种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查阅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湘西苗族聚居地的野生食用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并对苗族饮食文化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湘西苗族聚居地共有野生食用植物104种,隶属于43科67属,其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综合分析其食用价值的基础上。对湘西野生食用植物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以及湘西苗族饮食文化的继承发扬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