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际社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作一项关于人权和发展的科学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化背景下人权文化发展和国际社会对文化权利日益扩大关注的必然结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文化权利,尤其是文化平等权、保护少数人群体的文化认同权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范围的界定可以看出,公约事实上把很多有悖人类人权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在它承认和保护的范围之外的。那些具有妇女歧视、种族歧视、虐待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在当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主体和保护责任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传承人,但传承主体是不是就是责任主体?显然不是。中国当前的特殊情况,传承人大多生活困难,单靠他们传承的技艺很难生存。有些人为了保持他们传承的技艺不失传,已经付出了很多。强大的经济压力,使民间艺人们不得不外出打工,或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再来进行他们原来所从事的艺术训练和表演。面对如此恶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各级政府和普通民众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采茶灯》是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溯这一文化艺术瑰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寻其起源地的风土人情,对于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各级政府和普通民众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采茶灯》是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溯这一文化艺术瑰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寻其起源地的风土人情,对于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保护"与"传承"。但随着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或者说"传承")问题开  相似文献   

6.
从饮食结构、饮食风味、饮食习俗等3个方面分析了福建省的饮食文化,得出福建省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挖掘和保护力度不够、数量不多的问题,应当将饮食文化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7.
<正>多数学者认为,优良的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至关重要,近代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败,从根本上说就是生态环境失衡造成的。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空间存在生态学上称之为生态场。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是一个生态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诗意生存的象征。在古代苦难而漫长的生活中人们以什么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前辈们所运用的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收集文献资料, 综合分析研究了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为制定合理的对策措施来保护梯田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通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景观, 具有较好的景观和文化传承功能。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梯田撂荒、生物多样性和传统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减少。综合来看, 对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实施耕种补贴并加强开发, 完善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机制, 建立传统农业文化保护区, 将对保护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和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无自己的体系?如果有,是什么?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人间国宝""人间珍宝"等,以特色的语言、特别的知识、特有的经验、特殊的智慧、特定的表述归纳、建构、保护、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笔者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总结是:生生遗续。"生生"之义理"生生"义疏"生生"一词典出《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是典藏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并对各种有价值的艺术品进行分类与展示,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物质文化的展示是有着其独特及其重要的作用的。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也成为了大家谈论的焦点内容。本文笔者主要就文化遗产保护中博物馆的作用进行简要阐述与研究,希望能对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对博物馆的关注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冯潇  陈思淇 《生物信息学》2019,26(11):31-37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成为共识。以明长城大同段为研究案例,综合现有文化遗产分类方法进行遗产要素分类与识别,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和不同遗产价值评价体系进行资源评价与分析,并总结多级别遗产点的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基于“核心保护与多级别缓冲”保护格局,结合实际问题和相关法规文件从宏观层面提出横向层级式、纵向组团式的空间格局,最后针对不同层次的遗产区域组合,制定实操性较强的保护策略。借此为中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格局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经验,以完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韩加君 《生命世界》2013,(10):66-77
我见到黑龙江省饶河县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舞的传承人葛玉霞时,身着萨满服的她正在准备登上“乌日贡(赫哲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大会的舞台表演萨满舞。细细打量葛玉霞,只见她身着多彩的萨满服饰,高雅迷人的气质让人对过去结绳记事的赫哲族有了全新的认识,恍惚间,我仿佛看到萨满的化身从遥远黑龙江畔的原始森林中向我们舞动着走来……  相似文献   

13.
丁丁 《植物杂志》2011,(8):72-77
说起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或许还有点陌生,但它另外有个鼎鼎大名叫“热贡”,就是在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无数次崭露头角的“艺术之乡”。“热贡”是藏语地名,  相似文献   

14.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价值评估工作,是一次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整体定位的历史文化综合研究与评价的工作,它破除人云亦云、众口相传的一些不准确、不专业的内容,深入到历史建筑背后深层次的动因之中,水到渠成地提炼出"天地之中"这一人文理念;并将国内"三大价值"评估模式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模式进行了对接。其总体保护规划在价值评估成果的基础上,同时解决整体保护与单体保护的问题,既为申遗保驾护航,又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大力推动了当地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态度影响其行为选择,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文地理学及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地方认同理论,选择历史认同、现实认同、情感认同及行为认同4个维度变量,通过问卷调查,以福州居民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及保护态度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构建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定量分析居民认知态度、保护行为与人口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行为认同维度得分高于其他维度,且福州市民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外来居民;(2)受访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地方认同与其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及在福州居住时间长短的关系较为密切;(3)通过构建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发现,福州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主要受其对该遗产项目认知态度的影响,与居民人口特征相关性较弱。拓展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视角及方法,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不仅首次将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同时予以关注,而且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了各缔约国保护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遗产;而对于少数民族本身来说,则是自身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下谷坪土家族自治乡是神农架林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世代生活在神农架的村民一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保留着许多独特的戏曲和文化传统艺术,其中有两项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下谷堂戏》和《下谷皮影戏》。30年走来,他们与保护区的关系从矛盾对立到理解统一,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他们的传统文化也为缓解矛盾起到了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物信息学》2012,(1):50-51
值《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实施40周年,我刊推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专题,采访了中国政府官员、高校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保护专员,多角度阐述和探讨了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脉络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任重而道远的遗产保护和管理;与此同时,5篇论文或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或以中国丹霞、"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五台山、九寨沟为例,分别探讨了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评估、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说起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或许还有点陌生,但它另外有个鼎鼎大名叫热贡,就是在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无数次崭露头角的艺术之乡。热贡是藏语地名,意为金色谷地,而每年农历六月  相似文献   

20.
<正>2008年列入青海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藏族牧民以自发的"祭海"仪式,祈求海神庇佑人畜,风调雨顺……青海人称青海湖为"海",青海湖周边的人民,历史上就有"祭海"习俗。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大自然充满神性。这样的认识主要有两个依据:一个是自然崇拜的结果,因为大自然无私地为人民提供了生活来源;另一个是藏传佛教的产物。因此,祭山祭海的观念习俗也就传续了下来。道理于是显得简明扼要: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