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罗勒籽油,向罗勒籽油加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后并用水浴加热,加入正已烷和蒸馏水萃取,上清液即为罗勒籽油中脂肪酸,用气相色谱质谱法(CC/MS)对脂肪酸进行鉴定.共鉴定出了4种脂肪酸,其中α-亚麻酸为62.88%、亚油酸为20.66%、棕榈酸为10.67%、硬脂酸为5.79%.对罗勒籽脂肪酸进行PTP1B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酸对PTP1B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11.12 μg/mL.该研究为深入研究罗勒籽的药理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莱菔子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莱菔(Raphanussativus)种子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脂肪酸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从莱菔子中共分离鉴定出12种脂肪酸成分,占总量的99.32%,主要包括芥酸(32.47%)、油酸(29.07%)、亚油酸(9.45%)、亚麻酸(8.41%)、棕榈酸(4.31%)和硬脂酸(2.08%)等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9.25%,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07%。  相似文献   

3.
以索氏提取法为对照,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萃取韭菜籽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韭菜籽油成分进行分析,NIST 02质谱数据库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SC-CO_2萃取压力为22.25 MPa、温度为40.40℃条件下萃取86.7 min时,萃取得率为17.52%,共分离鉴定出17种物质,其中,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6.25%)为主,占脂肪酸总量的 9.05%;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69.71%)和油酸(19.53%),占脂肪酸总量的90.50%.采用索氏提取得率为16.50%,共鉴定出10种物质,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7.22%)为主,占总脂肪酸量的9.84%;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69.34%)和油酸(20.12%),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0.16%.另外SC-CO_2萃取韭菜籽油还检出单不饱和脂肪酸7-棕榈烯酸、角鲨烯和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4.
红树植物红海榄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红树植物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叶中的脂肪酸进行提取,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鉴定出了12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4.95%,其中主要包括十六酸(棕榈酸)(40.49%),9-十八碳烯酸(油酸)(17.24%),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11.24%)等。  相似文献   

5.
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成科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5):1035-1038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木通科植物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的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从猫儿屎种子油中鉴定出9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4.67%(其中饱和脂肪酸占12.63%,不饱和脂肪酸占82.04%),主要成分为9-十六烯酸(47.22%)、9-油酸(27.13%)、棕榈酸(10.75%)、亚油酸(7.47%)和硬脂酸(1.61%)。从三叶木通种子油中鉴定出10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9.75%(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3.39%,不饱和脂肪酸占76.36%),主要成分为11-油酸(47.63%)、亚油酸(27.05%)、棕榈酸(20.14%)、16-甲基-十七烷酸(3.03%)和8-油酸(1.07%)。结果表明,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含量丰富,在食用、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综合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6.
花椒籽油的提取和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石油醚、无水乙醇、正己烷三种溶剂对花椒籽油进行索氏提取,结果青花椒籽油的得率分别为:5.34%、5.49%、4.80%;红花椒籽油的得率分别为:18.69%、24.41%、17.20%;红花椒籽油得率是青花椒籽油得率的3~4倍。花椒籽油经皂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不同溶剂提取的花椒籽油脂肪酸组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种组分相对含量。结果鉴定的主要组分为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这四种组分占95%以上;青花椒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3.43%以上;其中棕榈油酸占60%以上,油酸占20%左右,亚油酸占5%左右。红花椒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9%以下;其中棕榈油酸占12%余,油酸占40%左右,亚油酸占10%左右。而红花椒籽油中棕榈酸含量在30%左右,约是青花椒籽油中棕榈酸含量(11%左右)的3倍。  相似文献   

7.
游玲  王松  魏琴  田文  王涛 《工业微生物》2010,40(1):60-63
采用GC-MS法分析78株油樟内生真菌(其中油樟根内生真菌43株,茎内生真菌11株,叶内生真菌24株)发酵产物,发现半数以上内生真菌能够产C_(16)到C_(19)的脂肪酸及相应的甲酯;利用索氏抽提法提取78株油樟内生真菌的总油脂并采用GC-MS法分析其组分,发现4株内生真菌(编号分别为YG48、YG64、YJ9、YY8)菌丝内油脂相对含量较高,种类较少,其中YG48、YY8几乎只产棕榈酸酯、亚油酸甲酯两种油脂,YG64、YJ9主要产油酸、硬脂酸、棕榈酸甲酯、油酸酰胺及硬脂酰胺。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藏红花花瓣和雄蕊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二者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花瓣中共鉴定出16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正二十六烷(11.60%)、正十五烷(11.31%)、棕榈酸甲酯(10.82%)、油酸甲酯(10.35%)、2,4-二叔丁基苯酚(9.63%)、亚油酸甲酯(7.18%)、藏红花醛(5.66%);雄蕊中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油酸甲酯(30.83%)、亚油酸甲酯(24.12%)、环已醇(16.80%)、硬脂酸甲酯(12.88%)、棕榈酸甲酯(8.97%)、花生酸甲酯(1.18%)、苯并噻唑(1.01%).  相似文献   

9.
运用色谱-质谱分析方法,鉴定乌桕梓油和桕脂的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野生乌桕和栽培乌桕在脂肪酸组成上相同;梓油除了含常见的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之外,还含有不常见的2,4-癸二烯酸和8-羟基-5,6-辛二烯酸;桕脂含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蜡质层厚度和核的大小及其油脂含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乌桕梓油和桕脂的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色谱-质谱分析方法,鉴定乌桕梓油和桕脂的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野生乌桕和栽培乌桕在脂肪酸组成上相同;梓油除了含常见的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之外,还含有不常见的2,4-癸二烯酸和8-羟基-5,6-辛二烯酸;桕脂含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蜡质层厚度和核的大小及其油脂含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海洋放线菌124092细胞毒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MTT法对海洋放线菌124092正己烷提取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有一定的生长抑制活性。用硅胶真空柱层析法将正己烷提取物粗分为6个组分(Fr1~Fr6),细胞毒活性追踪显示Fr6组分为活性部分。为确定其中的活性成分,运用GC/MS对脯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Palmitic acid,11.76%)、油酸(Oleic acid,12.16%)、亚油酸(Linoleic acid.14.77%)和乳杆(菌)酸(Lactobacillic acid,61.31%)。据文献报道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均对小鼠腹水瘤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亚油酸还对人肺腺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缅甸蟒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缅甸蟒油20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67.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10.3%.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有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棕榈油酸,特有脂肪酸DHA、α-亚麻酸,并且明显不同于其他蟒和蛇的脂肪酸含量.缅甸蟒油具有重要的药用和保健品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氯仿、石油醚和正己烷-异丙醇(3:2,v/v)三种不同溶剂对千年桐种子油进行提取,比较了不同溶剂对种子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氯仿为溶剂时出油率最高,达到了35%;并考查了提取时间和提取溶剂体积对出油率的影响.最终优化的提取工艺为:以氯仿为溶剂,液料比为12:1(v/w),提取时间6h,出油率达到了37%.提取的种子油经转酯化后,GC-MS分析其主要脂肪酸组分,结果表明千年桐种子油中总脂肪酸占总油酯的90.55%,其中棕榈酸3.87%,硬脂酸4.11%,亚油酸12.15%,油酸13.31%,亚麻酸12.09%,共轭亚麻酸51.20%和EPA(二十碳五烯酸)3.30%.千年桐种子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良好的干性油.  相似文献   

14.
红树林植物木果楝细胞毒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MTT法对红树林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 grantum)正己烷提取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对宫颈癌Hela细胞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为了确定其中的活性成分,利用GC/MS法对正己烷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17种成分,大部分为有机酸类化合物。其中油酸(Oleic acid,24.89%)、棕榈酸(Palmitic acid,24.82%)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16.86%)为主要成分,据文献报道亚油酸具有肺腺癌细胞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5.
樱桃李核仁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技术,对樱桃李Prunus divaricata Ldb.核仁油中的脂肪酸进行了定量、定性分析.其脂肪酸组成为油酸66.3%、亚油酸25.6%、棕榈酸5.6%、硬脂酸1.4%,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的总量占91.9%,该油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6.
凤丹,因产于安徽铜陵凤凰山而得名。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得到凤丹籽油,并对其部分理化特性进行测定;经甲酯化处理后,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鉴定其组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凤丹籽含油率为34.86%;凤丹籽油的相对密度(d204)0.91、酸值(KOH)3.85 mg/g、碘值(I)175.63 g/100 g、皂化值(KOH)113.66 mg/g、过氧化值2.91 meq/kg;凤丹籽油中共分离鉴定出21种组分,主要是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89.00%,饱和脂肪酸占10.77%;除脂肪酸外,还检测出少量的酚类和烷烃。凤丹籽油是一种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油脂,可作为油脂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7.
徐艳勤  陈立  王文凯 《昆虫学报》2018,61(12):1414-1420
【目的】工蚁死亡后易受病原菌的侵染,进而危害蚁巢的健康。为了避免病菌横向传播,活工蚁根据尸体体内特定的化学物质的变化来识别尸体并将其搬运到弃尸堆。本实验旨在研究6种脂肪酸(油酸、亚油酸、棕榈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肉豆蔻酸)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工蚁搬尸行为的影响,明确不同脂肪酸在其搬尸行为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本实验利用GC-MS分析了工蚁活体和尸体提取物的脂肪酸成分,并在室内用滤纸片法测定了红火蚁对6种脂肪酸(10 μg/μL)、不同浓度(0.75和3 μg/μL)的单组分油酸或亚油酸以及不同浓度(0.01, 0.1, 1和10 μg/μL)的这两种酸的混合液的反应。【结果】结果表明,红火蚁尸体仅含有亚油酸和油酸两种脂肪酸;另外4种脂肪酸(棕榈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肉豆蔻酸)对红火蚁的搬尸行为无显著影响;单组分的油酸和亚油酸均能促进红火蚁的搬尸行为,浓度越高,搬尸行为越显著。10 μg/μL的油酸和亚油酸混合液对工蚁的搬尸行为也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低浓度的混合液对其无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结论】结果提示油酸和亚油酸可调控红火蚁的搬尸行为,其他脂肪酸对红火蚁搬尸行为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三带喙库蚊生殖滞育与其体内脂肪酸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瑞德  周方 《昆虫学报》1991,34(3):297-302
本文报道1986年—1988年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生殖状态与不同季节采自上海等地野外的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脂肪酸组分及其变化的分析结果.经研究发现雌蚊体内有23—43种脂肪酸,其中棕榈油酸、棕榈酸、油酸及硬脂酸为主要组分,其次为亚油酸、豆蔻酸及花生酸等.不同生殖状态蚊间豆蔻酸与油酸及硬脂酸等具有一定的差异.野外蚊体内脂肪酸组分比实验室蚊少,不同季节的野外蚊体脂肪酸具有明显变化.另外,两种提取脂肪酸的方法比较表明,酸水解法有利于提取长链脂肪酸,碱水解法则有利于提取短链脂肪酸.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氯仿、乙醚和正己烷-异丙醇(v/v=3∶2)三种不同溶剂对风吹楠种子油进行萃取,比较了不同溶剂对种子萃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乙醚为溶剂时萃出率最高;并考察了萃取时间、超声波以及萃取溶剂体积对萃出率的影响。最终优化的萃取工艺为:以乙醚为溶剂,液料比为10∶1(v/w),超声波(25℃,60 W)萃取2h,萃出率达到60.27 wt%。萃取的种子油经转酯化后,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分,结果表明风吹楠种子油脂中月桂酸(42.58%)和肉豆蔻酸(47.55%)占总脂肪酸的90.13%,不饱和脂肪酸不到3%。  相似文献   

20.
紫苏种子脂肪酸组成及合成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苏是一种新型油料作物,种子含油量为35%左右,紫苏籽油脂肪酸组成丰富,含有棕榈酸(16:0)、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和α-亚麻酸(18:3)等,其中α-亚麻酸(ALA)含量高达60%,广泛用于功能性保健食品、药物及油脂化工业.介绍紫苏种子脂肪酸组成及合成代谢基本途径,对近年来脂肪酸合成代谢基因工程研究进行概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