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同位素标记,示踪原子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行径是一种既简便又准确的技术方法,这种技术方法能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特别是生理生化有关机制方面的研究。放射性同位素能自发地放射出诸如α、β、γ粒子,这些射线对人体均有伤害,其中γ射线穿透力最强。因此在示踪技术中,计数放射γ粒子的脉冲时,对于仪器的自动测量、灵敏度、快速、简便等性能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使用的西安262厂生产的γ免疫计数器是较为理想的一种仪器。虽然这种仪器原为医疗卫生系统的放射免疫测定所设计,但对于γ射线能量在20keV至500kV范围内标记的同位素均可应用。它具有较高探测效率和较低本底计数的γ射线探测性能,自动换样,自动扣除本底而计数,并通过打印机给出结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定量蛋白组学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常用的有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同位素亲和标记、15N同位素标记、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和细胞培养条件下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等。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以其高通量、高灵敏度、高重复性、高动态检测限和能对各种复杂样品进行相对和绝对定量研究等优势而备受研究者青睐,目前已发展到在同一实验中分析8组样品,增加了实验设计的灵活性。我们就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在定量蛋白组史中的地位作用、研究策略,以及在病毒致病机制研究和医药临床相关问题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廖锦民 《生命科学》1994,6(1):15-17,26
镧系离子螯合物荧光免疫分析:非同位素标记免疫分析的新一代替代技术廖锦民(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0031)本文简要阐述了镧系离子螯合物荧光标记法研究50年来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别对80年代DELFIA新技术这一重大突破进行分析,说明了它是RI...  相似文献   

4.
免疫标记技术的进展及纳米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春平  赵建龙 《生命科学》2008,20(5):749-753
酶免疫标记、胶体金免疫标记及荧光免疫标记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反应检测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纳米技术的发展和生物医药等方面的需求,人们在提高检测灵敏度、简化操作步骤、有效缩短检测时间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进展。本文将分别针对酶免疫标记、胶体金免疫标记及荧光免疫标记技术三方面的进展情况,尤其是纳米标记技术在免疫反应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DNA探针体外标记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DNA探针在体外标记的几种方法,主要包括同位素标记法和非同位素标记法两大类。并介绍了标记的DNA探针在细胞原位杂交、Southern转印杂交、分子克隆筛选、核酸的分离和鉴定以及遗传性疾病的分析和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定量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qSIP)是将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分类性状与代谢功能联系起来的有效工具,能够定量测定特定环境中单个微生物类群暴露于同位素示踪剂后微生物代谢活动或生长速率。qSIP技术采用定量PCR与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IP),通过向环境样品添加标记底物进行培养,提取微生物生物标记物,利用超高速等密度梯度离心将被同位素标记的重链核酸与未被标记的轻链核酸进行分离,并对所有组分微生物类群进行绝对定量和测序分析,基于GC含量和未标记处理DNA密度曲线量化参与吸收转化的DNA同位素丰度。本文重点阐述qSIP的技术原理、数据分析流程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该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健  林德球  徐杰 《生命科学》2004,16(1):55-59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是一种新型的超微量的免疫标记分析方法,集酶标记免疫分析和放射免疫分析等优点于一身,且无放射性污染等.本文主要介绍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原理、优点,螯合剂的种类,以及各种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8.
稀土元素标记技术及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土元素标记技术是建立当代崭新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关键。由于标记试剂稳定、使用时间长,又无同位素危害,颇受欢迎。本文着重介绍稀土元素标记的原理和特点。列举单克隆、多克隆抗体、抗原及链亲合素的稀土元素简易标记法。并扼要概述它在激素、多肽、蛋白质及病毒等免疫测定中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9.
早在1941年由Coons创立的免疫荧光(Immunofiuorescence IF) 技术,在六十年代以后有较大发展,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工作中,建立了直接法、间接法、抗补体法和混合球蛋白法等。近年来,随着免疫标记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同位素标记、酶标记和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等技术,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IF由于具有光学显微镜形态学和  相似文献   

10.
化学发光和发光标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继放射免疫分析和酶联免疫分析后建立起来的一种高灵敏、高特异性的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标记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关键技术,不仅在小分子、大分子物质的标记分析中用于标记物的制备,而且在基因探针标记、肿瘤标记和诊断以及导向药物研究中广为采用。本简要介绍了化学发光和发光标记技术。  相似文献   

11.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的临床实验方法和评价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是一种利用稀土离子及其螯合物作为示踪剂的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应用范围广的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研制了一种性能稳定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为了进一步将这一先进超微量物质检验技术推广于临床应用,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订的临床评价方案,选择放射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及Perkin Eimer Life Sciences公司的Auto DFLFIA-1235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作为比较方法,提出了三套检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性能的临床实验方法和评价方案。并利用其中的一套方案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方案可操作性强,结果可信,经济适用,可作为同类医疗检验仪器进行临床实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于永 《生物学通报》2006,41(5):52-54
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 (含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进行动态研究和追踪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包括: 同位素标记的大分子前体的掺入和细胞内同位素所在位置的显示。常用的同位素有:15N、35S、3H和14C等。研究DNA合成时通常用氚(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  相似文献   

13.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继三大标记技术(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和酶)后发展起来的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新型免疫标记技术。近年来,该技术在医学、动植物检疫、食品安全监督等各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从胶体金技术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标记技术、应用现状及其优点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细胞培养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SILAC)是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利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结合质谱技术,对蛋白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新技术。它不仅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定性分析,还可通过质谱图上一对轻-重稳定同位素峰的比例来反映对应蛋白在不同状态下的表达水平,实现对蛋白质的精确定量。SILAC结合质谱技术在定量蛋白质组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应用范围从细胞系扩展到亚细胞器、组织与动物整体水平,具体的应用策略也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总结评述了SILAC技术在差异表达蛋白质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药物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应用与进展。  相似文献   

15.
DNA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形式[1]。大致有基于southern杂交技术、PCR反应、限制性酶切与PCR技术相结合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等DNA分子标记[2]。目前,已经应用的有几十种DNA分子标记,最常见的如随机扩增多态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蛋白质组定量策略主要是通过双向凝胶电泳来进行相对定量。由于该方法不能对相对分子质量极高或极低、等电点极酸或极碱和含量低的蛋白质以及膜蛋白质等进行有效分离和检测,所以已不能适应目前蛋白质组研究深入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定量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主要是以同位素亲和标签试剂为代表的、以质谱检测为核心的稳定同位素化学标记方法。稳定同位素化学标记结合质谱技术,使定量蛋白质组的分析更趋简单、准确和快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对稳定同位素化学标记结合质谱技术在定量蛋白质组学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灵敏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标记方法,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自然丰度法、与13C贫化示踪技术结合的自由空气中气体浓度增加(FACE)实验、脉冲与连续标记法以及碳同位素高丰度底物富集标记法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常用的碳同位素示踪方法;通过将长期定位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结合,量化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的传输与分配特征,明确植物光合碳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稳定化过程的影响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阐明土壤碳动态变化(迁移与转化)和新碳与老碳对土壤碳库储量的相对贡献,评估有机碳输入、转化与稳定的生物与非生物微观界面过程机制。然而,生态系统碳循环受气候、植被、人为活动等多因素影响,碳同位素技术需要结合质谱、光谱技术实现原位示踪,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其微生物驱动机制,从而构建灵敏、准确、多尺度、多方位的同位素示踪技术体系。因此,该文以稳定碳同位素为主,综述了碳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原理、分析方法和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归纳总结了碳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原位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并对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蛋白质组学是蛋白质研究的前沿学科。目前常用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有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同位素亲和标记(ICAT)等。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是近年来最新开发的一种新的蛋白质组学定量研究技术。结合非凝胶串联质谱技术,该技术可对复杂样本、细胞器、细胞裂解液等样本进行相对和绝对定量研究,具有较好的定量效果、较高的重复性,并可对多达四种不同样本同时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对 iTRAQ 技术的原理、实验方法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isotope probing,SIP),在对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遗传分类学鉴定的同时,可确定其在环境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代谢功能的大量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基本原理是:将原位或微宇宙(microcosm)的环境样品暴露于稳定性同位素富集的基质中,这些样品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能够以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为碳源或氮源进行物质代谢并满足其自身生长需要,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被吸收同化进入微生物体内,参与各类物质如核酸(DNA和RNA)及磷脂脂肪酸(PLFA)等的生物合成,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分析这些微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将微生物的组成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在介绍稳定性同位素培养基质的选择及标记方法、合适的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及提取分离方法的基础上,举例阐述了此项技术在甲基营养菌、有机污染物降解菌、根际微生物生态、互营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灵敏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标记方法, 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 自然丰度法、与13C贫化示踪技术结合的自由空气中气体浓度增加(FACE)实验、脉冲与连续标记法以及碳同位素高丰度底物富集标记法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常用的碳同位素示踪方法; 通过将长期定位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结合, 量化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的传输与分配特征, 明确植物光合碳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稳定化过程的影响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 阐明土壤碳动态变化(迁移与转化)和新碳与老碳对土壤碳库储量的相对贡献, 评估有机碳输入、转化与稳定的生物与非生物微观界面过程机制。然而, 生态系统碳循环受气候、植被、人为活动等多因素影响, 碳同位素技术需要结合质谱、光谱技术实现原位示踪, 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其微生物驱动机制, 从而构建灵敏、准确、多尺度、多方位的同位素示踪技术体系。因此, 该文以稳定碳同位素为主, 综述了碳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原理、分析方法和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归纳总结了碳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原位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并对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