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鲟消化道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白鲟消化道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特征,其口咽腔结构既适合捕食又适合吞食与滤食水生动物。咽后消化道可分为食道、胃后行支、胃前行支、小肠、瓣肠、直肠与肛门。幽门盲囊似一致密器官,小肠与瓣肠连接处有一特殊淋巴器官,肛门两侧有腹孔。白鲟口咽腔被覆层扁平上皮,上皮内有味蕾分布。咽后消化道组织分层为粘膜(无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小肠及瓣肠前部无)、肌层与外膜。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一般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间还散在有颗粒细胞和游走细胞。食道后部与胃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分泌粘液的细胞,肠内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吸收细胞。胃后行支及部分前行支固有膜内有消化腺,其余各部的固有膜为致密层。小肠前中部粘膜形成蜂窝状粘膜窦,无肠腺。除食道前部肌层中有横纹肌外,其余部的肌层均为平滑肌。外膜内结缔组织有的致密有的疏松,外膜表面细胞柱状或立方形或扁平。  相似文献   
2.
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对中华大蟾蜍消化道(冬眠期与非冬眠期),脑及其他组织的5-HT分布进行了研究。5-HT免疫染色细胞位于脑干中缝核区和间脑的第Ⅲ脑室腹侧的室管膜细胞区。阳性神经元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常有突起与其他阳性细胞突起相连,上述部位中还有一些阳性神经纤维。消化道的免疫染色细胞密度在胃幽门、胃体和胃贲门处最高,食道和十二指肠次之,大肠和小肠最低。非冬眠期蟾蜍消化道内免疫染色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冬眠期的(P<0.05)。阳性细胞位于粘膜上皮或腺上皮细胞间,细胞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呈阳性反应的突起,有的突起伸入肠腔面或腺腔面,有的穿过基膜到达固有层,表明这些细胞兼有内、外分泌的功能。在甲状旁腺的主细胞间,肺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和肺泡管上皮细胞间都有5-HT免疫染色细胞,细胞呈立方形、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常有几个细胞成簇分布。  相似文献   
3.
南方鲇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正丁醇抽提,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纤维素和Sephacryl S-200柱层析,从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肠粘膜中提取出碱性磷酸酶(AKP)。提纯倍数为39.50倍,比活为68.35μ/mg蛋白,提取酶液经PAGE和SDS-PAGE只呈现一条区带。该酶的分子量为132 140,N末端氨基酸为门冬氨酸,最适pH为10.10,7.5>pH>11.5时不稳定,最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消化道消化吸收区段游离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熊猫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区段作扫描电镜观察后表明:(1)胃粘膜上皮细胞排列疏松,细胞表面具微绒毛,(2)十二指肠绒毛呈指状,表面凸凹不乎;绒毛表面具丰富的微绒毛,微绒毛表面粗糙,末端膨大。(3)直肠段具丰富的绒毛结构,表面不平滑,具颗粒状物质,但无微绒毛存在:直肠腺丰富。  相似文献   
5.
用正丁醇抽提,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纤维素和SephacrylS-200柱层析,从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肠粘膜中提取出碱性磷酸酶(AKP)。提纯倍数为39.50倍,比活为68.35μ/mg蛋白,提取酶液经PAGE和SDS-PAGE只呈现一条区带。该酶的分子量为132140,N末端氨基酸为门冬氨酸,最适pH为10.10,7.5>pH>11.5时不稳定,最适温度为40℃左右,对热不很稳定,以磷酸苯二钠为底物其K_m值为1.72×10~(-3)mol/L。Mg~(2+)、Mn~(2+)为该酶的激活剂,KH_2PO_4、L-CyS、ME、DFP、EDTA-Na_2为抑制剂。选用KH_2PO_4和DFP作抑制类型的判断,结果表明,KH_2PO_4属竞争性掏剂,其抑制常数为2.3mmol/L;DFP为非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常数为1.05mmol/L。  相似文献   
6.
【目的】葡聚糖酶是饲用添加剂的重要成分,本研究旨在从湖羊消化道微生物中挖掘性质优良的GH9家族葡聚糖酶基因,用于研发新型饲用酶制剂。【方法】从湖羊瘤胃微生物cDNA中扩增IDSGLUC9-25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对重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和纯化,研究重组蛋白的酶学性质和底物水解模式。【结果】IDSGLUC9-25基因编码527个氨基酸,包含一个CelD_N结构和一个GH9家族催化结构域;重组蛋白rIDSGLUC9-25分子量约为62.7 kDa,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40℃和6.0,在30-50℃下活性较高,在pH 4.0-8.0范围内能够保持较高的稳定性,经pH 4.0-8.0缓冲液处理1 h后残余活性均大于90%;底物谱分析表明,rIDSGLUC9-25能催化大麦β-葡聚糖、苔藓地衣多糖、魔芋胶和木葡聚糖,比活性分别为(443.55±24.48)、(65.56±5.98)、(122.37±2.85)和(159.16±7.73) U/mg;利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分析水解产物发现,rIDSGLUC9-25降解大麦葡聚糖主要生成纤维三糖(占总还原糖64.19%±1.19%)和纤维四糖(占总还原糖26.24%±0.12%),催化地衣多糖主要生成纤维三糖(占总还原糖78.46%±0.89%)。【结论】本研究报道了一种来自密螺旋体属细菌的内切β-1,4-葡聚糖酶IDSGLUC9-25 (EC 3.2.1.4),能高效催化多糖底物生成纤维三糖和纤维四糖,为研发饲用酶制剂和制备低聚寡糖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建立图象分析方法对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进行定量,检测观察H-ras在口腔颊粘膜上皮在正常(N)、慢性炎症(IF)、癌旁上皮(EAC)和鳞癌(SCC)的变化过程中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ras在SCC组中,以中等分化的SCC无论是H-ras表达的量还是细胞阳性率都较高。此外,组织学观察显示,H-ras在处于分化末期但尚未角化的正常上皮细胞中有较高的表达。本文结果显示了H-ras的过表达与上皮细胞的会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还显示,所采用的阳性区域透光值、平均总透光值及阳性反应区域与阴性反应区域比值可靠并有相关性。这进一步说明了用免疫组化定量方法检测H-ras癌基因表达的精确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齐口裂腹鱼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方静  谢林 《水生生物学报》1995,19(2):188-189
齐口裂腹鱼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观察方静,谢林,李逊,周毅(四川农业大学,雅安625014)关键词齐口裂腹鱼、微脊、微绒毛、杯状细胞、扫描电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ICSTUDYOFDIGESTIVETRACTOFSCH...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量12只中国狍(Capreolus capreolus bedfordi)瘤胃壁粘膜标本,作者测定了12只狍胃壁粘膜的表面扩张系数(SEF)。结果表明,中国狍胃壁粘膜的表面扩张系数与德国和波兰狍基本一致,说明中国狍的营养状况和生境的食物条件良好。  相似文献   
10.
人工繁育是当前我国保护野生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资源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林麝种群复壮的过程中,消化道寄生虫病始终威胁着林麝的健康。为探究林麝消化道寄生虫群落对不同扰动策略的响应,本研究分别使用复合药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和单一成分药阿维菌素粉去除林麝体内线虫和绦虫,监测林麝其他寄生虫和群落动态变化。选取60只雄性林麝,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用药组(20只)、阿维菌素用药组(20只)和未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20只),并连续采集8周用药组和对照组林麝的新鲜粪便。基于改良的Wisconsin粪便虫卵漂浮计数法检测粪便中的虫卵和卵囊,对实验结果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秩检验、Mann Whitney检验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用药组林麝的寄生虫感染均为混合感染,球虫为优势物种,其负载量显著高于线虫和绦虫(P < 0.05),阿维菌素用药组林麝仅感染球虫。药物扰动后,两组用药组的林麝球虫的流行率、平均感染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但线虫流行率均低于对照组(27.15%,42.15%)。此外,用药后,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用药组林麝先于阿维菌素用药组再次感染线虫和绦虫。通过比较用药组和对照组林麝寄生虫的群落动态变化,表明林麝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现象较为普遍,多重感染中球虫和蠕虫存在竞争关系,复合药物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对林麝寄生虫群落的扰动程度更大,林麝寄生虫群落恢复能力与扰动程度成正比。建议林麝人工繁育基地加强科学性和计划性驱虫,并持续性开展林麝寄生虫感染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