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利用13对微卫星标记,对我国3个核心种源地(巴山、秦岭、川西高原)圈养林麝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在167份样品中共检测到142个等位基因(Na),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介于7~16,均值为10.9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6.3730,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均值分别为0.8302和0.3897。这些圈养林麝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较低的观测杂合度表明圈养群体存在近交现象。两两群体间的Fst 值和AMOVA分析结果均表明种群之间分化程度不明显。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全部样本聚为3个遗传簇(最佳K值=3),其主体与3个地理来源相符,但种群间存在基因渗透现象。本研究中的秦岭种群遗传变异最为丰富,可以作为种质改良的基因池。  相似文献   
2.
人工繁育是当前我国保护野生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资源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林麝种群复壮的过程中,消化道寄生虫病始终威胁着林麝的健康。为探究林麝消化道寄生虫群落对不同扰动策略的响应,本研究分别使用复合药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和单一成分药阿维菌素粉去除林麝体内线虫和绦虫,监测林麝其他寄生虫和群落动态变化。选取60只雄性林麝,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用药组(20只)、阿维菌素用药组(20只)和未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20只),并连续采集8周用药组和对照组林麝的新鲜粪便。基于改良的Wisconsin粪便虫卵漂浮计数法检测粪便中的虫卵和卵囊,对实验结果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秩检验、Mann Whitney检验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用药组林麝的寄生虫感染均为混合感染,球虫为优势物种,其负载量显著高于线虫和绦虫(P < 0.05),阿维菌素用药组林麝仅感染球虫。药物扰动后,两组用药组的林麝球虫的流行率、平均感染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但线虫流行率均低于对照组(27.15%,42.15%)。此外,用药后,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用药组林麝先于阿维菌素用药组再次感染线虫和绦虫。通过比较用药组和对照组林麝寄生虫的群落动态变化,表明林麝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现象较为普遍,多重感染中球虫和蠕虫存在竞争关系,复合药物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对林麝寄生虫群落的扰动程度更大,林麝寄生虫群落恢复能力与扰动程度成正比。建议林麝人工繁育基地加强科学性和计划性驱虫,并持续性开展林麝寄生虫感染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背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疾病是困扰林麝驯养的重要因素,是一类较难防治的细菌性疾病,目前尚无疫苗可用来预防该病。【目的】研究林麝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现状和分子流行病学规律。【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四川宝兴和陕西镇坪两个林麝养殖中心发病林麝中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技术研究分离菌的PFGE指纹图谱,探究其流行病学趋势,并对部分菌株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得到60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34株来自镇坪,26株来自宝兴。耐药结果表明:60株林麝源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性,不同地区和不同样本源间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趋于一致,多重耐药情况严重,以5耐、6耐为主。分型结果显示:60株铜绿假单胞菌PFGE图谱的相似性为49.1%-100%。经聚类分析得到A-O共15种基因簇,其中优势基因簇为C、E、G、J。致病性结果表明,流行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依次为:动物源菌株环境源菌株,且主要流行菌株(基因簇E、F、J)的致病力大于其余菌群。【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两地区具有水平传播的途径,本研究可为跨地区林麝化脓性炎症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