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冬虫夏草菌无性阶段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2.
滑菇营养生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玉万  王云   《微生物学通报》1990,17(6):321-323
本文研究了滑菇在木屑-麦麸基质上生长期间,菌体对基质的转化效率和基质中主要组分的降解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子实体绝对生物学效率为12.43%,产量系数为16.94%。子实体阶段的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量以及非木质纤维素组分的减少量占子实体阶段基物中干物质减少量的百分比值分别为:5.85、17.54、49.13和27.48%。由此可见,纤维素是子实体生长阶段的主要碳源。滑菇在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分别有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活性高峰出现。进一步证明了:子实体阶段这两种酶的活性增加与子实体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SUNTONG  YADICHEN 《Cell research》1994,4(2):135-143
The DNaseI hypersensitive site 2 (HS2) of human β-globin locus control region(LCR) is required for the high level expression of human β-globin genes.In the present study,a stage-specific protein factor (LPF-β) was identified in the nuclear extract prepared from mouse fetal liver at d 18 of gestation,which could bind to the HS2 region of human β-globin LCR.We also found that the shift band of LPF-β factor could be competed by human β-globin promoter.However,it couldn‘t be competed by human ε-globin promoter or by human ^Aγ-globin promoter.Furthermore,our data demonstrated that the binding-sequence of LPF-β factor is 5‘CACACCCTA 3‘,which is located at the HS2 region of β-LCR(from-10845 to-10853 bp)and human β-globin promoter(from-92 to -84 bp).We speculated that these regions containing the CACCC box in both the human β-globin promoter and HS2 might function as stage selector elements in the regulation of human β-globin switching and the LPF-β factor might be a stage-specific protein factor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human β-globin gene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4.
根据黄土高原3个剖面的孢粉资料及测年数据,恢复了本区180-73万年期间的植被面貌。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和全球其它地区的孢粉、构造、地层、水系演化和火山活动等特征。将此期间植被、气候和环境的演化划分为3个主旋回,6个主要演化阶段,10个亚阶段和5个事件。初步认识到,该时间段的气候环境演化有较大波动,且这些变化不限于局部地区,而是区域性的,是多种因素(内外动力)作用的结果,且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球形红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生长和积累聚卢-羟基链烷酸(PHA)条件的研究,确定采用两段培养法提高PHA的产量。第一阶段提供适合菌体生长的条件:以葡萄糖作碳源,尿素为氮源,光照微好氧培养。第二阶段则提供使菌体积累PHA的条件:补加乙酸钠厌氧光照培养。经两段培养后菌体PHA含量可占细胞干重的45%,PHA产量每升发酵液可达1.7g。  相似文献   
6.
通过液体振荡-静置两阶段发酵获得灵芝菌丝体,并采用硅胶柱色谱层析、反相柱层析和甲醇重结晶的方法,从中分离得到4个三萜类化合物。根据NMR、MS等波谱数据分析,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lanosta-7,9(11),24-trien-3α-acetoxy-26-oic acid(1)、灵芝酸R(2)、灵芝酸T(3)和灵芝酸S(4),其中化合物1的核磁信号全归属为首次报道。4个三萜类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抑制肿瘤细胞L1210及K562增殖的活性,且化合物1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为首次证实,其对肿瘤细胞L1210及K562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2.17μmol/L和54.79μmol/L。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新型耕作技术--立式深旋耕作对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含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6和2017年设置立式深旋耕作40 cm (VRT)、深松40 cm (SS)、旋耕15 cm (TT)和免耕(ZT)4种耕作方式,测定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产量等指标,计算阶段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结果表明,VRT在2017年播前0-4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分别较SS、TT、ZT增加了7.7、8.6、6.6 mm,在0-100 cm土层增加了18.2、22.8、20.2 mm,均达到显著差异。VRT显著促进干旱年的花前耗水和平水年的花后耗水,提高玉米地上生物量、LAI和SPAD,其中地上生物量较SS、TT、ZT分别增加了14.7%-18.3%、12.7%-18.8%和22.8%-29.1%。基于较为优势的植株生长,VRT籽粒产量较SS、TT和ZT分别增加了12.0%-13.0%、13.7%-33.6%、24.0%-47.4%。因此,虽然VRT提高了玉米耗水,并与ZT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导致收获后土壤贮水量低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但2017年播前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耕作处理;尽管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SS、TT和ZT下降了11.4、14.8、20.5 mm,但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VRT能够同时促进玉米耗水和降水入渗,维持土壤水分平衡,是一种有效的抗旱增墒耕作方法,可在半干旱区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用浊度测定、菌落形成数计数(CFU)、流式细胞计数(FCT),以及MTT还原测脱氢酶活力4种检测方法,测定了E.coliCVCC249群体的生长量,并通过Logistic模型、Sigmoid模型,以及正态分布方程拟合由上述生物量所表征的群体生长动力学过程曲线.结果表明,对浊度和流式检测数据,Logistic和Sigmoid方程可给出较好的拟合度,而对CFU法和脱氢酶活力检测法,仅有正态分布方程能呈现更好的拟合.通过应用有限时域向前差分的方法,消除不能增殖的休止细胞对浊度生长过程曲线的影响,以模拟菌群增殖的过程曲线.在此基础上,求得菌群生长的即时速度(advancingvelocity,Vad。)和即时速度的瞬变率,以此为据将E.coliCVCC249生长过程划分为线性增长期、指数增长期、指数减速期、线性减速期,以及衰亡期5个阶段.此外,对新的划分生长阶段的方法与经典方法的不同,以及R。(拟合决定系数)能否作为确定模型是否拟合的唯一判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竹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及演化规律——以贵州省赤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喜  文弢  李丹  李继伟  霍达  姜霞  杨守禄  沈晓君  袁克礼 《生态学报》2016,36(22):7310-7322
以"中国竹子之乡"命名的贵州省赤水市为例,研究了竹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竹子各构件都有开发价值,包括生态服务、食药、竹材加工和文化产品等5方面,产业系统呈3级链环模式,第二、第三产业链环由近200家加工企业及6大系列近300个竹加工品种组成,包括一般加工和深加工产品,第一产业链环主要由占全市森林面积47.3%的竹林资源构成。第一产业链环是环境保障与原材料的基础,第二和第三产业链环是产业化能力,三者互相依存。(2)竹产业生态系统由环境资源、原生产业、外生产业、共生产业和产业创新5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间相互作用、重要性不同,出现原生产业子系统为主(Ⅰ)、外生-原生产业子系统为主(Ⅱ)、原生-外生产业子系统为主(Ⅲ)和外生产业子系统为主(Ⅳ)4种状态,赤水市竹产业生态系统处于Ⅱ→Ⅲ级状态。竹外生产业子系统产值占全市GDP的40%以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4年竹产业生态系统中原生、外生和共生产业子系统产值分别为0.95×10~9、2.85×10~9元和2.30×10~9元,总产值6.10×10~9元。(3)依据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及生产要素转化过程,赤水市竹产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原始发展阶段(约1950年以前)处于Ⅰ级状态,手工利用阶段(1951—1980年)整体处于Ⅰ级、毛竹林资源及加工利用部分有向Ⅱ级转化的趋势,工业利用阶段(1981—2000年)处于Ⅱ级状态,系统利用阶段(2001年至今)整体处于Ⅱ级、杂竹林资源及加工利用部分有向Ⅲ级转化的趋势。现时竹产业发展需提高原生产业子系统规模与生产力,依靠产业创新子系统引领竹产业生态系统走创新驱动之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我国医疗联合体各阶段发展进行动态分析。方法 运用文献荟萃分析的方法,针对医疗联合体产生发展的各时期特征进行阶段划分。结果 我国医疗联合体自产生时起可分为3个发展时期,分别为1980—1989年萌芽期,医联体萌芽产生;1990—2009年形成期,医联体缓慢发展、典型类型形成;2010年至今发展期,医联体快速发展。结论 随着医改的深化,我国医疗联合体将不断改革发展,概念不断完善、类别更为丰富、紧密程度更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