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利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谷粒外观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用区间作图和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两种方法,对水稻(Oryza sativa L)珍汕97和明恢63组合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的谷粒外观性状-粒长,粒宽和粒形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用区间作图法在LOD≥2.4水平上(近拟于a=0.005),1998年对粒长,粒宽和粒形分别检测到6,2放2个QTLs,1999年对以上3个性状分别检测到3,2和2个QTLs,其中7个QTLs在两年均检测到,位于第3染色体RG393-C1087区间的QTL效应大,同时影响粒长和粒形,两年贡献分别为57.5%,61.4%和26.7%,29.9%,位于第5染色体RG360-C734B区间的QTL效应大,同时影响粒宽和粒形,两年贡献率分别为44.2%,53.2%和32.1%和36.0%,用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在P=0.005水平上,对粒长,粒宽和粒形分别检测到8,5和5个QTLs,共解释各自性状变异的58.81%,44.75%和57.47%,只检测到1个QTL与环境之间存在的显互作。  相似文献   
2.
利用以栽培稻9311为受体、普通野生稻为供体的染色体单片段置换系CSSL182,检测到一个与粒宽相关的QTL。CSSL182与受体亲本9311粒型性状差异显著,且只在8号染色体有一个野生稻导入片段。构建CSSL182/9311的F2次级分离群体,将粒宽QTL初定位在8号染色体的标记RM447和RM264之间,贡献率达22.49,将该QTL命名为qGW8。随后进一步设计区间内多态性分子标记引物,检测F2群体的2000株分离个体以及F2:3群体交换单株,结合后代表型验证,最终将qGW8精细定位到8号染色体10kb区间内。该区间内含有3个候选基因,基因测序发现这3个基因在双亲之间均含有丰富的变异。对双亲籽粒颖壳细胞电镜扫描观察发现,CSSL182的颖壳细胞宽度比9311减少16.7%。这一结果表明qGW8中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通过改变颖壳细胞形状影响粒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重要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子粒性状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子粒性状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析中国重要玉米种质资源子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基础,本研究以具有广泛遗传多样性的627份重要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运用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的方法,探讨了我国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的子粒性状特征。结果表明,百粒体积与百粒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百粒体积对百粒重表型变异的贡献高达78%。针对不同杂种优势群的子粒性状特征分析表明,粒宽对百粒体积的贡献率在瑞德、旅大红骨、兰卡斯特和P群中均为最大,贡献率在54%~71%之间。而在塘四平头类群中,粒厚和粒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和22%。该研究旨在为利用不同类型种质资源开展子粒性状遗传解析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印度南瓜纯系大粒材料‘0515-1’和小粒材料‘0460-1-1’为亲本,获得193个南瓜F2单株群体,应用AFLP和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多态性筛选,构建了含84个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整个图谱包含12个连锁群,全长683.50cM,标记平均间距为8.13cM。采用复合区间定位分析,共检测到控制南瓜籽粒宽度的4个数量性状位点(QTL),分别位于3个连锁群上,各QTL的贡献率在2.87%~29.68%之间。  相似文献   
5.
利用籼粳回交群体分析水稻粒形性状相关QTLs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水稻谷粒的外观性状对稻米外观品质存在重要的影响。该研究利用SSR标记,以回交群体Balilla/NTH∥Balilla为作图群体,构建了水稻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该遗传图谱包括:108个分子标记,平均图距为11.9cM。以构建的遗传图谱为基础,采用区间作图法对谷粒外观性状,包括粒长、粒宽和粒形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结果表明,粒长、粒宽和粒形在回交群体中均呈近似的正态分布,表现出典型的数量性状特征。QTL定位结果表明,第12染色体上RM101-RM270区间内存在一个与粒长性状相关的QTL,(qGL-12),加性效应约为0.26mm,贡献率为16.7%。在第2和第3染色体上RM154-RM211和RM257-RM175区问内,分别检测到qGW-2和qGW-3两个位点与粒宽性状有关,加性效应为分别为-0.10mm和-0.12mm,贡献率分别为11.5%和16.6%。对于粒形性状,共检测到3个QTLs,qLW-2、qLW-6和qLW-7,分别位于第2、6和7染色体上。其中qLW-2和qLW-7的加性效应分别约为0.09和0.10,两个QTLs分别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2.7%和18.3%;而qLW-6的加性效应约为-0.13,可解释粒形变异的11.5%。文中还讨论了粒形和稻米外观品质同时改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